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闽南—台湾浅滩滩上升流区拮抗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海洋拮抗菌的生态分布、种类组成及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该海区海水中拮抗菌占总异养菌数的1.2~9.4%,沉积物中则点4.3~15.6%;拮抗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拮抗菌的丰度大于其他季节,属的组成也较复杂多样。在所分离的拮抗菌中,有6株拮抗菌对多种试验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力,被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孤菌属、黄杆菌属和无色杆菌属。作者讨论了海洋拮抗菌的时空分布与  相似文献   

2.
南麂列岛海域微小型底栖藻类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次报道南麂列岛海域沉积物中的微型(2~20μm)、小型(20~200μm)藻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经初步鉴定,沉积物中共有微小型藻类24属71种,其中小型的底栖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spp.为21种,广布于整个海区,春季平均细胞密度为(10.4±3.6)×103个/cm2,占总密度的65.4%;微型藻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占优势,秋季平均细胞密度为(4262.8±11928.2)×103个/cm2,占总细胞密度的98.9%,主要分布在沿岸区。对0~12cm柱状样品中细胞密度分层分析结果表明,0~2cm层的细胞密度大于2~5cm层大于5~12cm层。沿岸区(1,2,5,6,7,8,9站)的种类和细胞密度高于岙口(3站)、远岸(10站)及水道区(4站)。根据微小型底栖藻类组成特点,可划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广布性类群、暖水性类群和温带性类群。微小型底栖藻类密度与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秋季高于春季。  相似文献   

3.
从采集自福鼎敏灶湾和硖门湾海域的健康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叶状体体表分离、纯化到26株外生细菌.根据细菌菌落特征、菌体形态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将其确认为6种不同的菌属,分别是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heromonas)、Aquimarinas属、交替单胞菌属(Aheromona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s)、弧菌属(Vibrio)和嗜琼胶菌属(Agarivorans).2个海湾坛紫菜叶状体体表外生菌群数量稳定且差别不大,外生细菌菌属组成基本相同,个别菌属稍有差异,优势菌属为假交替单胞菌属和Aquimarinas属,常见菌属为交替单胞菌属和黄杆菌属,少见菌属为弧菌属.敏灶湾坛紫菜体表外生菌群数量为(5.7~6.5)×10^4cfu/g,外生细菌中各菌属所占比例为:假交替单胞菌属占38.5%,Aquimarinas属占52.8%,交替单胞菌属占13.9%,黄杆菌属占11.5%,弧菌属占3.3%.硖门湾坛紫菜体表外生菌群数量为(6.4~7.6)×10^4cfu/g,外生细菌中各菌属所占比例为:假交替单胞菌属占37.3%,Aquimarinas属占32.0%,交替单胞菌属占14.0%,黄杆菌属占12.7%,弧菌属占2.7%,嗜琼胶菌属占1.3%.优势和常见菌属菌株对健康坛紫菜叶状体进行感染,发现这些菌株对坛紫菜叶状体无致病力,叶状体生长无异常.这些可为坛紫菜微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海带、裙带菜病烂处分离得到5株褐藻酸降解菌,经鉴定属于埃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espejiana)(菌株A101、A102,A103、A105)、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macleodii)(菌株A104).菌株A102发酵培养时,褐藻酸形成条件的研究表明,培养基含0.3%~0.6%的褐藻酸钠,0.5%的蛋白胨,pH7.5,装量为500cm3三角瓶装200cm3培养基,在25℃下培养144h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阐述把维生素B12生产菌添加到培养水中培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的买验。共18株细菌分离于轮虫培养池,其中,有一株产维生素B12的假单胞杆菌TP4对轮虫的生长繁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把TP4菌株培养后,加入到2L的烧杯和500L的水槽中培养泰国S型轮虫时.在9d(天)和6d(天)中,轮虫密度从124~139和242~288个体/ml增殖到4,417~5,540和1,017~1,254个体/ml,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4~6及2~3倍。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1982年4月21日~5月12日,7月23日~8月5日,10月12~30日在34°30′N以北.124°E以西黄海水域污染现状综合调查中获得的样品和资料,分析了本海区水母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季节变化。调查海区共鉴定有34种水母,其中优势种有盘形美螅水母Clytiadiscoida,四枝管水母Proboscidactylaflavicirrata,五角水母Muggiaeaattantica。秋季(10月)为水母类总个体数的高峰期(8.67个/m3)。水母类的分布与水温、盐度密切相关,海流或水团也起重要作用.水母类分布的变更可以反映出沿岸水和外海水相互推移和消长状况。  相似文献   

7.
热带太平洋活性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热带太平洋的生物、海水、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到细菌、酵母和霉菌共475株.选择8个指示菌并采用圆形纸片法对分离菌株的发酵液进行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筛选,获得20个具有抗菌和/或抗肿瘤活性的微生物菌株.细菌、酵母和霉菌活性菌株的筛选得率都比较低,分别为5.4%、2.2%和3.4%,其原因可能与纸片的发酵液的添加量较少和菌株发酵条件的控制有关.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活性菌株,除4株未有结果外,其余菌株分归为9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7株、占活性菌株的35%,盐单胞菌属2株、占10%,其它菌属各1株、占5%.抑菌谱分析表明,大多数活性菌株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抑制作用,而来源于鱼体的菌株抑菌谱较广,对细菌、真菌均有拮抗作用,另外还发现一株酵母(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作者提出“活性指示(activity index)”参数,对活性菌株的抗菌谱和活性强度进行综合评估,也表明源于鱼体的菌株的活性指示值较高.这4株芽孢杆菌尤其是DY-Y-11A1A菌株,具有潜在的后续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了浙江省海岛海域中石油烃降解细菌的丰度分布及其种群组成。在整个浙江海域所布设的102个站位中,96%的站位可以分离到石油烃降解细菌,其数量分布范围在3.0×102~1.1×105个/dm3;低值出现在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在杭州湾南部水域所布设的26个站位中100%的站位可以分离到石油烃降解细菌,其数量分布范围在40×102~1.2×105个/dm3;石油烃降解细菌与异养细菌比值的高低与该海区受油类物质污染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本海区所分离到的石油烃降解菌的优势菌为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和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相似文献   

9.
由青岛沿岸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分离出4株光合细菌,经鉴定属于荚膜红假单胞菌(Phodopseudomonascapsulata)(菌株HD3、RS、MD2)和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spheroides)(菌株PS2-2)。光照厌氧培养生长实验表明HD3的最适盐度为S=15~25,PS2-2为一淡水菌株。菌株HD3的最适PH范围为6.35~8.3。HD3、RS均不能利用硫化物且其生长受较高浓度的硫化物抑制。  相似文献   

10.
海洋人物     
海洋人物洛夫,A.E.H(AugustusEdwardHoughLove,1863.4.17~1940.6.5)英国地球物理学家。1863年4月17H生于萨默塞特郡的韦斯顿。1899~1940年任牛津大学物理学教授。1911年首先在其著作中使用"地球...  相似文献   

11.
-Six cruises were carried out off the south bank of Fujian -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of December 21, 1987 to November 15, 1988 to estimate the contribution of bacterial biomass carbon (BBC) to the totai particulate organic pools using epifluorescent microscopic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nding crop of bacteria fluctuated from 0. 95 to 66. 60 mg /m3 (dry weight). Upwelling phenomena appeared in the region around Nanpeng Island in summer while in the region of Waixie in all seasons. The average value of BBC was 27. 60(±6. 08)mg/m3and 21. 32 (±2. 34) mg/m3 respectively. The season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 well as upwelling phenomena. The role of bacteria in the flow of material and energy in the upwelling ecosystem is emphasized.  相似文献   

12.
1987年12月—1988年11月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生态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海区的海水N/P比值的空间分布与水团的分布具有密切的关系。各水团的N/P比值不遵守Redfield常数15:1,并且在水团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研究水团的分布及划分中,N/P比值可作一较好的参考值。闽浙沿岸水、次表层水和中深层水的N/P比值大于15;海峡南部混合水、海峡暖水、夏季近岸涌升水和浅滩南部涌升水的N/P比值小于15。前者主要是入海径流及有机体的充分分解所致,后者则为浮游植物对NO3-N和PO4-P的大量吸收及NO3-N和PO4-P再生速率上差异的结果。本文还讨论了水团的分布对营养盐和叶绿素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87年夏季(7月)的调查结果,讨论了台湾海峡中、北部叶绿素a的分布与上升流存在的密切关系。在调查海区,高叶绿素a含量均处于福建沿岸低温、高盐的上升流区。其垂直分布的最大值在10—20m层之间,与上升流锋层的位置相吻合。文中还讨论了该海区沿岸上升流的中心位置及上升流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综合分析了前期(1963-1964年)和近期(1983—1984年、1987—1988年)台湾海峡区的温度、盐度、水化学要素和海流等资料,进一步确证了夏季闽中沿岸海域存在的低温、高盐和低溶解氧且不饱和区是深底层海水涌升所造成的。该上升流中心位于海坛岛附近海域,涌升水一般可升至10m层左右。上升流显现于5月末,7月最盛,衰退于8月末,其分布范围及理化特征具有明显的月际和年际变化。分析表明,该上升流的形成主要是N向海流和地形的综合效应所导致,但盛行的西南季风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微生物的抗菌活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郑忠辉  陈连兴 《台湾海峡》1998,17(4):439-444
从厦门海区潮间带石纯、浒苔、江蓠、海兔、海葵及鲨鱼肠道分离得289株共附生微生物,以8种敏感菌为指示菌,从中获得拮抗活性的幼苗28株,放线菌17株,真菌8株。拮抗细菌以假单胞菌(39%)、弧菌(25%)和芽直菌(14%)为主,主要为抗革兰氏阳性细菌,抗真菌的菌株比例较低。拮抗放线菌分属于链霉菌和小单孢菌,其抗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和真菌的菌株比例分别为65%、47%和23%。拮抗真菌分青霉属和芽枝霉  相似文献   

16.
曹欣中 《海洋科学》1983,7(2):36-38
本文根据1980年7月浙江近海(27°30′29°30′N,123°30′E)的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影响营养盐分布的主要水动力因子。 一、浙江近海营养盐分布 图1表示表层活性硅酸盐(虚线,单位μg.atomsi/L)分布。由图可见,其分布近似一舌状,与表层盐度分布(实线,单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台湾海峡中北部上升流区各种形态磷的化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水土 《海洋与湖沼》1993,24(6):664-670
根据1988年7月调查资料讨论了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夏季上升流区各种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上升流中心区(即海坛岛东侧一带水域)具有低温、高盐、低溶解氧;DIp,TDP,PP,TP较高;DOP较低(0.27);及DIP/DOP比值(约为1)较高的特性。DOP是该海域磷的主要形态(占TP的49.2%),其含量分布及其形态转化与生物活动直接相关,是该海域生物生产力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分析,阐明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特征,探讨硅藻与环境的对应关系及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硅藻以热带—亚热带种和近岸种为主;硅藻丰度差异显著,近岸浅水区丰度相对较低,陆坡、河口和上升流区丰度整体较高;硅藻组合类型复杂。硅藻分布面貌受区域的温度、盐度、营养盐、水深、海流、底质类型等因素的控制较为明显。硅藻组合对海流和水团的影响范围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海洋机动渔船结构调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辽宁省海洋机动渔船统计资料,分析了海洋机动渔船的变化情况,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法对辽宁省海洋机动渔船结构配置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功率级别海洋机动渔船的功率数均有增长,并且各功率级别海洋机动渔船的功率结构不合理;各分级海洋机动渔船功率的优化估算比例是,184KW以上、88—184KW、44—87KW、15—43KW与14KW以下的功率占总功率的百分比分别约为31.6%、10.5%、27.0%、25.6%与5.3%。最后对渔船结构调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海山可以通过与洋流的相互作用改变水体结构,促进悬浮体以及海洋生物的再分配,进而影响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促进大洋物质和能量交换。西太平洋有着复杂的环流结构,也是海山分布最多的海区之一。为研究西太平洋海山区的悬浮体分布及其控制机制,2017年夏季在西太平洋卡罗琳M4海山区进行现场调查,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该海山区悬浮体样品的物质组成及分布,并结合温度、盐度和荧光叶绿素a浓度数据,讨论了海山对悬浮体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M4海山区的悬浮体由生物碎屑、矿物颗粒和絮凝体等组成。海水的强烈层化阻碍了该海山区下层营养物质的上涌,使上层水体呈现出寡营养的特征,导致大部分站位悬浮体丰度较低;但在海山顶部,潮流和海山地形相互作用在山顶上方形成反气旋环流,不仅促进了深水的营养物质向上扩散,使得荧光叶绿素a浓度升高,同时对平流输送来的以及从深水中上涌的悬浮体起到了滞留作用,使山顶上方的悬浮体丰度远高于离山顶较远的位置。随着水深的增大,温、盐跃层的强度减弱,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升高,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进而使生物碎屑及絮凝体的丰度升高。北赤道潜流挟带来自西太平洋近岸海区的陆源矿物颗粒到达M4海山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