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海洋学   1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板纲软体动物统称石鳖,是软体动物门较为低等的一个类群,在软体动物的系统进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有关我国沿海多板纲软体动物的调查研究十分欠缺,而且对中国沿海多板纲的分布状况和区系特点尚不明确,并存在着一些鉴定错误和分类混乱现象。本研究利用10%Na OH溶液处理齿舌部获取齿舌带和壳板的方法,通过扫描电镜和显微镜观察拍照,对我国沿岸常见多板纲软体动物中5科7属13种的齿舌和壳板形态结构进行了描述,并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利用凝胶过滤柱层析和阴离子交换柱层析技术,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胚胎孵化液中分离纯化出了大小约为34.8ku的牙鲆孵化酶。该酶卵膜裂解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适pH为7.0;对底物酪蛋白的米氏常数Km值为1.53mmol/L。该酶对丝氨酸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特异性抑制剂非常敏感,而对其他蛋白酶抑制剂不敏感,表明该酶极可能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类型的胰蛋白酶。此外,该酶可浓度依赖性地被EDTA所抑制,被Cu^2+所强烈抑制,被Ca^2+和Mg^2+所激活,对Zn^2+则不敏感,表明该酶很可能是一种金属蛋白酶。  相似文献   
3.
为查清免疫促进剂对日本(Charybdis japonica)(俗称石蟹)自身免疫力的增强作用及机理,对脂多糖(LPS)、β-葡聚糖(β-1,3-glucan)、灭活鳗弧菌和灭活哈维氏弧菌对日本酚氧化酶(PO)的产量与活性以及血细胞的数量与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4种免疫促进剂处理后,日本PO产量和总酶活性都有显著增加,但PO的比活性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日本血细胞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多糖处理组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的糙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数量增加,颗粒数量减少、体积增大,而透明细胞的超微结构没有显著变化;灭活弧菌处理组小颗粒细胞中的颗粒数量明显减少,透明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显著增加.由此可见,多糖类和灭活弧菌类免疫促进剂对日本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影响不同,多糖类免疫促进剂主要提高酚氧化酶原激活组分PO的产量,进而提高PO总酶活性,而灭活弧菌类免疫促进剂主要提高透明细胞和小颗粒细胞的吞噬活性.  相似文献   
4.
用5种不同的培养基对胶州湾近岸污染环境可培养半知菌进行选择性分离,共得到235株半知菌,其中YM培养基、MPDA培养基对半知菌的分离效果最好,分别占分离总量的26.4%和24.7%。试验选择的3个站位:石老人潮间带、海泊河入海口、李村河入海口PAHs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石老人最低,平均为113.8 ng/g,海泊河 PAHs 为324.9 ng/g,介于中等水平,李村河含量最高为882.1 ng/g。可培养半知菌群体随PAHs含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各站位的半知菌进行统计发现,污染不同的站位,可培养半知菌优势种群不同,说明PAHs的污染可对半知菌的菌落结构组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查清免疫促进剂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俗称石蟹)自身免疫力的增强作用及机理,对脂多糖(LPS)、β葡聚糖(β—1,3-glucan)、灭活鳗弧菌和灭活哈维氏弧菌对日本蟳酚氧化酶(po)的产量与活性以及血细胞的数量与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4种免疫促进剂处理后,日本蟳PO产量和总酶活性都有显著增加,但PO的比活性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日本蟳血细胞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多糖处理组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的糙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数量增加,颗粒数量减少、体积增大,而透明细胞的超微结构没有显著变化;灭活弧菌处理组小颗粒细胞中的颗粒数量明显减少,透明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显著增加。由此可见。多糖类和灭活弧菌类免疫促进剂对日本蟳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影响不同,多糖类免疫促进剂主要提高酚氧化酶原激活组分PO的产量,进而提高PO总酶活性,而灭活弧菌类免疫促进剂主要提高透明细胞和小颗粒细胞的吞噬活性。  相似文献   
6.
对虾的传染性疾病是限制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至少发现了17种对虾病毒病并鉴定出了30多种对虾病毒[1~5].虽然已在其宿主动物---虾中对对虾病毒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为了分离、纯化和鉴定这些病毒,必须建立一个适宜于对虾组织的体外培养系统.繁殖并弄清病毒的分子结构及其理化特性是研究病毒病、检测和治疗病毒病的重要手段,而发展对虾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建系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7.
由南极苔藓样品中分离到一株木霉菌株NTYM-0112,利用传统分类学与ITS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并对其抑植物病原菌活性、范围及对植物抗盐、抗寒的诱导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对稻瘟霉菌(Pyricularia oryzae...  相似文献   
8.
宽纹虎鲨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启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活体宽纹虎鲨(Heterodortus japonicus)的鳃软骨和鳍软骨组织为材料,利用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Ⅱ型胶原酶(type Ⅱ collagenase)和胰蛋白酶(trypsin)进行消化获得游离软骨细胞,对所得游离细胞连同软骨组织分别用含20%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对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条件的优化结果显示,宽纹虎鲨鳍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最适pH为7.2~7.6、最佳温度为2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对软骨细胞作用不显著。培养于pH7.2~7.6的MEM培养液(含20%小牛血清)中的宽纹虎鲨鳍软骨组织,在24℃启动培养3d后便有软骨细胞开始陆续从组织中迁出,新迁出细胞的形态多为圆形,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部分细胞形态逐渐转变成上皮样。  相似文献   
9.
在硬骨鱼类的孵化过程中,卵膜(壳)的裂解是由孵化腺细胞分泌的孵化酶完成的。为了探索鲆鲽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胚胎在孵化过程中孵化腺细胞的分化及变化规律,本文利用高碘酸-雪夫染色反应(PAS)研究了P.olivaceus胚胎在孵化过程中孵化腺细胞的分化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典型的孵化腺细胞于孵化前15小时出现,位于胚胎的前中部。孵化腺细胞的数量和体积均在孵化前达到最大值,而且,均位于胚胎头部和背部表面。一旦孵化结束,孵化腺细胞的数量和体积均急剧下降,并于孵化后13小时消化。  相似文献   
10.
鱼类孵化酶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上世纪以来,各国学者均开展了鱼类孵化酶领域的研究工作,包括鱼类孵化过程中孵化腺细胞的超微结构、孵化酶的生化特性、孵化酶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孵化酶合成与分泌的影响因素等,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本文谨以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基础,对鱼类孵化酶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