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取1980—2020年重庆地区逐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等观测资料,基于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对重庆各地的气候适宜度进行计算。应用克里金插值法分析重庆地区气候适宜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重庆地区四季温和型、夏令避暑型、冬令避寒型、日光疗养型四类养生气候进行了适宜度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四季温和型气候适宜度地区主要集中在重庆东北部和重庆东南部。城口县全年体感舒适天数最多,是重庆地区气候最温和的地区。适合夏季避暑的地区主要在重庆东南部,如酉阳、秀山、彭水南部、黔江南部等。除重庆东南部分地区外,其他大部地区均适合冬季避寒。重庆日光疗养型养生气候舒适度水平呈“东高西低”的分布,东部适宜日光疗养的地区偏多,西部较少。  相似文献   

2.
重庆地区人体舒适度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2010年重庆地区34个地面气象站资料日值数据集,基于人体舒适度指数模型和气候影响评价标准,综合采用线性回归、M-K突变、小波理论和EOF分析等方法分析人体舒适度日数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年平均人体舒适日数为199 d,主要舒适季节为春、秋季,占全年的71 %;人体舒适日数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上升趋势,存在4 a、7-8 a的周期振荡,其中热不舒适日数呈上升趋势,冷不舒适日数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人体舒适日数和热不舒适日数空间分布渝西南及渝东北日数较其他地区偏多,且存在季节性差异,而人体冷不舒适日数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1—2014年重庆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基于气候统计法分析重庆地区雾和霾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重庆雾日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两种雾日观测资料的倾向率分别为为-10.3 d/10a和-7.6 d/10 a;雾日的空间分布总体呈"中西部多,东南东北少,西部偏北地区多于西部偏南地区"。霾日总体趋势与雾日变化相反,呈显著上升趋势,倾向率为12.9 d/10a,并且霾日发生显著增加的时段与雾日发生显著减少的时段基本一致,2000年前后霾日经历了明显的突变;霾的分布主要呈现"以主城为中心,中西部多,东北部和东南部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近40 a重庆地区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毅  何金海  王黎娟 《气象科学》2005,25(5):490-498
利用重庆地区34个测站,1960-2000年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重庆地区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既有整体一致的性质,也存在南部和北部及东部和西部相反变化的差异,并且可以把整个重庆地区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降水分布型:渝西北区、渝东北区、渝东南区及渝西南区。各分布型代表站资料反映出近40a来,重庆地区夏季降水有增加趋势,并且存在着22a、14a、及2~4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5.
重庆秋季降水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周浩  李梗  程炳岩 《气象科学》2008,28(4):444-449
利用重庆1960-2006年秋季降水量计算了重庆地区秋季区域降水指数,采用相关与合成分析、线性趋势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测方法和小波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重庆秋季降水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和前期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重庆秋季降水偏多、偏少年同期及前期中高纬度地区高度场距平都有明显的差异.前期冬季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距平为正,加拿大西部对流层高度距平为负时,秋季重庆降水异常偏多,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影响重庆地区秋季降水的前期因子.  相似文献   

6.
近40年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   总被引:67,自引:11,他引:56  
马振锋  彭骏  高文良  田宏 《高原气象》2006,25(4):633-642
利用西南地区(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藏)1961—2000年139个气象观测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年平均值,对西南地区近40年来气候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云贵高原在20世纪后40年气温上升、降水增加、湿度增大趋势显著,而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和西南部的气温则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西南地区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存在非同步性。通过对各气候要素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序列的分离,得出了西南地区不同气候要素基本都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振荡周期,对这些气候要素存在的突变现象进行了检验,发现气温首先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始突变,然后是云贵高原区,最后是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丘陵区。其他气候要素的突变时间多数也是先从青藏高原开始。由此可见,西南地区气候要素在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突变时间为早,全球气温突变要比西南地区的气温突变要早。  相似文献   

7.
杨茜  李轲  高阳华 《气象》2010,36(8):100-105
利用1987—2006年重庆及其周边地区11个站的探空资料,通过计算水汽含量、水汽通量等参量,分析了重庆地区上空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空中水汽含量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南部、西部较多,北部、东部较少。绝大部分的水汽含量集中在500 hPa以下。重庆地区的水汽主要来源自西边界的西风水汽输送和南边界的西南风水汽输送;重庆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水汽输送多以辐合为主,尤其在重庆西部地区更为明显,进行人工增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8.
王颖  刘晓冉  程炳岩  孙佳  廖代强 《气象》2019,45(6):820-830
利用广义极值分布函数拟合1981—2016年重庆34个国家气象站短历时(1、3、6、12 h)极值降水序列,对拟合结果进行显著性水平检验,并给出不同重现期极值降水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广义极值分布函数能较好地拟合重庆地区的短历时极值降水。随着降水历时的延长,服从Weibull分布(Frechet分布)的站点数逐渐减少(增加)。各短历时不同重现期降水的空间分布具体表现为10 a以下及20 a以上基本相似,位于长江沿线以北的重庆西北部地区降水量明显大于重庆长江沿线以南地区,且渝东南降水的相对大值区位于彭水地区。随着重现期的增加,降水中心更加集中,渝东北的大值中心随着历时的延长向北移动。广义极值分布函数的形状参数的绝对值接近或超出0.5时,计算的高重现期(大于样本长度)极值降水存在较大偏差;当不同历时降水拟合的形状参数值具有明显差异时,高重现期降水可能出现与客观规律相悖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回归分析、Kriging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基于气象数据的气候的时空变化,并采用小波变换对未来的气候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结论:(1) 重庆岩溶区近40 a来年平均气温总体呈变冷趋势,变化速度为-0.043 ℃/(10 a),其中1980年代为最冷时期. (2) 重庆岩溶区近40 a的气温变暖主要发生在渝东北,与此相反,在渝中和渝东南的岩溶地区都为变冷区. (3) 近40 a来重庆岩溶地区的降水略有减少,贡献最大的是春季和秋季.对各个年代、各个地区来说,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呈相反的变化,在最冷的1980年代,是降水最丰富时期.降水的主要减少地区在重庆北部,这个地区是气温变暖的地区.(4) 重庆岩溶区未来8 a的气温和降水从总体趋势上说,气温呈上升的趋势,而降水是减少的趋势.通过研究岩溶地区的气候变化及趋势的预测,可以增进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并为岩溶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多伦县50余a的气候资料,基于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气候模型,分析了该地区草地生产潜力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Thomthwaite Memorial模型更能反映草地生产潜力随气候要素的变化规律。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均对当地草地生产潜力起正作用。其中,相对温度而言,降水对草地生产潜力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另外,利用多伦县1999~2002年的畜牧业统计资料,对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的有效生产潜力和实际产量作了对比,其中天然草地的草地生产潜力开发度很低,仅为26%,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人工草地的实际产量和草地生产潜力开发度相对更高,显示了它作为提高该地区牧草产量有效途径的可能性。最后通过对比多伦县2000~2002年的理论和实际载畜量,提出该地区草原处于高超载状态,平均超载率高达79.3%。  相似文献   

11.
The trends and features of China’s climatic change in the past and future are analysed by applying station obser-vations and GCM simulation results. Nationally, the country has warmed by 0.3oC in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and decreased by 5%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over 1951-1990. Regionally, temperature change has varied from a cooling of 0.3oC in Southwest China to a warming of 1.0oC in Northeast China. With the exception of South China, all regions of China have shown a declination in precipitation. Climatic change has the features of increasing remark-ably in winter temperature and decreasing obviously in summer precipitation. Under doubled CO2 concentration, climatic change in China will tend to be warmer and moister, with increases of 4.5oC in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and 11%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on the national scale. Future climatic change will reduc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of climatic factors.  相似文献   

12.
Crop yields are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Objec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the attribution of crop yield change to climate change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will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under climate change. In this study, daily climate variables obtained from 553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China for the period 1961-2010, detailed observations of maize from 653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or the period 1981-2010, and results using an Agro-Ecological Zones (AEZ) model,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attribution of maize (Zea mays L.) yield change to climate change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n the AEZ model, the climatic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s examined through three step-by-step levels: photosynthetic potential productivity, photosynthetic thermal potential productivity, and climatic potential productivity. The relative impacts of different climate variables on climatic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maize from 1961 to 2010 in China are then evaluated. Combined with the observations of maize, the contribu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to maize yield from 1981 to 2010 in China are separ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1961 to 2010, climate change had a significant adverse impact on the climatic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maize in China. Decreased radiation and increased temperature were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the decrease of climatic potential productivity. However,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had only a small effect. The maize yields of the 14 main planting provinces in China increased obviously over the past 30 years, which was opposite to the decreasing trends of climatic potential productivity. This suggests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has offse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maize yiel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contributed to maize yield increases by 99.6%-141.6%, while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was from-41.4% to 0.4%. In particular, the actual maize yields in Shandong, Henan, Jilin, and Inner Mongolia increased by 98.4, 90.4, 98.7, and 121.5 kg hm-2 yr-1 over the past 30 years,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ly, the maize yields affected by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ncreased by 113.7, 97.9, 111.5, and 124.8 kg hm-2 yr-1, respectively. On the contrary, maize yields reduced markedly under climate change, with an average reduction of-9.0 kg hm-2 yr-1. 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at agronomic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has contributed dominantly to maize yield increases in China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和功率谱等方法分析了1961~2007年东北地区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间变化趋势及区域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气候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均存在7~9年的显著周期变化。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还存在5年和3年左右的显著周期;东北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呈西南区域与东北区域相反的空间趋势分布,生产潜力的高值区位于辽宁大部、吉林西部和黑龙江西南部,低值区位于东北的东部地区;东北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高值区位于东北的东南部,低值区位于东北的西部。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气温及降水变化的奇异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采用奇异谱分析(SSA)方法对重庆市长年代逐月地面气温及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气温序列存在准2年、准4年周期及16个月的年际振荡特征;而降水序列有准4年、准2年周期及8~16个月的年、季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15.
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对环青海湖地区1976年以来的气温、降水、蒸发等气候要素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及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秋、冬两季最为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及春、夏、冬季降水自90年代后出现减少趋势,秋季降水始终呈减少趋势,且线性变率达-7.28mm/10a;各季及年蒸发量呈增大趋势,其中年、夏季蒸发量的线性变率分别为11.7、9.39mm/a。各季及年气温出现过一次明显的增暖现象;降水虽然出现过一次明显的增加和减少,但增加出现在80年代,而减少则出现在90年代;同样,蒸发也出现过一次明显的增大和减小现象,只是减少出现在80年代,而增大而出现在90年代。这种气候趋势和突变现象的发生,加剧了环青海湖地区荒漠化的蔓延,致使草地退化、河流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美国全球再分析资料在中国气候变化研究当中的可信度, 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检验, 结果表明: NCEP资料在对气候变化长期趋势变化的研究中, 不确定性较大, 通过对温度和气压的比较分析, 可看出, NCEP资料在我国东部和低纬的可信度比我国西部和高纬的高; 温度的可靠性比气压好; 1979年以后的NCEP资料的可信度高于前期。  相似文献   

17.
燕子杰  杨洪昌 《大气科学》1991,15(4):123-128
本文根据山东旱涝气候变化中盛行的7—8年周期,确定将1470—1985年的山东旱涝演变划分为60个气候时段,用模糊信息检索方法把这些气候时段分为6种类型,根据气候时段序列具有的规律使用模糊判别法定出判据,又进一步将60个气候时段分别划归五个气候阶段,得出:干旱少雨的第5气候阶段将在本世纪末以前继续维持.  相似文献   

18.
分析结果发现:2004年河南北中部出现的冷冬年气候特点是寒冷时间长,日平均气温低,逐日气温日较差较小,极端低温出现少;历史上冷冬出现的气候演变有连续性,一般≥4年;2004年冬季(12月~翌年2月)亚洲中高纬地区500 hPa高度距平北高南低,西风带纬向环流占优势,咸海到巴尔喀什湖间较长时间维持冷低中心,是造成当年冬季寒冷的大气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计算了四川盆地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选择代表站点分析了主要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在减少,气温在升高,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的减少使生产潜力降低,而气温升高具有增加作用;各类生产潜力在1970s都属于高值时期,光温生产潜力在2006年达到另一个高值;近十年各类生产潜力平均值均较1970s有所减少,盆地平均气温升高1℃,光温生产潜力增加6%,降水量减少10%,气候生产潜力减少1.6%。  相似文献   

20.
分别统计分析了上海、合肥、金华、武汉、长沙、南昌、吉安、衡阳等站生长季热量(﹥10 ℃积温及持续日数)和越冬期低温(﹤0℃负积温及极端最低气温)变化特征。运用谱分析方法,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冷暖变化的周期及长期波动趋势。同时,预测本世纪末,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冷暖波动对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可能是一种潜在威胁;指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重视气候投入,突破传统农业经验,优化农业耕作轮作栽培制度,建设对气候变化具有强的调控功能的新的农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