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三分贝化石在我国以往报导很少,李罗照、韩乃仁同志在浙西工作时于奥陶纪地层中发现5属7种,并以“浙西奥陶纪三分贝科腕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文发表在古生物学报19卷1期。现又有若干新材料,予以发表,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四平南部1:5万半拉山门、石岭街、下二台子、叶赫站幅的吉林省境内区调,首次在经过修订的下二台群黄顶子组下部条带状硅质大理岩中,采获丰富的小壳化石,初步确定为3属6种,其中4新种。属于辽北地区新确立的清河镇动物群辐射演化而来的新的动物群。从而,为这套地层的划分对片、时代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佐证。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昆明地区关山动物群自1999年命名以来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新进展.简要叙述了关山动物群的研究概况、地层位置、生物群组合特征和关山动物群的研究意义.在关山动物群中首次发现了古虫动物门的Vetulicola gangtoucunensis Luo,Fu et Hu,吐卓虫Tuzoia sp.nov.,古蠕虫Palaeoscolex sp.nov.,腕足类Heliomedusa sp.nov.及三叶形虫、海绵动物新属种.指出关山动物群是一个由多门类软躯体后生动物化石组成的伯吉斯页岩型的动物群,时代介于澄江动物群与凯里动物群(或伯吉斯页岩动物群)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寒武纪早期生物演化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台北缘一个新的动物群—清河镇动物群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刘效良  王东方 《地质学报》1990,64(2):170-183,T003
在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及胶辽台隆之上,发现原被划为太古代、元古代的地层与我国北方地槽区古生代早期温都尔庙群相同,为蛇绿岩套,在辽北称清河镇群。本文着重论述了在清河镇群的上部硅质岩中所发现的小壳化石。蛇绿岩套沿华北地台北缘东西延展近千公里,15个地点产小壳化石,层位稳定。文中描述了4类型,7属(其中5新属),10种(其中8新种,1新亚种),称清河镇动物群。动物化石特点是:壳体形态简单,个体小最长不超过4 mm,有明显的壳壁与壳饰,壳体等结构与我国南方梅树村动物群中某些属种的特点有可比性,但与梅树村期小壳化石不同的是门类单调,生态环境有明显差异,两个动物群可能同属早寒武世同一演化阶段,在不周地区并行发展的动物群。清河镇动物群的存在说明我国北部地槽区早古生代早期的一次重大生物事件。清河镇动物群将会对我国寒武纪动物群,生物地理区及华北地台北缘大地构造性质等一系列基础地质及找矿问题,产生新的认识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东部早古生代地层和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笔者报道了在祁连山东部开展早古生代地层和沉积一构造演化研究所获得的最新成果.在生物地层学方面,对祁连山东部寒武纪地层和动物群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北祁连山奥陶纪等时地层格架、有关岩石地层单位的含义、时限及分布特征作了补充和修订。在沉积学方面,着重分析了祁连山东部早古生代各种沉积相及环境,特别是晚寒武世大陆裂谷发育中、晚期的火山一沉积环境.在上述基础上,运用板块构造理论提出祁连山东部早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的新认识.同时,该文亦描述了拉鸡山晚寒武世的4个三叶虫新属.  相似文献   

6.
渭河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包括甘肃、宁夏及陕西部分地区,新生代化石资料丰富.口盖作为我国陆相地层中广泛分布且类型丰富的化石,目前多报道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见于奥陶纪、白垩纪-古近纪地层,且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地区,西部仅在西藏有所见及.随着近些年渭河地区工作的不断进展,在渭南沈河张家坡剖面发现大量口盖化石,主要产于上新统游河组下部地层,岩性以灰绿色、青灰色砂质泥岩及砂岩为主.由于岩性疏松、成岩作用弱,通过清水浸泡、80目筛子淘洗、筛选及稀盐酸处理,对比早期研究成果,根据其形态结构特征,鉴定出4属12种(Mirolaminatus,Assiminea,Parafossarulus和Pseudemmericia),其中包括8个新种,均为上新世地层中首次发现的腹足类口盖化石.简单归纳了口盖化石演化序列,指出腹足类口盖化石的大小及厚度不能作为口盖化石演化特征,且钙化的比角质的更进步.该化石的发现为腹足类动物群、上新统口盖化石研究及古环境恢复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南方在许多地区中生代地层中发现有属珠蚌科内一个淡水至半咸水相新属——祁阳蚌(Qiyangia)。由于该属特征明显,产出层位稳定,分布广泛,已被大多数地层古生物工作者视为华南地区早侏罗世地层划分、对比的一个重要瓣鳃类化石。新近,笔者在黔北地区进行1∶20万区调工作时,发现祁阳蚌不仅出现在产有禄丰蜥龙动物群的自流井群下部,而且大量分布在“香溪群”上部地层中,并有湖南“观音滩生物群”中的其  相似文献   

8.
王建辉  唐兰等 《广西地质》2001,14(1):32-35,50
文章以大量新发现的笔石动物群(共21属,24种)对恭城地区奥陶纪地层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5个笔石化石带,其中Peterograptus elegans为广西境内首次新发现的化石带。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怒江以西的腾冲地区中—上石炭统勐洪群及下二叠统出露完整,富含苔藓虫化石,与(蜓)、珊瑚、腕足类共生。笔者将本区早二叠世早期地层暂名为“观音山组”。该地层富含Hex agonella为主的苔藓虫动物群,经鉴定,计有11属22种,其中新种20个;属冈瓦纳区系。这一动物群的发现,对认定本区当时系冈瓦纳大陆的范畴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0.
范健才 《云南地质》1993,12(4):383-406
云南省怒江以西的腾冲地区中一上石炭统勐洪群及下二叠统出露完整,富含苔藓虫化石,与蜓、珊瑚、腕足类共生。笔者将本区早二叠世早期地层暂名为“观音山组”该地层富含Hexagonella为主的苔藓虫动物群,经鉴定,计有11属22种,其中新种20个;属冈瓦纳区系。这一动物群的发现,对认定本区当时系冈瓦纳大陆的范畴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1.
试论氚在水圈中的分布特征与中国境内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通过大量实测资料,特别是南极的宝贵资料,论述了氚在全球大气降水中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纬度效应、雨量效应、季节效应。对氚在中国境内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及海水中的分布规律也分别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并对其实际应用意义进行了必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近2600年来黄河下游沉积量和上中游产沙量变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基于华北平原上93个钻孔中沉积物详细观测和分析数据,结合182组14C测年和埋深数据、参考前人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迁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估算出2600年以来黄河下游在602BC~11A.D.,11~1034A.D.,1034~1128A.D.,1128~1855A.D.和1855~1997A.D.等5个历史时期的年平均沉积量分别是3.89×108t/a,2.24×108t/a,6.63×108t/a,6.78×108t/a和8.47×108t/a。通过建立黄河下游有无堤防和决溢频率与泥沙输移比的关系,计算出5个时期黄河上中游的平均年输沙量分别是6.2×108t/a,6.8×108t/a,8.3×108t/a,11.5×108t/a和15.3×108t/a。进而探讨了黄河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历史上王景治河后出现的600年安流时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是当前地学界倍受关注的前沿课题。地幔流体是一种以CO2和H2 O为主、同时含有一定量的溶质成分、相对富集大离子等不相容元素的超临界流体 ,具有独特的溶解和输运能力 ,主要来源于俯冲板块的脱水、脱气作用和地核及地幔脱气作用。地幔流体在许多大型—超大型金属、非金属、油气矿床和矿集区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地幔流体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本身成矿、提供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和成矿热动力。地质构造背景、岩浆活动、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均可提供地幔流体成矿作用的证据。地幔流体成矿作用的主要特征是矿床具有深大断裂构造背景、伴随幔源岩浆活动、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具有幔源性、往往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和矿集区  相似文献   

14.
白垩纪及早第三纪塔里木海湾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前言塔里木盆地西部是我国除台湾和西藏地区外仅有的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海相沉积区。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对晚白垩世以来塔里木海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本文就笔者几年来对塔里木盆地西部海相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工作,并结合前人的有关资料,对塔里木海湾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大量研究表明大约 1.0~0.8GaBP时期,全球形成统一的Rodinia超大陆,当时华北地块处于中低纬度地区,与劳伦及西伯利亚地块相连。燕山地区的中上元古界是以大套碳酸盐建造为主的结晶基底之上的第一盖层沉积。元古代地球大气-海洋系统发生了 O2增多、CO2减少的古全球变化,1.85GaBP开始由还原性转变为氧化性,随着条带状硅铁沉积在全球的终止,出现广泛的红土堆积。甾烷、藿烷及类异戊二烯等生物标志物在前寒武纪沉积中的大量检出,表明早在古元古代地球上就可能已经有真核生物、真菌及光合细菌存在。近年来燕山中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发现大量地球早期生物化石,包括真核藻类、多细胞藻类、颗石藻、藻叠层石及后生动物遗迹等,对探讨各种生命形式的起源与演化、恢复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过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broa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on and Earth surface elements are treated, and that many of the lunar features are yet un-named as a result of lack of similar earth features. It is emphasized that continued lunar studies will have a direct bearing on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 as well as other planetary masses.  相似文献   

17.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要:在全球海面变化的近期研究中,无论是均衡模式、还是重力模式,写考虑到冰川均衡作用和水力均衡作用。本文认为,绝对均衡表示地壳均街的最终结果,相对均衡表示地壳均衡中一系列中间过程。这两种均衡之间的差别,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定量计算的结果表明,冰盖的吸引不仅使周围的海面升高,而且使内核在外核中产生定向运动。由于参加相对均衡的大陆壳数量不同、宕石圈的强度不同,陆壳与陆充、陆克与洋壳之间将产生不同幅度的垂直运动。这为解释全球海面变化不一致性提供了另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总结归纳,对气溶胶中 、 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不同类型样品中的浓度量值分别进行了阐述;对雪冰层中的 和 进行了本底划分,并对这些本底的来源、组成及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秦岭造山带晋宁期加里东期板块汇聚及成矿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重大地质问题野外地质调研、锆石SHRIMP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揭示出秦岭造山带腹地明显存在晋宁期和加里东期的两期叠加板块汇聚结合带。新提出晋宁期具主次两条板块汇聚结合带,系中新元古宙古中华陆块群裂解—古秦岭多岛洋形成(1800-940 Ma),可识别出具蛇绿岩、岛弧火山岩与深成侵入岩、陆缘弧变质地层四位一体的组合,时空紧密关联。北部即古华北南缘古商丹带,沿北秦岭南缘被后者商丹带重叠,南部为古扬子西北缘板块汇聚结合带,总体延伸近北东向,从三湾(西乡)、黑木林、峡口驿、三岔子、鞍子山、马道、佛坪至小磨岭以东。其南段受扬子地块燕山期向北推挤位错,三湾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呈构造窗出露,中段遭晚期东西向勉略带构造捋顺。而早古生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原特提斯洋形成(561-447),认为消失的原特提斯洋是中国最具规模的早古生代大洋,商丹—昆南板块汇聚带,便是中国大陆造山带最重要的一条大地构造界线。研究了两期板块汇聚结合带分布与区域成矿关系,对铁、铜、镍钴等区域成矿前景赋予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吴慧山  林玉飞 《铀矿地质》1995,11(2):106-109
本文介绍了放射性同位素氡和镭测量在油气勘查与开采中的某些应用和相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