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单元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与真实情境高度融合,促使学生获得更加有效的学习体验,推动初中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本文以初中地理“河流”单元为例,从预期学习结果、预设评价方式和单元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探究大概念单元教学设计的应用与实施。  相似文献   

2.
尤慧  黄亚威 《地理教学》2021,(2):21-23,37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这一单元为例,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出发,设计整体连续的乡土教学活动案例。案例的设计基于真实的情境、以链式问题探究为导向,注重单元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创设真实情境、整合单元教学设计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真实情境、以大单元教学的形式,对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内容进行整合设计,探索大单元教学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是当前中学地理教育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乡土地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感知性,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情境载体。本文以“重庆人口迁移史”作为乡土地理教学情境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在课堂教学中依托乡土地理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学界逐渐兴起“大概念”的相关研究,但存在两个主要误区:混淆地理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以及将大概念教学、情境教学和单元教学混为一谈。鉴于此,本文希望在厘清学界对大概念教学常见误区的基础上,阐明中学地理“大概念教学”的核心主张。本文还以“河流与海洋是重要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课程设计为例,展示大概念教学和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是核心素养所提及的培养目标切实落地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区域协同发展为核心概念,整合重构了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的"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产业转移"内容,设计了指向区域发展的大概念单元教学,并梳理出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基本环节:确定单元主题—构建单元大概念—构建单元知识结构—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体系—确定单元教学问题体系—创设情境整合教学素材—设计单元探究任务—设计教学评价目标.实践证明,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理解并认同我国现行的国家发展战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古丹萍  邹金伟 《地理教学》2023,(8):25-27+24
乡土资源是重要的地理教学资源,本文以“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为例,以深圳沙井“千年蚝乡”乡土资源为素材,以开发海洋资源为背景,以“生蚝”养殖地变迁为主线,探索基于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情境化案例设计。这样的情境化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内容的抽象性,有利于学习内容的强化和迁移,并且是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设计以大概念为中心的主题式单元教学,是深化教育改革和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西湖的形成之谜”为单元主题,从构建层级概念体系、设计结构化课时情境、明确分层教学目标、分解课时学习任务等角度,探讨聚焦大概念的主题式单元教学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9.
董瑞杰 《地理教学》2021,(17):4-7,30
地理单元教学是以地理思想方法或素养为主题的教学,让学生获得地理思维的提升,这是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创新实践.地理单元教学开展路径包括:第一,以"大观念"立意建构,在核心概念统帅下,搭建优化的学习组元,引领单元教学的方向;第二,以"大情境"融合贯通,把知识获得置身于概念专题的研究历程中,促进学生地理概念原理的积极生成,从而使单元教学获得有序生成;第三,以"大任务"驱动探究,让学生进行真实学习,通过自我监控达成目标,体现单元教学的进阶过程;第四,以"大问题"开放生成,促进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进行思维迁移,深化单元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大概念立足于学科本质,能够统领众多地理概念或事实性知识,利用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有利于促进从增强学生地理知识向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本文将论证式教学设计的思路引入大概念统领下的地理单元教学,构建“基于单元大概念,提出核心问题”“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论证欲望”“选取证据资料,构建论证过程”“螺旋上升推理,生成单元大概念”的教学设计路径,以期为在地理教学中的落实大概念单元教学提供有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复习课应进一步关注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逻辑,关注在不同真实情境下学生的知识迁移情况和问题解决能力.大单元教学设计应用于复习课解决了课时不足或课时零散的问题,基于学生的学情与认知规律,在统摄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教材解构、素材锁定、情境生成,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复习课模式.本文选取"中国网店第一村——青岩刘村"作为代表性的真实情境,整合人教版地理必修地理二中的内容形成大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在真实情境下打乱学生原有的知识序列,提高学生在劣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地理教学真正回归学科核心素养的增强与提升.  相似文献   

12.
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的地理大单元教学坚持育人为本,立足地理学科特色,既有助于地理教学从分散、单一走向系统、关联,从琐碎、割裂走向整体建构;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以初中地理为例,阐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育人要素,凝练出“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五个爱国主义教育大单元,并探讨了爱国主义教育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鲁琦 《地理教学》2023,(22):24-27
浙江省省内的跨区域交流与合作是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真实情境,是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动载体。本文以衢州海创园的建成与发展为例,分析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课程内容,以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乡土情怀与家乡归属感。  相似文献   

14.
肖人弋  陶佳慧 《地理教学》2023,(1):40-44+35
随着“双新”教育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遵循“新课标”理念,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线索与纽带,摒弃知识本位的复习方式,设计史地跨学科融合课程,改变地理和历史学科单元复习课的传统模式,创设真实情境,重组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融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加强知识的深化与迁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5.
单元教学设计是落实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支点。基于UbD理论的初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通过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将多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实现"为理解而教",促使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化,促进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转型。本文以初中地理"自然资源"单元为例,从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阶段,探讨如何将基于UbD理论的单元教学设计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  相似文献   

16.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强调地理知识的优化统整和地理思维的高阶培养。深度学习侧重深度理解、情境迁移,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以“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备考单元为例,选取“鄂尔多斯的变化”为探究主线,统整区域发展的教学内容,实施单元教学。从确立单元主题、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提取单元大概念、建构单元主线和知识结构、设置学习任务和进行评价等六个方面设计并实施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三地理专题复习。  相似文献   

17.
方琦  王哲呈  朱志刚 《地理教学》2020,(7):53-56,16
在新课程、新课改背景下,将单元设计思想融入教学实践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梳理单元设计内涵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了单元设计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模式,并从大单元角度对“人口”一章的知识内容进行统整设计,探讨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的具体路径:一是确定单元学习主题,二是明晰单元学习目标,三是设计学习评价方式,四是创设贯穿整个单元学习的情境,五是分解课时学习内容与任务。  相似文献   

18.
郑霁芸 《地理教学》2021,(15):34-36,40
在信息更新飞速的当代社会,地理学科需要引入大概念教学,以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知识体系的结构化和知识的迁移,实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学习态度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和自信.本文以"水资源和水循环"单元为例,提出了大概念引领下的地理教学路径,即提取大概念、分析获取核心概念和一般概念、创设情境促成知识的迁移.  相似文献   

19.
培养地理实践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单元教学有助于地理实践力的培育,彰显学科育人价值。本文以“地图”为主题,依托真实的生活情境,设计并开展探究活动,梳理出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单元教学路径: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提炼单元主题;明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单元学习目标;以大任务为主线,形成进阶性学习历程;构建持续的学习评价。  相似文献   

20.
许欣  申玉铭 《地理教学》2022,(10):33-35
在新课改背景下,创设基于真实乡土情境、社会实践、任务驱动等的教学设计,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为例,在真实乡土情境中,以阶梯式问题链为导向,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探索农业在发展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逐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业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