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虾池要求 对虾与牡蛎混养的虾池,应具备以下条件:1.底质是泥质为主的泥沙质;2.水深1.2m以上;3.具有一定的换水能力,日换水量在20%以上;4.海水盐度不低于20;5.附近有比较丰  相似文献   

2.
砷在渤海湾海水、底质和底栖动物中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渤海湾砷的污染状况,我们于1979年5月下旬对砷在渤海湾海水、底质及生物之间的分布和转换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报告如下。 调查范围与方法 调查范围是在39°10′—38°40′N;117°37′—180°00′E。共设立14个站位,详见图。 表层海水样品用聚乙烯桶采集,用硝酸调pH至1,(贝宁)存于聚乙烯瓶中;底质用彼得森采泥器采集,自然风干后,研碎混匀,用G52号  相似文献   

3.
钟硕良  陈月忠 《台湾海峡》1997,16(4):449-454
随着养殖进程,底质中NH^+4-N,S^2-和异养细菌的含量一直呈升高之势,其变化主要受控于底质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寡,水温只是其影响因素之一。虾池底质中NH^+4-N,S^2-和异养细胞的含量分布:沟泥-滩泥-池水,异养细菌和NH^+4-N,S^2-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紫彩血蛤胚胎及幼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紫彩血蛤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海区,黄渤海沿岸数量较大“3,生活于潮间带沙滩和泥沙滩中,生长速度快,肥满度高,肉味鲜美。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发现,紫彩血蛤对底质有极显著的净化作用。成蛤生活于泥沙下20-30cm处,每一个体可使深度为30cm、直径20cm左右范围内的泥沙保持洁净,在污染严重、底质呈黑色的海区尤为显著。紫彩血蛤是改良底质的最好贝类之一,若能与对虾混养,对改良虾池底质、减少虾病、提高效益将起重要作用。对紫彩血蛤的研究以往多在形态和分类方面。作者已报导了其产卵诱导和胚胎发育、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方…  相似文献   

5.
研究海洋底质间隙水中化学元素的存在形态及沉积物与间隙水之间的化学交换反应,对阐明海洋底质间隙水溶液的成岩作用、元素海洋地球化学过程以及海洋污染物质的转移机理,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底质泥样中提取间隙水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四种,即压滤法、离心法、稀释法和有机溶  相似文献   

6.
滤食性贝类在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混养虾池中滤食性贝类如何影响虾池整个生态系统这个问题,综合了国内外这方面的文献,从滤食性贝类对混养虾池的水质、底质和其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影响,以及混养对养殖效益的影响这几个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移植大叶藻提高池养对虾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首次用移植的方法在虾池内栽培大叶藻。结果表明,大叶藻可以净化虾池水质,改善虾池底质条件,丰富了饵料生物,促进了对虾的生长,提高了产量,每亩虾池的产量提高26.6%,纯利润提高190.5%。文章讨论了提高产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江苏岸外条子泥二分水滩脊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君  张忍顺 《海洋通报》2003,22(3):23-30
2000年1月16日在江苏岸外条子泥沙洲二分水滩脊选取三条断面,进行底质沉积物采样及滩面高程测量。共采集样品27个,对其用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分析,发现沉积物的粒度参数、粒度组分及其分布均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且与滩面高程变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1984年4月—1985年2月,我们在台湾海峡进行底栖生物调查时,采集到罕见的哈特曼科一新种,共获标本8个,分布水深5—74m。现描述如下: 福建哈特曼(新种)Hartmaniellia fujianensis sp.nov. (图1—14) (一)模式标本正模(标本号H9A-1),1985年1月31日采于台湾海峡中部,水深10m、底质软泥;副模(标本号H81A-1),1984年5月12日采于台湾海峡北部,水深17m,底质泥沙。以上标本均存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对虾塘立体混养贝类的养殖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祖祥 《海洋科学》1994,18(4):9-11
虾池立体混养是应用生物学原理,根据“虾、贝、鱼”不同品种的不同饵料、栖息水层(位置)和底质要求及其相同(相近)的水温、pH值、环境因子等要素的共同特点,选择1~2个品种混合养殖在一起。达到充分利用水体的上、中、下及底(泥)层,充分利用虾(贝)类残饵(或粪便)和浮游底栖生物,有利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各品种生长,从而提高虾塘生产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中国对虾可与坚、蚶、蛤、蛎类及海湾扇贝等贝类品种混养。1场地选择进行虾贝混养的虾池除具备一般对虾养殖地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1虾池内(指混养穴居…  相似文献   

11.
虾池的溶解氧含量及其补充量和消耗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对虾养殖池塘溶解氧含量及其收支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虾池DO值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昼夜变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是虾池溶解氧补充的主要来源,夏季最高可超过5mg/(dm3·d)。养殖后期对虾的耗氧量占总耗氧量的34%,底质和池水耗氧量分别占30%和35%。根据虾池氧的收支情况讨论了池养对虾的生产容量。  相似文献   

12.
养虾池底质中硫存在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年来浅海和滩涂养虾业发展很快,有些虾池养殖密度及投放饵料不合理,底质“老化”问题特别突出,直接影响虾产量。底质中硫的变化是“老化”的症结所在,目前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对硫的存在形态及其变化进行探讨,着重讨论对生物毒害最大的酸溶硫化物(含H_2S)。  相似文献   

13.
渤、黄、东海陆架底质的形成分布与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海侵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以来,潮流是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永久性主导作用应力。为从长期沉积动力演变过程的角度,探讨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形成分布的有关成因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再现了末次盛冰期以来6个时期渤、黄、东海陆架潮流作用下海底的冲淤格局及底质分布。结果表明,扬子浅滩南侧东海外陆架的砂质沉积基本上是自-80m海面以来形成的。扬子浅滩形成于-52m海面之后,于-30m海面时已有一定规模,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逐渐形成现在规模的扬子浅滩。南黄海中部泥自-52m海面时就已开始形成,-30m海面时范围很大,侵入北黄海,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逐渐调整到现在的范围。渤海中央泥、北黄海西部泥、浙闽岩外泥、辽东半岛西侧与北侧的砂质沉积、西朝鲜湾与江华湾中的砂质沉积以及苏北浅滩是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逐渐形成的,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形成的盛期在公元8世纪之后。济洲岛西南泥、南黄海东部泥很可能分别形成于-30m海面、-52m海面以来。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2个阶段: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前为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宏观格局的形成阶段;全新世最大海侵于今为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格局的局部调整阶段。某一特定时期渤、黄、东海陆架的底质分布格局主要受控于此时的潮流动力场。末次盛冰期以来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格局的演变主要受控于该区潮流动力场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斑节对虾节水型养殖期间虾池硫化物含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斑节对虾节水型养殖期间,观测了虾池底质和海水中硫化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投放有益微生物的试验池与未投放有益微生物的对照池相比,底质硫化物含量波动较小,增高的速度较慢、增幅较小.在养殖后期试验池底质硫化物含量只增高了 68%,而对照池的增高了 252%.养殖过程中海水硫化物浓度呈阶段式和波浪式增高,在试验池中其浓度多数时间比对照池中的低.有益微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体和底质中硫化物的积累,但对老化虾池效果较差.由于节水型养殖模式利用有益微生物分解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采用单细胞藻类吸收利用营养盐,使养殖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采用PAM叶绿素荧光技术,于2013年5月在厦门大嶝岛潮间带,对不同底质类型(泥质、泥砂质和砂质)底栖微藻的光合作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底栖微藻的光合系统II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呈泥质(0.33)〉泥砂质(0.28)〉砂质(0.01);底栖微藻叶绿素a含量亦呈上述变化趋势.不同温度(15-35℃)和不同光照透射率(0-100%)的短期(0.5-2.0 h)培养实验表明,底栖微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27℃左右)接近于环境温度,体现了其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过高的温度(35℃及以上)会抑制光合作用活性,进而限制其生长;此外,光照实验表明底栖微藻可通过自身的运动和变化来适应光照强度的变化,不同底质类型可能存在不同的光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6.
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中的大肠菌群和异养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和2006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研究了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海水、底质)和养殖贝类中大肠菌群(TC)和异养细菌(HB)数量分布及其在不同介质中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贝类养殖环境卫生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潮间带贝类养殖区TC数量较高,虾池和浅海贝类养殖区的较低;虾池贝类养殖区HB数量较高,潮间带和浅海贝类养殖区的较低。总体上,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中TC和HB数量分布呈同安湾湾内和西海域高,同安湾湾口和大嶝海域低的格局。大多数站位海水中TC和HB数量春季稍高于秋季,养殖贝类体中TC和HB数量秋季高于春季,底质中HB数量春、秋季无明显差异,TC数量则秋季稍高于春季。浅海和虾池贝类养殖区海水与贝类、底质与贝类中TC和HB的数量之间均成显著正相关。贝类养殖区底质中HB和TC数量,软泥>粉砂质软泥>粉砂,贝类体内器官组织中HB和TC数量,僧帽牡蛎:外套膜>外套腔液>内脏团;缢蛏和菲律宾蛤仔:外套腔液>外套膜>内脏团。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受到TC和HB不同程度的污染,潮间带贝类养殖区和虾池贝类养殖区分别受到TC和HB的较重污染。  相似文献   

17.
渤、黄、东海陆架底质的形成分布与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海侵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以来 ,潮流是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永久性主导作用应力。为从长期沉积动力演变过程的角度 ,探讨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形成分布的有关成因问题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 ,再现了末次盛冰期以来 6个时期渤、黄、东海陆架潮流作用下海底的冲淤格局及底质分布。结果表明 ,扬子浅滩南侧东海外陆架的砂质沉积基本上是自 - 80 m海面以来形成的。扬子浅滩形成于 -5 2 m海面之后 ,至 - 3 0 m海面时已有一定规模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 ,逐渐形成现在规模的扬子浅滩。南黄海中部泥自 - 5 2 m海面时就已开始形成 ,- 3 0 m海面时范围很大 ,侵入北黄海 ,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 ,逐渐调整到现在的范围。渤海中央泥、北黄海西部泥、浙闽岸外泥、辽东半岛西侧与北侧的砂质沉积、西朝鲜湾与江华湾中的砂质沉积以及苏北浅滩是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逐渐形成的。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形成的盛期在公元 8世纪之后。济洲岛西南泥、南黄海东部泥很可能分别形成于 - 3 0 m海面、- 5 2 m海面以来。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 2个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前为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宏观格局的形成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至今为渤  相似文献   

18.
蔡心一 《台湾海峡》1991,10(1):63-68
1987年11月至1988年6月在福建佛昙湾两口换水条件好、砂泥底质的深水养虾池进行长毛对虾室外越冬和性腺促熟试验,结果表明:这两口池长毛对虾越冬成活率分别为75%和84%,性腺促熟率分别达到82%和61.3%,每尾亲虾的育苗量分别为3.5万尾和2.5万尾,切除眼柄促熟率的亲虾每尾育苗量也分别达到3.8万尾和2.5万尾,达到了生产的要求。文中还分析了这两口池促熟率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底质中砷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廖先贵 《海洋学报》1985,7(4):453-459
为了评价渤海湾的污染状况,自1978年至1982年,作者研究了砷在渤海湾底质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根据64个表层底质样,11个土柱的116层次的柱状底质样以及部分表层海水样中含砷量的资料,表明渤海湾尚未受到砷的污染。同时,根据底质中含砷量与底质的pH、Eh、铁、镍、有机质等相关性分析,探讨了砷自海水向底质转移的形式及其在底质中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比较了混合泥、池塘泥和海沙三种底质对小刀蛏亲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利用粒度仪测定三种底质粒度,混合泥和池塘泥粒径分别为49.01μm和52.18μm,海沙粒径为285.84μm。在三种底质中暂养30d后,混合泥和池塘泥组小刀蛏的存活率均为60%,显著高于海沙组的6.67%;混合泥和池塘泥组小刀蛏的干重特定生长率分别为4.87%/d和4.37%/d,均显著高于海沙组;混合泥和池塘泥组小刀蛏的体长特定生长率分别为2.34%/d和2.03%/d,同样均显著高于海沙组的1.1%/d;三个实验组的小刀蛏肥满度都有所增长,混合泥和池塘泥中小刀蛏的肥满度分别为35.74%和35.79%,较初始时增长显著,海沙中小刀蛏肥满度为32.98%,增长不显著。综上所述,混合泥和池塘泥更适于小刀蛏亲贝的暂养。本研究优化了小刀蛏亲贝的暂养条件,为小刀蛏人工育苗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