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近几年农业区域开发的示范点来看,开展区域开发的确能显著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但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诸如开发深度不够、稳定性不强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对农业区域开发工作有个正确的认识,并在开发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正确认识农业区域开发农业区域开发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按照既定目标,经统一规划和科学安排,对未被利用、利  相似文献   

2.
农业区域开发为建设地理研究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新的领域。建设地理研究通过对农业区域开发的自然资源评价,为开展区域选择、项目布局、工程设计与实施提供定性、定量、定位的依据,从其研究的特有角度增强农业开发规划与布局的区域特色,直接参与农业开发项目的工程设计和实施,以地理学的方法切实解决农业区域开发过程中一般农业研究和工程设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根据南方山区农业区域开发实践,建设地理应注重研究地理环境的微(小)地域分异、荒地资源的改造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剖析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区域系统 ,提出区域的构图 ,指出区域开发与区域演化的本质和过程 ,而区域开发表现为构建性开发和有序性开发两个阶段。强调区域发展是在不断的和不同层次的开发中完成的 ,发展的内涵远高于增长的内涵。区域发展可用熵与综合指标体系来度量。发展高度化的区域具有一体化趋势、结构有序和功能优化的效应。区域开发和有序的核心及标志是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 ,根本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徐勇  樊杰 《地理科学进展》2014,33(9):1159-1166
区域发展差距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区域发展差距测度指标体系反映了区域发展差距研究从单要素、单指标走向多要素、多指标综合测度的发展趋势。本文在进行区域发展差距概念界定、构成要素类型划分,以及阐述构建区域发展差距测度指标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发展差距构成要素进行甄别、归类和属性特征分析,筛选、构建和设计出了以衡量民生质量为导向的区域发展差距宏观和微观测度指标体系。宏观测度指标体系由3个综合指标、18个要素指标和54个属性指标构成;微观测度指标体系由3个综合指标、14个要素指标和70个属性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山地丘陵区区域开发中存在区域开发方式与区域特征,人口数量、质量与土地承载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匹配的问题。在制定区域匹配开发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的定量分析,获得不同类型区的匹配系数(C_c),根据匹配系数所揭示的问题,提出区域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6.
区域发展的本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剖析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区域系统,提出区域的构图,指出区域开发与区域演化的本质和过程,而区域开发表现为构建性开发和有序性开发两个阶段,强调区域发展是在不断的和不同层次的开发中完成的、发展的内涵远高于增长的内涵。区域发展可用熵与综合指标体系来度量。发展高度化的区域具有一体化趋势、结构有序和功能优化的效应。区域开发和有序的核心及标志是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根本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业区域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异规律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它是客观存在的,并有其客观的物质内容和形成基础。农业区域开发是对某一区域内的未利用和已利用但尚有潜力可挖的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为使农业区域开发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必要研究确定相应的依据原则。我认为,农业区域开发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一、整体系统原则。 农业资源是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体,其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两个原则: 1.整体与局部相互协调原则。其理论依据是,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原理和局部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8.
区域综合运输成本的空间格局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宏观尺度上,区域综合运输成本是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和客货运规模的函数.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主要支撑,通过对综合交通可达性和客货运规模的综合集成,在宏观层面上对江苏省综合运输成本的空间格局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综合交通可达性、客货运输量及综合运输成本均呈南优北劣态势,其中可达性双核格局特征明显,客货运输量岛状分布特征突出,而综合运输成本在区域南部呈双核结构,在区域北部呈岛状结构;从分区域角度看,三指标皆以苏南为优、苏中次之,苏北较差,但各指标的分区域均衡性特征略有差别,可达性及综合运输成本均衡性皆以苏北为优,苏中居中,苏南较差,但客货运输量均衡性苏北较差,苏南次之,苏中稍好.  相似文献   

9.
农业区域开发是现代农业开发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商品性、综合性和科学性.其开发内容比以往农业开发有相当的扩展。以农业商品市场开发,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为主要内容,并辅以种养业开发,农业生产条件开发,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技开发等。商品经济原则是农业区域开发的首要原则,其次才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协调原则,从区情出发原则,分层实施原则和系列开发原则等.在农业区域开发规划和示范方面,则强调规划的科学性和示范的思路等。  相似文献   

10.
区域开发决策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殿廷 《地理研究》1995,14(2):8-14
本文论述了区域开发决策的涵义、地位、内容、程序,提出了区域开发决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区域开发决策实质由区域开发决策支持和区域开发决策选择两部分组成,区域开发规划是区域开发决策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开发决策是区域开发规划的延伸.区域开发决策应遵循有限理性原则,即在综合考虑决策费用与决策效果基础上寻求最佳满意,区域开发决策中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软技术与硬技术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孙永胜  佟连军 《地理科学》2021,41(4):684-694
通过构建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2005-2016年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土地开发强度增加和经济总量扩张的交互关系是造成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综合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状态增长的持久性不强,生态环境响应正逐渐成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认为新时期农业区域开发应在国民经济宏观布局战略的指导下,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为目标,开发社会资源为首任,充分发挥工业、城镇、交通对农业的“催化效应”,实行工农、城乡一体化,针对客观存在的不平衡性,相应采取“不平衡开发”战略,将梯度开发、点轴开发、优区开发有效结合起来,以优区开发为主,确定每个时期的重点开发地区(带),建立高度集约化、产品多样化的农业重心地带(区),加强通道网络的开发,形成高度有序的农业经济空间结构。其次提出了我国农业区域开发的若干战略构想。最后论述了交通通道网络在发展现代商品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家节点战略的实施路径及其经济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元静  金凤君  刘涛  焦敬娟 《地理学报》2016,71(12):2103-2119
以试点改革为特色、依托关键节点逐步推进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开发的重要经验。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演进的过程与特征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将围绕重要节点的区域开发战略界定为国家节点战略,系统阐述了其理论基础与基本内涵,并以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定量考察了国家节点战略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区域政策大体上经历了以经济特区为龙头的探索阶段、以开发区为主导的推广阶段和以国家级新区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载体的优化阶段等三个阶段,其中国家节点战略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推动了中国区域政策由点及面的螺旋式演进,在此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作为增长极理论在中国转型时期的创新性应用与发展,国家节点战略不仅是区域发展“引擎”和重要增长极,也是转型期中国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国家节点战略地区与区域发展实现了良性耦合,形成了梯次区域开发模式。实证研究表明,国家节点战略是政府引导与调控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其经济效应呈明显的复杂多元特征及阶段性和尺度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开发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地理学会、湖南零陵地区地理学会和湖南零陵地区行署联合召开的“全国建设地理与零陵地区区域综合开发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5月27日~31日在湖南古城永州市召开,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7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以及中专、中学的115名领导、专家学者和教师出席了会议.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家桢研究员向大会发了贺电.会议出版了90余万字的文集两册:①区域开发理论与实践,②建设地理与零陵地区区域综合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会用三天时间,全体代表驱车700余公里,先后对语溪碑林、祁阳县开发区建设、永州市商业街开发、柳子庙、南津渡水电站、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宁远文庙、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舜皇岩、东安县农业综合开发区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   总被引:89,自引:11,他引:78  
陆大道  刘毅  樊杰 《地理学报》1999,54(6):496-508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宏观背景下,区域开发与发展问题愈来愈成为各级政府规划决策和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针对区域发展问题开展研究,并每两年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上全国及各地区为国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动态;分析各地区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对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及生态环境产生的效果,揭示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地区间差异的形成机制与变化  相似文献   

16.
都市型农业的层次划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其内涵、范围和存在形式的不明确,都市型农业在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存在广泛的争论,这影响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对都市型农业的实质、范围和层次划分的探讨有助于对其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宏观、区域和微观3个层次的划分突破传统的笼统理解,使都市型农业概念变得具体。突破限于宏观层面和简单套用一般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传统做法,针对3个层次的都市型农业分别构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逻辑结构和具体指标选择上凸显都市型农业"依托都市资源、服务都市需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灾害脆弱性不但是国家和地区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也是地震应急时的重要决策依据,因此地震灾害脆弱性评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定义,指出了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影响因子和影响模式;然后通过分析传统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宏观和微观评价方法和模型,利用人口总量、儿童人口比例、老年人口比例、人口密度和人均GDP 5 个指标建立了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全国各县市区的人口脆弱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人口脆弱性明显高于西部;人口总量是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宏观人口脆弱性综合评估模型对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修正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区域开发的需要开展的一种多学科的资源综合研究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在查明资源和开发利用条件的基础上,为国家或地方制定发展战略、远景规划、开发方案等提供科学依据。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地理工作者实际上已成为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的一支主要力量。多年的实践证明,通过承担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等项类似任务,可以较好地发挥地理学的基本优势,扩大地理学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探索推动地理学发展的路子。 一、地域基础上的综合与开发治理试验是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的核心 1.地域基础上的综合: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具有区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实质上是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考察研究各要素、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相  相似文献   

19.
再论西部大开发理论基础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构建了广义梯度理论,该理论在对区域经济成长条件和运行机制进行重新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和扩充了“梯度”的概念,并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区域开发分阶段、有重点、非均衡梯级推进的战略思想。广义梯度理论是对区域开发理论的新发展,是西部开发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区域内的社会主体可以划分为生产部门、生活部门和政府.区域开发离不开上述3个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生产部门的生产行为直接影响着区域内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区域环境的质量;生活部门通过消费行为和非消费行为间接地影响着区域环境;政府制定环境政策的行为对区域环境的影响要远大于其它2个主体行为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在区域环境保护中,政府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对上述3个主体在区域开发中的行为进行环境效益评价.建立我国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制度、环境垂直监管制度和区域开发规划公众参与制度;以5R理念为指导,修改《环境影响评价法》,弥补现有立法的缺失,从而维持并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