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陆架漫谈     
一、什么是大陆架 火陆架的定义,在地理学和海洋法中有所不同。 在地理学中的大陆架是海底地貌三大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大洋中脊——中的大陆边缘的组成部分,大陆边缘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亦称大陆基)、岛弧和海沟等。其中大陆架是指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贫油富气,在近年的勘探开发中显示出广阔的前景.通过对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大量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区域上包括4个盆地和1个造山带:北卡那封盆地、柔布克盆地、布劳斯盆地、渡拿巴盆地和帝汶-班达褶皱带.西北陆架属边缘海型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和被动大陆边缘期三大阶段,对应发育有三大沉积建造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巴西东部大陆边缘地区、西非被动大陆边缘地区、墨西哥湾地区及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地区共15个深水盆地圈闭类型的归纳分析,总结出深水盆地具有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复合圈闭3大类共8种圈闭类型,其中以构造圈闭为主,包括背斜圈闭、断层圈闭和盐体刺穿圈闭;墨西哥湾盆地、巴西坎波斯盆地和桑托斯盆地及西非地区的阿尤恩—塔尔法亚盆地、塞内加尔盆地、RioMuni盆地、加蓬盆地、下刚果盆地和宽扎盆地均为含盐盆地,盐岩的运动形成大量的底辟拱升背斜圈闭,盐体刺穿圈闭和与盐运动相关的地层圈闭及复合圈闭。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域及邻区主要含油气盆地与成藏地质条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中国海域及邻区分布有近50个沉积盆地,其中大部分发育在大陆边缘,而主要含油气盆地则分布在大陆架部位。盆地的起源,发生,发展受控于大地构造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诸如裂谷型断陷盆地,走滑盆地以及非典型前陆盆地等多类型沉积盆地。从区域广度阐述了盆地沉积的有利相带对油气成藏的重要性,尤其是陆架盆地的成藏地质条件所形成的富集油气藏包括已发现的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更具有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西非海岸盆地群包括塔尔法亚、塞内加尔、尼日尔三角洲、杜阿拉、里奥姆尼、加蓬、下刚果、宽扎、奥兰治、科特迪瓦、贝宁等11个主要沉积盆地,它们是冈瓦纳大陆裂解和中大西洋、南大西洋及赤道大西洋张开和漂移的结果,包括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转换边缘盆地两种类型沉积盆地。通过利用IHS数据库资料,在系统总结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气勘探成果基础上,划分其为早期勘探(1953年前)、储量快速增长(1954~1973年)、储量缓慢增长(1974~1994年)和深水勘探(1995年至今)四个油气勘探阶段,认为研究区油气发现主要与盆地勘探程度、油气勘探技术进步、资源国政治形势和全球经济有关;尼日尔三角洲和下刚果等重点盆地大油气田的发现直接推动了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增长;深水区是西非海岸盆地群今后寻找大发现的潜力区,而大陆架和陆上则是重点挖潜地区。  相似文献   

6.
正什么是大陆坡大陆坡介于大陆架和大洋底之间,大陆架是大陆的一部分,大洋底是真正的海底,因而大陆坡是联系海陆的桥梁,它一头连接着陆地的边缘,一头连接着海洋。大陆坡虽然分布在水深200?2000米的海底,但是大陆坡地壳上层以花岗岩为主,通常归属于大陆型地壳,只有极少部分归属于过渡性地壳。它分布于所有大陆边缘,为全球性地形单元。大陆坡上界水深多在100?200米;下界往往是渐变的,在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北部大陆架发育的珠江口盆地、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属大陆边缘的被动盆地.盆地的演化经历了断陷、拗陷和整体沉降三个发育阶段,早第三纪为断陷充填的陆相沉积;晚第三纪为拗陷的封闭海至广海的海相沉积.主要生油层为下第三系陆相地层,储集层除下第三系地层外,上第三系海相碳酸盐岩、生物礁体和生物滩以及三角洲前缘砂体.  相似文献   

8.
以板块学说为理论基础,利用IHS能源信息库,在对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原型盆地及古地理恢复基础上,从研究区20个大气田分布特征入手,剖析了其天然气富集的主控因素.认为晚石炭世—侏罗纪多期裂谷盆地控制了烃源岩的时空分布范围,其间大型海退型三角洲环境不仅带来了大量陆生腐植型有机质,而且提供了物性良好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西太平洋岛弧区的沟、弧、盆成因机制的研究亦随之大力开展。国际性联合调查研究,正方兴未艾。同样,对年轻的弧后盆地——冲绳海槽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和重视。 冲绳海槽位于东海大陆架和琉球岛弧之间,为琉球岛弧漂离亚洲大陆而张开的弧后边缘海盆。海槽呈北北东——南南西方向延伸,并呈弧形向东南方向凸出。从地形上看,它是一个北浅南深的狭长条带,地形复杂多样,两侧断裂褶皱发育,出现了边缘沟(裂隙谷)、阶梯状断裂、地垒式隆脊。槽底有许多海岭和呈孤峰突起的小海山。海槽的最深处可达2700余米,浅处仅600米左右。在构造上,它属年轻并仍在扩张着的弧后盆地,张裂构造明显,断块构造发育,火山活动强烈。再从水动力条件看,黑潮暖流沿海槽西侧约200米等深浅自西南流向东北,沿途逐渐分支,流势减弱。如到北纬29°30′附近,主干线折向东,经奄美大岛北部的吐噶喇海峡入太平洋。另一分支——对马暖流继续北上,至北纬32°附近,又分支为黄海暖流转向黄海,而另一股则流向对马海峡。  相似文献   

10.
克拉通是10亿多年来未受构造运动影响的大陆区域。相对低的表层热流、金伯利岩内的金刚石包裹体以及约250km深处具有高地震速度的比较冷而厚的龙骨状突起把克拉通与其它大陆岩石圈分开。虽然通常认为克拉通为地球岩石圈的稳定带 ,但是 ,岩石圈厚度的变化以及比后克拉通边缘处相对强烈的侧向温度和粘度变化仍然会引起克拉通边缘之下地幔中小规模的对流。研究表明这样的对流通常被称为边缘驱动对流 ,由一直延伸到克拉通边缘之下的地幔过渡带(大约660km)的下降流和距离克拉通边缘大约500~1000km处的上升流构成。上述研…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分辨率水深、重力、地磁和多道反射地震数据,综合分析了楚科奇边缘地及其周边区域的地形地貌和地球物理场特征,划分了区域构造单元。研究表明,楚科奇边缘地不仅是楚科奇大陆架外缘独特的地形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单元,与周边的加拿大洋盆、阿尔法-门捷列夫大火山岩省、北楚科奇陆架盆地和阿拉斯加被动陆缘等构造单元在地球物理场和区域构造上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楚科奇边缘地是一个地壳减薄的微陆块,新生代早、中期发生了大规模的E-W向构造拉伸作用,基底断块的差异性升降塑造了当前的地形地貌和沉积层的发育。边缘地可能形成于北楚科奇盆地侏罗纪-早白垩纪的张裂作用,而内部盆-脊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则可能与加拿大海盆相边缘地俯冲作用停止后的均衡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大陆坡脚是大陆边缘的一个重要地形特征,是沿海国扩展其大陆架权利和划定其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基础,也是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议沿海国划界案时特别关注的重要技术参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大陆架制度的制定源于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但由于全球大陆边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后期构造活动、沉积作用对大陆边缘的改造与影响,海底地形地貌异常复杂多变,导致大陆坡脚的识别非常困难。加上各沿海国为获得最大范围的外大陆架,对大陆坡脚的相关规定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解释,使得大陆坡脚的确定成了外大陆架划界中一个颇具争议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科学和技术准则》对大陆坡脚的规定,结合不同类型大陆边缘的地质特征和各沿海国划界实践,对陆坡基部区的确定、坡度变化最大之点的选取以及相反证明规则的适用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墨西哥南下加利福尼亚上新世洛雷托盆地构造与加利福尼亚湾的演化P.J.Umhoefer等洛雷托盆地滨岸部分位于南下加利福尼亚州洛雷托正北的加利福尼亚湾沿岸,面积15×50km。在盆地南部,上上新统沉积岩覆于中新统火山岩之上。这些沉积物沿着盆地西南边缘洛...  相似文献   

14.
东海陆架盆地是位于中国东部华南大陆边缘的一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具有较大油气潜力。目前东海陆架盆地油气的发现均来自于新生界,对中生代残留地层的各方面特征认识不足:在空间上通常集中于特定构造单元,且基本位于盆地西部;在时间上主要涉及白垩纪和侏罗纪,且多是定性或半定量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研究区目前最新、最全的反射地震资料和钻井数据,从钻遇中生界井的标定出发,以地震资料的层序划分和解释为基础,进行残留地层的研究,空间上统一盆地东、西两大坳陷带,时间上统揽白垩纪、侏罗纪以及前侏罗纪三个时期。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残留地层遭受了后期严重的剥蚀改造,总体呈现东厚西薄、南厚北薄的特征,残留地层范围随时间不断东扩。对比各时期残留地层平面展布特征,揭示了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变过程:三叠纪时期盆地原型为被动大陆边缘坳陷型盆地,早、中侏罗世时期为活动大陆边缘弧前盆地,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时期为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盆地;与此相对应,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肇始于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板块后撤始于晚侏罗世。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的东侧边界位于钓鱼岛隆褶带的东侧。  相似文献   

15.
高战朝 《海洋测绘》2003,23(1):62-62
1 大陆架的概念   (1)大陆架的自然定义大陆架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陆地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其范围自海岸线 (多指低潮线 )开始以极缓的倾斜达到海底坡度显著增加的陆架坡折处。陆架坡折的水深变化在 2 0~ 5 5 0m之间 ,平均 130m。陆架平均坡度 0°0 7′,平均宽度 75km。大陆架外是倾斜度显著增大的大陆坡和倾斜坡度变小至深海海底的大陆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三者构成大陆边。大陆边是整个地球的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一个过渡地带 ,占海洋面积的 2 1% ,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区等自然资源。   (2 )国际海洋法中的大陆…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多数地质学者仅重视边缘盆地的形成,却往往忽略了边缘盆地在其形成以后的演化.本文拟提出边缘盆地的总发展史,特别是其形成后的演化,并进而探讨边缘盆地在边缘海发育和大陆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在地质发展史上,地球表面的宏观地质(发展)演化过程可能有两大类,即海底扩张和大陆生长,对此二者海洋地质学者颇有兴致.关于大陆的生长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于不同板块碰撞所导致的大陆联合;二是边缘海的生成,致使大陆不断扩大.关于边缘盆地的形成乃是当代地学工作者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其对于边缘盆地形成的知识是十分贫乏的.以下作者拟对边缘盆地的演化提出讨论.边缘盆地形成的机制已经提出的有四种模式:(一)Uyeda和Miyashiro(1974)认为日本海的张开是起因于扩张海脊的俯冲,同时Eguchi等(1979)认为安达曼海也是如此;(二)Karig(1971)提出与俯冲作用有关的热底辟造成地壳的扩张,借以解释大多数边缘盆地的形成.McManus与Tate(1978)认为从静态硅铝圈之下涌出的硅镁物质的边缘扩张造成边缘海,并认为该模式更适用于苏禄海、苏拉威西海和南中国海.Lawver和Hawkins(1978)提出岩浆可在某些构造部位呈离散状泄出,并在某些边缘盆地中形成  相似文献   

17.
南海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南海新生代经历过大陆张裂与分离、海底扩张和地块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南部是碰撞挤压边缘,东部为俯冲聚敛边缘,西部是走滑边缘。在这种构造体制下,形成了许多沉积盆地。北部和西部边缘上发育着张性沉积盆地和走滑拉张盆地;在南部边缘上,其北部发育着张性盆地,南部为挤压环境下形成的盆地,如前陆盆地、前孤盆地;东部边缘上发育着前孤盆地。目前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南海南部的油气资源比北部丰富。究其原因,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张性沉积盆地的烃源岩体积较小,而南部挤压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盆地的烃源岩体积大;北部的地热流较南部小,因此地温梯度也较小,故南部边缘烃源岩的成熟度比北部高;由于南部边缘处于挤压构造环境,在沉积盆地中形成了许多挤压构造,而北部边缘一直处于张性构造环境,形成的构造较少且较小;同时,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烃源岩生烃与构造形成在时间上搭配较好。因此,在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形成了许多大型油气田,而南海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大型油气田较少,中小型油气田较多。  相似文献   

18.
大陆架边缘和大陆坡的水深变化较快,在中国东海陆架边缘水深从100m左右快速地变化到陆坡的几千米。从系统的测程和精度考虑,在陆架边缘和陆坡区同时使用浅水型和深水型多波束系统进行测量是一种合理的作业模式。深、浅水多波束系统在i作频率、发射更新率、信号取样率以及波束宽度上都有较大的不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海底地形测量成果。对用Simrad EM950浅水型多波束系统和SeaBeam2112深水型多波束系统在同一陆架边缘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中国邻近海域含油气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盆地形成时代、边界条件、盆地演化和热力学历史,将我国大陆附近海域中的十七个主要沉积盆地,划分为四种类型;克拉通边缘断陷盆地;大陆边缘断陷盆地;弧后盆地和小型洋壳盆地.通过对上述各类盆地的分析,认为这些含油气盆地具有六个地质特点:1.盆地绕陆分布,多数处于大陆架上.2.从地壳厚度、基底性质、盆地发展和构造单元上分析,海陆区域构造性质十分近似.3.盆地面积大小不一,海、陆相沉积均有,大部分盆地以新生代沉积为主.4.盆地处于现代构造活动带上,这对盆地发育、热力场条件形成、生油与构造配合和大量圈闭的产生,十分有利.5.具有不同时代的盆地纵向上迭置,和盆地不同发育阶段即几个断陷—拗陷上下迭置的复式盆地特点,使油气来源具多源性.6.由于沉积体积大,多种沉积相带交替出现,生油条件好,储层发育,圈闭多并成带分布,油气藏类型多等,认为中国邻近海域含油气盆地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对寻找大、中型油气田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主办的中国沿海大陆架石油地质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5月18日至5月23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54个单位的185位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上宣读了45篇论文,还有18篇书面交流材料.这些论文分别就渤海、南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域的区域构造、生油条件、沉积环境、储集类型及含油气远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区域构造方面的论文有李德生同志的“中国沿海大陆架新生代含油盆地的地质特征”,朱夏同志的“中国大陆边缘构造和盆地演化”等;生油方面的论文有应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生油岩,如金庆焕等“珠江口盆地生油条件和生油岩评价”,房敬彤的“北部湾盆地油气生成和生油岩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