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将军墓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通过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含矿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18.8±1.3 Ma,形成于晚三叠世.含矿花岗闪长斑岩SiO2含量为65.23%~67.25%,MgO含量1.50%~1.59%,Al2O3含量15.30%~15.75%,K2O/Na2O比值1.00~1.20,Mg#值43~44.表现富硅、富铝、富钾特征,显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轻重稀土分馏和轻稀土富集及负Eu异常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Th、U、Rb、K;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P、Zr等;锆石εHf(t)=-1.7~+1.01,TDM2=1 064~1 214 Ma,反映源区主体为中元古代下地壳.综合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显示将军墓含矿花岗闪长斑岩源于中元古代下地壳重熔,并有少量地幔岩浆加入而发生不完全混合,含少量暗色微粒包体的含矿岩石.将军墓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东昆仑晚三叠世碰撞后伸展环境,是东昆仑晚三叠世壳幔相互作用成岩-成矿的体现.该岩体不仅仅是东昆仑古特提斯构造岩浆事件的产物,同时具备良好的成矿条件,为东昆仑晚三叠世岩浆作用研究和寻找与之有关的斑岩型或热液型多金属矿床提供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现,藏南冈底斯带尼木地区出露有规模较大、原岩形成于中二叠世(~266Ma)和晚三叠世(220~219Ma)的变质基性岩,而晚三叠世变质基性岩中还存在~2.5Ga的捕获锆石。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两期基性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即:(1)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2)比较一致的Sr和Nd同位素比值(87Sr/86Sr(t)=0.703225~0.703664,εNd(t)=6.51~6.81)。结合拉萨地块东南缘已发表的三叠纪中-基性岩地球化学数据,发现尼木中二叠世和晚三叠世基性岩皆形成于陆缘弧环境,岩浆来源于尖晶石橄榄岩地幔2.5%~4%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对比拉萨地块西南缘与东南缘二叠纪-三叠纪俯冲相关的岩浆记录,推断新特提斯洋向拉萨地块下的初始俯冲作用具有穿时性,东段俯冲作用在~266Ma已经开启,西段则发生在255~214Ma之间。  相似文献   

3.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多伦地区记录了强烈的早白垩世早期岩浆作用,构造环境的确立有助于解决其是受控于蒙古—鄂霍次克构造体系还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上的争议。本文对多伦地区南炮台花岗斑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全岩元素组成研究。结果显示,花岗斑岩岩浆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36±1) Ma,代表南炮台花岗斑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锆石εHf(t)值变化于-8.1~+1.9之间,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TDMC)为1044~1680 Ma。南炮台花岗斑岩属弱过铝质钾玄岩系列,富SiO2(70.53%~72.72%)、富碱(K2O+Na2O=9.09%~9.48%)、贫MgO(0.19%~0.39%)、CaO(0.55%~0.67%)和P2O5(0.19%~0.39%),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Cs和Rb)、亏损高场强元素(Nb...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结合带是三江特提斯构造域重要的结合带之一,是研究金沙江古特提斯洋陆俯冲-碰撞演化过程的重要窗口.然而,关于金沙江古特提斯碰撞闭合的准确时限争议颇多.选择位于藏东地区金沙江结合带西侧的贡觉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大规模出露的石英二长岩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分析.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石英二长岩形成于231±1 Ma,代表了金沙江结合带晚三叠世岩浆活动事件.锆石Hf同位素分析获得石英二长岩锆石εHf(t)为-8.3~-5.5,二阶段模式年龄TDMC为1 611~1 788 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石英二长岩为钾玄岩-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富集K、Th、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此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石英二长岩形成于碰撞环境,贡觉地区在晚三叠世早期(~231 Ma)处于碰撞挤压向后碰撞伸展环境的转换阶段,石英二长岩为下地壳中基性变质火成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前人研究,认为金沙江古特提斯洋是由南向北逐渐闭合的,区域地质背景的差异性和古特提斯洋斜向碰撞的复杂性是导致金沙江结合带不同地区碰撞闭合时限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床是青海省目前发现的首个大型银矿床,通过对赋矿流纹斑岩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流纹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17.4±3.1 Ma,形成于晚三叠世;流纹斑岩SiO2的含量在73.08%~75.78%,Al2O3含量介于14.05%~16.04%,Na2O+K2O含量为4.31%~4.77%,K2O含量为4.20%~4.61%,K2O/Na2O比值远大于1,属于钙碱性强过铝钾质火山岩.岩石具有高硅、富铝、富钾的特征,Mg#值介于45~54,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亏损Ta、Nb、P、Ti等高场强元素;εHf(t)介于-4.4~-9.7,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1 533~1 864 Ma.综上表明流纹斑岩主要源于中元古代-古元古代下地壳重熔,同时混入幔源物质;赋矿流纹斑岩形成于东昆仑晚三叠世造山后伸展环境.那更康切尔大型银矿床的发现,是东昆仑晚三叠世成矿作用的表现,为区域上寻找同期侵入岩或陆相火山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滇西地区二叠纪—三叠纪岩浆岩展布还不清楚,导致相关古特提斯构造演化模型还存在争议。本文对兰坪-思茅盆地西缘水泄地区的辉长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水泄辉长岩2件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37.8±3.4 Ma和240.8±3.3 Ma,代表其结晶年龄,属于中三叠世。样品具有较高的Na2O/K2O(3.81~49.14),明显富集Ba、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弱分馏,轻稀土弱富集,δEu值为0.87~1.07,无明显的Eu异常。锆石εHf(t)值全为正值,主要介于+5.67~+15.75,全岩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53~0.70776,εNd(t)值全为正值,介于+4.9~+5.2。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水泄辉长岩来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镁铁质矿物和铁钛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水泄...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甘肃北山造山带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特征,对该区前红泉地区的斑状花岗闪长岩开展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通过高精度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了该区斑状花岗闪长岩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64.2±1.2) Ma、(249.3±1.1) Ma和(234.3±1.1) Ma,表明其为中二叠世-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岩体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主量元素表现为高硅(SiO2为64.03%~72.23%)、高铝(Al2O3为14.01%~16.60%)、富碱(Na2O+K2O为7.20%~8.36%)和低钙(CaO为1.87%~3.43%)、贫镁(MgO为0.55%~1.53%);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负Eu异常(δEu为0.56~0.87);微量元素富集强不相容元素Th、U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K,显著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表现出I型花岗岩的特点。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北山洋盆在早二叠世已经闭合,中二叠世-晚三叠世北山南带处于后碰撞伸展的大地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
鹿鸣超大型钼矿(钼金属量89万吨,平均品位0.084%)产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北段,矿体呈细脉浸染状赋存于二长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岩体内,围岩蚀变有钾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矿化类型主要为斑岩型矿化。鹿鸣矿区含矿岩体二长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斑岩锆石的U-Pb年龄分别为186.8±2.1Ma和183.2±1.9Ma,形成于燕山早期,二长花岗斑岩晚于二长花岗岩。6个样品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76.7±4.4Ma(MSWD=0.92),Re含量变化于30×10-6~49×10-6。二长花岗岩的锆石εHf(t)值变化于1.1~3.8,Hf单阶段模式年龄为729Ma,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055Ma;二长花岗斑岩的锆石εHf(t)值变化于0.4~5.9,Hf单阶段模式年龄为741Ma,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075Ma。研究表明成矿与二长花岗斑岩有关,并且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斑岩岩浆为中新元古代新生的地壳物质熔融的产物,成岩成矿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或佳木斯与松嫩地块的拼合)有关。  相似文献   

9.
位于柴北缘西段的小赛什腾山分布大量海西晚期中酸性岩浆岩,其形成时代和成因类型对揭露区域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小赛什腾山二叠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272±3 Ma和273±2 Ma,指示两者均形成于早—中二叠世。地球化学结果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弱过铝质钾玄岩系列I型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为准铝质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两者均不同程度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等,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典型的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锆石Lu-Hf同位素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正的εHf(t)值(2.04~8.16)和较年轻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0.77~1.16 G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小赛什腾山早—中二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均为宗务隆洋俯冲消减的产物,石英闪长岩为玄武质洋壳板片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遭受地幔橄榄岩混染而成,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洋壳熔融产生的岩浆底侵...  相似文献   

10.
华南是我国风化型高岭土矿床的重要分布区,但鲜有三叠纪岩浆岩形成的风化型高岭土矿床的报道.小坑高岭土矿床是赣南地区新近发现的超大型风化型高岭土矿床,远景资源量超30Mt.本文以该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岭土矿LA-ICPMS锆石和独居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研究,精确限定其原岩形成时代和岩浆源区.锆石U-Pb法厘定该矿床成矿原岩年龄为231~230Ma.独居石为岩浆成因,其U-Pb年龄为230±1Ma.晚三叠世锆石εHf(t)=-19.9~-1.2,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2228~1198Ma.Hf同位素及1018~987Ma的继承锆石表明小坑矿床成矿原岩来源于中-新元古代基底物质的熔融,且有部分幔源物质加入.小坑高岭土矿床的发现表明华南地区晚三叠世含电气石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可形成优质高岭土,拓展了高岭土矿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1.
对大磊山片麻状花岗岩的研究可以为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在扬子克拉通北缘裂解提供约束.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工作基础上,对该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发现,这些片麻状花岗岩富硅(SiO2=73.18%~77.40%)、碱(Na2O+K2O=8.07%~8.70%)、贫铝(Al2O3=12.11%~13.92%)和镁(MgO=0.10%~0.34%),富集LILE、Ga、Rb、Th,Zr和Hf元素具明显正异常,Nb、Sr、P、Ti等元素具明显负异常,表现出后造山A型花岗岩(A2型)的特征.这些花岗岩中,锆石均具典型的震荡环带,Th/U比值均大于0.5,为岩浆成因;两个样品的LA-ICP-MS(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锆石的谐和分别是:801.3±3.0 Ma(MSWD=0.62,n=21) 和796.1±6.3 Ma(MSWD=1.70,n=15),其中一个样品继承锆石谐和年龄为845.0±12.0 Ma(MSWD=1.30,n=6),表示他们是新元古代岩浆结晶产物.锆石εHf(t)值变化于-7.5~+8.0,正εHf(t)值对应的亏损地幔单阶段模式年龄(tDM1)为1 242~1 059 Ma,负εHf(t)值对应的地壳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 636~1 981 Ma,显示该地区存在的最古老物质是古元古代(老至1 981 Ma).这些数据结果表明形成大磊山A型花岗岩的初始物质主要为元古代古老地壳物质,暗示该岩浆源自于壳幔混合作用,幔源端元可能源自于伸展拉张背景下地幔岩浆上涌.结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该A型花岗岩的形成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后-裂解中的陆缘弧后拉张环境所引起的深部古元古代地壳拉张垮塌有关.   相似文献   

12.
毕诗健  杨振  李巍  梁培  唐克非 《地球科学》2015,40(9):1458-1479
钦杭成矿带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斑岩铜成矿带.前人研究表明区内斑岩铜矿床主要形成于中-晚侏罗世(180~155 Ma), 含矿斑岩为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对区内新近发现的钦杭带西南段大瑶山地区的宝山斑岩铜矿床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其成岩成矿时代集中在晚白垩世.其中, 隐伏含矿花岗斑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91.1±0.6 Ma(1σ), 出露地表不含矿的两个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91.3±0.8 Ma(1σ)和90.1±1.0 Ma(1σ).含矿斑岩和不含矿斑岩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相似, 初始εHf(91 Ma)为-8.74~-5.13, 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集中在1 210~1 394 Ma.以上U-Pb-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宝山铜矿床是一个晚白垩世早期(约91 Ma)形成的斑岩型铜矿床, 其含矿斑岩体的成因可能与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知, 钦杭成矿带存在两期斑岩铜矿床成矿作用, 分别为中-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 其中晚白垩世成矿作用可能与华南板块边缘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有关; 钦杭带西南侧大瑶山及邻区可能广泛发育有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80~100 Ma)有关的钨-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3.
张延军  孙丰月  许成瀚  禹禄 《地球科学》2016,41(11):1830-1844
为了研究柴北缘大柴旦地区在华力西期构造演化特征,对大柴旦地区滩间山花岗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Hf同位素的研究.花岗斑岩中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晚泥盆世(356.0±2.8 Ma,MSWD=0.53).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花岗斑岩属于中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0.97~1.10,属弱过铝质,为I型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Ba、Rb)和轻稀土元素(LREE)以及Th、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Ta、Nb、Ti、P).岩石的εHf(t)值和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介于±5.43~±8.38和1 017~1 284 Ma之间.上述特征表明,滩间山花岗斑岩的原始岩浆源于中元古代新增生陆壳的部分熔融.综合区域地质演化背景,认为滩间山花岗斑岩形成于柴达木地块与南祁连地块碰撞后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4.
张京渤  安芳  魏少妮 《地球科学》2019,44(10):3495-3511
吐拉苏岩体位于西天山吐拉苏盆地的东北缘,由石英闪长玢岩、辉石闪长玢岩和花岗岩组成,其中花岗岩主要为花岗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它们表现出高硅、高铝、富碱的特征,里特曼指数(σ)=1.61~3.18,A/CNK=1.00~1.09,A/NK=1.07~1.68,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相对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Nb、Ta、Sr、P、Ti等元素;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7.48~12.12、中等Eu负异常(δEu=0.47~0.62),无Ce异常.但花岗斑岩较花岗闪长玢岩碱含量更高,更加接近准铝质钾玄岩系列,Sr、P、Ti等元素的亏损程度更强,且轻稀土更富集,可能说明花岗斑岩中壳源物质含量增加.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获得花岗斑岩的侵位年龄为305.9±5.9 Ma.锆石Hf同位素组成显示,εHf(t)值介于0.4~8.7,表明花岗岩的岩浆源区有幔源物质的加入;TDM2值介于766~1 294 Ma,表明岩浆源区为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综合吐拉苏岩体中两类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年代学和区域地质背景,认为从花岗闪长玢岩到花岗斑岩结晶分异增强、壳源物质的贡献增大,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岩浆源区为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新生地壳,但有不同比例幔源物质的加入.   相似文献   

15.
为了厘清翠中铁钨多金属矿床浅部的粗粒碱长花岗岩和深部的细粒碱长花岗岩与成矿之间的关系,本次工作对这2种岩浆岩分别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对岩石和矿石开展了Pb同位素研究.粗粒碱长花岗岩和细粒碱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503±2.9 Ma和201±6.4 Ma,表明其侵入时代分别为加里东中期和印支晚期-燕山早期.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202±2.9 Ma,与细粒碱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基本一致.粗粒碱长花岗岩中锆石的εHf(t)值变化于-8.31~0.57,指示其来源于中元古代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细粒碱长花岗岩中锆石的εHf(t)值为2.84~4.78,表明其起源于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成岩成矿时代、成矿元素趋势面分析以及岩矿石Pb同位素对比,我们认为翠中铁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深部的细粒碱长花岗岩有关.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推测成矿作用可能形成于佳木斯地块向松嫩地块俯冲挤压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6.
麦源君  朱利东  杨文光  解龙  童霞  郝金月  钟摇 《地球科学》2021,46(11):3880-3891
西藏东南缘记录的唐加-松多古特提斯增生杂岩带对认识古特提斯洋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针对该杂岩带中新发现的长英质凝灰岩开展了全岩主、微量元素,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显示冲尼凝灰岩喷发于278~275 Ma,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63.47%~72.65%)、Al2O3含量(14.53%~21.31%),较低的K2O含量(1.30%~2.51%)和TiO2含量(0.50%~1.17%),MgO含量较低,介于0.92%~2.00%,Mg#范围在19.9~34.2(均低于4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锆石具有较高的εHf(t)值(+10.2~+14.4)和相对年轻的地壳模式年龄TDMc=351~621 Ma,认为冲尼凝灰岩是唐加-松多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背景下的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洋盆俯冲消减的开始时代不晚于早二叠世,并且在早二叠世拉萨地体东南缘存在新生地壳生长事件.   相似文献   

17.
丁丽雪  黄圭成  夏金龙 《地球科学》2018,43(7):2350-2369
鄂城岩体位于鄂东南地区的最北部,是鄂东南地区的六大岩体之一.在该岩体的南缘接触带上产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矽卡岩型铁矿床——程潮铁矿床.众多研究表明,程潮铁矿化与鄂城杂岩体的岩浆演化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于成矿作用究竟是与花岗质岩还是闪长质岩有关仍存在争议.通过对鄂城杂岩体开展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主要由花岗岩、石英二长岩、花岗斑岩以及小面积的闪长岩组成,最早侵位于140±1 Ma(中粒闪长岩),之后依次侵位形成了细粒闪长岩(132±2 Ma)、花岗斑岩(130±2 Ma)、花岗岩(中细粒花岗岩129±2 Ma,中粒花岗岩129±1 Ma)和石英二长岩(129±1 Ma).根据全岩地球化学特征,鄂城杂岩体的岩石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组:(1)花岗岩类,包括花岗岩、花岗斑岩和角闪石英二长岩,钾质,具有高SiO2,低TiO2、FeOt、MnO、MgO含量等特征;(2)闪长岩类,包括中、细粒闪长岩,钠质,具有低SiO2,高TiO2、FeOt、MnO、MgO含量等特征.这些岩石均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Th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P、Ti)等,且花岗岩类具明显的负Eu异常,而闪长岩类则无此特征.在同位素组成方面,鄂城花岗岩类具有较负的全岩εNd(t)值(-11.7~-10.1)和锆石εHf(t)值(-22.91~-9.83),闪长岩类则具有稍高的全岩εNd(t)值(-7.6)和锆石εHf(t)值(-12.04~-4.69).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共同表明,鄂城花岗岩类属于高分异Ⅰ型花岗岩,且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基底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源区可能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闪长岩类主要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且经历了一定的分离结晶作用.年代学结果显示,鄂城花岗岩类和细粒闪长岩的侵位时间均与程潮铁矿床的主成矿期吻合.结合野外接触关系以及前人的研究,程潮铁矿化可能与上述两类岩石均密切相关.从整个鄂东南地区的成矿作用来看,随着岩浆源区壳源物质贡献的增大以及岩浆分异程度的增加,岩浆作用与铁矿化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8.
赣西北蒙山岩体的锆石U-Pb-Hf、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和成因机制存在较大的争议,赣西北印支期岩浆活动的规模及该次岩浆活动是否与基性岩浆的底侵有关,仍缺乏可靠的资料.过去认为赣西北蒙山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期,而本次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蒙山3次花岗质岩浆活动的时间分别为236±3 Ma,220±3 Ma和217±1 Ma.蒙山花岗岩属准铝-过铝质,高硅、富钾,K2O+Na2O为7.53%~8.86%;稀土总量为213.09~380.75 μg/g,轻稀土元素富集,δEu=0.07~0.4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Nb-Ta弱亏损,P、Ti亏损.大部分花岗岩的εNd(t)值为-9.9~-6.1,Nd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5~1.8 Ga.第1次形成的灰白色粗粒花岗岩锆石的εHf(t)值大部分集中在1.10~2.65,Hf同位素单阶段模式年龄tDM1集中分布于782~866 Ma,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集中分布在1 096~1 186 Ma,说明其物源主要为新元古代早期形成的地壳;第3次形成的细粒花岗岩锆石的εHf(t)值集中分布于1.71~4.98,tDM1为671~832 Ma,tDM2集中在932~1 139 Ma.蒙山细粒花岗岩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暗示成岩过程中有基性岩浆加入,为华南部分印支期花岗岩的成因与基性岩浆底侵有关的关系提供了证据.蒙山花岗岩的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出现了解耦现象,解耦原因可能与花岗岩的物源主要为新元古代早期形成的具有Nd-Hf解耦特征的弧源地壳有关.根据目前获得的有关华南印支期火成岩的资料,总结了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类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据此讨论了华南印支期的动力学背景和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的成因机制,认为华南印支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与古太平洋西北向俯冲于华南板块之下有关.   相似文献   

19.
靳胜凯  刘博  马明  殷嘉乐 《地质学报》2024,98(1):116-137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内蒙古化德地区二叠纪—三叠纪5个花岗质侵入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 Pb年代学以及Sr Nd 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所研究的岩体主要起源于华北克拉通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八音察汗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276±1 Ma),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白音特拉岩体形成于中二叠世(270±1 Ma),为地壳加厚作用下变质杂砂岩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毛忽庆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254±1 Ma),为I型花岗岩;张万良岩体与康家地岩体分别形成于早三叠世(248±1 Ma)和晚三叠世(229±1 Ma),两者均为A型花岗岩。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研究区在早二叠世—晚三叠世经历了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俯冲、俯冲 同碰撞、持续碰撞以及造山后的伸展4个阶段,古亚洲洋东段在研究区的闭合时间应为中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20.
西藏嘎拉勒铜金矿床作为构造背景反演指示针的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较为匮乏,使得该成矿带区域背景-构造-岩浆-成矿活动系列研究步履维艰,利用LA-ICP-MS(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锆石U-Pb测年、辉钼矿Re-Os定年及Lu-Hf同位素技术,首次全面厘定了区内侵入岩侵位时序、探讨了岩石成因并确定了成矿时代.结果表明,成矿前闪长岩成岩年龄为155.8±2.3 Ma,侵位于晚侏罗世初期,εHf(t)值分布于-14.68~-8.34,平均值-11.74,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的产物;花岗闪长岩为矿区成矿母岩,其成岩年龄为88±1 Ma(MSWD=0.56,n=21),εHf(t)值分布于5.84~9.20,平均值7.72,成矿后花岗斑岩成岩年龄为84.67±0.80 Ma(MSWD=1.9,n=18),εHf(t)值分布于6.32~9.78,平均值8.40,二者均为晚白垩世侵位,为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汇聚的产物;矿区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88.55±0.60 Ma(MSWD=0.60,n=8),与成矿母岩(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一致.研究表明,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至碰撞过程中在矿区内均有相应的岩浆活动响应,嘎拉勒铜金矿床则为典型的碰撞期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