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唐勇  侯章帅  王霞田  王韬  吴琼  申博恒  王文倩  张华  曹剑  张水昌  张斌  王向东  沈树忠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10012-2022010012
准噶尔盆地的石炭系—二叠系记录了古亚洲洋演化的关键阶段,是重要的烃源岩层位,但其时代划分及地层对比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对地质事件和烃源岩成因及分布规律的认识。本文系统总结了目前已经发表的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工作,以碎屑锆石年龄和生物地层数据为依据,结合沉积演化特征,厘定并提出了准噶尔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划分和对比的新方案。芦草沟组、平地泉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均形成于乌拉尔世(Cisuralian,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Sakmarian)—亚丁斯克期(Artinskian);风城组时代跨越石炭系—二叠系界线;石人子沟组、塔什库拉组和乌拉泊组下部形成于晚石炭世;盆地内很可能缺失空谷阶(Kungurian)至瓜达鲁普统(Guadalupian)大部分沉积。新的地层对比框架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纪—二叠纪地层时代归属的认识,为建立统一的全盆地沉积演化模式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案。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的石炭系—二叠系记录了古亚洲洋演化的关键阶段,是重要的烃源岩层位,但其时代划分及地层对比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对地质事件和烃源岩成因及分布规律的认识。本文系统总结了目前已经发表的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工作,以碎屑锆石年龄和生物地层数据为依据,结合沉积演化特征,厘定并提出了准噶尔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划分和对比的新方案。芦草沟组、平地泉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均形成于乌拉尔世(Cisuralian,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Sakmarian)—亚丁斯克期(Artinskian);风城组时代跨越石炭系—二叠系界线;石人子沟组、塔什库拉组和乌拉泊组下部形成于晚石炭世;盆地内很可能缺失空谷阶(Kungurian)至瓜达鲁普统(Guadalupian)大部分沉积。新的地层对比框架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纪—二叠纪地层时代归属的认识,为建立统一的全盆地沉积演化模式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案。  相似文献   

3.
西藏1∶5万改则东地区4幅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绕加强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调查的要求,开展了西藏改则东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新的填图方法和现代地质成矿理论为指导,从基础地质调查入手,结合地质、物探、化探及遥感综合信息,查明了区域地层、岩石、构造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以岩石地层单位为基础,注重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有条件地利用旋回地层、事件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和对比,重新厘定了测区中生代、新生代地层的形成时代和地层序列,并使用非正式的填图单元,系统查明了区域地层、岩石、构造及成矿地质条件。系统总结了日干配错组基本层序和物质组成,并将其进一步划分为2个段;测区内木嘎岗日群表现出沉积混杂堆积特征;重新解体仲岗洋岛岩组并建立了洋岛火山-沉积建造序列模式;测区内榴辉岩及唢呐湖组泥灰岩中光叶山栎Quercus pseudosemicarpifolia的首次发现分别为班公湖—怒江洋构造演化、青藏高原隆升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测区内地层划分出3个构造层和6个主要构造事件;圈定2个成矿远景区和1个找矿靶区。总结出测区班怒带构造演化经历班公湖—怒江洋扩张、形成(约242 Ma)、班公湖—怒江洋俯冲(早侏罗世)和高压变质岩折返((193.8±1.5)Ma)、班公湖—怒江洋闭合(110~85 Ma)和碰撞造山4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4.
地层方面,重新厘定了地层区划界线并建立接奴群多仁组、日松组,发现了中晚志留世地层;厘定与划分了日干配错群,修订了欧利组并确定其时代,建立五峰尖组。岩石方面,建立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并划分构造 岩浆组合带;在南羌塘地区发现了海西期石英闪长岩石炭—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火山岩夹层及透镜体。构造方面,首次在班公湖怒江带北侧划分出五峰尖 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Ⅲ级构造单元,将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划分为北亚带和南亚带两个构造单元,基本查明了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的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及其边界断裂特征,探讨了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西段的弧盆系时空结构,对班公湖地区中生代特提斯洋的演化规律作了系统总结。新发现一些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在开展西藏自治区1∶5万班戈县恐弄拉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时,在马前乡恐弄拉西侧车尖西南一带前人划分的一套早白垩世桂牙岩组碳酸盐岩地层中采集了腕足类和腹足类化石,据采集的古生物化石时代确定此套碳酸盐岩地层为中侏罗世沉积(晚巴柔期—卡洛期),通过岩石组合特征、基本层序、沉积环境及生物化石时代对比,将该套地层重新厘定为桑卡拉佣组。这一地层的确定为冈底斯带地层区侏罗系地层划分对比、地层格架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为中生代盆地的演化历史,古地理轮廓的确定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西准噶尔乌兰柯顺地区晚泥盆世朱鲁木特组地层新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西准噶尔乌兰柯顺地区原划分为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的一套地层厘定为朱鲁木特组,该组与下伏志留纪火山岩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与上覆上泥盆统—下石炭统洪古勒楞组为整合接触关系。根据在该组新发现的植物化石Leptophloeum rhombicum以及上覆地层中发现的牙形刺,将其时代确定为晚泥盆世早期。相标志表明,朱鲁木特组从底部到顶部,其沉积环境由辫状河向曲流河演变,河流的下游方向为NEE方向。上述研究结果为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地层的划分、对比、区域地质演化及沉积环境变迁提供了新资料和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东昆仑纳赤台岩群混杂堆积的古生物学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宪璞  王乃文  丁孝忠  赵民  王大宁 《地质论评》2006,52(3):289-294,i0001-i0002
纳赤台岩群是东昆仑造山带一套构造—沉积混杂堆积地层,由各时期外来岩块和基质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以往曾依该岩群岩块中的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化石等划分为晚奥陶世或古生代。本文首次报道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的44属31种古近纪中—晚渐新世孢粉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进一步确定该岩群为构造—沉积混杂堆积以及阐述东昆仑造山带形成演化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有力证据,具有重要地质意义,而且在探讨古近纪生物地理区系和古环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西藏改则县1∶5万六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计划项目的子项目,项目研究区位于成矿带的西段。重新厘定了区内地层,将测区岩石地层划分为8组、16个段;进一步将区内划分残留海盆沉积区—蛇绿混杂堆积带—构造混杂岩带—洋岛—海山火山岩带—陆缘海盆沉积区—裂陷盆地—火山岩带—早期残留盆地沉积区的"七维一体"构造相组合;对区内原仲岗洋岛进行解体,发现洋岛组合"二层、三层结构",重新厘定了蛇绿混杂岩,发现了舍拉玛铜金多金属矿、洞措北镍金属矿2处矿产地。  相似文献   

9.
东昆仑西段—阿尔金地区处于北西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的结合部位,地质构造作用极为复杂,成矿作用十分有利。依据新近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资料,通过区域构造与沉积建造的分析研究,提出该地区区域地层划分方案,厘定和建立了地层单位时空格架,为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10.
地层方面,重新厘定了地层区划界线并建立接奴群多仁组、日松组,发现了中晚志留世地层;厘定与划分了日干配错群,修订了欧利组并确定其时代,建立五峰尖组.岩石方面,建立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并划分构造-岩浆组合带;在南羌塘地区发现了海西期石英闪长岩石炭-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火山岩夹层及透镜体.构造方面,首次在班公湖-怒江带北侧划分出五峰尖-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Ⅲ级构造单元,将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划分为北亚带和南亚带两个构造单元,基本查明了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的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及其边界断裂特征,探讨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的弧-盆系时空结构,对班公湖地区中生代特提斯洋的演化规律作了系统总结.新发现一些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1.
地层方面,重新厘定了地层区划界线并建立接奴群多仁组、日松组,发现了中晚志留世地层;厘定与划分了日干配错群,修订了欧利组并确定其时代,建立五峰尖组.岩石方面,建立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并划分构造-岩浆组合带;在南羌塘地区发现了海西期石英闪长岩石炭-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火山岩夹层及透镜体.构造方面,首次在班公湖-怒江带北侧划分出五峰尖-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Ⅲ级构造单元,将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划分为北亚带和南亚带两个构造单元,基本查明了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的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及其边界断裂特征,探讨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的弧-盆系时空结构,对班公湖地区中生代特提斯洋的演化规律作了系统总结.新发现一些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问题,从岩石地层和层序地层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利用地震、古生物、录井以及野外露头等资料对上三叠统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案进行了重新厘定,提出了不同地区的须家河组和香溪群的地层对比和划分方案,并且在层序地层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早期海相构造层序”和“晚期陆相构造层序”。具体介绍和解释了川西“对冲式”前陆盆地地层沉积演化模式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新疆西昆仑开展的1∶25万《于田》、《伯力克》幅区调项目,从库地—其曼特缝合带北侧,前人划分的长城系中划分出来一套中深变质的片麻岩系,并从中解体出一套变质中酸性侵入体—TTG岩系,其余岩石组合经区域地层对比,厘定为米兰岩群。并对其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原岩恢复及形成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进一步为研究"古昆仑洋"的演化及塔里木板块南缘基底的组成及演化特征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地层方面,重新厘定了地层区划界线并建立接奴群多仁组、日松组,发现了中晚志留世地层;厘定与划分了日干配错群,修订了欧利组并确定其时代,建立五峰尖组。岩石方面,建立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并划分构造-岩浆组合带;在南羌塘地区发现了海西期石英闪长岩石炭-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火山岩夹层及透镜体。构造方面,首次在班公湖-怒江带北侧划分出五峰尖-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Ⅲ级构造单元,将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划分为北亚带和南亚带两个构造单元,基本查明了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的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及其边界断裂特征,探讨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的弧-盆系时空结构,对班公湖地区中生代特提斯洋的演化规律作了系统总结。新发现一些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岔路口地区向阳峰一带地质填图和实测地层剖面,在原划中泥盆统落石沟组中采到了大量腕足、珊瑚类化石,经鉴定其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中期。该套地层与西邻地区区域地层对比,厘定为早石炭世帕斯群。该生物化石的取得,为该套地层时代划分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分析研究甜水海微陆块地层层序格架及地层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环西藏佩枯错的T1-T16湖积阶地中湖相沉积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盆地内的第四纪旱更新世—全新世湖相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重新厘定了该区旱更新世—全新世的岩石地层单元.确立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序列。首次建立了青藏高原第四纪旱更新世—全新世湖相地层单位——佩枯错群(QP),佩枯错群由第四系下更新统拉洋组(QP^1l)、中更新统茫家冻组(Qp^2m)、上更新统帮荣组(Qp^3b)和全新统罗马仁布组(Qhl)4个组组成。为青藏高原湖泊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的研究,以及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的十大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廷栋  刘勇  丁孝忠  庞健峰 《地质学报》2022,96(5):1544-1581
今年,欣逢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特以此文恭贺中国地质学会百年来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和对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了重编中国区域地质志的科研项目。经过十多年志书的编写获得了诸多创新性的区域地质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① 大幅度地提高了全国地质研究程度和地质科技水平;② 提出发展洋板块地质的学术思想,初步建立了洋板块地质构架; ③ 地层研究取得重要新进展,完成全国显生宙构造- 地层区划和地层格架研究; ④ 开启了蛇绿岩研究新思路,拓宽了蛇绿岩研究范围; ⑤ 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获颠覆性科学成果,阐明了太古宙地壳演化规律,提出中—新元古界新的划分方案; ⑥ 取得多项岩浆岩创新性科研成果,建立了中国及邻区侵入岩时空演化格架;⑦ 中国地质构造研究获突破性进展;⑧ 地球深部探测研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建立了全方位“深地”探测研究科技支撑体系;⑨ 为资源环境评价开辟了新方向,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调查研究取得长足进展; ⑩ 探索了地质图件研编新模式,总结了地质制图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南部特提斯研究是世界地质研究的热点之一,而缅甸及邻区作为滇藏新特提斯在东南亚的延伸地段,研究相对薄弱而分散。因此在特提斯构造域背景下,结合前人研究资料,通过区域对比分析,厘定区内各构造单元的延伸趋势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构造单元划分并论述新特提斯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域构造-岩石组合的分布发育及时空属性特征,本文将该区划分为7个三级构造单元,自西向东依次为印度大陆东缘、印缅山脉结合带、西缅陆块、太公—密支那结合带、腾冲—毛淡棉陆块、潞西—抹谷结合带和保山-掸泰陆块。三条结合带的前身分别是该区新特提斯印缅山脉洋、太公—密支那洋和潞西—抹谷洋。这三支洋盆在晚三叠世时近同时开启,其形成、演化及闭合后的弧-陆、陆-陆碰撞拼合过程,构成了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环境演化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北古生代—中生代洋陆构造演化存在较大争议.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二叠纪—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强烈、矿床发育,这些为我们认识中国东北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洋陆转换过程以及成矿地质背景提供了重要素材.笔者等在系统总结黑龙江省中东部的蛇绿岩、岛弧岩浆岩和矿床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并识别出洋内弧前弧玄武岩、富铌玄武(安山)岩和英云闪...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西北部发育连续沉积的古生代(O1-C1)地层.结合该地区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成果,将该地区奥陶纪-石炭纪岩石地层划分为伊勒呼里山群、黑河群和燎原群3个群15个组,并将各组的岩石建造、化石组合、沉积环境等与古亚洲洋发生、发展、消亡演化历史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分析.通过古生代(O1-C1)地层方面的综合研究,为黑龙江省西北部古亚洲洋演化提供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沉积环境方面的综合资料.根据上述地层记录,认为古亚洲洋发生于早奥陶世早期,兴盛于早奥陶世晚期-晚奥陶世,收敛期为早志留世-晚志留世-中泥盆世、消亡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