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人教版新教材第四章第五节“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与原教材世界地理第九章第一节“世界的陆地自然带”,都是讲述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分布和特征,但两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朱雪梅 《地理教学》1998,(1):22-23,26
高中地理“能源和能源的利用”一章中讲到:“煤是地质史上的陆地植物在沼泽中大量沉积而成的.一般产在地质成煤时期(主要在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盆地的边缘。”“石油是地质时期的低等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有机质.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富集起来。它多半形成在中生代、新生代的湖盆和大陆架上。”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煤和石油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更存在有很大的差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标:变学科本位为学生本位,培养科学精神。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陆地和海洋”一节,保留并丰富了地表海陆分布大势的相关知识;删去了陆地地形、海底地形诸多概念的罗列和诠释,相关内容有的已出现于已学的“地图”知识中,有的将以读图活动形式出现于以后的分区地理或国家地理中;更新了“海陆变迁”内容,删去了内、外力概念,避开了地形变迁为内外力作用结果的思维模式,增加了“海陆变迁”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方法和科学精神和内容。这些调整很好地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首先要摈弃学科本位的观念,任何学科都不是目的。  相似文献   

4.
前言     
在以往有关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中,人们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地球的流体系统,即大气系统和海洋系统的变化。实际上,影响地球系统中尺度变化(几十至几百年)最重要的因素——人类活动——集中于陆地表面。人类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极其广泛,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干扰地球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碳循环和氮循环;一是通过土地利用活动改变地球陆地表面的覆盖性质,即所谓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如热带森林变成农田,牧场变成耕地,土壤铺上沥青成为道路,有着绿色植被的土地浇筑水泥发展为城市。土地覆  相似文献   

5.
地球上的水     
一、水文地理1.海洋和陆地的分布面积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面积,从表中1可知。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0.8%,而陆地仅占29.2%。并且分布是不均匀的,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两倍多。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整个地球陆地分布及地形地貌的客观特征提出了:陆地应在两极形成及必然向赤道进动挤压和朝西方移动压缩的假说。用物态变化及地球自转轴与公转面间有一倾角等理论从陆地受力情况对陆地为什么必然向赤道进动挤压和朝西方移动压缩作了分析。地球的陆地分布,地形特征,板块与地震,山系与高原,“两岸边缘吻合”,江河流向,“大陆桥”,陆地海洋3:7比例,地球年天数递减规律等地球宏观地形地貌特征,既是该假说的证据,而该假说又能对这些都给出满意的解释。该假说还对洋底与陆地形成及运动动力机制不同以及陆地处处发现海相沉积的原因作了推测,并对陆地运动的最终归宿作了预言。  相似文献   

7.
“美国”一节内容是初中《世界地理》教学重点.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为了便于地理教师讲授和组织学生复习,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特将“美国”一节知识要点归纳为“一”、“二”、“三”、“四”、“五”。  相似文献   

8.
刘书奇 《地理教学》2004,(11):29-30
今年六月五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地球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节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并重的观点,增强海洋意识。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感到教材是“活”的、“动”的、“新”的,写的是他们身边的事;解读世界环境日的中国标识,使得主题突出,视觉强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9.
赵东宇 《地理教学》2005,(12):38-39
有人认为:地理是小学科,受中考没有列入考试科目的影响,学生不重视,特别是高一起始年级的学生更是不愿意学。笔者认为上述现象的原因不能只怪学生,更多是老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和谐的、有趣的情境。在“陆地自然环境一土壤”一节教学时,本人事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并布置预习的题目:本节内容的理想上课场所在哪里?学生几乎都想到走进大自然的怀抱。  相似文献   

10.
“影响气候的因素”中的海洋、陆地表面温度升降的差异这一原理一直是气候这一章的重点。因为它既是造成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差异的重要原因,又是形成季风气候的根本因素。然而它又是难点,仅通过老师的抽象讲解,学生难以掌握。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水体、泥沙在模拟阳光照射下的升、降温差异试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其温度变化的差异现象,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从而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海陆升、降温差异的规律及原理。  相似文献   

11.
黄承波 《地理教学》2000,(12):27-27
日本,作为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岛国,其自然和经济特征深受海洋影响,在本节教学中应突出“海洋”二字,使学生认识到发展经济应根据国情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2.
美国心理学家RBainbrdge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谅解的。没有大量错误作为台阶就不能攀登上正确结果的宝座。”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也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误法。”教学中,学生出错再正常不过,即使是教师,也常会出错,一节好课不应该是“完美”的,不在于有没有错误,而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从错误的“茧”中破茧化蝶,将“错误”变成一种“美丽”,在于教师能否抓住时机,启迪学生思维,完成课堂的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13.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第四节“板块构造学说”.都使用了“软流层”这一概念。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果教师不讲深讲透.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学生对岩石圉、板块等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张建明 《地理教学》2004,(11):31-32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上册解读“气温”一课课标由“气温和降水是对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气候要素”引入,由“气温差异造成自然景观和生存环境差异”作过渡,由“气温观测及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计算”作铺垫,重点认识“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把“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南北半球气温差异、同纬度陆地与海洋气温差异)作为知识延伸。由于地理问题抽象性、概括性,七年级学生地理认知水平和概括归纳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5.
黄雷 《地理教学》2015,(7):34-36,43
笔者有幸作为嘉宾参加了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的直播活动,活动中我们观看了一位教师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示范课,观后有很多的感想、感悟和感动。总体而言,这节课体现了四大优点:一是较好地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二是展示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三是凸显了“以学定教”的角色观;四是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本节课又彰显了四大亮点,即实现了“四化”教学,“学讲”化、生活化、活动化、情境化。  相似文献   

16.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51  
近年来,碳循环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全球碳循环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本文结合IGBP和IPCC中有关碳循环的最新报告,介绍了全球碳循环中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等几个主要碳库的大小及特点,并重点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基本过程。总结了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四种主要方法:清单方法、反演模拟、涡度相关技术和陆地碳循环模式,介绍了它们的各自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陆地碳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此外,还简要叙述了当前碳循环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2010,(21):59-60
人类探索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可以为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地球家园提供不少借鉴。例如,自古以来,人类不知为恶劣的天气付出了多少沉重的代价,而对好天气提供的机遇却把握得并不充分。事实上,在太阳系中恐怕没有一颗行星的气候比地球更复杂了。人们很不容易查明,海洋、陆地、大气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如何相互交织和彼此消长。假如能找到一些比较简单的全球性气候系统,例如只有陆地没有海洋,或者只有海洋没有陆地,或者整个大气的温度恒定不变,那就比较容易弄清海洋、陆地、大气各自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研究复杂的地球气候就会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18.
王莺  陈敏 《地理教学》2023,(4):16-20
本文以沪教版高中必修《地理1》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的“土壤”一课为例,探索高中地理教师如何通过科学设计和有效组织地理实验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主动获得新知、提升实践力素养,并以此为契机深入思考在“双新”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如何通过革新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切实帮助学生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2月13日和14日在绍兴市嵊州第二中学举行了绍兴市高中地理教学观摩课活动,参加展示的教师都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摒弃了传统的“以教为本位”的“师传生受”的教学观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价值观,充分体现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凸显了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从根本上焕发了课堂的生命力。在几节观摩课中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教学。不仅给一线教师学习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很大启发,也给一线教师如何推进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以深深的启迪。下面我把这节观摩课课堂实录的片段呈现出来,并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触。  相似文献   

20.
上海版初中地理教材“地图的语言”一节包括四个部分“地图的用途、地图上的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及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而与教材配套的地图册中只有第四部分有相应的配图,这就使得原本抽象的内容更加抽象,新课程改革中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象从原来的七年级学生下降到现在的六年级学生,这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