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5 毫秒
1.
刘佳  钟贻军  张国荣  王兵 《华南地震》2004,24(3):101-106
概述了广东省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制约广东省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新时期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思考,探讨了广东省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作者是一位地震群测群防的实践者、见证者,通过亲身经历,回顾了地震群测群防队伍组建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地震群测群防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指出,地震群测群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我国防灾减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提醒大家不该忘却这一历史。  相似文献   

3.
记述了1970-1976年四川地震群测群防的兴起和发展,介绍了四川群测群防、专群结合预测预报地震的典型事例,特别对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测预报群测群防的作用作了反映。在此基础上,就这一时间四川群测群防、专线结合地震工作实践作了评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是地震工作部门当前的一项新任务.  相似文献   

5.
群测群防是预测预防震害的重要工作对策,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地震群测群防的本来含义是群众性地震预测预防工作,它仅是地区性地震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后来逐渐成为整个地区性地震工作的代名词。本文在介绍群测群防工作发展概况中包括其沿革和现状,以及这支队伍包含的几方面力量;在介绍它对地震对策的作用中,阐述了在地震预测预报对策中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影响、临震前措施和发震后措施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各级人民政府在地震对策中的职能;尔后阐述了它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提高预测预防的科技水平,配合专业队伍做好地震工作,减轻震害损失,保障社会经济效益;最后指出它的任务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地震观测网点,协助搞好防震抗震和工程地震,开展地震社会学研究工作,宣传地震和防震抗震知识。  相似文献   

6.
吴志聪 《华南地震》2003,23(1):106-108
阐述了我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现状,井提出了在现阶段做好群测群防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几年来,我省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深入开展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认真贯彻地震工作要“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予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给合,大打人民战争”的方针和周总理对地震工作的重要指示,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地震科学研究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地震群测群防运动的发展,使我省地震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群测群防工作开展情况山西在历史上沿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曾多次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解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山西地震工作是很重视的,特别是一九七一年国家地震局组织了地球物理所、地震地质大队、测量队、物探队、河北及山西省地震队二百多人在临汾、晋中地区进行会战,统一计划,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基本上掌握了临汾盆地的地  相似文献   

8.
群测群防队伍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一支重要力量,在多次的地震短临预报、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昌市地震局为了更好的发挥群测群防在防震减灾工作的作用,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取得了一定效果。作者通过对新时期群测群防工作的思考,简要介绍了新时期群测群防的工作内容及许昌市的一些做法,以期望能够对全国的群测群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我县的群测群防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县委、县革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地区科技局和省地震队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壮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加强领导,搞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加强领导必须正确对待群测群防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我县的群测群防工作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之一,同样也是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的胜利成果之一.几年来,在党的地震工作方针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广大的贫下中农、干部、知识青年和专业地震工作人员,怀着强烈的无产阶级感情,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著作,狠批刘少奇、林彪在地震战线推行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大大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从而使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地震群测群防的群众运动蓬勃兴起,工农基本群众和革命干部登上了地震预测、  相似文献   

10.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光辉照耀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我县加强了党对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一元化领导,坚持以路线教育为纲,放手发动群众,层层建立机构,片片合理布点,东西南北,山河垣川形成了地震观测网,为进一步广泛开展群测群防运动奠定了基础.狠抓路线教育 提高思想认识毛主席教导我们:“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地震工作是一项新工作,当全县开始组织群测群防队伍时,不少同志产生了畏难情绪,有的认为:“地震工作是科研部门的事,是专家们的事,咱们这些门外汉只不过是瞎子点灯白费油”;也有的认为:“地震是地球里边的事情,有多大劲也使不上,即是有了地震也挡不住,该要发震还是要震,有什么办法呢”等等消极思想,对搞好地震工作信心不足.阶级敌人也跳出来造谣破坏,叫嚷什么“天坛山要爆炸,西佐岭要翻天”,弄得人心慌慌,恐惧不安,破坏了群测群防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中的山东数字地震台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山东数字地震台网承担山东地区及附近海域的大震速报和微震监测任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在“八五”期间建设了济南无线遥测地震台网;“九五”期间改造建成了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十五”期间山东数字地震台网建设后,台站布局、监测能力、大震速报效能得到加强,为地震研究、地震速报、地震应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2.
保护地震监测环境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地震观测环境受到的干扰越来越严重。本文阐述了山东地区地震监测环境的现状,引述了山东省在经济建设中地震监测环境受到影响和破坏的实例,分析了产生的原因,结合山东省地震监测环境保护的实例探讨依法保护的意义,通过郯城地震台等监测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认识到法律、法规是地震监测环境得到保护的重要保障;阐述了依靠当地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共同做好地震监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并认为,应从加强县级地震机构建设及合理规划地震监测台网等方面入手,加强对地震监测环境的保护。进而提出了实现经济建设发展和保护地震监测环境矛盾统一的构想。地震台站工作人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运用,担负起地震台站监测环境保护的任务。同时,针对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工作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结合山东省地震局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以保障防震减灾事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河北省地震局红山基准台5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介绍了台站在地震监测、异常核实、科普宣传等方面的经验,可为基层台站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防震减灾"十一五"监测台网建设是"十一五"监测类项目,包含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扩建、地震监测预报试验场建设、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及信息服务系统完善。该项目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各市、县政府共同投资,为进一步提高山东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投入。与"十五"期间的监测系统相比,建成后的监测台网提高了观测动态范围,扩大了观测频带,丰富了记录信息量。台站数量与密度的增加,使台网监测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6.
山东地震前兆观测数据跟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2014-2016年山东区域地震前兆观测台网数据跟踪事件记录,分类梳理6类典型事件,总结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表明:数据跟踪分析可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更直接有效的产品,可直观反映地震前兆台网的监测效能和制约因素,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地震监测与预测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电磁扰动是近年来日益被关注的地震监测手段。分析了郑州晶微公司的电磁扰动监测仪在安徽、河南、山东和四川的9个电磁波台站的数据,结果表明,地震前确实存在各种形式、不同频段的电磁波辐射,其异常信息的研究对地震预测,特别是短临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博山震情窗口”预报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通过对山东各地小震活动的研究,发现鲁中博山地区小震活动频率和山东地区近几年发生一系列4,5级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强震发生前,该区小震活动经历一个“密集-平静-发震”的过程,故将其作为监视山东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一个“震情窗口”自正式使用以来,在南黄海,苍山两次5级地震前,该窗口都出现符合预报指标的显著异常,在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收集尘封多年的原始资料,对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发生后地震现场应急情况进行了历史性回顾。震后当天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地震工作领导机构?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并首次统一指挥调度大震现场工作。渤海地震促进了山东地震工作的快速发展,是山东地震工作的标志性事件。1969年渤海地震留下50年来我国防震减灾发展历程的一个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国30多年地震监测预报历程、今后监测预报的发展方向以及改进监测预报管理工作等方面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在新形式下如何推进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文中所讨论的问题及新思维、新观点,相信对广大读者会带来更多的启迪,以此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