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卫星云图、各物理量场以及数值模式资料,对玉树地区一次强对流触发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高空图中,高纬地区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型,中纬地区有高原槽活动,玉树州处于高原短波槽和584dgpm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中,极易触发降水过程。高低空涡度场、散度场配置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降水过程前期存在增湿的过程,且玉树地区低层水汽辐合明显,为此次强降水过程提供有利条件。玉树地区处在假相当位温密集区,且其值在76~80℃,并存在高能舌,有深厚的不稳定层结存在,极易引发强对流天气,可以作为未来24小时玉树地区出现强降水的预报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地面、探空、卫星云图、各物理量场资料,对玉树地区3.28-3.29发生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图中,中高纬度的长波形势为两槽一脊型,低纬度南支槽发展旺盛,玉树州处在冷暖气流汇合时,易触发强降雪天气过程;高低空散度、涡度场配置为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有利于降水天气过程的出现;造成此次强降雪天气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地区,降水中心在水汽辐合最明显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地面、探空、卫星云图、各物理量场以及各数值模式资料,对玉树州南部地区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高空中高纬度形势为两槽一脊型,北部下滑的冷空气和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汇合在玉树南部区域时,容易触发玉树州南部地区大降水过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对大降水过程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水汽条件充足是此次大雨天气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值A-16 g/(h Pa×cm2×s)时,有利于降水天气出现;玉树南部地区处在假相当位温(总温度)密集带,且其值大于80℃(76℃),并存在高能舌,可以作为未来24小时玉树地区出现强降水的预报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地面、探空以及FY2卫星实况资料和各物理量场资料,对玉树州北部地区一次暴雪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中高纬度巴湖到贝湖长波形势为两槽一脊型,玉树州南部南支槽发展旺盛并处在北部槽底和南支槽前的气流汇合区域时,容易触发玉树州地区大降水过程。高低空散度场配合对大降水过程发生起了重要作用。当玉树州南部为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且玉树州大部地区水汽通量散度A<-6g·s-1·cm-2·hPa-1时,假相当位温高值区在高原南部和四川盆地(θse>70℃),并有高值向北伸展,玉树州内θse值在60℃左右时,可作为冷暖转换季节未来24小时玉树州出现暴雪的预报指标之一.在南支槽前水汽输送方向为西南—东北时,玉树州北部高海拔地区由于地形影响,降水可能会更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对2009年7月9—10日玉树地区的囊谦、清水河两站出现的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表明:长时间副高控制的高温天气形势、玉树地区处在西南暖湿气流中、具有明显的切变是产生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的高低空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必备的动力和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6.
玉树州一次暴雪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资料对2014年2月15—17日玉树州出现的暴雪天气的环流背景、地面形势、水汽条件等进行分析总结,得到以下结果:500h Pa南支槽前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北部槽底的冷空气交汇是造成这次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高低空散度场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大降水过程形成;在玉树地区假相当位温值大于44℃,并存在高能舌可以作为玉树地区出现暴雪的一个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产品和CINRAD/SC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5年9月20日一次鲁南地区大范围的切变线暴雨过程进行分析,表明,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的纬向切变线是产生暴雨的天气尺度系统,切变线上多个中小尺度气旋性涡旋使降水强度增大,造成局部特大暴雨;对流层中低层稳定维持的西南气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并造成大气层结对流性不稳定,也使降水得以持续;强降水区上空存在正涡度柱、散度柱、上升运动柱,涡度和上升运动柱中在高、低层各存在一个大值中心,散度场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明显,当低层上升运动中心降低到850hPa以下和涡度、散度柱发生倾斜时,雨强则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8.
利用气象资料对2018年6月17—18日出现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小灶火的极端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小灶火地区处在500hPa风场切变线上,700hPa有柴达木热低压存在,整个青海省水汽处于饱和状态(t-td≤5℃)。地面△P3图上,17日20时冷空气已入侵柴达木盆地,其后不断加强。小灶火地区地面有辐合中心且处在迎风坡,地形强迫抬升显著。(2)17日20时小灶火地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表现的非常清楚。小灶火有明显的上升运动,500hPa有上升运动的大值中心;水汽通量散度底层到中层水汽辐合;17日20时后有明显的增湿过程且湿层深厚,比湿达6g/kg左右。(3)小灶火上下游中低层大气层结不稳定,湿层较深厚,有一定的对流有效位能。(4)卫星云图水汽图上,小灶火地区对流层中上层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小灶火对流层中上层上升运动时段与主要的降水时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巴彦淖尔市2014年5月23日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别从形势场、物理量场、单站资料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500h Pa中高纬度天气形势发展为东脊西槽的经向型环流,上游西南引导气流的建立为暖湿气流向北输送提供了条件。700~850h Pa在我市上游形成的冷涡系统并逐步演变为"人字形"切变对强降水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配合T-Td≤5℃的湿区、上游弱冷平流的进入及下游暖高脊稳定少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2)强降水主要产生于"河套气旋"形成的冷锋前暖锋后,低压带南北向且狭长,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提供了基础条件。(3)随着上升垂直运动的逐渐加强,散度、涡度相互配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作用明显,对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4)从河套南部伸向蒙古地区的高能舌,致使河套地区形成了深厚的暖湿气层,这个暖湿气层的存在为强降水储存了潜在的不稳定能量。(5)单站K≥34℃易产生强对流及强降水等天气。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玉树地区2016年8月3日-4日出现的大将水天气过程,本文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等几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本次区域性大将水天气的环流背景是副高588线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巴湖槽底分裂的冷空气在玉树州交汇,形成"人"字形切变;前期低层大量不稳定能量的堆积和不稳定层结满足了大雨天气的基本条件,大范围强烈上升运动和深厚的水汽辐合为此过程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1.
山西中南部区域性暴雪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的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物理量场、以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09年2月8日发生在山西中南部地区的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雪天气过程,以500 hPa西风槽过境为背景,700~850 hPa存在明显的低空切变,300 hPa以下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湿层厚度高达200 hPa,散度的垂直分布表现为明显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对称结构,在强降雪时段450hPa以下存在明显的正负涡度对。这种物理量场的配置有利于促进低层湿空气的聚合及向上的抬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必需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8-2010年夏季(6-8月)NCEP再分析资料,对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前和无MCS发生的环境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无MCS发生的环境物理量场明显不同,即:MCS发生前约6 h,中低层为西南风控制,风速明显加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南亚高压加强东扩,北边存在明显的高空急流;平均生成位置低层为正涡度,有辐合,高层为负涡度中心,有辐散,整层几乎都有上升运动;平均生成位置附近中低层有来自东部洋面的暖平流,有一条源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西南—东北向的水汽输送带;低层不稳定层结较强,中层为较厚中性层结,高层稳定。  相似文献   

13.
 利用重建的1880-1950年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1951-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年际尺度上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在东亚沿岸存在一个明显的自北向南的正-负-正环流模态,即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与副热带高压存在一种同向变化、而它们之间区域的高度场为反向变化的遥相关关系;同时分析了这种大气环流模态与1880-2004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在年际尺度上,正-负-正的环流模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的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当夏季的环流处在阻塞高压偏强,且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日本及其以东地区上空高度场偏低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4.
利用重建的1880-1950年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1951-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年际尺度上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在东亚沿岸存在一个明显的自北向南的正-负-正环流模态,即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与副热带高压存在一种同向变化、而它们之间区域的高度场为反向变化的遥相关关系;同时分析了这种大气环流模态与1880-2004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在年际尺度上,正-负-正的环流模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的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当夏季的环流处在阻塞高压偏强,且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日本及其以东地区上空高度场偏低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5.
衢州"6.24"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3年6月23~24日衢州大暴雨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特征及其分布,表明水汽、热力条件在降水开始前有明显的反映:23日08时850 hPa衢州地区已处在水汽通量散度负值中心边缘;20时500hPa相对湿度>85%;同时位于θse500-θse850≤-5℃的强位势不稳定区域的北缘及假相当位温场密集带的南侧;23日08~20时本站K指数持续上升.结合数值预报产品,发现强降水落区发生在降水前期的高能舌北部能量锋区边缘与日本传真图FXFE572狭窄的湿区、FXFE782垂直速度中心三者相重叠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16.
基于WRF模式的暴雨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2.2和1°×1°的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9月17日发生在江苏南部地区覆盖沪宁高速公路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经AWMS(the automatic weather monitoring system)实测数据验证,此次天气过程的模拟效果较为理想。对模式输出的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后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β中尺度低涡的发展、移动对暴雨过程中降水的加强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水汽辐合带在500hPa以下非常显著,在暴雨区形成了深厚的高湿环境,为暴雨的产生、加强和维系提供了重要的水汽条件;暴雨区内前期及降水过程中都存在较为强烈的垂直运动,且涡度场与散度场在垂直结构配置上一致,使得大气层结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了旺盛的对流天气;对流层中上层大气为中性层结,低层为位势不稳定,所以整层大气有对流发展,有利于暴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08年14号强台风"黑格比"的大气环流场、温度平流场和水汽通量散度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引导气流明显,台风移动的路径较稳定,且速度较快;弱的冷平流及低层有较明显的水汽输送,是造成强降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5月24日海南北部地区的一次夜间雷暴天气过程发生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环流形势下,大气层结不稳定,大尺度抬升条件好,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水汽条件;地面温度上升引起的海陆风效应,触发了此次夜间雷暴的发生发展;逆温层的存在起到了积累不稳定能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7年3月3—4日鲁南地区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空、地面实况观测资料和物理量场资料,对2007年3月3-4日鲁南地区的暴雨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槽、低涡及地面气旋是暴雨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配合、稳定可靠的水汽辐合、潜在的不稳定能量和强烈的垂直运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使鲁南地区在初春时节出现了罕见的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8年8月1到3日海东地区中到大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短波槽加深发展与副高维持且东西摆动及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是造成此次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在青海东部稳定维持使降水持续时间较长。研究动力条件发现,700hPa较大的比湿场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散度场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降水区存在的较强的垂直速度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较强的对流有效位能及较大的假相当位温为此次降水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