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李洪根 《气象》1997,23(11):57-57
洪泽湖地区冬季Ci或Cs可有少量降雪@李洪根¥江苏省洪泽县气象局洪泽湖地区冬季Ci或Cs可有少量降雪李洪根(江苏省洪泽县气象局,223100)《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指出:“在我国北方或西部高原地区,冬季卷云有时会下微量零星的雪。”“冬季卷层云可以有少量降雪”...  相似文献   

2.
徐良炎 《气象》2003,29(3):62-63
20 0 2年 1 2月份 ,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北方普降瑞雪 ,旱情大为缓解 ;南方持续阴雨 (雪 ) ,局地出现冬季罕见的冰雹、雷雨大风和暴雨天气。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变化剧烈 ,部分地区发生雪灾或冻害。中东部地区大雾天气发生频繁。1 北方出现大范围强降雪天气本月降水量 ,华北西部和南部、黄淮大部、西南地区东部、长白山一带以及陕西、湖北西部、陇东、北疆等地一般有 1 0~ 50mm ;江淮、江南、华南及黔东南、滇东南等地一般在 50mm以上 ,其中江南大部、华南北部及江淮西南部达 1 0 0~ 2 0 0mm ;全国其余地区一般不足 …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新疆北部是新疆的主要产粮区,冬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在塔额盆地、伊犁地区及准噶尔盆地南缘每年种植约500万亩冬小麦.但是,冬小麦冻害对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尤以准噶尔盆地南缘最严重.1962-1963年、1974-1975年冬季,北疆准噶尔盆地南缘曾出现了大面积严重冻害.发生冬小麦冻害的主要原因是冬季降雪少、积雪薄.因此,在新疆北部,尤其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北疆沿天山一带开展冬季人工降雪试  相似文献   

4.
2008年和田地区冬季林果业冻害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林果业冻害情况、冻害特点及冻害地理分布,分析了2008年和田地区冬季林果业冻害形成的原因。显示2008年冬季林果业冻害是低温、连阴降雪、冰冻天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低温天气是造成林果业冻害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瑞雪兆丰年     
李志超 《气象》1975,1(11):3-4
在冬季,每当下雪的时候,人们总是高兴地说:“好啊!‘瑞雪兆丰年’”。静乐等县有“冬雪下三天,来年有丰田”的说法,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冬季降雪可在田野积雪,有利于越冬作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2008年初上海冰雪天气与冷空气路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了自1951a以来最为严重的连续低温冰雪灾害天气。研究表明,冰雪天气是北方强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得到,低空冰点以下温度是下雪的基本条件,但上海冬季降水性质还与冷空气路径有关,当冷高压中心位于蒙古东部,冷空气从中路偏东南下时,上海受到东北海风的暖海面调节,近地面气温升高,使雪花在降落过程中融为雨水,上海以雨为主偶有小雪;当冷高压中心位于蒙古西部,冷空气从中路南下,上海吹西北来陆风时,脱离了冬季暖海面调节,雪花保持固态着地,上海同内陆地区一样下雪。  相似文献   

7.
对1961~2010年间北半球大气环流背景异常变化及其东亚冬季风指数(东亚大槽位置指数-CW、西伯利亚高压指数-SH)与青藏高原降雪之间在年代际尺度上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行星波年代际尺度上的异常导致了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在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化,北半球行星波"冬三(波)"流型的年代际尺度变化是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年代际尺度上增加/减少的环流背景;青藏高原冬季降雪与东亚冬季风之间也存在着年代际尺度上的显著相关。相对于1961~1986年间的冬季风减弱,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量呈现出增加趋势。结果也指出,青藏高原地区的冬季降雪、CW和SH在1986年前后存在一次显著的突变;突变后北半球冬季三波流型明显增强,青藏高原地区的降雪也相应发生了由多到少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1引言暴雪是北方冬季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多降雪天气,尤其暴雪危害较大,常常m现雪阻、电线结冰、雪压过大压垮蔬菜大棚等灾害,给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准确预报此类天气将会产生很大的礼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牡丹江地区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 1°×1°资料和实况观测资料,针对2013年冬季云南4次降雪过程,使用诊断和对比的方法,分析研究4次降雪过程在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异同点。结果表明:4次降雪中南支槽型降雪强度和范围明显强于非南支槽型;700h Pa上高度场北高南低型和锋区密集型为主要环流形势;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的交汇,会导致降水的明显加强。在锋面附近形成的中尺度垂直环流系统,随着北方冷空气进一步南下,θse线陡立区的存在或移动引起南方暖湿气流带来的水汽凝结和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为降雪提供了足够的抬升凝结条件,降雪或强降雨就发生在θse线陡立区附近以及暖湿不稳定区域;强大的地面冷高压南压和地面冷空气的参与,能够为降雪提供有利的温度条件,更有利于降雪天气的产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冬季积雪变异及其与北极涛动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79~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台站观测雪深、气温和降雪资料, 分析了中国冬季积雪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雪深经验正交分解第一模态有显著的南、北反位相特征, 当新疆北部、东北地区积雪偏多(少)时, 对应黄河以南和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偏少(多)。近30年来中国冬季积雪变异与北极涛动(AO)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雪深的南、北反位相分布型与北极涛动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AO负位相时, 500 hPa等压面上40°N以北存在着中心在贝加尔湖附近的气旋环流, 而在其南存在着中心在中国西南的反气旋性环流, 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分别受气旋和反气旋的控制。在我国北方地区, 与AO相联系的气旋环流异常导致降雪增多、地表温度偏低, 使得积雪增加;而在南方地区, 与AO相联系的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导致的降雪减少和气温偏高, 导致了积雪减少。本文的研究说明了北极涛动通过影响中国降雪和气温, 进而对中国冬季积雪产生可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济南地区气候比华北平原其它地区暖和,但各小麦在冷冬年份仍有冻害发生。其机率大约十年中可遇到两年较为严重的冻害。 冬小麦冻害与冬季负积温有密切的关系。此外,秋季不同气候型及降温速度对冻害也有直接影响。 冬小麦越冬期冻害以冻死小麦主茎和大蘖为主,使麦田群体质量降低,有效穗数减少,从而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2.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对2011年1月2—4日包头地区冬季首次降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此次降雪过程是受高空短波槽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所致,低空有充沛的水汽输送,并与西路小槽引导的冷空气在河套地区交汇;低空河套以东地区有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此次降雪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梅松 《气象》1992,18(3):1-1
在地面气象观测中,绝大部分县(市)台站现在普遍用口径为20cm、高约10cm的小型蒸发器测量日蒸发量。而北方的冬季,降雪是重要天气现象之一。如遇到较大的降雪且伴有较强的风时,由于雪花顺着当时的风向降落到蒸发器迎风的一面。随着降雪时间的推移,蒸发器内迎风的一侧积雪会愈来愈多且形成坡状。此时如不及时调转蒸发器的方向,就会出现器皿中所降的雪被风吹  相似文献   

14.
新疆哪里积雪最深新疆特别是北疆冬季气温低,降雪多.海拔高的山区甚至终年银装素裹,雪花飘扬.辽阔新疆,究竟哪里最先开始下雪哪里积雪日数最长哪里积雪最深呢北疆地区一般从10月初雪直到次年4、5月终雪,年平均有雪期近200天.例如,乌鲁木齐在10月14日开始下雪,5月1日终雪,平均有雪期为200.1天.阿勒泰平均初雪日比乌鲁木齐早一天——10月13日,终雪日是4月24日,平均有雪期为194.1天.南疆平均初雪日比北疆晚两个月,终雪期又比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逐日气象资料研究了我国江淮冬季降雪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SCAND)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江淮冬季降雪表现出空间一致的年际变化,SCAND与江淮地区冬季降雪异常关系密切。江淮冬季降雪偏多通常对于SCAND正位相,500hPa阻塞高压、东亚大槽加强,有利于冷空气活动增强,江淮地区垂直运动增强,水汽输送增强;降雪偏少则对应SCAND负位相。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江淮冬季降雪异常的相关机理。  相似文献   

16.
北方冬小麦冬季冻害及播期延迟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变暖背景下, 我国北方冬麦区冬季冻害是否仍是主要气象灾害,冬小麦播期延迟是否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表明:1981—2000年北方冬麦区偏北地区冬季冻害指数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系数为0.62(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即2000年前冬季冻害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2000年后冻害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不显著,即冬季冻害已不再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影响因子。2018—2021年的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分析表明:山东泰安和陕西咸阳主栽的冬小麦品种播期推迟,冬前积温和生长季积温明显减少,导致冬小麦植株高度、地上总干重和叶面积指数减小;播期推迟对产量结构造成不利影响,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分别减少,导致减产,播期推迟10 d平均减产22%,推迟20 d平均减产40%。因此,冬小麦推迟播期并未产生积极效应, 可能原因是当前冬小麦播期和主栽的冬小麦品种已适应当地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7.
蒙嘉川 《气象》2003,29(3):58-61
20 0 2年 1 2月份 ,与常年同期相比 ,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多 ,北方出现大范围强降雪 ,南方大部持续阴雨 (雪 )天气 ,局地出现暴雨 ,部分地区发生雪灾或冻害 ,南方局部出现冬季罕见的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全国大部月平均气温接近常年 ,仅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的部分地区偏低 2~ 4℃ ,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偏高 2~ 3℃ ,与去年同期相比 ,江南南部、华南西部及华北、西北、西南的部分地区偏高 1~ 3℃ ,东北北部和南疆西部偏低 1~ 3℃。本月上中旬 ,我国中东部地区大雾天气发生频繁。1 天气概况本月降水量 ,华北西部和南部、黄淮大…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且末气象站1971—2012年冬季逐日气象资料和近年来枣树冻害灾情调查资料,分析了枣树冻害成因及冬季气象条件变化对枣树安全越冬的影响,开展防御措施对比观测,探讨科学的越冬防护措施。结果表明:枣树冻害发生与持续低温、积雪日数、树龄、树种、管理措施密切相关;冬季气候变暖对枣树安全越冬有利,但休眠前气温偏高易导致枣树冬前抗寒能力锻炼不足,对安全越冬不利;防护措施观测显示,根颈培土增温效果明显,降雪时包扎增温效果不佳;枣树越冬保护应因地制宜采用树干涂白、秋翻冬灌、培土、包扎等综合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冬季浙江两次强降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玉伟  孙琦旻 《气象》2013,39(2):218-225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浙江2010年冬季两次强降雪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两次过程都是北方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所致,冷空气较强时,锋区迅速南压,降雪持续时间较短,暴雪产生在中低层切变线的风速辐合区中;而冷空气强度适中时,“冷垫”和静止锋长时间存在,降雪持续时间则较长,暴雪产生在低空急流的左前方;降雪区上空有明显的水汽通量辐合,水汽通量大值区的演变与降雪过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空辐合和高空辐散的配置是强降雪产生的有利动力条件,其强度越强,降雪也越强.  相似文献   

20.
我区地处华北平原南部,冬季降雪与工农业生产关系很大,为了搞好冬季降雪天气预报,我们统计了本地区1961~1980年共20年12月到2月中到大雪(24小时降雪量≥2.5毫米)天气。通过普查历史天气图和有关资料,分析降雪条件,得出预报我区冬季降雪的形势和指标,在近年使用验证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