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文蛤为研究对象,利用TUNEL技术(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检测了文蛤各发育阶段的幼虫中细胞凋亡的部位,利用Caspase原位标记分析了有活性的Caspase在幼虫中的分布情况,用Caspase抑制剂Z-VAD-FMK处理受精后4天和5天的变态前幼虫,同时以抑制剂的有机溶剂DMSO(Dimethyl sulfoxide)作对照,根据其对幼虫变态的影响,分析Caspase在文蛤幼虫变态中的作用.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幼虫发育过程中发生细胞凋亡的部位主要在壳顶幼虫的面盘,说明细胞凋亡可能是文蛤幼虫变态过程中面盘退化的主要机制;在担轮幼虫至壳顶幼虫中都检测到有活性的Caspase,说明整个幼虫形态变化过程中都有Caspase的参与;用Caspase特异性抑制剂处理变态前幼虫,发现处理组幼虫变态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Caspase在变态早期和晚期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发现DMSO对幼虫变态有诱导作用,可以在生产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
以组织学、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皱纹盘鲍自孵化后的担轮幼虫至1a龄幼鲍10个时期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食道于面盘幼虫早期出现;自围口壳幼虫食道中段的上皮细胞开始分泌蛋白酶;在上足分化幼体食道侧囊形成;在稚鲍,食道侧囊上皮分化成微绒毛细胞、分泌细胞和纤毛细胞.嗉囊直至稚鲍期才形成;在1a龄幼鲍,嗉囊腔大于胃腔.胃出现于面盘幼虫早期;到匍匐幼虫,胃腔出现单细胞藻.肠出现于面盘幼虫早期;在上足分化幼虫,肠上皮分化为纤毛细胞和微绒毛细胞两种细胞;在稚鲍肠上皮分化成纤毛细胞、微绒毛细胞、Ⅰ型腺细胞、Ⅱ型腺细胞和黏液细胞共5种细胞,肠沟出现.唾液腺形成于上足分化幼虫期.消化腺于面盘幼虫早期出现,自面盘幼虫中期开始分化成嗜碱性细胞和消化细胞.嗜碱性细胞的细胞质由嗜酸性逐渐转变为嗜碱性;至上足分化幼虫,细胞内出现含铁的折光小体.消化细胞自匍匐幼虫摄食起就出现内吞作用,细胞内含大量囊泡.研究表明,发育到稚鲍时,消化系统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已基本接近成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卫矛醇对C6胶质瘤细胞株的体外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C6大鼠胶质瘤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卫矛醇干预组、卫矛醇+雷帕霉素组、卫矛醇+3-MA组,各组予不同药物孵育,采用MTT法检测卫矛醇对C6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率,筛选出抑制率相对较高且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应用Hoechest 33342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亚显微结构的改变,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与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卫矛醇对C6胶质瘤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出良好的浓度-效应相关性,与对照组比较,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上升(P<0.01);Hoechst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共同孵育卫矛醇24 h后的C6细胞出现明显的核固缩现象,证明有大量的细胞出现凋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促凋亡基因Bax表达上调,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下调。结论:卫矛醇能够抑制C6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ax、下调Bcl-2有关。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浓度的氯化钾(KCl)和γ-氨基丁酸(GABA)处理皱纹盘鲍后期面盘幼虫,处理不同时间后,观察并分析KCl和GABA对皱纹盘鲍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低浓度组,KCl(10mmol/L、12h)和GABA(10~(-6) mmol/L、6和12h)均可显著提高其附着和变态率,GABA组诱导效果优于KCl组,GABA(10~(-6) mmol/L、6h)处理组优于12h处理组。高浓度组,KCl(100、200和300mmol/L)和GABA(10~(-4)、10~(-3)和10~(-2) mmol/L)随着浓度的提升和诱导时间的延长,幼虫附着变态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综合考虑附着率、变态率、死亡率及实验成本等因素,低浓度的KCl(10mmol/L、12h)和GABA(10-6 mmol/L、6h)都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中,来提高幼虫的附着变态率,增加发育的同步性,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海湾扇贝幼虫的诱导变态。研究结果表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c-AMP、GABA、赖氨酸和KCl等6种诱导剂中,KCl对海湾扇贝幼虫的变态诱导效果非常显著。KCl对幼虫的诱导效应随KCl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过高浓度则抑制幼虫的变态。受精13d后幼虫(22±1℃)才对KCl的作用着重产生明显反应。这为生产上提供了一种方便、价廉、安全的诱导变态方法,在海湾扇贝育苗工作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以小黑山岛人工鱼礁区为研究区,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该海域三种习见肉食性软体动物长蛸(Octopus minor)、短蛸(Octopus fangsiao)和脉红螺(Papana venosa)的营养生态位,进而判断物种种间关系。分析结果显示食物来源范围由大到小依次为长蛸、脉红螺、短蛸,其中长蛸食物来源包含短蛸食物来源范围,但脉红螺与两种蛸类食物来源无交叉;营养级由高到低依次为长蛸、短蛸、脉红螺。长蛸与短蛸营养生态位重叠比例较高,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与短蛸相比,长蛸营养级更高,食物来源范围更广,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脉红螺的营养生态位与两种蛸类无重叠,其营养级比两种蛸类更低,且无捕食或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L-多巴、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对魁蚶幼虫的变态诱导作用。结果显示:10-4mol/L的L-多巴有较为显著的诱导能力,而各浓度组多巴胺都不能诱导幼虫变态,且高浓度L-多巴和多巴胺对幼虫有毒害效应。10-4-10-6mol/L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能表现出诱导作用并且对幼虫无害,为应用于魁蚶的苗种生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方斑东风螺样品采自福建省南部诏安海域.其卵囊无色透明,叶片状,每个卵囊内有受精卵500~1 600个,卵径为280~308μm.方斑东风螺胚胎发育在卵囊内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卵裂分别为经裂,分裂中有极叶出现.随后其卵裂以螺旋式不等裂方式进行,在胚胎的动物极形成帽状胚盘.其囊胚期胚体开始缓慢转动.在水温为29.0~29.5℃的条件下,产卵后60~63 h其成为早期面盘幼虫.此期以面盘、足、壳的出现为标志.中期面盘幼虫阶段包括囊内的面盘幼虫至出囊后且卵黄尚未消失的浮游幼虫初期阶段.出囊后的幼虫浮游1~2 d后,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面盘幼虫,心脏搏动频率加快,足变大并伸长.在水温为27.5~28.5℃的条件下,经10~12 d的浮游,后期面盘幼虫转为底栖生活,随后面盘退化、萎缩并完成变态,营爬行生活,贝壳上出现棕褐色斑纹,成为稚螺.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浓度的氯化钾(KCl)和γ-氨基丁酸(GABA)处理皱纹盘鲍后期面盘幼虫,处理不同时间后,观察并分析KCl和GABA对皱纹盘鲍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低浓度组,KCl(10mmol/L、12h)和GABA(10-6 mmol/L、6和12h)均可显著提高其附着和变态率,GABA组诱导效果优于KCl组,GABA(10~(-6) mmol/L、6h)处理组优于12h处理组。高浓度组,KCl(100、200和300mmol/L)和GABA(10~(-4)、10~(-3)和10~(-2) mmol/L)随着浓度的提升和诱导时间的延长,幼虫附着变态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综合考虑附着率、变态率、死亡率及实验成本等因素,低浓度的KCl(10 mmol/L、12h)和GABA(10~(-6) mmol/L、6h)都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中,来提高幼虫的附着变态率,增加发育的同步性,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组织化学和分光光度技术对贻贝(Mytilus edulis)发育早期酯酶(Esterase,EST)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进行了研究,以探讨贝类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免疫防御机制。EST和POD均存在于贻贝的卵母细胞、胚胎和幼虫中,但在各个发育时期的分布和含量不同。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从卵母细胞到D型面盘幼虫各个发育时期的胚胎和幼虫均呈EST强阳性和POD阳性;卵母细胞核区较大且颜色较浅;桑椹期开始出现不同细胞阳性的强弱差异;原肠胚、担轮幼虫和D型面盘幼虫细胞间阳性强弱的差异逐步增大。分光光度测定结果表明,α-醋酸酯酶活力,卵母细胞最低,受精卵略有提高,卵裂期胚胎提高较大且达最高峰,囊胚、原肠胚和担轮幼虫又逐渐下降,D型面盘幼虫下降较大;α-丁酸酯酶活力,卵母细胞较高,受精卵略有提高且达到最高峰,卵裂期胚胎到D型面盘幼虫各个时期逐渐下降,D型面盘幼虫最低。不依赖卤素POD活力,卵母细胞最低,受精卵提高较大,囊胚达到最高峰,原肠胚、担轮幼虫和D型面盘幼虫逐渐降低。依赖卤素POD活力与不依赖卤素POD活力的变化规律相似,但受精卵提高较小,而卵裂期提高较大。EST和POD可能在贻贝的发育早期抵抗病原微生物侵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不同内倾角海螺笼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的诱捕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实验室水槽中,观察了4种不同内倾角(35°、45°、55°和65°)的海螺笼对脉红螺的诱捕效果,同时还研究了光照和温度对海螺笼诱捕效果的影响,为优化海螺笼捕捞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不同的内倾角对海螺笼诱捕效果影响十分显著(P<0.01),其中内倾角为45°的海螺笼诱捕效果最好,内倾角为35°和55°的海螺笼较好,而内倾角为65°的海螺笼诱捕效果则最差。同时发现,内倾角对脉红螺的个体大小具有选择性,随着内倾角的增大,壳高<7cm的个体占相应笼诱捕总数的百分比越来越小。光照对海螺笼的捕捞效果有十分显著的影响,而温度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随机抽取3月龄脉红螺稚螺103粒,开展其表型性状对体质量性状影响分析,以期为脉红螺人工选择育种提供较好的测度指标。实验测量了脉红螺壳长(X1)、壳宽(X2)、壳厚(X3)、壳口长(X4)、壳口宽(X5)等5种表型性状和体质量性状(Y),运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及决定系数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表型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脉红螺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拟合的多元线性方程为Y=-18.484 4+0.348 35X1+0.463 79X2,经自助法检验,在95%置信区间条件下,该方程决定系数(R2)范围为0.863 5~0.939 4,拟合度较好;壳长和壳宽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之和大于0.85,是最适宜用来预测体质量性状的两个表型性状指标。本研究成功分析出对脉红螺体质量直接影响作用最强的表型性状,为脉红螺选择育种理想测度指标的挑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板电泳和圆盘电泳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及“强棘红螺”(Rapana peichiliensis)肝脏中的三种同工酶(酯酶、苹果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进行了电泳研究,并以香螺(Neptunea cumingi)作参照,发现前两者的三种同工酶电泳图谱及扫描曲线完全一致。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认为脉红螺与“强棘红螺”是同一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估香港牡蛎二倍体及三倍体幼虫生物学特征,于2013~2015年,在湛江和北海两地比较了二倍体及三倍体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差异,计算了三倍体优势率,评估了倍性与环境效应互作对其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倍体D形幼虫显著大于二倍体幼虫,之后,伴随着个体增长,生长优势逐渐增大,15日龄时的三倍体优势率为8.9%~9.1%。三倍体幼虫存活力与二倍体相当,未出现大量致死现象。三倍体变态规格显著大于二倍体,其优势率为5.1%~5.3%;三倍体变态时间显著低于二倍体,但其变态率与二倍体相当,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过双因子分析模型的方差分析检测,发现倍性和环境效应都会对香港牡蛎幼虫生长产生显著影响(p<0.001),环境是影响幼虫存活率及变态的主要因子(p<0.05)。  相似文献   

15.
Dmrt基因家族在后生动物性别决定与分化以及组织和器官的形成等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dmrt家族基因在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横裂生殖中的功能,本研究以海蜇转录组测序获得的dmrta2基因片段为基础,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海蜇dmrta2基因的cDNA全长,并分析了其在横裂生殖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海蜇dmrta2基因cDNA全长为1 804 bp,开放阅读框为1 011 bp,所编码蛋白质含336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7.25 kDa,理论等电点为9.11。预测海蜇dmrta2编码蛋白为亲水性蛋白质,无跨膜区域,不含信号肽。在33至79位氨基酸之间具有dmrt基因家族保守的DM结构域,与珊瑚、果蝇等物种的同源基因相应区域高度一致。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海蜇DMRTA2与鹿角珊瑚DMRTA2和DMRT3以及海葵DMRTA2的亲缘关系最近。原位杂交显示dmrta2基因在海蜇横裂生殖后期主要表达于感觉缘叶原基位置,在初生碟状体中表达于感觉棍位置。研究结果表明,dmrta2基因参与海蜇横裂生殖过程,可能主要与感觉棍神经系统的分化发育相关,研究为进一步解析海蜇等钵水母横裂生殖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对比实验与显微观察的方法,对海蜇浮浪幼虫及早期螅状体的摄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蜇浮浪幼虫期不摄食外界食物;浮浪幼虫附着变态发育成海蜇螅状体1d后,开始摄食其它浮浪幼虫,螅状体发育到第3天摄食能力迅速增强,能够捕食卤虫无节幼体。海蜇早期螅状体的捕食实验结果表明,早期螅状体开始捕食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口的发育,另一方面是刺细胞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HSL)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是脂代谢的关键酶,肌肉和肝脏是鱼类脂代谢的主要场所。为研究饥饿过程中这两种酶的作用,本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ELISA技术检测了在35 d饥饿过程中这两种酶在大黄鱼肌肉和肝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饥饿胁迫显著降低大黄鱼肌肉和肝组织中脂肪含量,以及脂肪合成关键酶ACC mRNA表达水平(P<0.05);显著提高脂肪分解关键酶HSL mRNA表达水平(P<0.05)。饥饿胁迫对肌肉和肝组织中HSL和ACC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肌肉和肝组织HSL (相关系数r分别为0.598 2和0.539 6)以及肌肉组织ACC酶活性(r=0.677 7)与对应mRNA表达水平呈中度正相关(0.5 < r < 0.8),但ACC酶活性在肝组织与其对应的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r=-0.374 0),提示饥饿胁迫对大黄鱼HSL和ACC的表达存在翻译前和翻译后两种水平的调控。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饥饿胁迫对大黄鱼脂类代谢分子层面的影响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三氯异氰尿酸(Trichloroisocyanuric acid ,TCCA)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水质消毒剂, 使用不当会给生产和环境带来危害。为指导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人工育苗过程中TCCA 的安全用药,作者利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TCCA 对脊尾白虾幼体的急性毒性及对幼体发育的影响。实验设7 个浓度梯度组(1.0、1.5、2.0、2.5、3.0、3.5、4.0 mg/L)和1 个空白对照组, 每组3 个平行。急性毒性实验持续96 h 后结束, 用正常育苗海水代替TCCA 溶液, 正常管理直到幼体全部变态为仔虾, 评估短时间的TCCA 处理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TCCA 对脊尾白虾幼体在24、48、72 和96 h 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81、3.03、2.71 和2.47 mg/L, 其安全浓度为0.25 mg/L; 随着TCCA 浓度的升高, 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 但能成功变态为仔虾个体的变态持续时间及仔虾体长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本实验结果可以为脊尾白虾人工育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Mass occurrences of the terebratellid brachiopod Magellania venosa with more than 200 individuals·m?2 are reported from the fjords Comau and Reñihué in the northernmost region of the Chilean fjordland, whereas more southern fjords do not show these high numbers of the largest living brachiopod. This is an exception to earlier observations that the abundance of M. venosa on the Chilean shelf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As the sympatric scleractinian coral Desmophyllum dianthus also occurs in unusually high numbers in the fjords Comau and Reñihué, the hydrographical regime and its associat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ese fjord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se mass occurr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