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虾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对虾的疾病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发现的养殖对虾的疾病和疾病综合症有30种左右,皆由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病因引起。最重要的感染性的病原为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其中对虾病毒已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现就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和资料,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对虾的传染性疾病是限制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至少发现了17种对虾病毒病并鉴定出了30多种对虾病毒[1~5].虽然已在其宿主动物---虾中对对虾病毒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为了分离、纯化和鉴定这些病毒,必须建立一个适宜于对虾组织的体外培养系统.繁殖并弄清病毒的分子结构及其理化特性是研究病毒病、检测和治疗病毒病的重要手段,而发展对虾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建系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3.
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根据80-90年代中国关于草鱼出血病病毒研究的进展,就草鱼出血病病毒的发现、形态结构特征、理论特性、基因组结构及其所编码的多肽、基因组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病毒的繁殖动态、体外细胞培养特性,病毒对鱼体的致病机理和宿主范围,草鱼出血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问题进行综合评述,总结概括了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该领域以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淋巴囊肿病毒是最早发现的鱼类病毒,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淡水、盐水和海水中,可感染140种以上鱼类,危害巨大。本文对该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化学组成和理化特性、基因组及编码多肽、细胞培养特性和该病的致病机理、传播方式、诊断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陈皓文 《海洋科学》2004,28(2):75-76
对虾是全世界海水养殖国家、地区集约化规模养殖对象之一,其经济价值颇高,但连年来对虾养殖面临严重病害,这包括4类病毒、7种细菌、2属真菌等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对对虾疾病病理学研究已做了许多工作,但就病原生物的寄主反应方面的研究仍相当有限。最近几年来发现了被命名为Penaeidins的对虾抗微生物肽类。  相似文献   

6.
姜新发 《海洋科学》1998,22(4):69-70
动物行为变化往往是疾病的先兆,对人工饲养的海兽在其特定环境中的行为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价,对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极为重要。本文从行为学角度介绍海洋哺乳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几种常见的病理行为及处理方法。1 呕吐人工饲养的海洋哺乳动物呕吐行为一般可分为神经性呕吐和器质性呕吐两种。神经性呕吐,又称自发性呕吐,多发生在海兽进食之后,呕吐常不费力,呕吐物较完整,无明显臭味,海兽活动正常,精神兴奋紧张;器质性呕吐又称干呕,其特点是发生时间不确定,呕吐常伴随腹部剧烈收缩,呕吐物消化一般比较充分,且有不愉快的气味,海兽多表现为精神不振…  相似文献   

7.
对虾病毒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岷  戴继勋 《海洋通报》1999,18(5):76-85
对虾病毒性疾病造成了全世界对虾养殖业的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对对虾病毒的种类,对虾病毒病的传播途径,检测方法及防治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城市开始兴建水族馆,在一些大型水族馆中海兽的饲养正日益普遍。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加之对海洋哺乳动物的生理和生活习性并不十分了解,一些海兽饲养设施在设计上比较盲目,有些与饲养和展示的要求不符,甚至影响到海兽的正常活动与健康。本文参照有关国家海兽饲养设施的设计标准,向业内人士介绍有关海兽饲养设施设计的基本要求,以供参考。1 设计依据人工饲养条件下,海洋哺乳动物的活动必然会受到饲养设施空间的制约,据House等1988年报道,海兽饲养过程中的高死亡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饲养空间狭…  相似文献   

9.
2016年6月,江苏某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养殖场暴发一种传染性急性出血病,造成养殖银鲫大量死亡。为分析此次疾病病因及流行规律,本研究从发病养殖场采集患出血病的异育银鲫,从细菌、病毒及寄生虫三个方面对病原进行了分析。采用病原菌分离、组织病理学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病毒核酸分析、回感实验等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发病鲫鱼体内分离到病毒一株,未发现寄生虫及细菌感染。经测序及序列分析,该病毒为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2,CyHV-2)病毒,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患病鱼的鳃和肾脏有明显病变,电镜下可观察到病鱼脾脏组织有带囊膜的球形病毒,囊膜直径约为170—200nm,病毒衣壳直径约为110—120nm,核心直径约为60nm,用组织匀浆感染鲫鱼囊胚细胞系(CGB)可稳定地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变,用患病鱼组织匀浆液人工感染异育银鲫的死亡率高达100%,荧光定量PCR检测到该病毒可感染多器官,其中以脾脏中病毒含量最高,其次是脑,肝脏中最少。本研究可为CyHV-2的诊断防控及疫苗研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0.
海洋浮游植物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海洋浮游植物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特别是在赤潮的消亡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介绍了海洋浮游植物病毒的种类、多样性和丰度分布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和研究现状。重点介绍和比较了海洋浮游植物病毒多样性、丰度的DNA聚合酶链扩增法(PCR)、透射电镜法、荧光显微镜法和流式细胞仪法等研究方法及其发展状况,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福建海洋兽类及其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树青 《台湾海峡》1997,16(4):479-485
通过对在福建沿海地下发掘出土的海兽骨骼,古文献比较分析研究,提出了福建省古代7种海兽分布名录;依据采集和调查到的现生海兽标本,提出了福建省18种海兽的种类和分布。  相似文献   

12.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营养缺乏、环境因素及中毒引起的,比较常见的对虾疾病病因、病理、流行特点、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书中对产生虾病的机理、患病时的病理改变,虾病的研究和诊断技术等做了详细说明。介绍了综合防治措施、常用药物特性、作用机制等,并就每种疾病分别具体介绍了防治方法。还以附录形式列出了虾病诊断和研究中常用试剂的配制方法、多种名称对照索引和病状用药防治表。  相似文献   

13.
浮游病毒是指游离在水体中的各类病毒,被认为是水体微生物群落中的重要成分.浮游病毒在微食物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浮游病毒的遗传多样性极其丰富,如何对其进行检测和分析是近几年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浮游病毒主要类群藻病毒、噬藻体和噬菌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了宿主、水层、季节等对浮游病毒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介绍了浮游病毒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常用的DNA聚合酶基因、结构蛋白基因等靶标基因及PFGE、RFLP、DGGE、DNA微阵列和宏基因组等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14.
养殖牙鲆淋巴囊肿病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养殖牙鲆中发生的似淋巴囊肿病进行了细 胞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指出,在囊肿细胞内有大量形态一致、大小为260~270nm的典 型虹彩病毒。因病毒的形态和大小与国外报道的淋巴囊肿病毒相同,故研究从电镜学的角度 确认供试牙鲆所患疾病是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 disease,LD),该病毒为虹彩病毒科的 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DV)。该项工作系国内首次全面报道了病鱼主 要组织细胞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LD病毒存在于囊肿、心脏、头肾、脾脏、肠和鳃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虾卵细胞中病毒及其发生基质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电匀是对中国对虾卵细胞进行病毒检测,在胞质中发现一种杆状病毒和一种球形病毒及其病毒发生基质;杆状病毒为35-40*110-120nm,球形病毒直径为60-70nm,均具包涵体和囊膜;  相似文献   

16.
海洋病毒在微生物食物环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从Azam(1983)等提出“微生物食物环”(Mi-crobialloop)的概念以来,微生物在海洋生态系中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所起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热点。Billen,G.等(1987)认为,浮游藻类、细菌、异养鞭毛虫和小型纤毛虫在微生物食物环中扮演主要角色:浮游植物初级生产所释放的溶解有机碳(DOC)被细菌利用,而细菌又被异养鞭毛虫和小型纤毛虫所吞噬。目前,由于对病毒在海洋生态系中重要作用的新认识,这一基本物流途径的完备性已受到质疑。病毒的介入使得微生物食物环中的物质流向更为复杂化,如图1所示。许多研究表明,病毒对传统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开展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途径及染病最低病毒浓度的研究.用病毒分别感染对虾的口腔、鳃、背部甲壳和腹部软壳24 h后,利用qPCR测定血液中的病毒拷贝数,结果显示病毒主要通过口腔和鳃入侵宿主,并通过血液循环进行全身感染,但病毒不能穿过对虾的体表引起感染.此外,将对虾分别放在含不同病毒粒子浓度(101、102、103、104、105个/dm3)或含核衣壳的海水中培养,发现当海水中病毒粒子浓度低于102个/dm3时,对虾没有感染病毒,当浓度达到103个/dm3以上时能引起对虾感染.结果暗示103个/dm3是引起对虾感染的最低病毒粒子浓度,而核衣壳则不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18.
牙鲆淋巴囊肿病毒靶器官上病毒结合蛋白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抗牙鲆淋巴囊肿病毒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在患淋巴囊肿病牙鲆的表皮、鳃、胃、肠及肾中发现淋巴囊肿病毒的感染,以此确定为病毒感染的主要靶器官。用NP-40细胞裂解液分别抽提靶器官的总蛋白,利用病毒铺覆蛋白印迹技术(VOPBA)对靶器官上淋巴囊肿病毒结合蛋白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在胃、肠及肾的组织蛋白中均有1个分子量为27.8 kDa的蛋白与淋巴囊肿病毒特异结合,在鳃和表皮的组织蛋白中分别存在分子量为37.6 kDa和56.0 kDa的蛋白与淋巴囊肿病毒特异结合。推测在淋巴囊肿病毒靶器官上的这3种病毒结合蛋白有可能是病毒的受体蛋白。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海洋地球化学循环,特别是微生物环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浮游植物,细菌,病毒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海洋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一种球形病毒引起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细胞病理变化及该病毒的分类地位,作者运用透射电镜对异常死亡文蛤的细胞病理变化及感染的病毒粒子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并通过差速离心、酒石酸钾超速离心和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等方法对首次对该病毒粒子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患病个体的鳃、消化盲囊、消化道和外套膜均大量存在一种病毒颗粒,该病毒呈球形,无囊膜,直径45~55 nm,核心与核衣壳间无明显界限,未发现病毒包涵体,该病毒存在于细胞间质及被破坏的细胞质中。该病毒粒子的感染引起的细胞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核染色质集聚,溶酶体增多,线粒体肿涨,粗面内质网膨胀,肌原纤维排列混乱,细胞结构变得无规则直至解体。病毒粗提液于4℃150 000 g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20 h可该病毒粒子提纯,经纯化后负染显示,该病毒粒子呈球形,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直径在60~75 nm,表面结构粗糙,壳粒结构较明显,该病毒粒子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554~1.582 g/m L。本文结果为文蛤死亡病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