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联合企业和地震可以说,日本根本不存在没有发生过地震的地区,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发生过南海道地震(1946)、福井地震(1948)、十胜近海地震(1952,1968)、新渴地震(1964)、伊豆大岛近海地震和宫城县近海地震(1978)。据调查,60%以上的市民认为本世纪80年代大地震很可  相似文献   

2.
日本关东地区发生较强地震1990年2月20日下午03时53分,日本关东地区发生较强地震,但未造成人员伤亡。地震时,房屋摇晃起来,门窗发出微响。人像是坐在巨大的摇篮里,时间足有几十秒。就在摇晃中,电视荧屏打出了字幕:“现在发生地震。”据报道,这次地震震中在北纬34.7度、东经139.2度的伊豆大岛近海,距东京约100公里。震源距地表约20公里。据初步测定,震级为里氏6.6级。在静冈县距震中不远的下田市,有的房屋窗玻璃震碎或天花板掉下来。距震中更  相似文献   

3.
日本1995年阪神大地震及火山考察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起浩 《华南地震》1999,19(3):66-71
简述了1995年1月17日日本7.2级阪神大地震的震害,地震断层以及1891年浓尾级地震根尾谷地震断裂、北伊豆地震旦那断层和大室火山、伊豆大岛火山的一些特征,最后论述了这次考察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1996年3月6日山梨县东部地震(M5.8)前观测到的环形图像吉田明夫前言茂木(1969)曾指出,在1933年三陆近海地震、1944年东南海地震、1946年南海道地震,以及1968年十胜近海地震等这些沿板块边界的巨大地震发生前,都出现了震源区内中、小...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 ,三宅岛火山喷发导致新岛、神津岛近海发生群发地震 ,灾情较重。许多人担心 ,伊豆诸岛的这些地震活动会牵连与其邻接的首都圈 ,也许东京直下型地震已迫在眉睫。沟上惠所著《东京直下型大地震》一书 ,是为使人们能正确理解这样的地震信息而撰写的。作者身为东海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地区判定会会长 ,他的见解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在第 1章“警钟——蠕动的伊豆诸岛”中 ,论述了包括伊豆诸岛在内的钱州海岭的地震活动与日本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 ,尤其是南海海槽的巨大地震极具相关性 ( 2 8页 )。但这一观点与第 3 3页中“气象厅认为 ,从现…  相似文献   

6.
埋设在地下的日本气象厅体积应变仪,在1982年7月茨城县近海地震及8月中旬伊豆大岛近海地震时、捕获到了可看作前兆现象的变化。特别是在震级方面可与浦河近海地震相比的茨城县近海7级地震发生前数小时,曾在两个观测点上出现了观测6年以来从未有过的显著变化。1982年10月5日在名古屋召开的地震学会上报告了这一结果。有关人员对这些能作为预测东海地震的有希望的数据加强了信心。  相似文献   

7.
地质调查所为了获得对地震预报有用的资料,自1976年以来在伊豆半岛东部,对地下水的水位、水温、水质、氡含量和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一直进行了观测与研究。在伊豆半岛东部进行的地下水位观测,由于要想尽量接近曾发生异常隆起的地带,所以测点相当固定。所用的一个观测点是上白岩观测井。为测定地下水位所用的仪器中包括数字水位计、水位记录仪、穿孔编码器,电子气压计发送器、气压记录器、换能器、模数转换器、换流器、雨量计和直流稳压电源。另一个观测点是姬汤观测井。这口井离1930年北伊豆地震时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多地震的自然条件,可怕的地震灾难,使日本早在1868年就开始了地震学的研究。但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日本地震工作者着重于资料积累、基本理论探讨以及观测仪器的研制等方面。1964年新泻大地震之后,以坪井忠二等人于1962年提出的一篇题为《地震预报——今日的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为基础,制定了日本的第一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1965~69年),也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国家规模地震预报研究计划的一个国家。1968年十胜冲地震给不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震代表团一行12人,自1979年9月13日至10月4日赴日本进行友好访问和学术考察。目的有三:一是友好回访;二是考察未来东海大震的预报依据和相应措施;三是探索中日两国有关地震科学技术方面合作的可能性。代表团先后到了静冈、清水、浜松、烧津、下田、御前畸、磐田、河津,以及京都、东京、筑波、札幌和洞爷湖等地。参观访问了国土厅、气象厅、三个大学、十个与地震有关的研究部门、四个与地震监测有关的观测台站、七个静冈县下属采取防震对策的单位。考察了  相似文献   

10.
胡方秋  刘景元 《内陆地震》1993,7(2):167-172
通过对北天山地区1:5万航空照片的解译结果,编制了北天山地震构造图。从中可见北天山新构造活动显著,山前差异运动强烈,活断裂、活褶皱发育,地震频繁。山区因断裂活动产生的山间断陷盆地也是地震活动场所。在近南北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线性构造大体分3组:东西向逆冲断裂;北西、北东向右旋、左旋逆走滑断裂。沿这些断裂,山脊、水系错动,冲洪积扇变形,并分布历史地震、古地震遗迹,可见这些断裂活动性强,多为发震构造。地震常常发生在这些断裂的端点、拐点及两组以上断裂的交汇部位。  相似文献   

11.
1970年1月5日在我国云南省通海发生了一次7.7级强烈地震。在该震区地震前后做了一些大地测量的复测工作。地震前十年期间沿水准测线在曲溪盆地处产生了一个相对下沉区,跨曲江断裂处产生南盘相对于北盘下降的现象。地震时的地面垂直形变发展了地震前的特征,形成了更强烈的差异运动。地震时的地面水平形变表现为断裂两侧的水平顺扭的错动,相对错动量为2米。即通海地震的地形变是以水平错扭为主的。地震前后的地形变现象,表明了通海地震时曲江断裂的应力活动方式为:以顺时针水平错动为主兼有北盘相对南盘上逆的斜冲。  相似文献   

12.
日本南海海槽的大型逆冲地震对日本社会及周围地区造成了灾难性破坏。大多数研究旨在确定强耦合区域,这些强耦合区域被认为是未来灾害性地震的主要来源。本文给出了整个南海海槽区b值图像。b值表示大、小地震发生率的比值,与差应力成反比,被用于探测不同构造条件下断层面上的高应力区。本文一个显著的发现是b值与滑动亏损速率(SDR)成反比,而且,东部高滑动亏损速率区域的b值低于西部地区,这说明东部凹凸体上的差应力高于西部地区。这可以解释南海海槽地震记录中,往往是东部首先破裂。  相似文献   

13.
日本学者在全面调查了除北伊豆、敦贺、酒田、六甲山以外的全国28个地震危险区域后指出:继浦河近海地震的下一次地震将是危险的,并要求国家、自治团体和个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防灾对策。要警惕地震内陆化倾向在报纸和电视关于地震报道中,确实不得不提出“马后炮”这样的疑问。即使当82年3月21日北海道日高支厅-浦河町遭到 M=7.3、烈度为六度(日本烈度表,下同)的大震袭击之际,报纸报道也多少忽略了这样重大的事件。首先,这次浦河近海地震暗示了围绕日本列岛的地震现象向内陆发展的“北上倾向”。  相似文献   

14.
新疆及周缘构造破裂特征及地震序列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横亘新疆境内的天山及其周边的西昆仑、阿尔金和阿尔泰是中国大陆著名的强构造运动区和地震活动带。在对新疆构造区应力环境、动力过程、断层运动变形特征和地震序列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新疆及其周缘主要构造区地震破裂方式和序列类型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西昆仑构造区受来自青藏块体和塔里木块体NS和NW向水平压应力和垂向力的作用,构造运动呈现出走滑与逆冲特征,震源破裂以走滑型为主,数量较少的逆断型地震主要分布在西昆仑帕米尔一侧的深震挤压区,正断型地震主要出现在西昆仑与阿尔金交汇的拉张盆地及附近。该区主余型地震占63%,6级以上地震序列也存在多震类型。(2)阿尔金断裂带位于西昆仑北缘断裂和北祁连断裂过渡带,受青藏块体向北和向西的推挤,断裂本身的左旋位移量通过两端逆冲挤压而转化,使得青藏高原北边界不断向外扩展。在此力源下,阿尔金断裂带震源破裂以走滑为主,也有少量的逆冲型地震。地震序列中主余型和孤立型地震占比相同(占44%)。(3)在印度板块和亚欧大陆碰撞效应影响下,天山地区产生近NNE向水平压应力,构造运动显现出带旋性特征的逆冲和走滑,震源破裂方式与之相吻合。而天山构造大跨度的空间展布、扩展形式的多样性和地震破裂的两重性,又影响到地震序列类型的多样性,使得主余型、孤立型和多震型地震在不同构造部位呈现优势分布。(4)阿尔泰的构造运动可能受到了来自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和西伯利亚块体南向运动的双向影响,形成NNE和SW向水平挤压力,主要大型发震断裂做右旋剪扭错动,而一些深断裂则以逆冲运动为主。震源破裂呈现出走滑(占64%)和部分的逆冲(占27%),6级以上地震序列主要为主余型,5级左右地震则多为孤立型。  相似文献   

15.
陈大庆  杨马陵 《华南地震》2010,30(Z1):69-75
根据近几年来关于台湾地区北西向构造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北部菲律宾板块俯冲带和南部南海次板块俯冲带北西向的交界线为界,研究了北南两个区域深源地震分布的对称性,说明在此研究区域的构造活动上两个方向相反的俯冲带起到了控制作用。研究中还发现南海次板块深源地震、两个俯冲带的震级影响函数与粤闽交界及台湾海峡区域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两者都显示自2000年以来粤闽交界及台湾海峡处于5级以上地震平静期。  相似文献   

16.
据日本共同社消息 ,日本气象厅日前决定 ,2 0 0 3年 4月前在全国 80处地方设置地震速报器。这种地震速报器可在地震发生后几十秒内发出较为详细的地震资料。预计安装这些仪器的总费用为 4 1 1亿日元 (约合 3 42万美元 )。近年来 ,日本通过改进和更新地震监测设备 ,来强化对东海、东南海和南海等地的大地震的预报和检测。这些先进仪器大多安装在与大地震相关的本州的东海地区和四国岛。日本气象厅决定在全国设置地震速报器@董泰  相似文献   

17.
南天山及塔里木北缘构造带西段地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勤俭  丁国瑜  郝平 《地震地质》2006,28(2):213-223
南天山及塔里木北缘构造带位于帕米尔地区东北侧,地震活动强烈。文中通过地质构造剖面、深部探测资料和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综合研究了该区的地震构造模型。结果认为,该区的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天山地块逆冲于塔里木地块之上。天山构造系统包括迈丹断裂及其前缘推覆构造;塔里木构造系统包括深部的塔里木北缘断裂、基底共轭断层和浅部的推覆构造。塔里木北缘断裂是发育于塔里木地壳内部的高角度断裂,其形成原因在于塔里木和天山构造变形方向的差异。塔里木北缘断裂为研究区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天山推覆构造和塔里木基底断裂系统均具有不同性质的中强地震发震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92年8月19日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苏撒孟尔盆地发生7.3级地震,主余震为6.7级。地震发生于北天山褶皱带内。震中烈度Ⅸ度。极震区内地震滑坡、崩塌呈EW向带状分布,并有地裂、泥砂喷发现象发生。主震和主余震的宏观震中区均产生地震断层陡坎。主震断层陡坎最高3.35m,陡坎总长度为1km,陡坎走向为N65°E~N80°E,主震断层以逆推为主,并兼有右旋扭动。地震断层自南向北逆冲的水平距离是2m左右。主余震断层陡坎长3km,走向N65°W,高75cm左右。探槽开挖证实,主余震断层产状为N72°W/192°∠10°,地震时由南向北逆冲的水平距离是1m。Ⅶ度以上等烈度线特征、地震地表破裂和震源机制解结果三者有关地震断错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9.
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川以北段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对北川-青川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在这一段内主要存在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总体沿北川-青川断裂带分布。沿黄家坝、陈家坝、桂溪、平通、南坝、石坎等地的观察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走向连续分布,结构单一,破裂长度为60~90km,地表破裂没有到达青川县关庄镇。可观察到的破裂长度在北川北至石坎之间,长62km,走向总体为20°~55°,运动学性质主要为右旋走滑逆冲。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主要表现为垂向上的地表拱曲,指示了深部断层的逆冲性质;在水平运动方向上则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不存在左旋走滑分量。地震地表破裂显示的同震垂直位移从西南段黄家坝的3m左右,向东北逐渐降低至南坝、石坎的1.5m左右;右旋水平位移没有明显变化或者略有增加,一般在1.5~2.0m之间。地表破裂特征表明,引起本次汶川MS8.0地震的发震构造是映秀-北川-青川断裂带,该断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逆冲方向由NW向SE  相似文献   

20.
南岛1605年曾发生过7 1/2级强震,是一个有研究意义的地震活动区。海南岛地震活动有三个较显著的特征:集中分布于南北二个狭窄区域、具南北迁移现象和存在一定的活动周期和平静期。其特征的形成与海南隆起受东亚大陆向南推压和南海扩张向北推压所引起的地壳不均衡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