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2年5月-19926月对绳海槽热液活动区进行调查采样,对拖网采到的新鲜的玄武岩样品做了斑晶矿物学及岩石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冲绳海槽玄武岩的斑晶矿物主要由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组成,副矿物有铬铁尖晶石和磁铁矿,因而将样品定为橄榄玄武岩。  相似文献   

2.
东海陆架沉积物的中子活化分析和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工作用仪器中子活化法分析东海陆架和东海北部涡旋边缘区15个站位的沉积物,对其中28种元素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依据1987年6月、1996年12月、1997年2月和1998年7月在东海北部所取得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该区冬季和夏季的悬浮体分布、影响因素和输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悬浮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中、外陆架区悬浮体含量冬季明显高于夏季.悬浮体的分布及输运受到东海环流、风暴和潮流等的影响,其中东海环流的季节性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受台湾暖流的阻隔,冬季和夏季长江入海泥沙在东海基本不能越过124°00'E以东海域.黄海沿岸流携带着老黄河口水下三角洲的再悬浮沉积物向陆架东南扩散,其搬运的量和在中、外陆架区的扩散范围冬季显著大于夏季.在黄海暖流的阻隔下,陆架悬浮体冬季和夏季在32°N断面很少能扩散至126°30'E以东海域.台湾暖流和黑潮爬升水的阻隔作用使得冬季和夏季陆架悬浮体在P-N断面也基本不能扩散至陆架边缘.冬季在东海北部可有部分陆架悬浮体输送到冲绳海槽,但有区域性,其输送的可能位置是在P-N断面以北、32°N断面以南之黄海沿岸流向东南延伸的陆架边缘;夏季陆架悬浮体基本滞留在陆架区.  相似文献   

4.
玄武岩在中太平洋海山分布广泛, 且普遍存在风化蚀变现象.对测区内玄武岩样品的岩石学特征研究表明, 玄武岩具斑状结构, 基质以间粒结构为主.斑晶矿物为基性斜长石、单斜辉石和伊丁石化橄榄石.基质矿物为斜长石、辉石、橄榄石、铁矿物、磷灰石、玻璃及次生矿物等. 各海山玄武岩同属碱性玄武岩系列, 并为钾质类型玄武岩, 它们的形成基本上处于同一地质构造环境中.稀土元素分析结果为轻稀土富集型, 轻重稀土在岩石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异作用.CM5海山玄武岩比其他海山年代相对较老(60 Ma).  相似文献   

5.
在东海北部陆架上,济州岛西南,大致以32°00′N,126°00′E海区为中心,自跃层所在深度到海底,夏季有一个较冷水体存在,本文称之为“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简称北部底层水)。国内外海洋学者,特別是日本学者曾对东海陆架上的冷水作过研究。如日本海洋学者佐原勉认为,东海陆架上的冷水来源于大陆沿岸;深濑茂则将济州岛西南的冷水命名为中部底层水,并确定了它的温、盐度指标,讨论了它的来源。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1976-1977年标准断面资料,以及日本气象厅1963-1975年调查资料,对北部底层水的变化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1998年夏季长江特大洪水入海的化学水文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黄海、东海的现场调查资料,讨论了洪水入海对黄海和东海陆架区化学水文学的影响。给出了迄今调查获得的长江冲淡水及其营养物质的最大扩展范围;发现了表层溶解氧和pH分布的一个突出现象,即在南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的远岸海域存在一溶解氧和pH高值封闭区;指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南黄海南端至东海北部海域,而不是在长江口门内。南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和东海近岸海域过量无机氮的存在表明,与其它海洋生态系统不同,上述海域的初级生产可能是磷限制而非氮限制。  相似文献   

7.
东海东北部春季若干重要水文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主要基于韩国海洋研究所在东海沿岸海洋过程试验中收集的CTD资料,分析了1995年春季出现在东海东北部的一些重要水文结构。结果表明,一种锋涡状结构出现在黑潮向东转折点附近。它不仅使邻近海域的水文结构变得更复杂,而且诱发黑潮水与陆架水间活跃的交换。在陆架坡折处观测到若干孤立的陆架水块,可能是锋涡的卷挟作用所致;该海域存在4个水团,即黑潮水、对马暖流水、陆架水和混合水。对马暖流水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水为变性黑潮水,盐度比黑潮水约低0.1,底层对马暖流水仅位于冲绳海槽区,并有着与黑潮中层水相同的温、盐特性;一种双锋结构出现在邻近黑潮的陆架边缘附近。在内陆架形成的陆架锋,由北向南伸展时,愈来愈偏向陆架边缘。而黑潮锋沿九州以西深槽的陆架边缘向北伸展。在黑潮转折点附近,两锋几乎合并为一条锋。狭窄的锋带由黑潮水及其变性水和陆架水的混合水所占据。  相似文献   

8.
大陆架边缘和大陆坡的水深变化较快,在中国东海陆架边缘水深从100m左右快速地变化到陆坡的几千米。从系统的测程和精度考虑,在陆架边缘和陆坡区同时使用浅水型和深水型多波束系统进行测量是一种合理的作业模式。深、浅水多波束系统在i作频率、发射更新率、信号取样率以及波束宽度上都有较大的不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海底地形测量成果。对用Simrad EM950浅水型多波束系统和SeaBeam2112深水型多波束系统在同一陆架边缘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渤、黄、东海初级生产力和潜在渔业生产量的评估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1984年8月、11月和1985年2月、5月,笔者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即28°~34°N、127°E以西海域进行了初级生产力及其有关环境要素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现存量、生产力和生理活性均为春、夏两季高,秋、冬依次降低.春、夏两季高值区多出现在跃层附近和水团交汇处;秋、冬两季由于水体的强列混合,各要素分布趋于均匀.真光带叶绿素a平均值四季均为沿岸水>陆架混合变性水>台湾暖流及黑潮水.初级生产力春季沿岸水最高,陆架变性水和台湾暖流水相当;夏季陆架变性水>台湾暖流水>沿岸水;秋、冬则为台湾暖流水>陆架变性水>沿岸水.文章还评估了年有机碳生产量,并结合同期调查的渤海和黄海北部的结果,评估了渤、黄、东海的年初级生产量和潜在渔业生产量.3个海区总年有机碳生产量约为198.9×106t,总潜在鱼类生产量约为5.4×106t.  相似文献   

10.
王玉衡  赵亮  沈家葳 《海洋与湖沼》2017,48(6):1346-1354
黑潮是东海陆架主要的外源营养盐来源之一。本文建立了一个物理-生化耦合的三维生态动力学模型,通过敏感性实验分析了黑潮营养盐输入对东海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分区域、水层和季节对黑潮输入营养盐的贡献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黑潮对东海陆架营养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整个外陆架和中陆架的中北部,从垂向分布来看,对外陆架影响主要在50m以深的中下层,而对中陆架的影响在次表层(20—50m)和中下层都较为显著,黑潮对东海陆架营养盐输入的总量,冬季略高于夏季。(2)黑潮对东海浮游植物的贡献冬夏两季存在较大差异,冬季叶绿素的增量主要集中在外陆架的中北部和中陆架的中部,分布在表层(0—20m)和次表层;而夏季则主要在外陆架的中部、中陆架的中北部和内陆架的北部,除了内陆架北部以外都以次表层为主。  相似文献   

11.
建立以大洋多金属为核心的大洋矿产资源数据库系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环节就是采集入库数据的质量控制。大量数据人工检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出错率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计算机质量自动控制方法,用C语言编制的大洋数据质控系统软件具有友好的汉字界面,使用方便,结合人工检测本系统能基本确保数据准确、可靠地入库。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西部表层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研究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0.063~0.25mm粒级的碎屑矿物组成。结果表明,矿物种类达50多种,轻矿物主要为长石、石英、云母等,重矿物主要为角闪石、绿帘石、云母、自生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石榴石、锆石等,重矿物主要分布于粉砂质泥和泥质粉砂沉积物中。依据主要矿物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矿物组合区。各区矿物的组合类型与其所处的水动力条件、沉积环境密切相关,而碎屑矿物的种类又指示了沉积区的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江、河流域,基岩风化及改造沉积等。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及地化成分的组成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32  
采用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ICP-AES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长江与黄河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地化成分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粘土矿物组成上,长江、黄河沉积物都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皂石组合,但长江沉积物以伊利石含量高(约70%)、蒙皂石含量低(约5%-7%)、伊利石/蒙皂石比值大于8为特征;黄河型沉积物则以伊利石含量低(约60%)、蒙皂石含量高(约15%)、伊利石/蒙皂石比值小于6为特征。在小于0.016mm粒级内残渣态地化成分组成上,TiO2、CaO、Na2O、MgO、Fe2O3、Sr、Ba、Li、Co和V在长江、黄河两类沉积物中差别明显。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的含量通常都为长江的2倍以上,而在小于0.005mm(7.5φ)粒级中黄河沉积物碳酸盐的含量约为长江的9倍。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第一硬土层中微结核的矿物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三角洲第一硬土层是古土壤层,是长江河漫滩型沉积物,其形成经历多次沉积和成土过程.硬土层中的铁锰结核以菱铁矿、菱锰矿和褐铁矿为主,通过铁锰元素离子和矿物Eh-pH稳定关系分析,最有利于菱锰矿和菱铁矿结核生成的条件是:Eh<0且pH>8.成土期处于末次冰期低海面、气候寒冷干燥期,土壤的化学过程是以氧化作用为主,是褐铁矿等氧化性矿物形成时期;冰后期海相层的沉积覆盖使土壤层进入成岩阶段,土壤层的化学过程以还原作用为主,成岩过程是铁锰碳酸盐结核的主要生成期.  相似文献   

15.
黄河物源碎屑沉积物的重矿物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对取自黄河口附近的黄河干道和分流河道、河口潮间带及水下三角洲不同地貌沉积环境的149个表层样品进行了碎屑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近代黄河物源碎屑沉积物与长江物源相比,具有云母-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组合,富含云母类矿物,但不同环境的矿物组成由于沉积动力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以黑云母/白云母和磁铁矿/钛铁矿比值高以及绿帘石/榍石和闪石类/辉石类比值低为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84柱状样的29个沉积样品的定量研究,揭示了生源和矿物碎屑各组分在柱状样中的垂向分布,显示了在海洋古环境研究中组分分析作为一种简单、快速的研究方法的潜力。研究区生源碎屑的分布明显受与水深相关的深海溶解作用所控制,水深3500~4000m的现代南海CCD以下,钙质生物的含量急剧减少,而硅质生物的含量急剧增加。火山玻璃在柱状样的分布位置与氧同位素分期的对比,显示出其可以成为地层对比和确定年龄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青岛田横岛北岸THD柱状样的沉积层序、粒度参数和碎屑矿物系统分析,揭示了其形成与滨岸潮滩相沉积环境有关。该柱状样主要由细砂和粉砂质砂组成,可大致分为3层,上下2层主要为细砂和粉砂质砂,中间层是中、细砂。整个柱样表现出分选程度差、风化程度低、不稳定矿物含量高的特点,表明沉积物分选改造不明显,反映出物源为原地或近源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8.
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及组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2004年取自长江水下三角洲南部区域的145个表层样品进行了重矿物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重矿物可划分为4个矿物组合区,即三角洲前缘南部矿物区(Ⅰ区)、三角洲前缘北部矿物区(Ⅱ区)、前三角洲主体矿物区(Ⅲ区)和前三角洲南部矿物区(Ⅳ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沉积动力、沉积环境和风化作用条件;长江水下三角洲重矿物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为优势矿物组合,以低级变质来源的绢云母、白云母为特征矿物,局部富含普通辉石和氧化铁矿物;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中的重矿物组成比较稳定,基本可以代表长江物源。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分析入手,以“中华碘泉”含碘矿泉水为例,就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中对碘指标的界定提出了初步商榷意见。指出,国标中的碘指标应标定“总碘(以I计)”较为适宜;而与国家匹配的检验方法中也应增补“关于碘酸盐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成矿作用反应场中的成矿物质和成矿环境为切入点,指出洋底水-沉积物界面附近形成了金属垒、碱性垒和氧化垒的垒群带以及矿物的沉析带;溶解态成矿金属的存在形式除Fe主要呈高价态外,Mn、Cu、Ni、Co均呈低价态;洋底沉析的矿物有赤铁矿、针铁矿、石英、硅酸盐类和碳酸盐类矿物。成矿溶液中存在富含Mn、Fe的胶体和微粒,其Mn、Fe含量比溶解态的高出百倍至千倍,Cu、Ni、Co含量也以增高为主。南极底层流的供氧使表层沉积物均呈浅黄、黄褐、褐色系列色调,并且成矿溶液呈低温、弱碱性、强氧化环境。在构筑成矿金属运聚和分异的动态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氧化、胶体化学和生物化学是结核生成的作用链,归纳为以洋底垒群带和矿物沉析带的复合带为背景、胶体化学作用为主导、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叠加的外生成因水下沉析的结核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