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辐辏状云具有宽广的云区,长条平行的分布反映了高空的流场特征,特别是辐辏状云,现在知道它是副高边缘或是南支急流云系的指示云,因而常被用作重大天气过程的征兆[1-2]。观测事实指出,出现在低空,云条延伸很长的堤状云(常称长为堤云),与大型天气过程关系密切,也是一种很好的天气指示云[1-2]。本文就我们近年来(1981-1989年)南宁的云天日记和云图拍摄资料,分析探讨辐辏状和堤状云的规律及与未来降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媛 《河南气象》2001,(4):46-46
日常观测中,当天空中的云布满全天时,一般都习惯于将10-的云记为透光,10 成的云记为不透光,总认为10成透光的云与10-的不透光的云与情理上说不过去。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区别云的透光与不透光不应以天空有无云缝或能见不能见到青天以及云量多少来判定,而应主要从云的个体周围是否透光来判定。透光的积状云并不一定都有云缝,此时表现为云层薄的部分比较明亮,但并不一定见青无;不透光的积状云大部分无云缝,但不一定布满全天。观测中,一定要仔细分辨,认真分析,不可误记。如何区别积状云的透光与否@王媛$焦作市气象局!河南…  相似文献   

3.
黄万岗 《贵州气象》1996,20(5):24-30
本项工作建立一个研究降水清除贵阳市大气中SO2的一维时变云物理-云化学数值模式。  相似文献   

4.
夏季雷暴云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玉林  杨梅  李玉芳 《气象》2001,27(10):33-37
根据南昌713雷达2000年6-7月取获的雷暴云回波资料,结合雷电灾害实况,对夏季雷暴云回波特征、天气形势及大气稳定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雷暴云回波特征为:最大顶高达17-18km,最大强度达55dBz;大多数强雷暴云回波的强度为40-45dBz,主要产生在水平尺度大于30km的雷暴团和雷暴短带上,强雷电与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一样,与地形有关,而且均来自强烈发展的雷暴。  相似文献   

5.
野庆民 《山东气象》1998,18(2):56-59
针对云状观测记录日趋简单化问题,统计并详细分析了德州21年(1976-1996年)的7-9月共5796个时次云状定时观测资料。结果表明,从云的族、属、类到指示性云、演变云直至云的观测记录层数,都呈逐年代严重简单化趋势发展。据此初步提出了问题产生原因和对策建议,对提高地面测报内在质量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地区雨滴直径分布函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美国PMS公司生产的GBPP-100型地面雨滴谱仪,对1999年5-7月哈尔滨地区几次降水过程进行了观测。根据雷达资料和宏观观测,把降水云分为层状云,积层混合云和积雨云,分析了3类云降水微物理结构,重点研究了不同类型降水的雨滴谱分析特征,拟合了雨滴直径分布函数。  相似文献   

7.
新疆降雹云团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查1998-2001年4-8月的资料,得到全疆438个降雹云团。2000年降雹云团出现最多,按尺度大小将降雹云团分为雷暴云、对流云、中尺度对流系统、冷云核、系统云系云区有云团边缘6类。强以流云团是冰雹云的主体。新疆降雹云团尺度小、形状不规则、云顶温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地气系统云辐射强迫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可丽  钟强 《高原气象》1997,16(1):16-22
利用ERBE-S4和ISCCP-C2月平均资料着重分析了青藏高原这一特殊气候区域地气系统云辐射强拓的气候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冬,夏季云对气系统辐射强迫的场分布形势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地气系统长波辐射,冬季高原主体云强迫高值区,夏季云强迫空间变化平缓,高原主体平均云的温室效应春季最大,秋季最小,云使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年平均减少45.6W/m^2对于地气系统短波辐射,冬季高原地区云强迫相对高值区,夏  相似文献   

9.
满城冰雹云类型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青  王雨曾 《气象》1995,21(6):33-38
根据探空、雷达观测以及降雹资料,对河北满城地区1986-1990年64次降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冰雹云类型作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冰雹云分为5种类型:强单体、点源雹云、传播雹云、多单体及弱单体雹云。5年的统计资料得出,满城地区以多单体、弱单体雹云为最多,强单体雹云和传播雹云是该地区主要成灾雹云。  相似文献   

10.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降水特征和预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增强红外卫星云图和逐时雨量预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上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降水强度、范围与MCC云区的亮度温度值、不同亮温区云面积、云区面积随时间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指出在MCC生成-云发展到最强盛阶段之前,降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最大降水出现在-53℃、云面积达到最大之前1小时左右和MCC中心最冷云顶面积达到最大的时候。出现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MCC系统降水特征有显著的差异。最后根据MCC云系演变规律提出了MCC的降水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1.
飞机人工增雨催化作业云系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MS-5卫星云图资料,配合雷达,探空、M-LDARS闪电定位探测系统观测资料及常规天气资料,对1997年3月13日飞机人工增雨催化作业云的宏观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作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卫星云图上逼点云系的主要降水云是以片絮状回波结构为主的层状云降水区,云内含水量充沛,适合于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在云系东侧边及尾部,不断生成有中尺度对流回波系统,不仅造成了局地较强降水,而且产生了雷暴天气。  相似文献   

12.
根据阿克苏东部沙雅711雷达1994、1995年雷达资料以及西部农一师八团XDR-X型711数字化雷达1996、1997年回波资料,利用多因子雹云判别方程,给出了东西部地区冰雹云及非冰雹云临近指标的统计特征值。  相似文献   

13.
旬邑地区冰雹云的早期识别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27,自引:24,他引:27  
分析了1997年到1999年在陕西省旬邑防雹实验区用3 cm雷达观测到的146块雷暴和雹暴云回波资料, 结果表明, 冰雹云和雷雨云的雷达回波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冰雹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都生成于5.0 km(0~-5℃)左右高度, 然后向上伸展或向上向下同时伸展, 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14℃。雷雨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出现高度比较低, 强回波生成后向下伸展; 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高于-14℃。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或以45 dBz回波顶温度低于-14℃, 作为识别冰雹云的指标, 再根据强回波生长情况, 可提前5~10 min识别出冰雹云, 1999年现场识别准确率为86%。三维冰雹云模式计算结果表明, 云的强回波顶高和强度出现剧烈增长是云内冰雹生成引起的, 这也和雷达观测到的冰雹云降雹的先兆特征“跃增增长”现象一致, 而雷雨云的这些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根据 G M S- 5 静止气象卫星数字化卫星云图的灰度分布,计算灰度共生矩阵,抽取云的纹理特征量,组成云自动分类方程,进而滤去地表和非降水云信息,实现云的自动分类,然后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类型云建立云顶温度与地面实测降水关系曲线,并选取订正因子,建立地面降水估算方程进行降水估算。使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黄河流域汛期降水估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RYJ-2与RYJ-4型全自动辐射记录器的异同彭劲云(西安市气象局西安·710015)我省现有辐射观测站均配发了RYJ-4型全自动辐射记录器(以下简称RYJ-4),与RYJ-2型全自动辐射记录器(以下简称RYJ-2)可交替使用。由于RYJ-2台站已使...  相似文献   

16.
普查南疆1998-2000年3aGMS5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共有192次云系影响南疆,分为5种类型,南疆云系出现的次数较少,常造成中弱以下降水天气,有云无降水的情况较多,并讨论了云系的TBB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冬季南疆阴雾天气在红外云图上其TBB值为-10℃的闭合中心。  相似文献   

17.
也谈夜间如何测云@吴金玉@臧继业¥爱辉区气象局¥黑河民航站也谈夜间如何测云吴金玉臧继业(爱辉区气象局164300)(黑河民航站)收稿日期:1997-08-04·42·黑龙江气象1997年第4期《黑龙江气象》1997年第二期曾登一篇“夜间如何测云”一文,有感...  相似文献   

18.
朱士超  郭学良 《大气科学》2015,39(2):370-385
为考察云数值模式中的云物理方案和对实例云物理和降水过程的模拟能力, 本文将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的华北地区一次积层混合云的微物理结构特征、降水过程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环北京地区三架飞机联合云探测实验数据以及雷达、地面降水观测数据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WRF 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此次积层混合云的云系演变、雷达回波和降水分布特征。对比结果是:(1)模式模拟的云中液态水浓度(LWC)与飞机观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在3℃ 层, 飞机观测的LWC 最大值为0.8 g m-3, 模拟的飞机路径上的LWC 最大值为0.78 g m-3, 两者接近;在-8℃ 层, 飞机观测LWC 最大值为1.5 g m-3, 模拟的飞机路径上的LWC 最大值为1.1 g m-3, 模拟值偏小;在-5℃ 层以下, 模式能够准确模拟云中水凝物的垂直分布, 包括融化层的分布, 模拟的水凝物质量浓度与实测吻合。而对固态水, 在-6~-10℃, 由于模式中雪粒子凇附增长过程较大, 聚合过程发生的高度偏高, 导致模式模拟的固态水凝物质量浓度高于实测值, 说明模式在雪粒子增长过程的处理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2)在云粒子谱参数方面, 在-8℃ 层, 由于模拟的雪粒子质量浓度偏高, 所以模式计算的粒子谱的截距和斜率都小于飞机观测值, 模拟偏小;在-5℃ 层, 两者比较接近;在3℃ 层, 由于云中小粒子浓度逐渐减少, 所以模式计算的斜率接近观测值, 但是截距大于观测值, 说明模式降水粒子谱参数的描述方案有待改进, 模式中谱形参数μ 不应一直设置为0, 而是应该随着高度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FY-2C静止卫星资料,以2013年5月8日四川盆地一次飞机增雨作业为例,反演了云顶温度、云顶高度、云粒子有效半径、液水路径、云光学厚度等云物理量参数,结合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探空资料等,对此次飞机增雨效果进行了物理检验。结果表明:作业前,云顶温度-13℃,云粒子有效半径10μm,云体较厚,含有丰富的过冷水,具有较好增雨潜力;作业后,作业区云层增厚,云顶温度降低,云粒子有效半径增加至25μm,云顶冰晶化,冰水转化过程加快,产生了较多的降水,降水量增幅明显;作业后,对比区降水不充分,各云物理参数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Saltzman气候模式的新格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反馈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它导致气候模拟的不确定性。为此,针对云反馈提出了一种参数化方案,随后推导一个包含云反馈在内的大气海洋海冰模式。云反馈是通过短波辐射引入的,而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在长波辐射中引入的。经过繁杂的推导,得到了模式方程组,它是一个双变量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 C O2 变化时气候系统的增温量。平衡试验表明,当 C O2 从330×10- 6增加到660×10- 6时,全球平均增温量为17℃,瞬变试验时,增温量为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