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地下水有机污染控制及就地恢复技术研究进展(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是关于地下水有机污染控制及其就地恢复技术研究进展的第一篇文章,文中介绍抽出-处理系统、水力隔离系统、生物通风及曝气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某废弃煤矿竖井经倾倒有机废液,导致环境污染事件,造成巷道及采空区内地下水污染。本文结合场地实际情况,选取倾倒竖井(事故井)及周边区域为中试区域,采用“抽出处理+原位氧化循环”两阶段联合修复技术对污染场地开展中试研究。本文介绍了场地污染概况、地下水修复中试方案设计和实施,以及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试处理后地下水中COD和二氯甲烷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7.88%和99.74%。中试试验表明, “抽出处理+原位氧化循环”两阶段修复技术,对处理矿区内巷道及采空区等复杂地层结构下深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可以结合现场实际情形对整个污染场区进行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有机污染治理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概述了现有的几种地下水有机污染治理方法:抽出处理、注气-抽取土壤气、内在生物净化、流线控制、多技术结合法、生物治理、吸附、原位反应墙等工作原理和治理效果;简要分析了地下水有机污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有机污染处理的渗透性反应墙技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介绍了一种新的地下水污染原位治理方法(渗透性反应墙),具体包括渗透性反应墙的布置形式、介质选取、反应机理、应用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等.在工程实践中,根据现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特点,可以通过改变反应墙的布置形式来有效地截获羽状体.与传统的抽出-处理系统相比,渗透性反应墙具有处理费用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特别对高密度非水溶相液体(DNAPLs)形成的污染羽状体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煤的开采与加工对地下水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煤在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可改变地下水pH值、使地下水遭到重金属、有机污染等。煤开采时要积极采取各种防范地下水污染的技术,推广煤燃烧前、燃烧过程、燃烧后的各种洁净技术。此外,要积极减少采矿时的废水排放量、开展井下污水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地下水污染研究的前沿技术,常用于场地尺度,区域尺度罕见。以太行山前平原滹沱河流域的典型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沿河布点采样67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样品16S rDNA基因序列,以化学需氧量、硝酸盐、溶解性总固体为环境因子,分析与污染相关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响应及功能性指示菌属。结果显示:采用累积概率分布法将样品分为背景(B)、硝酸盐污染(N)、有机污染(Y)3组,该分类阈值与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Ⅲ类水阈值可较好对应;微生物群落丰富度为B组N组Y组,有机污染使微生物种群趋于单一,且与背景差异更大。有机污染功能性指示菌属为Acinetobacter,硝酸盐污染为Nitrospira。以上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响应特征研究方法可为区域调查及修复提供技术方法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魏艳民 《地下水》2009,31(5):89-90
结合当前国内外地下水修复研究现状,简要地介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四种典型技术(物理法、水动力控制法、抽出处理法和原位处理法)进行概要介绍,分别论述各种修复技术的修复机理、修复对象及其技术特点,以期能对我国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开发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我国存在大量的地下水污染场地,给地下水资源的使用带来了严重威胁。将地下水污染场地划分为4大类,15个亚类,为制定不同地下水污染场地的管理、控制和修复规定提供了依据;对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技术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建立地下水污染的预警系统,为污染的预防奠定基础;介绍了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技术,并对地下水污染防控和治理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郭莹  张佳  张明轩 《地下水》2022,(1):5-8,68
苯系染料中间体废水具有污染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色度深、盐度高、毒性大等特点,由于其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排放以及通过地面下渗等已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地下水污染.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于苯系染料中间体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原位处理技术中的原位曝气和原位化学氧化;抽出-处理技术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法,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土石油类污染修复技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油工业在开采、加工、运输、储备过程中石油及其初加工产品泄漏,进入环境造成污染。本文根据国内外现有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修复技术研究成果,提出“加强场地调查,有效控制污染源,阻断污染途径,同时开展受污染地下水土修复,优化组合多种修复技术方法”路线,表明可修复地下水土石油类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11.
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时,施工时会破坏现有垃圾填埋场的防渗体系,且渗滤液将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通过对基桩施工过程中渗滤液污染传输过程以及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包括全护筒支护、膨润土泥浆护壁以及减少钻孔成孔至灌注混凝土的间隔时间等控制污染的主要措施,建立了基桩施工过程中钻孔泥浆浆液的损失模型以及渗滤液传输到地水下中的污染物质浓度的计算模型。根据某一具体施工条件进行估算,预测了地下水中污染物质浓度以及污染程度。最后,提出了垃圾填埋场内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污染河道对沿岸地下水环境影响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超  李勇  包振琪 《水科学进展》2002,13(5):535-541
以江苏奎河为例,观测研究奎河污染物CODCr、NH4+-N、NO3--N、Cl-入渗进入地下水中发生物理、化学及生物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河道沿岸土壤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河床的土壤对污染物CODCr具有很高的去除率,对NH4+-N亦有较高的去除率.河道中的NO3--N在入渗过程中虽有一定的去除率,但由于NH4+-N、NO2--N等污染因子转化成NO3--N,因此该浓度不一定会明显降低.Cl-是保守性污染因子,入渗过程中虽有一定的去除率,但仍对沿岸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当污染河道中污染因子是保守性物质时,必须考虑对沿岸地下水源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贵阳观山湖区至白云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按水文地质条件将全区划分为12个地下水系统,并选择43组控制性水点分丰枯两季进行有机样品采集和测试,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检出、超标、分布及来源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参评的86组地下水样品中,有32组检出有机污染物;27种参评有机组分中,10种有机组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三氯甲烷检出25次,检出率29.07%,其余组分检出率均低于5%;仅有1,2二氯丙烷超标1次,超标率低;区内地下水有机污染物检出浓度较低,超标率低,处于轻度污染阶段;12个系统中,有9个系统发现有机物污染物检出;检出点多分布于工矿企业的下游地段,排污河渠两侧;污染物多来源于中小型工矿企业,以污染物通过落水洞、天窗等进入含水层为主要污染途径;地下水系统排泄区的近源污染多发,危害程度大。针对上述污染特征,提出加强对中小企业污染源的集中管理,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地下连续墙治理地下水污染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介绍一种治理已被严重污染的地下水的方法。即修建一道底部深入到不透水岩层的地下墙,把污染物封闭在由底部不透水岩层和周围地下防渗墙组成的“地下盆”中,降低周围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然后再治理封闭圈内的污染物,以达到彻底根治地下水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海北化工厂已停产15年之久,但Cr6+污染依旧十分严重.调查得知,海北化工厂原生产废液排放及堆存废渣经降水淋滤作用下渗,是造成该区包气带和地下水Cr6+污染的主要原因.采用地下水质量法和污染指数法评价分析该区地下水Cr6+污染范围和污染影响程度.评价结果显示:Cr6+重度污染区面积0.75 km2,厂区包气带Cr6+平均含量67.67×10-6,平均超标指数1691.75,地下水中Cr6+浓度超过Ⅴ类水标准.在分析厂区周边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清除场地废渣废料并置换被污染的包气带、采用抽水法治理被污染的地下水的综合方案.  相似文献   

16.
山东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普遍受到有机物污染并形成多个有机污染区,检出的有机污染物达29种之多,个别地区有机物含量超过地下水饮用限量标准,致使地下水质量恶化。该文以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地下水污染物组分测试为手段,对山东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种类及污染程度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评价地下水安全性,保护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17.
张士灌区细河流域地下水中有机和无机污染均较为严重,其污染原因和污染特征受多种污染源的控制。简要地概述了污染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应用富集因子和因子分析法研究分析了污染质的来源,判别污染源的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污染源有面源污染、线源污染、点源污染;其中属于面源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有氨氮、硝氮、硫酸根、菲、六氯环已烷、铁和锰;属于线源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有氨氮、汞、镉、COD、菲、六氯环已烷等;属于点源污染的污染物有硫酸根、乐果、氰化物。由此看出,张士灌区细河流域不仅存在大范围的农药、肥料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也存在化工企业的外排废水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华北平原某集约化种植区地下水污染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华北平原某集约化种植区为典型研究区域,通过对采集的8个地下水样品及11个土壤样品分析,探讨集约化种植区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解析其污染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该集约化种植地区土壤中残留物主要为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及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化合物。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显著增加;重金属中以Cr含量最高,但均未超标;地下水并未受到有机氯农药的污染,但仍显示有多氯联苯的输入;半挥发性有机物检出种类较多,其中残留农膜释放的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化合物浓度最高;地下水已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集约化种植区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覆盖农膜,污染负荷严重,灌溉频繁且量大,污染质运移驱动力大是地下水污染的根本原因;当地包气带中黏性土厚度不均以及井孔止水不严等因素也成为了地下水受到污染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的探究聚类分析在地下水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结合重庆市藻渡水库工程,采用系统聚类法分析了水库枢纽和库区位置的地下水监测点与周围煤矿污染源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灰色聚类法和改进的灰色聚类法对地下水监测点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最终将17个地下水监测点划分为未超标天然地下水和受煤矿开采污染的地下水两大类,分析了污染物来源并评价了污染程度,为藻渡水库工程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Due to a humid climate, karst areas in south China have an abundance of groundwat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mining, the potential factors that may result in catastrophic groundwater pollutions are increasing. A phosphorus groundwater pollution event and its subsequent emergency treatment at Penshuidong Cave in Songming, Yunnan Province on February 24, 2008 were analyzed in addition to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in the reg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centrations of phosphates, fluoride, cyanides and volatile phenols in phosphorus sludge waste liquid to be 11,532, 252, 224, 20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 for surface water (GB 3838-2002) III, respectively. The element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was 16,510 times higher than the limit set by the Water quality standard for fisheries (GB11607-1989). The addition of quicklime and water to the phosphorus sludge waste liquid dumping pit clearly decreased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quicklime can remove the phosphorus from the waste liquid. Peak values of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along the flow direction, which suggests the highly concentrated polluted water mass may be diluted during its movement. After treatment with water, a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peak appears at the groundwater outlet indicating that washing may accelerate the moving speed of the pollutants in groundwater. Element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however, remained at a high and stable range(46–65 times higher than the limit set by the Water quality standard for fishe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