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用高毒性微小亚历山大藻台湾株和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毒藻投喂量对贝类累积和排出麻痹性贝毒(PSP)的影响.实验分为累积和排出2个部分,累积实验设计了4个投喂梯度(A组:2.0×107cell/d、B组:7.0×107cell/d、C组:1.1×108cell/d和D组:2.0×108cell/d),在排出毒素阶段,每实验组又分成投喂无毒饵料藻组和饥饿组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投喂梯度组间PSP毒素累积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毒藻投喂量的增加,PSP毒性增加,但毒素累积率下降,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毒藻投喂量的大小对蛤仔的毒素累积有影响.A组、B组、C组的最高累积量依次为6.5,82.9,113.9μgSTXeq/100g,D组达到本实验的最高累积量154.1μgSTXeq/(100g),但累积率却随着投喂量的增加而递减,分别为1.79%,0.92%,0.42%和0.39%.停止投喂毒藻后蛤仔体内的PSP毒性迅速下降,在排出阶段,对投喂饵料组和饥饿组的比较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得出P<0.05,结果差异显著,饥饿组的毒性均高于投喂饵料藻组,说明投喂无毒饵料有助于菲律宾蛤仔体内的毒素排出.其中D饵料组和饥饿组间排出速率差异最明显,饵料组的排出速率为13.2 μgSTXeq/(100g·d),饥饿组的仅为8.3μgSTXeq/(100g·d),因此将菲律宾蛤仔归属于快速排毒者.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用于贝类幼虫饵料的有扁藻、菱形藻及三角褐指藻等,但它们或因个体大,趋光性强,活动力大(如扁藻),不易被贝类前期幼虫摄食;或者个体虽小、活动力也差,但不易在高温下培养(如菱形藻和三角褐指藻),也不是理想的饵料。烟台地区在仲夏前后进行滩涂贝类(泥蚶、蛤仔、青蛤、四角蛤等)育苗时水温很高,有些贝类的幼虫又较小(直线绞合前期仅80—90微米),利用上述各种单胞藻做饵料,困难较大。1977年我们从乳山内湾海水中分离出一种单细胞甲藻—环沟藻1号,经两年来的培养和使用,初见效果,先报导如下,供大家参考,进一步实验结果,以后陆续报告。  相似文献   

3.
选用高毒性微小亚历山大藻台湾株和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毒藻投喂量对贝类累积和排出麻痹性贝毒(PSP)的影响。实验分为累积和排出2个部分,累积实验设计了4个投喂梯度(A组:2.0×107cell/d、B组:7.0×107cell/d、C组:1.1×108cell/d和D组:2.0×108cell/d),在排出毒素阶段,每实验组又分成投喂无毒饵料藻组和饥饿组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投喂梯度组间PSP毒素累积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毒藻投喂量的增加,PSP毒性增加,但毒素累积率下降,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毒藻投喂量的大小对蛤仔的毒素累积有影响。A组、B组、C组的最高累积量依次为6.5,82.9,113.9μgSTXeq/100g,D组达到本实验的最高累积量154.1μgSTXeq/(100g),但累积率却随着投喂量的增加而递减,分别为1.79%,0.92%,0.42%和0.39%。停止投喂毒藻后蛤仔体内的PSP毒性迅速下降,在排出阶段,对投喂饵料组和饥饿组的比较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得出P0.05,结果差异显著,饥饿组的毒性均高于投喂饵料藻组,说明投喂无毒饵料有助于菲律宾蛤仔体内的毒素排出。其中D饵料组和饥饿组间排出速率差异最明显,饵料组的排出速率为13.2μgSTXeq/(100g.d),饥饿组的仅为8.3μgSTXeq/(100g.d),因此将菲律宾蛤仔归属于快速排毒者。  相似文献   

4.
1994年9月至1995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展开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Dunker幼虫和幼苗摄食率和摄食节律的研究。通过对该贝幼虫和幼苗摄食率与生物饵料浓度的关系的模拟分析,得到了二次多项式方程:FR=α+βC-γC2。在该方程中建立了生产性育苗时的生物饵料藻最适投喂浓度(Copt),C0pt=-β/2γ。在最适饵料藻投喂浓度的条件下,幼虫和幼苗摄食率最大。当饵料藻投喂浓度低于Copt时,摄食率是线性快速增长,当饵料藻投喂浓度高于Copt时,摄食率呈下降趋势。合浦珠母贝幼虫和幼苗摄食节律的特点是摄食率在夜间和白天差别不明显。因此,Copt的建立以及对该贝幼虫和幼苗摄食节律的特点的认识,对于大规模生产育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软体动物的人工育苗中,单细胞藻类是主要的饵料品种之一。在人工育苗试验中,如何筛选出其幼虫或幼体最适宜的饵料种类和研究这些饵料种类的适宜培养条件,历来是水产实验生态学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我们在研究双壳类幼虫、稚贝的饵料和食性试验中证明:从厦门海区分离培养的钙质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ans(Panlsen)Takano]是多种双壳类幼虫的理想饵料之一。如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幼虫摄食单一投放的这种藻类,幼虫变态成稚贝的存活率可达40%左右。假如和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验生态的方法研究了饵料密度、温度和盐度对波纹巴非蛤面盘幼虫的影响。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密度为3×10~4个/m L是波纹巴非蛤面盘幼虫培育的最佳饵料密度;面盘幼虫培育的适宜温度为24~30℃,最适为27~30℃;适宜盐度为27~33,最适为30。实验结果可为建立波纹巴非蛤人工育苗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杨章武 《台湾海峡》2007,26(4):583-589
本文报道了4种微藻不同浓度对方斑东风螺幼虫生长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对4种微藻都能摄食,当投喂不同浓度的牟氏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时,摄食角毛藻(20×104cells/cm3)生长最快达77.9μm/d、变态率52.5%;摄食金藻(20×104cells/cm3)变态率最高达59.0%、生长速度70.4μm/d,随金藻浓度的上升,幼虫生长速度和变态率都上升.投喂不同浓度的青岛大扁藻时,最高变态率是24.4%(1×104cells/cm3),最快生长速度是59.3μm/d(7×104cells/cm3),随扁藻浓度的上升,幼虫的生长速度上升而变态率下降.摄食云微型藻幼虫生长缓慢,浮游期全部死亡.幼虫单独摄食角毛藻、金藻和扁藻,其首次出现变态个体的日龄分别是10、11、14d,而完成变态的日龄分别是22~23d、21~23d和26~28d.比较上述4种微藻,角毛藻和金藻是方斑东风螺幼虫的最适饵料,根据大水体人工育苗的具体条件,合适浓度应为角毛藻(5~10)×104cells/cm3,金藻(10~15)×104cells/cm3.而扁藻不宜单独投喂,作为辅助饵料较合适.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可控条件下,比较和分析了青岛大扁藻Tetrasemis helgolandica、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an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5种微藻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青蛤Cyclina sinensis和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4种滩涂贝类稚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培养初期(5~6 d),投喂不同微藻的稚贝实验样品生长速度差异并不明显,但培养9~10 d后,各实验组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开始出现明显差异:投喂角毛藻、球等鞭金藻的泥蚶和缢蛏稚贝实验样品及投喂角毛藻、青岛大扁藻的青蛤和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运动能力强,生长迅速、整齐,经过15~18 d的培养,成活率达85%以上;投喂微绿球藻的4种稚贝实验样品,运动能力弱,生长缓慢、不整齐,成活率低于20%。投喂角毛藻的泥蚶、缢蛏和青蛤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最快;投喂青岛大扁藻的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最快,而投喂角毛藻的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与之非常接近。角毛藻对泥蚶、缢蛏和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饵料效果最好,球等鞭金藻次之;青岛大扁藻对青蛤和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饵料效果与角毛藻非常接近,而青岛大扁藻对泥蚶和缢蛏稚贝实验样品的饵料效果较差;绿色巴夫藻的饵料效果与球等鞭金藻类似但均比球等鞭金藻差;微绿球藻的饵料效果最差。用颗粒粒度计数分析仪分析泥蚶和青蛤稚贝实验样品对5种微藻的选择性滤食后发现,最先被泥蚶稚贝实验样品滤食干净的是角毛藻,其后是球等鞭金藻;泥蚶稚贝实验样品开始滤食青岛大扁藻时的速度较慢,但当角毛藻和球等鞭金藻被滤尽后,青岛大扁藻也被迅速滤食,泥蚶稚贝实验样品滤食微绿球藻的速度最慢;最先被青蛤稚贝实验样品滤净的也是角毛藻,其后是青岛大扁藻,在角毛藻和青岛大扁藻被滤尽后,球等鞭金藻也迅速被滤食干净,微绿球藻同样是最慢被滤食的。可见,贝类稚贝总是优先滤食饵料效果好的微藻,饵料效果最差的微藻被贝类稚贝滤食的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9.
分别用pH6.32~9.76和盐度16.7~40.9共8个梯度的海水进行方斑东风螺(Babyloniaare Lamarck)卵囊的孵化试验。结果表明,卵囊孵化最适pH范围在8.23~9.35之间,孵化率均在80%以上,pH8.81时高达93.7%;卵囊孵化适宜盐度范围为30.3~37.0,盐度40.9时仍有67.0%的孵化率,表现出耐高盐的特性,盐度低于27.6,孵化率明显下降。幼虫在15d的培育过程中,通过投喂不同的饵料,结果显示投喂单胞藻比投喂人工配合饵料、酵母效果好,单独投喂扁藻(Platymonas subcondiformis (Wille)Hazen)幼虫生长发育最快,体长增长倍数达1.90倍;投喂扁藻、小球藻(Chdorella spp.)、扁藻 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Palbana)、扁藻 小球藻幼虫的成活率相差不明显,分别为58.5%、54.3%、63.3%和50.3%,而投喂人工配合饵料虾片、螺旋藻粉幼虫成活率则较低,只有3.6%和12.8%,投喂酵母第9天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0.
微型藻类的营养价值,对于确定其是否适合作为双壳类动物幼虫和稚贝发育的鲜饵料是很重要的依据。日本学者对适合作为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幼虫鲜饵料的四种藻类:角刺藻(Chaetoceros gracilis)、角刺藻(C. calcitrans)、陆兹尔巴夫藻(Pavlova lutheri)和海水小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进行了探讨和比较。 用上述四种藻类分别投喂太平洋牡蛎幼虫21天后发现:角刺藻(C. gracilis)、角刺藻(C.  相似文献   

11.
几种微藻对珠母贝面盘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Hu &Liu)、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Wille)Hazen]、小球藻(Chlorella sp.)以及这3种微藻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简称混合藻)对珠母贝面盘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对3种微藻都能摄食,但4种饵料相比,以湛江等鞭金藻和混合藻的饵料效果为好,亚心形扁藻在面盘幼虫发育到93μm时可以投喂,小球藻饵料效果较差,不宜单独作为面盘幼虫的饵料;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和混合藻的浓度对面盘幼虫生长和存活都有显著影响,小球藻对其没有显著的影响.湛江等鞭金藻和混合藻适宜的投喂浓度分别为1 000-1 500个/cm^3和1 500-2 000个/cm^3,在适宜浓度下,湛江等鞭金藻组面盘幼虫最大生长速度、存活率和壳初率以及幼虫进入壳初的时间分别为5.663μm/d、69.34%、63.68%、6d,混合藻组为6.28μm/d、69.46%、54.49%、5-6 d.  相似文献   

12.
牟氏角刺藻(Chaetoceros muelleri)是鱼、虾、贝、海参等幼体的优良饵料。特别是在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人工育苗中,其饵料效果更为优越。投喂本藻,对虾溞状幼体可以顺利地变态到糠虾期,而无需添加轮虫(Rotaria spp.)等动物性饵料,成活率可达85%,与投喂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相比,可提前 4—5天发育至糠虾期,平均成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sp.对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幼虫发育和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幼虫存活率以及金星幼虫和Ⅵ期无节幼虫所占比例方面,旺盛期亚心形扁藻对网纹藤壶幼虫的投喂效果均明显优于小球藻;旺盛期亚心形扁藻培养的金星幼虫附着率明显高于老化扁藻(p0.01)。因此,以旺盛期亚心形扁藻作为幼虫培养饵料应更有利于藤壶幼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幼虫和稚贝存活率的高低是人工育苗成败的关键。本文探究了复合益生菌和底质深度对硬壳蛤幼虫与稚贝的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变态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投喂S2益生菌(添加丁酸梭菌代谢物的乳酸菌复合菌群)后, 小个体硬壳蛤幼虫比例减少, 幼虫的生长率和变态率显著提升; 在不同温度下, S2益生菌对来自不同地区幼虫的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 其中天津地区种贝所产幼虫(25℃)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幼虫(20℃), 而福建地区种贝所产幼虫(25℃)和对照组幼虫(20℃)无显著差异。此外, 3 mm深度的沙质底质显著提高了幼虫生长率、变态率和出足率。埋栖在0~3 mm深度的稚贝比例显著高于3~9 mm深度。因此,筛选促进硬壳蛤生长发育、提高成活率的复合益生菌, 确定适宜硬壳蛤生长发育的最佳底质深度, 可进一步优化其人工育苗技术, 对于大规模开展硬壳蛤人工育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紫彩血蛤胚胎及幼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紫彩血蛤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海区,黄渤海沿岸数量较大“3,生活于潮间带沙滩和泥沙滩中,生长速度快,肥满度高,肉味鲜美。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发现,紫彩血蛤对底质有极显著的净化作用。成蛤生活于泥沙下20-30cm处,每一个体可使深度为30cm、直径20cm左右范围内的泥沙保持洁净,在污染严重、底质呈黑色的海区尤为显著。紫彩血蛤是改良底质的最好贝类之一,若能与对虾混养,对改良虾池底质、减少虾病、提高效益将起重要作用。对紫彩血蛤的研究以往多在形态和分类方面。作者已报导了其产卵诱导和胚胎发育、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方…  相似文献   

16.
饵料对斑玉螺浮游幼虫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兆弘  钟幼平  贤锋 《台湾海峡》2001,20(Z1):49-51
采用金藻、金藻和云微藻、云微藻三组饵料分别投喂斑玉螺浮游幼虫,每天测定壳宽和存活率.结果表明,10d后,投有金藻的两组存活率较高,生长较快,作者认为,金藻是斑玉螺浮游幼虫的适合饵料.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研究4种单胞藻与海洋红酵母(Rhodomonas sp.)搭配以及单胞藻混合投喂对刺参浮游幼虫体长生长及变态存活率的影响。采用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f.minutissim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与海洋红酵母分别以1∶0、0.8∶0.2、0.6∶0.4、0.4∶0.6、0.2∶0.8和0∶1的比例搭配投喂刺参浮游幼虫,观测浮游幼虫每天的体长变化以及变态成活率。结果表明,单胞藻与海洋红酵母以适当比例混合投喂能提高刺参幼虫的体长日增长率,单独投喂海洋红酵母的刺参变态成活率也显著高于单独投喂单胞藻组。采用2种单胞藻以0.5∶0.5的比例混合投喂浮游幼虫,结果表明牟氏角毛藻与小新月菱形藻混合投喂组刺参浮游幼虫的变态成活率高于牟氏角毛藻与等鞭金藻的混合组。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分毒素累积和解毒两个阶段,丈蛤(Meretrix meretrix)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累积能力试验中每天投喂一定量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定期测定丈蛤体内的毒素含量;解毒试验通过投喂饵料和水体消毒的“内排外解...  相似文献   

19.
合浦珠母贝幼虫,幼苗的摄食率和摄食节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黎辉  金启增 《热带海洋》1997,16(3):41-48
1994年9月至1995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展开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Dunker幼虫和幼苗摄食率和摄食节律的研究。通过对该贝幼虫和幼苗摄食率与生物饵料浓度的关系的模拟分析,得到了二次多项式方程:FR=α+βC-γC^-2。在该方程中建立了 育苗时的生物饵料藻最适抽以喂浓度(Copt),Copt=-β/2γ。在最适饵料藻投喂浓度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20.
三疣梭子蟹对饵料鱼和蛤摄食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体重为(9.20±1.50)g的三疣梭子蟹在分别投喂饵料鱼和兰蛤及有无沙底质条件下的昼夜摄食节律、摄食率和昼夜摄食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投喂兰蛤组的三疣梭子蟹摄食高峰在20:00左右,投喂饵料鱼组三疣梭子蟹的摄食高峰在02:00左右;沙底质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的夜晚摄食量占全天摄食量的94.34%,而无底质组为75%,表明在潜底环境条件下三疣梭子蟹具有更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投喂兰蛤组三疣梭子蟹黑夜摄食量比值显著高于白天,分别为75%和25%,而投喂鱼组黑夜摄食量比值仅略高于白天,分别为59.21%和40.79%.此外,投喂鱼组白昼摄食率可达80%,显著高于投喂兰蛤组的10%,表明投喂鱼饵料有利于三疣梭子蟹的白昼进食.根据昼夜摄食量对比分析,建议采用白昼投喂占总投喂量20%~30%的鱼肉以降低蜕皮残食,夜晚投喂70%~80%的兰蛤的投喂策略促其生长,并减少梭子蟹的残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