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世界》2012,(5):6-7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凯旋4月8日,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胜利凯旋。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自2011年11月3日起航以来,历时163天,执行"一船三站"的物资补给和大洋考察任务,圆满完成了33项科考任务和16项后勤保障项目。"雪龙"船安全航行28000余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难忘的南极夏季,濒临南大洋普里兹湾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的中山站随着2011年2月底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任务安全返航,这里又恢复了平日的寂静,就在撤离的1周前,他们完成了1个战略和战术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漂亮行动。  相似文献   

3.
4月10日,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在历时173天、航程25000余海里、圆满完成各项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后,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载誉归来。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欢迎仪式,国家海洋局孙志辉局长、陈连增副局长、局党组成员、纪委书记、直属机关党委周茂平书记、  相似文献   

4.
薛振和  钱平 《海洋预报》1993,10(2):71-74
中国第六次考察队乘“极地号”科学考察船于1989年10月30日离开青岛港,穿越太平洋,于12月3日停靠智利的瓦尔帕莱索港,12月9日离港,经智利内水道,穿过德雷克海峡后于1989年12月71日抵南极乔治王岛上的长城站(62°13′S,58°58′W)。又于1989年1月26日离开长城站,1990年1月11日到达位于南极普里兹湾里的中山站(69°22′S,76°22′E)。从2月16日到2月21日在普里兹湾外进行了一次南大洋考察。于1990年3月1日离开南极大陆回国,途中停靠墨尔本、新加坡后,于1990年4月26日抵达上海(图1)。  相似文献   

5.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10):66-69
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已于2008年10月20日从上海出发,启程前往南极执行南极内陆站建设和考察、中山站改造建设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极考察队使用“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已连续 7年进行大洋考察 ,圆满完成了“九五”国家极地科学考察项目。“十五”期间的南大洋海洋科学考察拟以贯彻集中一个重点海域、布设有限固定断面和站位、年年复测和逐步加强走航观测的科学战略。 2 0 0 1年 1 1月 1 5日“雪龙”号从上海启程 ,开始了第 1 8次南极考察 ,将继续进行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大洋碳循环等学科的考察。“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现已装备有较先进的海洋观测设备 :具有提升重量达 2 2 70 kg、缆长 60 0 0 m的 CTD水文绞车和提升重量达1 t、缆长 1 2 0…  相似文献   

7.
李凯 《海洋预报》2011,28(5):82-88
利用第25次南极考察队获取的中山站海洋、气象考察资料,结合中山站过去20年的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2009年中山站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等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同时围绕互联网络带来的预报手段的进步、预报能力的提高等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在天气预报领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第四次南极考察长城站越冬队极地海洋气象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文义 《海洋预报》1993,10(2):24-32
本文介绍了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队,在长城站进行气象考察期间,从获得的每日四次现场气象观测资料经统计分析,得出了1988年长城站地区气象要素分布特点。 利用长城站现场气象观测资料及接收到的地面天气图和卫星云图,开展了对长城站地区天气预报工作。并总结了影响长城站地区天气系统和出现的天气及影响长城站地区的气旋路径。对今后有关人员作好站区天气预报和科学考察工作顺利进行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4月8日,在经历了163天惊涛骇浪、冰雪交加的考验后,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在位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曹路院区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欢迎仪式。  相似文献   

10.
杨威 《海洋世界》2006,(7):34-39
2005年11月17日夜,第22次南极考察队第二天就要出发,我拍下了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随着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的建成,这将是“雪龙”号最后一次停靠上海民生港码头,也是它最后一次和东方明珠塔合影。  相似文献   

11.
《海洋世界》2009,(5):4-4
2009年4月4日上午,第25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船结束对高雄的访问,离开台湾。 第25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船访问台湾是海峡两岸极地考察与科学交流合作良好的开始,受到海峡两岸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第 1 9次南极考察队自 2 0 0 2年 1 1月 2 0日至 2 0 0 3年 3月 2 0日 ,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历时 1 2 0天 ,安全航行 2 3 0 0 0余海里 ,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和基地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任务。这次考察队任务艰巨 ,是历次执行“一船两站”任务中时间最短、现场科考任务最重的一次。共有包括生态环境研究、内陆综合考察、冰架考察、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宽频带地震观测、南大洋生物资源研究等在内的 2 7项现场实施计划。其中不少项目紧随国际南极科研主流 ,直接聚焦于全球变化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研究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突出的国家显示…  相似文献   

13.
杨威 《海洋世界》2006,(11):44-47
第22次南极考察队度夏考察工作结束前往格罗夫山进行科学考察的11名队员于2006年2月19日上午顺利回到中山站。至此,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度夏考察工作全部结束。当地时间19日上午6时(北京时间19日上午9时),中山站外约4千米的出发基地彩旗飘扬,在这里等候已久的队员手捧鲜花,敲起锣鼓,热烈欢迎格罗夫山队凯旋。  相似文献   

14.
依托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利用船载走航气溶胶及气体组分在线分析仪对南大洋大气中气态和颗粒态有机胺进行了在线观测。获得了南大洋开阔海域及普里兹湾大气中高分辨气态和颗粒态有机胺的组成及分布,并对其来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大洋大气有机胺以气态三甲胺(TMA)和二甲胺(DMA)为主要存在形态,其均值分别为(104.0±285.2)、(3.5±6.0) ng/m3。普里兹湾大气中有机胺的平均浓度显著高于南大洋开阔海域,气态TMA和DMA均值分别达到(289.0±396.6)、(5.6±16.1) ng/m3。南大洋大气中气态TMA、DMA和氨气(NH3)在不同区域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三者具有同源性。从来源分析,南大洋大气有机胺主要受到海洋生物活动的影响,但在海冰边缘区及南极近岸海域,企鹅等动物的生物活动会导致大气中有机胺的浓度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5.
翟兆锋 《海洋预报》2002,19(2):47-53
本文主要介绍了2000年中国第十六次南极考察队在中山站进行气象考察期间,用获得的现场观测资料,对中山站地区的气温、气压、大气湿度、风向风速等主要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与中山站过去十年的气象要素平均值进行对比,得出了2000年中山站地区气温偏高、大风日数和日照时数多、海冰解冻早等特点,有助于了解和研究南极气候概况。  相似文献   

16.
钱平  姜德中 《海洋预报》1993,10(2):65-70
本文给出了第五次南极考察(首次东南极考察)赴航(1988年11月20日至1988年12月23日),第六次南极考察返航(1990年3月1日至4月28日)及首次东南极大洋调查(1990年2刀16日至2月21日)航线主要天气、天气过程及其预报方法。同时利用卫星云图、天气图及实测资料对航线气象进行分析总结,讨论了南大洋气旋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从中得出了一些对航线天气分析及预报有益的结果,对今后南极考察航线天气保障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卓冉 《海洋世界》2011,(2):78-80
2010年11月11日,我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正式从深圳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雪龙"号也再次收托众望,拔航起程. "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进行极地科考的唯一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 "雪龙"号已先后26次赴南极、4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海洋局的领导下,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所的具体组织和指挥下,中国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147名队员,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在风雪南极考察中全面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队员们高举“南极精神”这面大旗,认真遵照临时党委“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的要求,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自2002年11月20日至2003年3月20日,历时120天,安全航行2.3万余海里,以排除万难,夺取全面胜利的勇气,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任务。此次考察队任务艰巨,是历次执行“一船两站任务中时间最短、现场科学考察任务最重的一…  相似文献   

19.
2002年11月20日,中国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离开上海港码头,乘“雪龙”号考察船,经过一船二站58天的航行在2003年1月17日顺利抵达南极中山站。在考察队临时党委的领导下,全体队员奋战10天胜利完成了200t余的补给物资、400t余柴油的卸货任务,为夏季科学考察和新宿舍楼的装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参加我国第十四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及120余名船队员,在重点实施“一船三站”的南极考察任务中,与风浪搏斗,与冰山周旋,连续奋战146天,总航程22883海里,圆满完成任务返回上海港。 这次南极考察的南大洋考察队,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极地所和厦大等单位的13位科技人员组成。这支坚强的战斗集体不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