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研究南海礁栖腔节藻Coelarthrum sp.共附生真菌Pestalotiopsis neglecta SCSIO41403的次级代谢产物。采用中压正相柱层析色谱法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 对真菌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 制备获得6个次级代谢产物单体化合物, 使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方法, 结合其理化性质以及文献数据对比, 分别鉴定为: gamahorin (1)、microsporaline C (2)、7-hydroxy-5-methoxy-4,6-dimethylphthalidc (3)、demethyl nectriapyrone A (4)、4-hydroxybenzaldehyde (5)和4-hydroxyphenethyl acetate (6)。这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株发现, 其中化合物1、2、5和6是首次从海洋动植物共附生真菌中发现。抗菌活性筛选显示其中化合物3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
采集广西北部湾钦州附近月亮湾、钦州港和茅尾海海域海洋腐木,采用稀释法分离纯化得到32株产孢真菌,对真菌的菌落、孢子和菌丝形态进行研究,32株真菌可被分为5种真菌类型,其中第I、II和III种类型的真菌仅分离于月亮湾,第IV和V种类型在3个样品采集地均有分离.通过ITS基因测序表明,32株真菌为5个不同的种,其分别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可以确定种属的包括伞状霉属(Umbelopsis)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其中分离的青霉菌属在数量上具有优势,占分离菌株总数的75%,属于优势种属.采用4种指示菌大肠杆菌(E.coli)、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烟草节杆菌(Arthrobacter nicotianae)、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检测抑菌活性,发现两株伞状霉属真菌Umbelopsis sp.B10和Umbelopsis sp.B9菌丝体提取物对四种指示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外两株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A5和Penicillium sp.B7的菌丝浸出物分别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副溶血弧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本研究为首次报道广西北部湾海洋腐木真菌及其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对来源于珠江口沉积物的一株海洋真菌嗜松青霉(Penicillium pinophilum)SD-272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采用常规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等分离手段,通过紫外、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现代波谱学技术,从其发酵液提取物中共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4'-demethylvermistatin(1),vermistatin(2),penisimplicissin(3),deoxyfunicone(4),5,6-epoxy-3-deoxyfunicone(5),5′-methoxy-6-methyl-biphenyl-3,4,3′-triol(6),altenusin(7),1-deoxyrubralactone(8),kojic acid(9),7-hydroxy-2-(2-hydroxypropyl)-5-methylchromone(10),dankasterone(11),4-hydroxy-2-methoxyacetanilide(12),N-(2-hydroxypropanoyl)-2-aminobenzoic acid amide(13)。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嗜松青霉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显示较好的卤虫致死活性,LD50值为39.2μmol/L。  相似文献   

4.
对采自海南文昌红树林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到的真菌Penicillium sp. MA-37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共分离、鉴定了8个天然产物,分别为:氮-(2-甲氧基-4-羟基苯)-丙酰胺酸(1),氮-(2,4-二甲氧基苯)-丙酰胺酸(2),氮-(2,4-二甲氧基苯)-丙酰胺酸甲酯(3),(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4),(22E,24R)-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5),(22E,24R)-5α,8α-环二氧麦角甾-6,22-双烯-3β-醇(6), asperamide B (7), cis-4-hydroxy-6-deoxyscytalone (8);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5.
在生物活性测定指导下,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南海海绵Xestospongiatestudinaria来源的一株共附生真菌Pleosporaceae sp.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5个甾体类化物,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1),(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9,22-trien-3β-ol(2),(22E)-ergosta-5,7,22-trien-3β-ol(3),ergosta-6α-hydroxy-4,22-dien-3-one(4),(22E)-5α-cholesta-7,22-diene-3β,5α,6β-triol(5)。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Pleosporaceae属真菌中分离获得。化合物1,4和5具有较强的卤虫Ar-temia salina致死活性,化合物1还显示强的抗藤壶Balanus amphitrite附着活性,其EC50为0.85μg/mL。  相似文献   

6.
对红树林植物的枝干、枝叶样品进行微生物分离,以P388细胞为模型进行活性评价得到14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真菌。采用溶剂萃取、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对来源于红树林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 Linn.的菌株Aspergillus terreus(W-8)发酵产物进行了活性追踪分离,共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结合文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aspulvinone H1(1)、aspulvinone H(2)b、utyrolactone I(3)t、errein(4)和3-propylbenzene-1,2-diol(5),其中化合物1的核磁数据为首次报道。采用MTT法初步评价了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4、5对A549、K562和Hela细胞均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群体感应抑制(quorum sensing inhibitory, QSI)活性导向法, 对分离自山东威海近海底泥的真菌WH7-2开展代谢产物研究。综合菌落形态和转录间隔区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全序列分析, 菌株WH7-2鉴定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综合运用多种色谱方法, 从该真菌大米发酵产物的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2E, 5E)-3, 5, 7-三甲基-2, 5-辛二烯酸 (1)、不饱和脂肪酸酯混合物 (2—4)、镰红菌素-3-甲醚 (5)、脱水镰红菌素 (6)、(22E)-5α, 8α-过氧化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7)、(22E)-5α, 8α-过氧化麦角甾-6, 9 (11), 22-三烯-3β-醇(8)、3β-羟基-胆甾-5-烯-7-酮 (9)、6β-羟基-胆甾-4-烯-3-酮 (10)和(22E)-胆甾-5, 22-二烯-3β-醇 (1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酯混合物(2—4)具有QSI活性, 其他化合物无QSI活性。除5和6外, 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腐皮镰刀菌F. solani中发现。  相似文献   

8.
对海鞘内生真菌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us AS-10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化学研究。利用反相和正相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方法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喹唑啉酮生物碱类单体化合物,并综合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是norquinadoline A (1)、quinadoline A (2)、epi-fiscalin D (3)、fiscalin B (4)、quinadoline B (5)、prelapatin B (6)和tryptoquivalines L (7)。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了抗水产致病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MIC值为16μg/mL;化合物6对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哈氏弧菌(V.harveyi)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ia)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MIC值分别为16、32和32μg/mL。  相似文献   

9.
海绵来源真菌Aspergillus sp BH4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1株来源于海绵的真菌Aspergillus sp BH4的次级代谢产物,该菌的发酵产物具有细胞毒活性。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重结晶方法,对其活性组分一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文献及NMR,MS波谱数据确定了4个单体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自雅浦海沟4个站位的12个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得到38株真菌菌株,基于形态观察和ITS序列信息对所得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发现它们分别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17株)、曲霉属(Aspergillus,7株)、篮状菌属(Talaromyces,1株)、枝孢属(Cladosporium,6株)、赭霉属(Ochroconis,1株)、Meyerozyma属(1株)、梅拉菌属(Meira,1株)、Cystobasidium属(2株)、Wallemia属(1株)和红酵母属(Rhodotorula,1株)等10个属.其中青霉属、曲霉属和枝孢属菌株为优势菌株,分别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4.7%、18.4%和15.8%;而Wallemia属(节担菌纲)菌株是首次从深海环境中分离到.利用PCR技术在分离的深海真菌菌株中检测nir K和P450nor两种反硝化关键酶基因,结果显示nir K基因可在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枝孢菌(Cladosporium sp.)、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和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等6种真菌菌株中检测到,而P450nor基因仅在黄曲霉菌株中检测到.同时还通过富集培养方法从上述沉积物样品中分离获得两株反硝化枝孢菌.结果表明,雅浦海沟深海沉积物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真菌资源,它们在深海环境氮循环中起着一定作用,这将增强人们对深海环境可培养真菌多样性及其生态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采用硅胶柱层析色谱法、中压正相柱层析色谱法、中压反相柱层析色谱法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中国南海软珊瑚来源真菌Acremonium sp. SCSIO41216的大米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 并使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方法, 结合其理化性质及文献数据鉴定了7个单体化合物结构: fischexanthone(1)、sydowinin A (2)、(22E)-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 (3)、16-O-去乙酰基夫西地酸内酯(4)、环-(S)-脯氨酸-(R)-亮氨酸(5)、环-(S)-脯氨酸-8-羟基-(R)-异亮氨酸(6)和环(L)-脯氨酸-(L)-苯丙氨酸(7)。化合物1—7均首次从海洋软珊瑚来源的枝顶孢属真菌(Acremonium sp.)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深海真菌Aspergillus puniceus A2发酵产物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A. puniceus A2中分离鉴定出6个呫吨酮并双呋喃环类化合物,化学结构分别确定为Austocystin I(1)、Austocystin G(2)、6 methoxyl Austocystin A(3)、Austocystin F(4)、F02ZA 1593B2(5)、Austocystin A(6),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通过细胞毒性和抗炎活性评价发现化合物1、2、4和6在20 μmol/L浓度时,对肝星状细胞LX2显示出毒性作用,提示其可能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化合物2、3、5和6在20 μmol/L浓度时,能显著抑制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分泌NO,显示出一定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具有克服肿瘤耐药活性的软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 EGF 15-0-3苯甲醛类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层析、Sephadex LH-20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质谱(mass spectrometry, MS)等现代波谱分析及物理常数对照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 采用MTT法对苯甲醛部位和单体化合物进行克服肿瘤耐药活性研究。从EGF15-0-3的苯甲醛部位共得到9个苯甲醛类化合物, 结构依次为flavoglaucin (1)、tetrahydroauroglaucin (2)、isoaspergin (3)、 isotetrahydroauro-glaucin (4)、dihydroauroglaucin (5)、isodihydroauroglaucin (6)、2-(1',5'-heptadienyl)-3, 6-dihydroxy-5-(3'-methyl-2'-butenyl) benzaldehyde (7)、auro-glaucin (8)和2-(2',3-epoxy-1'-heptenyl)-6-hydroxy-5- (3'methyl-2'-butenyl) benzaldehyde (9)。体外克服肿瘤耐药活性研究表明, 苯甲醛类化合物9具有较强的克服肿瘤耐药活性, 可能是由于其结构2位烷基侧链与3羟基形成吡喃环所致。  相似文献   

14.
从采自烟台养马岛的日本仙菜(Ceramium japonicum)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EN-298,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反相柱层析、正相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以及制备薄层层析(p TLC)等分离手段获得10个单体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1D、2D NMR)等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10对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硅胶、凝胶等色谱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理化常数及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研究了南海海绵Haliclona sp.的化学成分.结果从南海海绵Haliclona sp.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正十六烷基甘油醚(Cetyl ethers of glycerol,1)、正十二烷酸(Dodecanoic acid,2)、2'-脱氧腺苷(2'-deoxyadenosin,3)、尿苷(Uridine,4)、2'-脱氧尿苷(2'-deoxyuridine,5)、2'-脱氧胸苷(2'-deoxythymidine,6)、a-乙基葡萄糖苷(a-ethyl glucoside,7)、对羟基苯乙胺(Tyramine,8)、异戊胺(Isopentylamine,9).化合物4、5、7和9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南海海洋真菌Fusarium sp.(#2489)的代谢产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次对南海海洋真菌Fusarium sp.(#2489)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从菌体和培养液中共分离纯化得10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通过IR,MS,NMR谱以及元素分析推导确定,其中(3′E,4E)-1-β-D-吡喃葡萄糖基-3-羟基-2-(2′-羟基十八碳酰基)氨基-10-甲基-3′,4,9-十八碳三烯(A)是鞘胺醇甙,为首次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HPLC等技术,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对南海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单体化合物,运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8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3β-羟基-24-亚甲基胆甾-5-烯-7-酮(1),孕甾烯醇酮(2),cembrene A(3),epoxycembrane A(4),4,8,12-trimethyl-1-(1-methylethenyl)-3,7-cyclotetradecadien-10-one(5),(3E,7E,11E)-11,12-dihydroxy-1-isopropyl-4,8,12-trimethyicyclotetradeca-1,3,7-triene(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和十九烷-2-酮(8).化合物5和8为首次从珊瑚动物中分离得到,6为首次从短指软珊瑚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显示较强的卤虫致死活性.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是该短指软珊瑚中的重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卤虫致死和细胞毒活性筛选模型,对1种中国南海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的乙醇提取物及各有机相进行了克生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克生活性物质主要集中在石油醚相中。采用GC/MS技术,对石油醚相进行了分析,鉴定了15个化合物,主要为脂类和甾体类化合物;从石油醚相的甾醇部分鉴定了6个化合物,主要为麦角甾醇衍生物,占总甾醇含量的75.7%。推测甾醇类化合物是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的主要克生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9.
海绵来源真菌代谢产物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株来源于海绵的真菌(Aspergillus repens)其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本文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对该菌株发酵产物的活性部位进行了追踪分离,共分离得到3个生物碱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及利用波谱学手段,鉴定其结构分别为meleagrin(1)、neoechinulin A(2)和preechinulin(3)。采用SRB法初步评价了化合物1~3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P388和K562细胞表现出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利用从南海采集的4种珊瑚分离附生真菌,并通过菌株的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获得珊瑚附生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信息.选用酵母麦芽糖琼脂培养基(YM)、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马丁氏培养基(Martin)、察氏琼脂培养基(CDA)和孟加拉红培养基(RBM)等5种培养基,采用平板涂布法培养分离附生真菌,基于ITS-rRNA基因序列对真菌菌株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从4种珊瑚上共分离获得10个属的120株真菌,分别是:青霉属(Penicillum)56株、曲霉属(Aspergillus)25株、枝顶孢属(Acremonium)2株、枝孢属(Cladosporium)5株、毕赤酵母属(Meyerozyma)14株、隔孢伏革属(Peniophora)2株、拟茎点霉属(Phomopsis)1株、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1株、梗孢酵母属(Sterigmatomyces)13株、篮状菌属(Talaromyces)1株.通过对不同珊瑚品种分离获得的附生真菌的比较,发现小叶鹿角珊瑚(Acropora microphthalma)和花鹿角珊瑚(Acropora floride)上分离到的菌株多样性最高,包含6属10种.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不同珊瑚样品上真菌种类分布有较大差异,隔孢伏革属和裂褶菌属真菌均分离自小叶鹿角珊瑚,梗孢酵母属和篮状菌属均分离自角孔珊瑚(Goniopora sp.),扁脑珊瑚(Platygyra sp.)上则分离到拟茎点霉属.同时还发现不同培养基分离真菌的能力不同,YM培养基分离的菌株最多,CDA培养基分离真菌的多样性最多.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南海珊瑚上存在大量且丰富的真菌资源,可以为后续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提供良好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