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州湾南岸第四纪海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州湾位于南黄海西部,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线的东端。本区第四纪地质及海岸地貌的研究,对于我国东部沿海第四纪海陆变迁及南黄海与中国海的发育历史,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均有直接关系。二十多年来,许多单位相继在海州湾沿岸及南  相似文献   

2.
毛彦平 《海洋科学》1992,16(6):58-60
应用趋势面分析,研究南黄海海底地形的区域变化趋势、局部变化特点及其控制因素。通过1~3次趋势面分析和一次偏差值的分布,反映了第四纪中期以来,南黄海有向东南方向掀斜沉降运动;晚更新世以来海侵海退的多次反复。黄海中部洼地区,已成为黄海与东海海水交换的主要通道。而老黄河—古长江携带的巨量泥沙以及水动力条件在此基础上的“雕刻”塑造,构成了现代南黄海的复杂海底地形。  相似文献   

3.
正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海洋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部门近二十家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科研项目。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CSDP-1井为300m全取心钻探,目标为钻穿南黄海第四纪,建立第四纪标准层序,探索重大环境地质问题;CS-DP-2井为2 800m全取心钻探,目标除揭示南黄海新近纪以来沉积地层外,另一主要目标是探查南黄海中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卫星重力场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998年公布的EGM96全球重力模型,计算了南黄海区32°~37°N、120°~126°E范围内的2~360阶卫星重力场,分析了该区的卫星重力异常场特征,将南黄海区的卫星重力异常划分为8个异常区,长期的板块运动结果控制了该区的重力异常格局。晚二叠纪至早三叠纪,华北与华南古陆在秦岭—大别山—胶南—临津江带碰撞对接,南黄海区经历了一次造山运动,由此产生的挤压剪切形成南黄海盆地雏形,当时的沉积中心在南黄海中部隆起区。侏罗纪—白垩纪,Izanagi板块在亚洲大陆下向西北方向俯冲,南黄海区发生了剧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晚白垩世,在拉张构造环境下发生张裂裂陷作用,南黄海区北部坳陷和南部坳陷分别裂陷,出现雏形,揭开了新生代盆地的序幕。新生代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及太平洋板块运动促使原坳陷区即中部隆起区上升,南、北两个断陷盆地发展成为两大坳陷。晚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南黄海盆地进入区域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5.
为完成部下达的“中国浅海及大陆第四纪层型地层对比研究”的课题任务,青岛海洋地质所,继完成南黄海海上三个第四纪全取芯钻孔,苏北陆上两个第四纪全取芯钻孔之后,在上海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奋斗二号”轮全体船员与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下,又于去年年底,战胜了恶劣的悔况,圆满地完成了南黄海的航次调查任务.  相似文献   

6.
南黄海盆地发育于前南华纪变质基底之上,是一个大型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成盆和多期构造改造,形成了海相盆地和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叠合改造型残留盆地。盆地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型盆地。通过对地震资料解释、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分析,综合烃源条件和后期保存条件,探讨了南黄海盆地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7.
南黄海盆地地质演化及构造样式地震解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南黄海盆地奠基于前南华纪变质基底之上,盆地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受不同时期地质营力及区域应力场变化的影响,南黄海盆地形成多种构造样式,可分为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反转构造和底辟构造4类,前3类构造样式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后一类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盆地是在前震旦系克拉通基础上发育的中、古生界海相与中、新生界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邻区钻井与区域地质资料,对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及其形成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沉积了较全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第四系—新近系、中—下三叠统青龙组、上二叠统、下二叠统—上泥盆统、中—下志留统,奥陶系—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变质岩系等7套地震地质层序;主要经历了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震旦纪—早古生代克拉通发育、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稳定台地—陆内裂陷、晚三叠世—古近纪形成与抬升剥蚀及新近纪-第四纪坳陷沉降5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浅层声学地层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数字地震仪、地质脉冲仪和3.5kH_Z真浅层剖面仪测量结果显示:南黄海地层可分为三个大层组,即第四系、上第三系和下第三系(或第三系以前的地层)。它们分别沉积在南、北两个沉积中心中,这两个沉积中心始终控制着盆地的沉积。在盆地发展过程中,西部大陆的物质一直是盆地沉积的主要物质来源。第四纪时,黄河已经显示了它对南黄海影响的主导地位。无论是第三纪还是第四纪沉积物均以陆相为主。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是复杂多变的,至少有两次以上的成陆过程。  相似文献   

10.
20 0 3年 5月 9日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针对“1∶1 0 0万南通幅海洋区调地质调查”(以下称“南通幅”)———国家海洋区调的第一个示范图幅 ,要在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上有所创新 ,真正实践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地质工作的两个根本转变” ,在本所范围内召开了本次学术研讨会。“南通幅”首席科学家张志首先介绍了工作进展和取得的新认识 ;何起祥、蔡乾忠、杨子赓研究员分别作了题目为 :“南黄海晚第四纪地层的概念模式”、“苏北—南黄海区域地质矿产与资源”以及“关于黄海和东海第四纪沉积若干问题的思考”的主题报告 ;所长刘守全最后作会…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西部浅部地层地震层序及其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黄海陆架在第四纪具有海侵—海退交替发生、海陆相地层交互沉积的特点,沉积相及其分布主要受海平面变化与古河流及其三角洲的控制。对南黄海西部地区采集的5600km浅层地震剖面进行了层序划分与解释,得到以下认识:(1)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南黄海地层可分为U1—U14共14个地震地层单元,组成6个地震层序,代表了6次大规模海侵-海退过程,其中氧同位素5期海相地层在该地区最发育;(2)根据全新世地层厚度变化,将该区分为6个沉积区:东部弱沉积区、中北部沉积发育区、海州湾外侵蚀区、废黄河口沉积区、射阳河口岸外侵蚀区和苏北浅滩沉积区;(3)氧同位素6期至2期,南黄海西部陆相层内发育了3期埋藏古河道:上层古河道发育于氧同位素2期,古长江水系、古黄河水系分别自南黄海南部、北部流入古黄海;中层古河道发育于氧同位素4期,仅分布于近岸地区;下层古河道发育于氧同位素6期,分布于123°E以西地区,其南部古河道应为古长江水系,规模较大,其北部古河道规模较小,分布范围有限;(4)古长江第四纪早期在古黄海入海,古黄河在氧同位素5期中后期也开始自古黄海入海,其古河道发育具有一定继承性,后期发育规模逐渐增大;(5)气候温暖的高海面时期发育于构造沉降...  相似文献   

12.
<正>1地质背景崂山隆起是南黄海中—新生代盆地的一个构造单元,位于南黄海盆地中部,呈东西向展布,南北分别与青岛坳陷、烟台坳陷相邻,西与下扬子陆域滨海隆起相接,向东延伸至韩国海域。南黄海崂山隆起的油气调查起步较晚,2005年首次获得较为有效的深部地震反射,2015年钻探的CSDP-2井证实了深部海相中—古生界的存在,揭示了下三叠统、二叠系、泥盆系和志留系(未钻穿,见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上段),该井在多层段见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但未获得工业油气流。  相似文献   

13.
中韩合作南黄海第四纪地质对比研究之进展PROGRESSOFSINO-KOREAQUATERNARYGEOLOGICCORRELATIONSTUDYOFTHESOUTHYELLOWSEA黄海是典型的冰后期的边缘海,中韩两国共享南黄海陆架。黄海及其陆架对...  相似文献   

14.
南黄海北部坳陷是在印支期前陆盆地基底上发育的白垩纪—新生代大型伸展盆地.笔者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南黄海北部坳陷周缘大地构造学研究、盆地内构造变形—陆相层序充填研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比了中韩两国学者对于北部坳陷的陆相层序划分方案的异同点,列举了目前研究的薄弱点,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此研究对于东亚陆缘断陷盆地群地球动力学机制分析、扬子—华北碰撞造山带垮塌研究以及南黄海油气勘探突破均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盆地古潜山分类及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是下扬子的主体,奠基于晋宁期变质基底之上,构造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盆地历经多次构造运动改造,古潜山发育,类型多样。在总结前人对古潜山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南黄海新近采集的二维地震剖面,对该地区古潜山类型进行了系统划分,并对典型古潜山的构造特征及生储盖匹配关系进行了初步描述。根据成因划分为剥蚀型潜山、拉张型潜山、挤压型潜山和复合型潜山四大类,每一类又可根据形态划分出剥蚀残丘型潜山、拉张翘倾断块型潜山、拉张断阶型潜山、拉张断垒型潜山、挤压褶皱型潜山、拱张褶皱型潜山和褶皱—断块复合型潜山等类型。南黄海盆地古潜山的发育具有分带性,按盆地中潜山的构造位置,分为凸起潜山带、陡坡潜山带、洼陷潜山带和缓坡潜山带,每一构造带发育了不同类型潜山。研究表明南黄海古生界和中生界古潜山数量众多,规模较大,是南黄海地区实现油气突破的一种重要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6.
通过选取南黄海盆地东北凹典型地震剖面,开展精细的构造解释,系统梳理了东北凹构造样式特征。采用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和伸缩率计算方法,恢复了东北凹各时期的地质演化剖面,分析了东北凹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伸缩率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东北凹主要发育伸展构造、走滑构造(负花状)和反转构造等多种构造组合样式,经历了晚侏罗世的仪征运动和渐新世末的三垛运动,相应地在中—上侏罗统和渐新统沉积时期,东北凹处于明显的收缩阶段,伴随发育TK40和T20不整合界面。同时,本文结合区域应力场特征,探讨了南黄海盆地东北凹的构造演化历程:以两次构造运动为界,划分为3个构造演化阶段(晚三叠世—侏罗纪的初始断陷阶段、白垩纪—渐新世的裂陷-反转阶段、新近纪—第四纪的区域沉降阶段)。南黄海盆地东北凹伸缩率的时空变化及构造演化过程,是对“晚中生代以来,古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俯冲汇聚速率和方向的改变”的局部响应。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陆架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及环境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对我国浅海及大陆第四纪地层的对比研究,我们选择了南黄海陆架区及其沿海平原作为第一阶段的工作区.1983年秋和1984年春夏,在南黄海水深30—50米之间施工了三个深度分别为114.60米、109.22米、32.93米的三个取芯完整的钻孔.在苏北平原沿海施工了两个深度为402米及460米的达到基岩的钻孔,1984年冬,又在南黄海完成了1145公里的浅层地震地层剖面测量、旁侧声纳扫描及测深为内容的浅层地球物理调查及柱状样、表层样、古生物及底栖微体生物活体取样等为内容的浅层地质调查.研究范围是E124°15′以西,N32°12′至34°56′之间的海域(图 1).本文以海上调查资料为主,结合海上钻孔的部分资料,对南黄海陆架上部沉积及其环境演变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  相似文献   

18.
南黄海HY126YA1孔末次冰期多层泥炭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黄海HY126YA1孔是国家126专项03项目下设的“黄海、东海浅钻调查”课题的指定钻孔之一,目的是通过这一钻孔的研究揭示南黄海第四纪古环境特征。该钻孔由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一海大队和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共同实施。1998年7月完成海上钻探施工,同年12月完成室内编录。钻孔位于黄海海槽的边部,地理坐标为36°22′49″N,123°28′76″E,水深77.60m,获取岩心总长60.01m。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组在南黄海第四纪年代地层学研究中取得了新突破,通过对采自南黄海陆架的钻孔(CSDP-1,孔深300.1m)进行高分辨磁性地层学等研究,最终建立了钻孔的磁性地层年代框架。该项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IF=4.572)。这为该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年代  相似文献   

20.
陆架沉积物是研究海平面以及环境气候变化的理想载体,黄海作为典型的陆架海一直以来是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地区。利用沉积物研究古环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年龄问题,总结了黄海近30年来第四纪年代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南黄海的研究程度明显高于北黄海,短尺度研究程度明显高于长尺度研究。从短尺度的测年结果来看,不同部位的钻孔同一深度层位的年龄值存在一定差别,这除了和该区复杂多变的环境有关以外,还和所用的测年方法和材料有关;长尺度研究目前仅集中于南黄海3个钻孔的磁性地层研究,其结果显示南黄海的B/M界线基本可以限定在60~70m之间。由于黄海长尺度年代学研究相对匮乏,因此,应该将其作为该区日后年代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