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TerraSAR-X具有较高的地面分辨率、短波长以及高时间分辨率,为高精度地面沉降的监测提供了更大的契机。选取2011-12~2013-05的38景TerraSAR-X影像,采用PS-InSAR技术对常州武进区地面沉降状况进行监测,提取更多的PS点,获取了2011~2013年的地表形变速率,沉降细节更加丰富;同时对沉降的原因进行研究和分析,最后利用外部水准数据对其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精度较高(达到了4.2 mm/a)。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InSAR、水准沉降监测技术原理,提出了一种InSAR、水准多元数据融合的立体沉降监测体系建设理论方法,并以宁波市为实例验证了该理论方法的实际效果,获取了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点面互补的监测成果。通过精度验证表明该理论体系在地面沉降监测中可达到亚厘米级精度,同时又具备多元数据各自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应用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PSI)技术进行地表沉降监测研究,对PSI建模时采用的各相位分量的空间相关特性和沉降结果精度进行详细分析。试验选取覆盖上海地区的16幅高分辨率TerraSAR-X(TSX)SAR影像为数据源,进行PSI建模、形变提取和精度分析,并使用地面水准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根据PS各相位分量的空间相关特性进行PS点的识别是合理的。与水准数据对比,两类年沉降速率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差异均值和标准偏差分别为1.6 mm/a和±4.6 mm/a,最小和最大差异量分别为0.198 7 mm/a和10.132 mm/a,证实了PSI技术在上海地区地表沉降监测的应用是有效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以塘沽区为研究对象,对1992~1998年间的19景ERS-1/2影像,采用时序InSAR技术反演其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沉降历史。采用三次多项式模拟实际沉降模型,精确获取SAR成像时间点的下沉值,与反演值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时序InSAR技术反演的历史累积沉降信息与水准数据一致,两者的平均沉降速率之差在5mm/a以内;研究区域以20~50mm/a的速率在整体下沉,西部地区下沉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王彦军 《北京测绘》2017,(5):109-111
本文主要在InSAR沉降监测结果比对中常用的均值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InSAR与水准测量成果比对的方法,并且应用研究区域的实际数据成果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实验分析。该方法主要思想是在均值法的基础上将PS点与水准点之间的距离因素纳入考虑,通过距离对PS点对InSAR成果值的贡献程度进行修正。研究表明,距离权值法相比于均值法拥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多主影像相干目标InSAR(MCTSB-InSAR)技术在大区域地表沉降监测的应用。在基于特征区域相干性组合干涉像对基础上,利用三级阈值法实现稳定目标点的大密度、高精度提取,以此构建区域Delaunay三角网,创建差分相位函数模型,从而获取地表沉降速率和累积沉降量。以无锡市为例,对两幅各25期Radarsat-2影像进行分析,获取全市2012年2月-2016年1月约489 781个点目标的地表沉降时空分布信息。利用相近时段的水准测量数据进行精度评定,结果表明,二者具有较高一致性,验证了MCTSB-InSAR方法在大区域地表沉降监测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覆盖常州市武进区2007—2011年共21景的ALOS/PALSAR影像,通过InSAR影像短基线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地面沉降监测,获取形变时间序列和平均沉降速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搜集的武进区19个水准点数据对SBAS结果进行验证,对比两者结果,吻合度高,最大与最小偏差为10.6mm和0.3mm,验证了短基线方法在武进这种平原地区进行监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部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沟壑纵横,开采损害特征明显,准确预计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趋势有助于为矿区灾害提供预警信息。文中以陕西彬长矿区某工作面为例,利用2007年7月—2008年1月的5幅SAR影像对矿区地面进行监测,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得到的监测成果作为训练样本,与网格搜索算法(GS)优化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参数算法结合,对矿区的形变点进行沉降预计。结果表明:InSAR技术获取矿区的沉降量可以满足矿区地表沉陷监测预计,结合GS-SVR预计模型可以实现矿区形变点的沉陷预计,预测精度符合工程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江苏省是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比较严重的地区,InSAR技术作为最有效的地表形变监测手段,曾被用来获取江苏局地的地面沉降信息,但用于全省域监测尚无先例的现状。该文介绍了利用时间序列InSAR技术开展江苏全省地面沉降监测的方法和成果,提出了适用于区域级和国家级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形变监测的技术方法,给出了基于ALOS PALSAR影像和RADARSAT-2影像的江苏全省2007—2011年及2012—2015年2个时段的地面沉降监测成果,利用江苏省CORS站数据,对InSAR获取的地面沉降速率进行了精度评价。结果表明,2个时段的InSAR监测结果的精度分别为3.8(mm·a~(-1))和4.0(mm·a~(-1))。最后对2个时段的全省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InSAR监测成果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杨帆  王道顺  张磊  张子文 《测绘通报》2019,(2):54-57,85
针对InSAR沉降监测精度评定方法的单一性,综合考虑建筑物自身沉降和时空基准难以统一的问题,构建了改进的反距离权重插值模型。以宁波东部新城某沉降区域的PS-InSAR监测结果为试验数据,在统一时空基准的前提下,利用改进IDW插值模型对监测结果进行精度评定,并以交叉验证的方式验证了该插值方法的准确性。试验证明:通过对比两个实测水准点,使用改进的IDW插值获取的InSAR监测结果误差为0.3和0.8,相比于普通IDW和Kriging方法提高了大约1.1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