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沉痛悼念著名大气科学家谢义炳院士我国著名大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大气科学》顾问编委谢义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8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谢义炳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党和人民,热爱气象...  相似文献   

2.
丁一汇  周秀骥 《气象学报》2007,65(5):663-664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谢义炳先生诞辰90周年。谢义炳先生的一生,是富于创新和奉献的一生,他为我国的气象教育与人才培养,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业务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老一辈气象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建国初期,谢义炳先生满怀爱国热情,冲破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建设,以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他学贯中西,远见卓识,敏锐地发现和抓住学科生长点和新的机会,不断创新。20世纪50年代初期首先发现东亚上空多层锋区、急流分支和副热带高空急流。这一发现把对东亚大气环流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亏损是近年来中国科学家首先发现的重要环境科学问题。珠穆朗玛峰位于高海拔地区,地面加热造成的臭氧亏损更为典型、在这一地区观测臭氧垂直分布的结构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该地区臭氧亏损的过程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由中国著名科学家叶笃正院士和著名山地气象专家高登义研究员建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了‘珠峰及喜马拉雅地区环境监测研究’项目,决定对珠峰及喜马拉雅地区进行为期10年的环境监测研究。2000年 5月25日至 6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共同组织,来自3…  相似文献   

4.
沉痛哀悼恩师谢义炳院士曾庆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0)恩师谢义炳院士不幸辞世,不肚悲痛,缅怀恩师的人品学问、道德风范;永记恩师的教诲与栽培。音容犹在,而人已杏,学生欲再请教于恩师已无处寻踪了,悲从中来,哀不能已。当今改革开放、中华...  相似文献   

5.
著名大气科学家。生于1929年4月16日,辽宁辽中人。1945-1948年赵柏林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读高中时,受到老师的教导、鼓励,视野顿开,探索真理,求有所得。在学习数学中,用消元法对拉格朗日内插法赋予新的解释,用解析几何方法对四次方程解法提出新意,受到老师韩清波、吴越吁副教授的赞扬,他们认为这是创新。除了纳入教学内容外,通过教育部推荐为联合国教科文中学生展览会的作品O1948年以高分考人清华大学,并获奖学金。后来由于家境困难,欲退学去北京通县当中学教师,以养家糊口。此时李宪之、谢义炳两位爱才的教授给予帮助,想尽…  相似文献   

6.
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GIS研究中心联合组建。我国著名大气和遥感科学家周秀骥院士、陈联寿院士任顾问;李小文院士、童庆禧院士和许健民院士分别担任学术委员会正副主任;张佳华研究员、卢乃锰研究员和阎广建博士任实验室正、副主任。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部973项目《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自1999年12月-2005年9月实施,项目大气部分首席科学家为徐祥德研究员,项目科学顾问为周秀骥院士,  相似文献   

8.
孙寿全 《气象》1980,6(1):18-19
应用斜压大气不稳定理论解释中高纬气旋的发生发展效果显著。而对于西南低涡这类水平尺度一千公里左右暖湿的次天气尺度系统就不完全适用。谢义炳教授指出,湿斜压大气不稳定,能使扰动波长缩短。本文试用湿斜压大气不稳定理论,对1977年7月16—22日一次西南低涡扰动迅速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刊编委会顾问委员、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东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3月6日11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刘东生生前曾任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原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高山禧院士,因病于2001年3月3日在兰州逝世,终年82岁。 高由禧院士 1920年 2月生于福建省福清市, 1944年夏季毕业于当时的重庆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理系,1945年起先后在原南京中央气象研究所、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74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由禧院士还是《大气科学》的顾问编委。 高由禧先生 1948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东亚自由大…  相似文献   

11.
《大气辐射导论》一书是美国工程院院士、UCLA教授廖国男先生的重要专,也是大气辐射学方面不可多得的优秀作。该书于1980年首次出版后被译为多种字,成为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大学大气辐射的教科书.并常为辐射传输和光散射领域的科学家所参考和引用。1985年.本书的中译本由气象出版社出版,曾受到我国大气科学界师生和科技人员的广泛欢迎。  相似文献   

12.
朱抱真 《气象学报》1986,44(1):118-124
谢义炳教授在1978年大连“暴雨会议”上,发表了“湿斜压大气的天气动力学问题”一文(以下简称H_4)。这篇论文提出了开展湿斜压大气动力学研究的一些具体意见。以后在国内的气象界有着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气象学报》1983年第2期发表了对读者来信的“编者按”;第3期又发表了谢义炳教授的长信。信中说:湿斜压大气的研究,“虽然在实际工作人员间受到欢迎,却在理论工作者间引起了不少误会…。这些误会似牵涉到一些根本问题”。我阅读后,认为有必要对H_4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13.
1981年8、9月间,应自治区气象局领导于兴苗、湖春同志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谢义炳教授率陈受钧副教授、谢安讲师来我局进行学术指导并讲学。其间,谢义炳教授作了题为《气象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我们的对策》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者的热...  相似文献   

14.
郭彩丽 《大气科学》2005,29(3):416-416
《大气辐射导论》一书是美国工程院院士、UCLA教授廖国男先生的重要专著,也是大气辐射学方面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该书于1980年首次出版后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大学大气辐射的教科书,并常为辐射传输和光散射领域的科学家所参考和引用。1985年,本书的中译本由气象出版社出版,曾受到我国大气科学界师生和科技人员的广泛欢迎,成为大家常用的教材和参考书。从本书首版至今20余年来,  相似文献   

15.
朱抱真 《气象学报》1985,43(1):118-123
谢义炳教授从1980年到1982年,在《气象学报》上先后发表了“纬圈平均大气运动特征的振动”(以下简称H_1)和“斜压大气纬圈平均运动特征的振动”(以下简称H_2)。经过阅读,我认为这两篇论文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不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上空存在“臭氧低谷”的发现当选为1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列第3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524名院士参加了投票,评选结果于2000年1月6日揭晓。我院科学家周秀骥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地区大气臭氧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的研究中,通过TOM  相似文献   

17.
陈受钧  陶祖钰 《气象学报》2007,65(5):663-672
对谢义炳在大气环流系统方面所做出的科学贡献作了简要的全面回顾。其中包括:(1)北美切断低压的生命史;(2)东亚高空锋和急流的多层结构;(3)中国降水系统的结构和演变规律(包括梅雨锋、西南低涡等),热带和中纬度扰动相互作用在暴雨过程中的重要性;(4)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形成在ITCZ(赤道辐合带)/季风槽中;印度西南季风的低频变化;(5)降水系统的湿斜压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6)大气环流的中期变化理论。谢义炳的这些贡献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气环流系统并改善了中国的暴雨预报。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0/2001学术年会于2001年6月21~22日在我院隆重举行,其气氛之热烈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历史上前所未有。会上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叶笃正、陶诗言、吴国雄院士,秦大河局长、颜宏副局长,美籍著名专家张大林教授,以及李泽椿、许健民院士应邀分别作了高水平的报告。参加本次报告会的除本院科技人员外,还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北京大学、北京市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局培训中心、局机关等单位的科研、业务和管理人员共370多人。  相似文献   

19.
李崇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中共党员,1940年出生于四川。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其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原为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室)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工作。1980-1981年在美国伊利诺依(Illinois)大学大气科学系进行合作研究一年多,  相似文献   

20.
温景嵩教授,是我国微大气物理学尤其是气溶胶物理学的著名科学家。1933年2月4日出生于北京。1952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曾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957年至1971年)和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971年至1984年)工作。1979年10月至1982年2月,为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高级访问学者,师从当代国际流体力学大师Batchelor教授。1984年起到现在为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中国颗粒学会荣誉理事,北京大学优秀校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美国气溶胶学会会员,纽约科学院院士。几十年来,温景嵩教授从事微尺度大气运动中的气溶胶物理等过程的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成就和突出贡献。在这一领域中他取得了一项标志性成果,这项标志性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