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宋家泰  万利国 《地理研究》1986,5(2):103-103
本文以合肥为中心,包括周围六个县、市为合肥城市区域范围.通过分析影响城镇发展的各项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根据本省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战略布局,以区域为基础,以城镇为中心,具体拟定和划分包括省城-县城-主要集镇三级城镇系统,认为本区域城镇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发挥合肥中心城市的作用,本区城镇可分为以合肥 市为中心包括其卫星城镇的综合性城市群体,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支农工业为主的一定区域的商业中心城镇,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矿产工业城镇和其它职能的城镇等四种基本类型.到本世纪末,本区城镇总人口将占全区总人口的32~35%,各级城镇的人口规模分别为:一级20万人,二级5-20万人,二级1-5万人;城镇体系的布局将是以合肥为核心,沿八条交通干线分布的放射形地域形式.全区拟分为十八个城镇经济小区(加合肥共十九个),并结合各小区的各项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逐一分析论述了其中心城镇的发展问题.最后指出了实现上述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南阳地区城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研究南阳地区城镇发展历史和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对该区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职能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该区域镇体系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福建省正处于全面发展的工业化阶段,面对外界各种流体的汇集和离散,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构建福建省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功能和空间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成功崛起乃是福建省在今后区域规划中的重要任务。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从节点、轴线、网络、域面四个维度分析其结构特征,得到以下结论:①福建省城镇经济发展目前已形成2个主中心(厦门市、福州市辖区)、1个次中心(泉州市辖区)、6个地方中心和一批较大生产规模城镇;②闽东南地区城镇整体水平高于闽西北地区,中部地区城镇沿线发展程度仅次于沿海地区城镇密集带;③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较为适中;④福建省城镇经济发展梯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论发达地区城镇空间结构重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是多种历史因素作用的产物,并与区域(城镇)功能相关联、相协调。社会经济的动态发展,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结构模式。如何重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顺利实现新旧模式的转化,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是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新出现且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出发,并结合镇江实例,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新旧模式的冲突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基础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首先表现为不同的区域背景及城镇职能组合,有不同的空间区  相似文献   

5.
哈密地区城镇体系发展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哈密地区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及条件入手,分析了城镇发展的现状特征,并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提出了优化哈密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的具体方案和完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依据干旱区绿洲城镇特点,建构绿洲特色城镇指标体系,改进中心性强度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型,集成区域城镇空间格局研究方法,提出一套针对绿洲型城镇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并以酒(泉)嘉(峪关)地区为例,分析其城镇等级和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酒嘉地区以肃州区和嘉峪关市为区域中心城镇,玉门、敦煌和金塔为区域次中心城镇,瓜州、阿克塞和肃北为地方中心城镇。2山脉、沙地和砾质戈壁的阻隔改变城镇辐射圈大小和方向。肃州区和嘉峪关市辐射范围最大,敦煌市次之,肃北县最小。3酒嘉地区城镇体系以肃州区和敦煌市为核心,形成东西两组团。城镇沿交通线延伸,以黑河、疏勒河为主轴展布。4酒嘉城镇空间组织无圈层推进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南翼绍兴县的区域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归纳了其城市化的特征,说明该县也具有典型的半城市化地区特征。作者认为,在后发展国家,人口稠密地区的发展,必然会形成半城市化现象;这类地区的小城镇还将经历“自下而上”逐步逐级的集聚发展;分散状态的半城市化的行政区需要加强其中心城市建设,但需与上级区域的城镇体系发展相协调,不宜构造超越其服务区域的大型城市。  相似文献   

8.
华北平原城镇地名群的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冬虎 《地理研究》1990,9(3):49-56
本文分析了华北平原城镇地名群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探讨了区域城镇地名群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并预测了该地名群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北大平原南部,是我国东西往来,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是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的过渡地带。河南今后将在全国战略重点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和区域经济开发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研究河南城镇体系布局具有现实意义。 一、河南城镇体系的形成演变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夏商时期就产生了城镇,但在战国以前,城镇发展极为缓慢,所谓的城镇只是少数的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地区城镇空间扩张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准确把握城镇扩张过程中空间形态的变化规律对城镇规划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对京津冀远景的城镇增长进行预测,本文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分析模型(BUDEM)扩展到京津冀(JJJ)区域,构建了京津冀城镇空间发展分析模型(BUDEM-JJJ)。该模型以城市增长理论和约束性元胞自动机(Constrained Cellular Automata,Constrained CA)模型为基础,以京津冀区域为研究对象,以Logistic回归和单一参数循环方法(Monoloop)为模型参数识别方法,利用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两个历史阶段的城镇建设用地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参数识别,并进行了模型验证。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区域2049年的城镇形态进行了多种情景模拟,分析了不同发展情景(Scenario)下京津冀地区城镇空间发展格局的变化,可为当前京津冀城镇发展方向的调整和下一轮的城镇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区域开发中城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土工作或区域开发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使之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产、生活环境的逐步改善,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在区域开发过程中,无论是自然资源的采掘、社会资源的利用或是工农业的布点,都将导致人口的集聚和城镇的出现,城镇一旦形成,它逐渐成为地区经济活动的聚焦点,人员、物资、能量、信息交换的结节点。城镇赖区域经济开发而形成发展,城镇的成长发展反过来又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前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  相似文献   

12.
论西部地区的城镇网络化发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较差,城市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尽快缩小东西之间的地区差距,进行西部大开发,必须合理地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城市化发展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函数。文章首先阐明了城镇网络化的概念,并全面分析了西部地区之所以要走城镇网络化发展之路的主要原因,其次,指出西部地区城镇网络化发展应重点突出走廊型城镇网络化发展模式以及区域性城镇网络化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在西部地区实现城镇网络化发展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3.
吴友仁  蔡建辉 《地理研究》1986,5(1):107-107
本文分析了徐州市域(一市六县)城镇体系发展的地理条件、历史发展进程和现状特征,认为徐州市域区位条件优越,将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重点。作者预测200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将达到27-30%,徐州市区人口将达65万,提出增设沛屯、贾汪、新沂三个县级市的建议。分析了一般县城的发展方向和人口规模,通过方案比较,提出了撤消铜山县,将其与徐州市区合并的新体制。指出为了发展区域经济,有必要增设53个县属镇。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结构:(1)形成矿产资源开发、交通运输中心和农副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各级地域中心的城镇职能结构;(2)建立以大城市为主体,大中小相结合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形成以陇海铁路为主轴,以徐沛、津浦铁路和大运河为辅轴,均衡分布的城镇空间结构。同时,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上述城镇体系布局,指出必须建立工业生产协作网络、商业流通网络、交通运输网络和经济信息网络等,以保证城市中心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正>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文地理的复苏,中国历史地理学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历史城镇地理学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已经开始从以往单个城镇的历史地理研究向区域城镇地理研究方向发展,但是断代性质的区域城镇地理研究仍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理论和方法有待更进一步完善和提高。2014年4月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吴宏岐教授新著《明清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互动研究》,选取明清  相似文献   

15.
苏南沿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定义了城镇边界的划分规则, 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了苏南沿江地区1984 年、1991 年、2000 年和2005 年的城镇边界, 利用分形维数(半径维数、网格维数、相关维数、边界维数)、紧凑度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指数(Global Moran I、Local Moran I), 定量揭示了区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结果表明: 分形度量可以定量揭示区域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空间组织 结构, 空间自相关可以定量揭示城镇的空间扩展过程、聚簇模式, 二者相互结合, 可以测度区域内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 揭示城市群/ 城市连绵区的形成过程; 苏南沿江地区城镇扩展从改革开放初期自发的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点状扩展模式, 经历了由政策驱动下以融合填充为主导的点- 轴延伸模式, 发展到以经济辐射联系为策动力基于区域产业空间组织的城镇连绵集聚模式, 一个大的城市群正在形成。特别自2000 年以来,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日益显现。区域内城市的多中心现象始终存在, 但空间极化作用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16.
从区域和城镇群体的整体角度,分析城镇群体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城镇群体与区域的关系,论述开封经济区城镇群体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结构与功能特征、发展趋势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影响城镇形成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即: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结合河北省城镇形成发展历史,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浅谈国土规划中城镇布局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城镇布局与国土规划的关系国土规划是对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部署,要求在最有效地开发、利用一定地域范围国土资源的基础上,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产布局、人口分布以及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关系。城镇体系是一定地域内各种类型、不同等级的城镇空间组织。城镇布局则是指城镇在一定地域内的动态分布,即城镇的具体位置、形式、规模、发展方向。分析一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过程,依照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方向和区内各种建  相似文献   

19.
国庆生 《地理研究》1987,6(2):92-92
在深入调查湖北省宜昌地域城镇体系发展过程基础上,本文具体剖析了宜昌地域城镇体系的结构特征,认为现已初步形成的该体系是与区域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宜昌地域地理位置优越,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水力、矿产、旅游及土特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它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开发地区。为适应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开展城镇体系的规划十分必要。为此,作者提出了新的城镇体系结构的设想;(1)建立以区域型工矿业城镇为核心的职能结构;(2)建设东中西均衡分布,各具特色的空间结构;(3)加强两宜城镇群建设,建立中小结合的规模等级结构。  相似文献   

20.
夏添  夏迎  刘晓宇  孙久文 《地理学报》2023,(8):1904-1919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虽已初步实现发展目标,但仍深受外部环境和自身结构影响。回顾历史,中国区域经济从近代萌芽和起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形成发展模式,区域发展由自发转向使动阶段。对比3次区域经济实践后,本文发现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发展阶段相对应,并依次形成沿海与内陆、三大地带、四大板块的发展格局。本文进一步通过梳理文献和历史事实,确定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划分标准、划分方案,总结出区域发展中的3条主线和3对矛盾,即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经济地带分化中的沿海与内陆关系和城镇化历程中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因而将中国区域发展的时空过程构建成三维模型,并基于经济体系现代化视角提出新的区域经济历史阶段:工业经济、特区经济、地区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网络经济。最后,以城镇化为视角,本文提出不同城镇化水平与阶段下区域政策依次应该为产业政策、要素政策和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