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鲁南海岸的范围,系指从两城河口至绣针河口这段海岸。从两城河口至绣针河口海岸全长70公里,行政区划属山东省日照县范围(图1)。本区海岸从物质组成上虽属较平直的砂砾质、基岩港湾式海岸,但湾外目前已多被砂埙、泻湖围封,故也可视为砂坝、泻湖岸。本区海岸除南段绣针河口、北段两城河口和中段傅疃河口属河口三角洲型海片,石臼咀、奎山咀及岚山岬等处属海蚀型海岸外,其间的绝大部分岸段均属砂坝、泻湖海岸。  相似文献   

2.
山东南部石臼湾及其附近沿岸地带,北起白马吉利——两城河口,南至绣针河口,全长近80公里,是一段较典型的基岩砂砾质海岸(图1)。它的北部为鲁东南基岩港湾式海岸,绣针河口区以南则为苏北粉砂淤泥质平原海岸。 这段海岸与其以南以北的海岸类型比较,在海岸发育、海岸地貌类型以及海岸冲积  相似文献   

3.
鲁南海岸的范围,系指从两城河口至绣针河口这段海岸。从两城河口至绣针河口海岸全长70公里,行政区划属山东省日照县范围(图1)。本区海岸从物质组成上虽属较平直的砂砾质、基岩港湾式海岸,但湾外目前已多被砂埙、泻湖围封,故也可视为砂坝、泻湖岸。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明确提出了要“打造生态防护屏障”。东莞市滨海湾新区位于大湾区珠江口东岸,是大湾区几何中心和珠江口城市群连接点,规划为未来新城中心,其河口海岸生态修复具有典型意义。文章通过文献综述、资料梳理和规划分析等方法,从东莞滨海湾新区河口海岸自然环境现状出发,在分析其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滨海湾新区应以河口海岸自然环境特征为基础,在保障河口行洪纳潮安全的前提下,对接海陆功能,开展沿海岸线的生态修复工程,打造东莞滨海湾新区“一堤一港一岛一廊多园”的生态海岸带,建设珠江河口“美丽湾区”。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河口海岸开展生态修复应以安全性为第一要素,因地制宜实施精细化修复,探索岸线异地修复制度,实现以“生态空间”支撑“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岸河口学会、中国海洋工程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首次河口海岸数学模型应用技术研讨会”于1990年11月10日至14日在无锡召开。到会的有27个单位66位代表,均为交通、航道、水利、海洋和工程专业方面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程设计部门的专家,其中有著名的老专家,更多的是从事数模研究工作的年轻科技人员。 数学模拟技术在海岸河口领域中的应用,从无到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会议由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海岸河口学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所长陈吉余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海岸线遥感调查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孙美仙  张伟 《台湾海峡》2004,23(2):213-218,i001
本文论述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海岸线信息提取的实现方法,提供了完整的遥感调查技术路线,确定了海岸线的遥感解译标志和解译原则,完成了福建省海岸线信息解译工作.利用TM卫星遥感资料解译得出福建省大陆海岸线长度为3102km,其中淤泥海岸约740km,沙滩海岸约268km,基岩海岸约1367km,人工海岸约695km,河口海岸约32km.  相似文献   

7.
台风"艾利"对福建沙质海滩影响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锋  雷刚  苏贤泽  彭俊 《海洋工程》2006,24(1):98-109
通过对福建沙质海滩地形地貌现场调查,对比分析0418号台风“艾利”登陆福建前后各沙滩剖面的蚀淤变化,探讨了福建沙滩对台风“艾利”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8月底台风“艾利”过境期间,福建沿海砂质海岸显出了较强烈的地貌响应。沙滩剖面地形变化,冲淤相间,以冲蚀为主;后滨沙丘蚀退、滩肩蚀低、岸线向陆迁移是地貌响应的主要特征;沙滩沉积物的总收支趋于亏损。不同海岸类型的沙滩剖面对台风“艾利”的响应特征不同。岬湾型沙滩剖面地貌响应以前滨滩面侵蚀为主要特征。夷直型的长乐江田下沙剖面,对“艾利”台风的主要地貌响应特征为后滨沙丘、高潮带侵蚀,岸线后退超过16m,出现高度近1 m的直立侵蚀陡坎。沙坝-泻湖型沙滩剖面冲淤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中潮带形成次一级沙坝。各沙滩的地貌风暴效应有自北往南依次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山东威海滨海沙滩侵蚀现状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威海市滨海沙滩的现场调查,综合分析了滨海沙滩侵蚀现状和侵蚀原因。威海市90%的滨海沙滩遭受侵蚀,沙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其中长度短小的沙滩和位置偏僻的未开发使用或者仅作生产使用的沙滩侵蚀情况较为严重。威海市的沙滩侵蚀主要表现在沙滩变窄、沙滩变陡、滩面物质粗化、侵蚀陡坎频现、老地层裸露和人工构筑物破坏等方面。沙滩侵蚀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风暴潮、季节变化、海平面上升、构造下沉、气候变化和海岸地貌形态,人为因素包括:前滨采砂、海岸天然屏障破坏、河流输沙量减少和不合理的海岸工程。自然因素中,事件性风暴浪对滨海沙滩的侵蚀作用最为快速和显著。人为因素是造成滨海沙滩侵蚀的最主要因素,前滨采砂、河流输沙量减少和不合理的海岸工程会使沙滩在较短的时间内遭受侵蚀,而海岸天然屏障破坏则是人们比较容易忽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9.
河口海岸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空间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然而,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下,河口海岸面临环境恶化、湿地生态受损和灾害风险增加等多重问题。为保障河口海岸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数字孪生概念为基础,结合河口海岸多圈层多界面的系统特征,提出了一个综合河口海岸立体监测和数据聚融、多过程耦合模型系统、数字孪生体和智能服务平台等关键要素的河口海岸数字孪生系统。此外,本文还详细介绍了构建河口海岸数字孪生系统所需的核心技术,涵盖监测物联网、模型耦合、大数据管理和智能分析,以及知识图谱等。尽管面临多学科全要素综合监测、人地海耦合模拟、跨领域跨行业协同、信息安全保障和服务标准制定等多重挑战,河口海岸数字孪生具有逼近真实、系统关联和提供智能服务等特点,能够提供监测、预报、预警、预演和预案等智能服务。这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河口海岸复杂系统演变、预测和应对的研究和应用能力,推动河口海岸学科群的发展,提升风险管理和综合治理水平,为河口海岸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第11届PECS02国际会议上有关河口和海岸海物理海洋学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河口动力学、河口输运、海岸动力学、海岸输运、河口海岸地貌动力学和大陆架海动力学6个部分。  相似文献   

11.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的部分河口海岸地区地表水体水质条件无法满足人们观海、亲海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和改善水质型人工沙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我国沿海某城市拟建人工沙滩工程水体项目中的水质为研究对象,本文利用MIKE21软件建立工程区域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计算和分析了人工沙滩戏水区水体置换分布和置换效率。在此基础上,根据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研究成果,在模型计算中引入衰减系数来计算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通过30 d内6次换水,戏水区内整体换水率达到60%以上。换水对戏水区水质影响较小,换水48 h后,大部分水体水质恢复工程需求。本研究成果可为其他河口地区建设人工沙滩及其水体净化工程作参考。  相似文献   

12.
滦河是河北省最大的河流,东流入渤海,滦河口位于渤海西北平直海岸的中部,开口朝东偏北,水浅,海底平坦,潮波传入后,在沙滩地形、河道径流及摩擦等综合影响下发生复杂的变化。深入研究它的潮汐特征,对于沿海居民的生产活动,滦河口的开发利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根据1985年枯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两次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回顾河口海岸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其新技术数字河口动力模型的基本内涵、科学意义和河口模型四维资料同化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并最终认为数字信息技术与四维同化技术将变革河口海岸科学研究的手段,从而促使河口海岸数值模拟技术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王爱军  叶翔  赖志坤  王亮 《海洋与湖沼》2020,51(5):1012-1012
正河口海岸地区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人居环境,成为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心所在。然而,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河口海岸地区面临着多方面挑战,原来的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为此,国际研究计划"未来地球海岸(Future Earth Coasts)"提出了河口海岸蓝图重绘的战略,其中大湾区属于河口海  相似文献   

15.
波浪是塑造黄河三角洲河口与海岸地貌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基于Delft3D模型耦合水动力与泥沙输运模块,模拟了黄河不同入海水沙条件下的表层悬沙浓度的分布变化,通过悬沙浓度差异值(Di值)定量研究了黄河清水沟流路现行河口与废弃河口之间的海洋动力差异,进而揭示了潮流与波浪在不同时期黄河三角洲地貌演变中的塑造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不同入海泥沙条件下,废弃河口及其近岸区域Di值普遍较高且为正值;但现行河口近岸的Di值分布普遍为负值。在废弃河口波浪使已沉积的粉砂、黏土起动、再悬浮,由潮流将其搬离海岸,从而使海岸发生蚀退;但现行河口由于大量黄河粉砂、黏土快速输入,潮流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其全部搬离河口,进而使河口及两侧海岸向海淤进。比较而言,波浪在废弃河口及海岸的地貌作用较强,在现行河口相对较弱。这些研究结果对了解黄河三角洲动力地貌演变机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2005年采集的SPORT5卫星遥感影像和2015年采集的GF-1卫星遥感影像,分别对2006-2014年之间营口月亮湾海岸空间整治项目实施前后的海岸景观格局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沙滩面积系数、适宜游乐水域指数、主体功能度指数、景观多样性系数、景观变化指数等评估指标,评估了营口月亮湾海岸空间整治效果。结果表明:营口月亮湾沙滩养护工程实施后沙滩面积大幅增加,沙滩面积系数为2.44,适宜游泳嬉水娱乐区面积略有增加,适宜游乐区指数为1.10。海岸空间整理工程实施使月亮湾海岸游乐功能分区明显,月亮湖公园、高尔夫休闲区、山海广场区、农业生态旅游度假区和滨海嬉水观光区主体功能度指数分别达到0.89、0.76、0.68、0.65和0.77。海岸景观美化工程整体改变了海岸景观格局,使各功能分区海岸景观多样性提高,海岸景观格局更为优化,总体景观多样性系数达到1.13,景观变化指数达到0.30。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洋工程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港口航道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岸河口学会、连云港港口协会于1991年11月5日至11月9日在江苏连云港市召开了第六届全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这是一次海岸港口工程界跨系统、跨学科跨行业的盛会,特别是在“八五”第一年举行这次会议更具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岸滩剖面高程监测、沉积物粒度变化和动力环境分析的方法,以海阳市沙滩侵蚀演化过程为例分析了山东半岛东部典型砂质海岸的侵蚀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阳市沙滩整体以侵蚀为主,2018—2019年沙滩总侵蚀量为2.48×104m3。其中,丁字嘴沙滩以侵蚀为主,但两侧受河口的影响呈现局部滩面稳定和后滨弱淤积的现象;潮里—庄上—羊角畔沙滩滩面侵蚀从西向东逐渐增强;万米沙滩中部侵蚀严重,两端相对较弱。表层沉积物由陆向海逐渐变细,但整体上呈现粗化的趋势。波浪和极端天气是控制沙滩侵蚀变化的重要动力因素,而坡度则是导致沙滩剖面形态变化和表层沉积物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岸河口学会于1983年6月14—18日在广州召开。第三届海岸河口学术年会,交流了在开展海岸带与海涂资源调查、港口航道工程、河口综合治理、新技术应用与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成果和动态。 在大会上报告交流的40多篇论文,涉及珠江、长江、黄河、闽江等河口及杭州弯、胶州湾等海岸、港湾发育、浅滩演变、沉积特征、水沙运动、泥沙回淤预估以及航道整  相似文献   

20.
深圳湾经过近三十年的围填海活动,沿岸动力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如今自然状态下难以发育沙滩。从构建高品质游憩空间、防护海岸和提升旅游开发价值来看,沙滩是深圳湾急需的资源。为了加强人和海洋的联系、激发深圳湾的活力,建立城市自然缓冲区、化解极端风暴的威胁,以此达到防护海岸和满足居民休闲游赏需求的目的,本研究以近岸海洋要素的自然属性为主,海洋开发活动等社会属性为辅进行综合分析,并辅以数值模型进行验证,在深圳湾内选择适宜开展沙滩修复的海岸。沙滩修复选址时考虑了波浪、潮流、地形、地貌、沉积物等近岸海洋要素;数值模型包括潮流场模型、波浪模型和沙滩长期的平面演化模型。本研究案例对岸线动态变迁较大,自然状态难以发育沙滩的海岸的人造沙滩选址和设计方案提供示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