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渤海海域渤南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现今丰富的三维地震资料,将地震剖面解释与相干切片分析相结合,对渤海海域渤南地区断裂发育与盆地结构 进行研究,明确了断裂体系及构造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生代郯庐断裂渤南段可分为东、中、西三支,并与受郯庐走滑 断裂影响的近EW向、NW向和NE向主干断裂体系共同组成了渤南地区网格状的构造格局;而区域应力背景的改变导致渤 南地区走滑和伸展作用的强弱发生了变化,使得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左旋走滑-强伸展、右旋走滑-强伸展和弱走滑-弱伸展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孔店组~沙四段郯庐断裂东支强烈活动,中支和西支活动微弱,NW向和近EW向大断裂活动形成了黄 河口凹陷和莱州湾凹陷的盆地格局;第二阶段沙三段~东营组走滑断裂三支及其他方向主干断裂均活动,NE向和近EW向 次级断裂开始发育,各盆地持续性伸展断陷;第三阶段馆陶组-明化镇组右旋走滑减弱,郯庐断裂中支和西支发育呈一系 列NE向雁列断层,东支及其他方向主干断裂附近次级小断层继续增多,各盆地转为了整体的坳陷。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地区第四纪断裂发育,但与其相关的研究工作非常薄弱。本文根据野外观测资料和第四纪沉积等厚图,结合前人已有资料,对长沙—湘潭一带第四纪断裂发育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初步厘定了第四纪断裂活动期次,探讨了断裂活动的时代和构造背景。区内第四纪规模断裂以NE向为主,次为NNE向和NW向,个别EW向~NWW向;不同走向断裂均可为正断裂或逆断裂;部分断裂为晚更新世以来仍有活动的活动断裂。湘潭九华奔驰路开挖剖面上产状陡倾的小断裂发育,并可分为NW向左行走滑断裂、NE向右行走滑断裂、EW向左行走滑断裂以及NNE向正断裂等4组。根据奔驰路小断裂的活动期次,结合规模断裂的发育特征和区域构造背景,初步总结提出长沙—湘潭地区第四纪断裂活动可分为4期:第一期为NE向、NNE向、NW向、EW向的规模正断裂和小型正断裂,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的区域伸展构造环境;第二期为NE向~NNE向规模逆断裂,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区域NW向挤压应力;第三期为奔驰路NW向左行走滑与NE向右行走滑小断裂,形成于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区域EW向挤压应力;第四期为NW向逆断裂及奔驰路EW向左行走滑小断裂,形成于晚更新世—全新世区域NE向挤压。上述第一期断裂可能与地幔上隆背景下深部物质迁出导致洞庭盆地及周缘产生伸展断陷有关;后3期断裂可能分别与菲律滨板块、青藏块体、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挤压有关。本文研究反映出区域第四纪构造变形特征、构造体制及动力机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发育了一系列的新生代盆地,该类盆地记录了新生代早期南海北缘应力场顺时针旋转过程,西江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内,记录了这一过程.利用丰富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针对西江凹陷断裂体系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凹陷基底在新生代之前作为华南陆缘的一部分,经历了多期次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NE和NW两个方向的基底断层; 早-中始新世,NE向先存断裂优先复活,由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在研究区产生的NW-SE向伸展应力所致; 晚始新世-早渐新世,近EW向断裂大量发育,NW向断裂以走滑方式复活,该时期断层演化主要受太平洋俯冲方向的变化、印度板块碰撞及古南海的拖拽导致该地区应力场顺时针转变为近NS向的影响; 进一步通过物理模拟实验验证了断裂的演化机制,NE向先存断裂施加NS向拉张应力,先存NE向断裂局部复活,大量近EW向断层沿着NE向先存断裂展布位置形成,剖面上表现为正断层; NW向断裂在NS向拉张应力条件下,可见NW向走滑大量复活,局部发育少量的近EW向断裂.该研究对南海北缘新生代应力转变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布格重力和航磁资料系统处理、研究、解释,确认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壳深部存在近EW向、NW向和NE向3组断裂系统。近EW向断裂是深部主要断裂系统,大部分断裂深及30km以上,其中有些断裂是以往很少为人们关注的; NW向断裂分布也比较广泛,但深度相对较浅,大都在10km左右,不超过20km; NE向断裂虽然地表出露最广,规模最大,但只有广州-恩平断裂可深及30km 以上,大多数也相对较浅,特别是以往一些被称为深大断裂的断裂只有10km左右深度,不超过20km。上述工作新成果同传统概念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深大断裂格局有较大改变。本文提出“新构造期深大断裂”的新概念及理论分析、解释这种格局的改变。并认为它对研究新构造、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找矿、找水、地质灾害等方面或具有科学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文章还阐述了近EW,NW和NE向3组断裂间的相互切割关系,认为前二组断裂活动较NE向断裂更活跃或更新一些。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织金—纳雍煤田构造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织金—纳雍煤田主要发育NE、NW、EW及近SN向四组褶皱与断裂,其中以NE向最为发育。在早燕山期近EW向最大主应力作用下,黔中隆起及其邻区发生剧烈造山运动,在煤田东部边界形成向西逆冲的区域性大断裂—遵义断裂,并伴生一系列近NS向褶皱及断层。自东向西的强烈挤压使得垭都—紫云断裂带发生压剪性活动,在西部边界靠近断裂带形成一系列NW向褶皱及断层。随后主应力转变为SE—NW向,受到隆起的阻隔及纳雍—瓮安断裂、垭都—紫云断裂的限制,在煤田中部形成NE向褶皱及断层,此时奠定了织纳煤田的基本构造格局。晚燕山期将早期NE向构造左行剪切成"S"形,晚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主要表现为对早期构造的继承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内蒙古太仆寺旗地区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发现其断裂构造主要有NNE向、NEE向、NE向、NW向4组,以及少量近EW向和SN向断裂。NNE向断裂以正断层为主;NEE向断裂受后期再活化的影响,兼有正断层和逆断层的特征;NE向、NW向断裂与矿化关系最密切,二者交汇处是良好的矿化部位和矿点分布位置。根据断裂间的相互切割关系,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可将断裂的形成期次分为3期,近EW向的深大断裂和NEE向、NWW向断裂形成时间相对较早,次为NE向、NW向断裂,最后演化出NE向、NW向断裂的次级断裂。  相似文献   

7.
湘潭市九华开发区奔驰路北侧有1条长约130 m的EW向人工开挖倾斜剖面,剖面下部为白垩纪戴家坪组紫红色细砾岩,上部为第四纪白沙井组砾石层和网纹红土。通过对该剖面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剖面发育24条第四纪小断裂。这些断裂产状陡立,断面倾角一般为70°~88°; 根据走向和性质可分为NW向左行平移断裂、NE向右行平移断裂、EW向左行平移断裂和NNE向正断裂等4组。根据交切关系,这些断裂可分为3期:第一期为NNE向正断裂,第二期为NW向左行平移与NE向右行平移断裂,第三期为EW向左行平移断裂。根据切割地层时代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第一期NNE向正断裂大体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期,构造环境为区域伸展,可能与第四纪洞庭盆地及周缘伸展断陷有关; 第二期NW向左行平移断裂和NE向右行平移断裂形成于区域EW向主压应力场,形成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可能与青藏块体向东挤压产生的应力远程传导有关; 第三期EW向左行平移断裂形成于区域NE向主压应力场,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全新世,可能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NE的挤压有关。奔驰路小断裂研究揭示了区域第四纪构造变形特征、构造体制及动力机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靖州盆地是位于雪峰构造带南段的一个NE向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小型陆相盆地。作者对盆地周缘上古生界及盆地侏罗系中不同产状与运动性质的小型断裂和节理进行了大量观察研究,据此识别出近SN向挤压、NNE向挤压、NEE向挤压、近EW向挤压、NW向挤压、NW向伸展等应力事件。根据断裂构造赋存层位和部分断裂显示的次序,结合靖州盆地构造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初步厘定了研究区中生代以来构造体制演化过程: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区域NW向挤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区域近SN向挤压;中侏罗世早、中期区域NW向挤压;中侏罗世晚期因区域NE-NNE向溆浦-靖州断裂左行走滑而具SN向挤压;白垩纪因区域NE向挤压而形成NW向伸展;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溆浦-靖州断裂右行走滑派生NEE向挤压;始新世-渐新世区域近EW向挤压;新近纪区域NNE向挤压。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构造变形强烈。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与编图,对该区主控断裂活动性、沉积中心迁移特征及洼陷结构进行分析,认为番禺4洼古近系文一段沉积期发生了重要的构造事件: 文一段沉积之前,受NW—SE向伸展作用,近NE向断裂强烈活动,沉积中心近NE向展布,北部次洼具有“东西双断”的特征,中部变换带和南部次洼具有“东断西超”的特征;文一段沉积期,EW向断裂强烈活动,多个沉积中心发育,西南斜坡带具有“北断南超”的特征,同时北部次洼、中部变换带和南部次洼依次遭受由强变弱的剥蚀作用。构造变形特征的差异表明,文一段沉积时期是区域应力场方向由NW—SE向近SN向发生顺时针转变的过渡时期。进一步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的汇聚运动使得区域应力场方向发生转变是控制该区构造变形的主因。这一应力体制转变所引起的构造变形不仅发生在番禺4洼,而且在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中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0.
福建政和上山岗金银矿位于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带东侧的东坑火山盆地中,为受断裂控制的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银矿床。通过对矿区地质构造的研究,认为矿区断裂发育,主要有NE向、NW向、近EW向和近SN向4组,均为控岩-控矿构造,为矿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其中,NE向和近SN向断裂为主要的控矿和容矿构造,NW向和近EW向断裂为主要的控岩构造,常切割破坏矿体。金银矿体(脉)的产出严格受火山盆地中的断裂控制,与赋矿围岩的具体岩性关系不明显;矿体(脉)的大小与所在断裂的规模密切相关。矿区外围及深部与主干断裂平行的次级断裂可作为矿区进一步找矿的有利构造。  相似文献   

11.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thquakes and active faults in Shanghai and its adjacent offshore region is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using GIS-based buffer and overlay analysis techniques. Statistics on the distance from the epicenter of an earthquake to its nearest active fault suggest that most earthquakes in the study are aoccurred within 10 to 20 km of major active faults. The strikes of active fault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The NE-NNE-striked faults are less active than NW-NNW- or EW-striked faults. Along the NW-NNW- or EW-striked faults, the frequency of earthquakes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along NE-NNE-striked faults. The time of fault activity has some degree of influence on the earthquakes. The newer the faults, the higher the frequency of earthquakes within the zone of the faults.  相似文献   

12.
活动断层的基本理论与常用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玉森 《安徽地质》2006,16(1):20-25,35
活动断层是目前工程地震和地震地质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对于地震的预防和预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不同的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来的学习和研究体会,认为活动断层往往是孕震场所,但并非全部,大地震往往只发生在地震空区的位置。总结了活动断层和地震活动的几条经验性规律。  相似文献   

13.
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无法对年、月、旬等现今时间尺度上的断层活动变化进行有效预测。运用基于地震活动定量指数运算程序的地理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法被应用于贝加尔裂谷系(BRS)及邻区的研究当中。研究发现,断层活动变化发生在以几年为周期的时间尺度上,这无法用区域应力场的变化进行合理解释。沿着穿越贝加尔裂谷系的剖面编制了活动断层图以及地震活动定量指数曲线。提出的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地震活动定量指数对活动断层进行仔细的分类,从而为解决地震中期预报相关问题开辟了重要途径。这种方法还被用来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的时空变化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在实时尺度上断层活动具有高频发生的特征,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脆性岩石圈板内和块体内部运动产生的慢变形波的干扰导致的。利用变形波的通过速度可以对活动断层进行分组,各组具有不同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参数,同时还可以对变形波波前的方向以及某一区域内主要断层在实时间隔内(地质上的瞬间)的活动情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贵州的断裂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的地震明显受(活动性)断裂控制和影响,地震的平面分布分区边界受区域断裂控制,地震多发生在断裂附近或多组断裂交汇区附近。1819年以来,贵州境内发生的4次6级左右地震,震中都在多组断裂交汇区附近。1875年6月8日发生的6.5级地震,震中在开远-平塘断裂和垭都-紫云断裂交汇区附近的床井背斜,地理位置位于罗甸县西部,紧邻望谟县和紫云县,即北纬25°18',东经106°36'。   相似文献   

15.
The Dead Sea is a large, active graben within the Dead Sea rift, which is bounded by two major strike-slip faults, the Jericho and the Arava faults. We investigated the young tectonic activity along the Jericho fault by excavating trenches, up to 3.5 m deep, across its trace. The trenches penetrate through 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sediments. We found that a zone, up to 15 m wide, of disturbed sediments exists along the fault. These disturbed sediments provide evidence for two periods of intensive activity or more likely, for two major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last 2000 years. The earthquakes are evident in small faults, vertical throw of a few layers, cracks, unconformities and wide fissures. We further documented evidence for recent sinistral shear along the Jericho fault in deformed sediments and damage to an 8th Century palace on a subsidiary fault. We suggest that the two earthquakes may be correlated with the 31 B.C. earthquake and the 748 A.D. earthquake, reported by the ancients.  相似文献   

16.
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活动断裂是晚更新世10~12万年以来一直在活动.现在正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会发生活动的各类断裂.活动断裂控制着大地震的发生,是不同类型地震的发震构造.从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来看,不同性质的活动断裂具有不同的发震构造模型,研究这些问题对认识强震的发震条件,划分潜在的震源区或地震危险区,评估发震构造和发震地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国内外对不同类型活动断裂的认识,结合近10年来在青藏高原地区对活动断裂的研究,总结了活动断裂的基本变形特征和对大地震复发周期估算的认识.研究表明.东昆仑断裂库塞湖段类似2001年Ms 8.1级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50~350年,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段类似Ms 7.4级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70~500年.而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地区,类似2008年5月12日Ms 8.0级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年.这些结果可能暗示着走滑断裂大地震的复发周期远短于逆冲断裂大地震的长复发周期,这是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动断裂是晚更新世10~12万年以来一直在活动, 现在正在活动, 未来一定时期内仍会发生活动的各类断裂。活动断裂控制着大地震的发生,是不同类型地震的发震构造。从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来看,不同性质的活动断裂具有不同的发震构造模型,研究这些问题对认识强震的发震条件,划分潜在的震源区或地震危险区,评估发震构造和发震地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国内外对不同类型活动断裂的认识,结合近10年来在青藏高原地区对活动断裂的研究,总结了活动断裂的基本变形特征和对大地震复发周期估算的认识。研究表明,东昆仑断裂库塞湖段类似2001年Ms 8.1级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50~350年,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段类似Ms 7.4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70~500年,而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地区,类似2008年5月12日Ms 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年。这些结果可能暗示着走滑断裂大地震的复发周期远短于逆冲断裂大地震的长复发周期,这是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tive faults and deciphering their seismic potential are of vital importance in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of any region. Seismic vulnerability of India is well known as more than 60 % of its area lies in high hazard zone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major active faults in its plate boundaries and continental interiors, which produced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past and have potential to generate major earthquakes in future. The safety of critical establishments, like Power plants, Refinaries and other lifeline structures is a major concern in these areas and calls for a bette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faults to help mitigate the impact of future earthquakes. The paper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work carried out in India on active fault research, its limitations and immediate priorities.  相似文献   

19.
通过收集整理前人成果资料,结合湖南、湖北地区地震地质特征、历史近代地震数据等,全面梳理分析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历史地震,总结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系(带)及控震特征、地震活动性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活动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北西向为主,主要活动断裂系有6个,自北向南分别为秦昆北西向断裂系、鄂东北东向断裂系、江汉-洞庭盆地断裂系、鄂西-湘西北东向断裂系、湘中南北东向断裂系、湘东北东向断裂系,其中第四纪活动较为显著且影响程度大的是江汉-洞庭盆地断裂系及秦昆北西向断裂系西段。“两湖”地区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正处于第三活动期的相对平静期。结合近代中强震资料及中国地震烈度区划特征分析认为,江汉-洞庭盆地南部的东、西边界、鄂州-黄冈-武汉一带以及鄂西北断块隆起区地壳较不稳定,具有发震潜力,应在城市群规划建设、护江大堤设防和重大工程建设中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20.
基于辽宁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几何特征和空间展布,对1980年以来辽宁地区ML≥2.0地震的累计频次和1900年以来Ms≥5.0地震的年发生率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活动断裂构造背景关系进行研究,获得了基于地震学的辽宁省内主要断裂和构造区(带)的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的初步评估结果。辽宁地区主要断裂活动性较高的有海城河断裂、金州断裂九寨—盖州北段、朝阳—北票断裂等;辽宁地区未来3年发生Ms≥5.0地震危险性较高的断裂依次有海城河断裂、金州断裂、熊岳—庄河断裂、鸭绿江断裂及赤峰—开原断裂与柳河断裂交汇处等。在判定区域地震危险性和城市地震风险时,除了依据前兆异常的空间分布,还应充分考虑区内主要构造(断裂)的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