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养虾规模比较大的浅海、内湾,受虾池排污影响,出现了一些生态现象。例如,初级生产力提高,渔业资源量(特别是一些滤食性贝类)明显增长,养殖扇贝生长快,肥满度高,产量增加。由此人们有理由联想,鱼、虾、贝混养有可能很好地生长,而受虾池排污影响的浅海、内湾似乎更不应有问题。同时,  相似文献   

2.
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董波  薛钦昭  李军 《海洋科学》2000,24(7):31-34
近年来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及贝类产量的持续下降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这些经济贝类的繁殖生物学、生理能量学以及对养殖区水体养殖容量的估算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研究是上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不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贝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摄食生理状况 ,还在育苗、预算个体的生长潜力和产量、估算海区养殖容量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滤食性贝类摄食机制、对食物颗粒的选择性、摄食节律、环境因子对摄食生理的影响及最近用于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研究的新技术方法等几方面内容 ,并就描述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几个参…  相似文献   

3.
虾贝混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养虾池中,采取合理的方法、科学的手段,将某些经济贝类与对虾同养一池,在对虾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同时获取一定数量的贝类产量。此种综合性开发利用虾池的养殖形式,我们称之“虾贝混养”。这是进一步挖掘虾池生产潜力、合理利用虾池资源、提高养虾生产效益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对虾池混养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岩 《台湾海峡》1999,18(1):106-112
在两年围隔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了对虾池混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认为:(1)虾池混养能够提高养殖产量和池塘氮磷的利用率,有助于缓解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但由于养殖种类在池塘氮磷收支所占的比例很小,仅靠混养还不能彻底解决养殖污染问题;(2)罗非鱼与海产贝类的食物灶存在一定的分化。二者对虾池水质的影响具有互补性,因此虾鱼贝混养较虾鱼混养或虾贝混养效果更好。(3)对多个池塘组成的养殖系统的总体优化应是今后虾池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海洋滤食性贝类摄食率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董波  薛钦昭  李军 《海洋科学》1999,23(3):26-29
摄食率IR(Ingestionrate)是反映滤食性贝类生理状况的一项动态指标,它直接受到贝类所处环境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诸如海水的温度、盐度、流速、饵料的浓度和质量等。同时由于方法不同,即使对同种贝类同一状态下摄食率的测定结果也往往差别很大。因此,60年代以来,国内外专家就从不同途径对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率进行了研究。进入80年代,随着微流探针、高精度的流体颗粒计数器、电镜、微胶囊技术以及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出现,人们对摄食率的研究手段和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研究方法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率IR是指…  相似文献   

6.
海湾扇贝对海水池塘浮游生物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董双林  王芳  王俊  齐振雄  卢静 《海洋学报》1999,21(6):138-144
滤食性贝类可从天然水体和养殖水体中滤取大量的浮游物,并将滤食的物质以组织生长、粪便、排泄物等形式重新分配,进而对水质状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已有的报道表明,滤食性贝类较多的湖区、海区浮游植物的数量、叶绿素a含量明显减少[1,2],浮游物颗粒规格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3],水柱中小型浮游动物、细菌及水体的水流速度等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4,5]。  相似文献   

7.
对虾池混养滤食性动物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7年5~8月在山东海阳养虾场运用陆基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罗非鱼—对虾、海湾扇贝—对虾、缢蛏—对虾、罗非鱼—缢蛏—对虾4种混养系统中滤食性动物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滤食性动物的滤食作用降低了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甲藻在浮游植物中的比例;混养罗非鱼和扇贝使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加,而混养缢蛏却使它下降;罗非鱼优先滤食大型桡足类,使小型浮游动物增加,从而提高了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而扇贝则优先滤食浮游动物的小型种类;由于罗非鱼和缢蛏生态灶的互补性,罗非鱼—缢蛏—对虾混养能更全面、有效地利用浮游生物资源,促进生态平稳  相似文献   

8.
对虾池立体混养贝类的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祖祥 《海洋科学》1991,15(4):8-10
浙江省普陀区于1985年开始进行对虾池立体混养贝类试验。其面积为52亩(1亩=666.6m_2,后同),1986年面积增加到830亩。试验结果表明,立体混养虾池对虾每亩可增产10kg,12cm规格对虾产量提高5~8%。每亩还能增收其他副产值400~600元。  相似文献   

9.
藻类浓度对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滤除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滤除率(单位时间水中食物颗粒完全被滤食的这些过滤的水的体积)不仅能够表示滤食性动物的摄食量,还是反映滤食性动物生理生态学状况的动态指标,它的大小受诸多因子的影响,其中藻类浓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关于藻类浓度对贝类滤除率的影响,国外Beiras,R.等(1993)已有报道。本文着重研究了藻类浓度对我国大规模养殖的滤食性贝类——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和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gas)滤除率的影响。1 材料和方法海湾扇贝取自青岛海洋大学太平角实验基地,太平洋牡蛎取自胶南市水产养殖研究所。随贝生长的不同时期取回后放玻…  相似文献   

10.
湛江流沙湾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3月—2009年1月调查分析流沙湾浮游动植物的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含壳重与鲜组织重的比值、养殖贝类和野生滤食性动物的滤水率、潮间带和潮下带底栖贝类及吊养区附着滤食性动物现存量等,应用营养动态模型和贝类养殖容量估算模型估算滤食性动物的总容量,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最终确定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2种模型估算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分别为19637.5t和20126.4t,平均养殖容量19881.95t。依据流沙湾马氏珠母贝的通常养殖密度(1.05×105个.hm-2)和平均商品规格(41g.个-1)计算,流沙湾马氏珠母贝的适养面积为461.83hm2。  相似文献   

11.
贝类养殖对海湾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海水养殖贝类生态的主要特点,重点讨论了高密度贝类生物沉降过程以及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控制等过程的生态效应。通过文献综述和个例分析,论述了贝类养殖对海湾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对贝类养殖业持续发展及沿海环境的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还就今后的研究及方法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n the New Zealand freshwater mussel Echyridella menziesii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hort-term effects (7–8 days) of food type on rates of biodeposition and benthic substrate respiration. Post-feeding biodeposition rates ranged from 0.34 to 1.52?mg?g?1?h?1 (mean?=?0.50?mg g?1?h?1) and were unaffected by the addition of toxin-producing Microcystis. Addi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30?mg?L?1) visibly altered substrate composition, and increased total and inorganic biodeposit production rates by 24–33% compared to mussels fed commercial phytoplankton stock. Biodeposition rates of mussels in lake bed substrates were 38% higher than those in silica sand for identical feeding regimes, suggesting that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material produced in this experiment could have been derived from feeding on organic matter in the lake bed sediments. Respiration rates were higher in treatments with Microcystis but were un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mussels. This laboratory study suggests that biodeposition by E. menziesii is resilient to short-term exposure to Microcystis, and highlights the ability of mussels to alter benthic substrate composition by incorporating suspended sediment into substrates.  相似文献   

13.
Invasive suspension feeders have been particularly successful in shallow eutrophic estu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The impact of an invasive species is strong under favourable conditions. However, suboptimal feeding conditions may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mpact to ambient environment. The invasive bivalve Dreissena polymorpha (Pallas) is able to colonize both fresh and brackish waterbodies. In an in situ experiment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biodeposition of D. polymorpha from fresh and brackish water populations was quantifi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chlorophyll a (Chl a) regimes. Salinity fluctuations in brackish water areas, temperature and water Chl a content were all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model of mussels' feeding.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 polymorpha fed significantly more in fresh than in brackish water. Mussels acclimated more easily to acute transfer from brackish to freshwater than vice versa. The biodeposition of zebra mussels increased with temperature and water Chl a content but these effects were less straightforward than that of salinit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mpact of D. polymorpha on recipient ecosystem is more pronounced in fresh than in brackish water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4.
胶州湾西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2003年9月~2004年9月在胶州湾西北部养殖区内外隔月取样,共获得7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用PRIMER软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区内站位的丰度值、生物量及群落结构与外面站位差别较大,经相关检验站位之间差异显著,说明养殖区内因为养殖活动已经引起大型底栖生物的剧烈扰动;还发现胶州湾养西北部海域群落种类组成季节变化明显,与历史资料相比,棘皮动物数量明显减少,软体动物特别是菲律宾蛤仔是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主要贡献种。根据LUSTER聚类和MDS标序的结果,把底栖生物群落划分为四大生物组。比较发现,胶州湾西北部及附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底栖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分析认为,造成变动的原因可能是渔业活动的加剧和湾内水体污染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研究利用中型生物扰动系统 (AFS)对胶州湾薛家岛潮间带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philippinarum)养殖断面和非养殖断面的中潮和低潮 4个站位的生物沉降和沉积物的再悬浮过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生物沉降作用与大型滤食性双壳类动物 -菲律宾蛤仔的丰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0 .984 ,P<0 .0 5 ) ,养殖断面的生物沉降作用要明显地大于非养殖断面。在菲律宾蛤仔的低密度区 ,生物沉降的作用小于自然沉降 ,而在其养殖的高密度区 ,生物沉降率约为自然沉降率的4倍。薛家岛潮间带沉积物的临界侵蚀速率为 17.4~ 2 0 .4 cm/ s。沉积物的稳定性与所测生物因子的关系不密切 (P>0 .0 5 )。作者推测两个断面中潮站位沉积物的相对易侵蚀性 ,可能是由于此处环境受到某些大型动物及高潮带人工养殖带来的扰动所致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3年7月台风发生期问对虾工厂化养成后期3个用日的实测数据,分析研究了该时期水环境中无机氮(DIN)、无机磷(DIP)的含量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该养殖生态系统中,台风气候对DIN,DIP的含量变化影响较大,尢以养成密度较大的养殖池最为明显,物理、生物、化学过程在不同周日均得到了良好体现;但无论养成密度大小,水环境中的N/P比值及浮游植物量均较高,说明该生态系中浮游植物对营养盐含量变化有较宽的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17.
朱氏扁藻作为中国对虾幼体饵料的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从我国海州湾沿岸海水中分离的一种易培养朱氏扁藻(Tetraselmis chui),此藻投喂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幼苗,成活率可达64.30%(蚤状Ⅰ期到仔虾Ⅰ龄),与对照组同。  相似文献   

18.
日本对虾仔虾呼吸和排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水瓶法和径流装置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摄食和饥饿的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仔虾(P)的呼吸与排泄。结果表明,日本对虾仔虾体长与干体重呈指数函数关系,DW=0.006e^0.515L(r^2=0.999,n=16);耗氧和氨排泄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随着仔虾体重的增长反而变小;耗氧和氨排泄率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30和26℃下耗氧率(R)与体重的关系方程式分别是R=2.669DW^-1.041(r^2=0.953,n=8)和R=2.370DW^-0.708,(r^2=0.533,n=8),30和26℃下氨排泄率(E)与体重的关系方程式分别是E=36.81DW^-0.615(r^2=0.654,n=8) 和E=15.28DW^-0.795(r^2=0.652,n=8);饱食仔虾的耗氧率明显高于饥饿的仔虾,因摄食使仔虾(P15)额外消耗的能量为4%-20%,仔虾的特殊动力作用(SDA)大约在摄食5-7h后发生,并可持续作用10h左右。  相似文献   

19.
于1989年3月—1989年9月,利用极谱测定法研究了无机诱变剂Cd在3级实验食物(链从褐指藻经中国对虾至欧氏六线鱼)中的传递,并对积累Cd的中国对虾和欧氏六线鱼肌肉和内脏灰样进行了紫露草微核测定。结果表明,Cd浓度在传递中依次减少;经过6d喂食,Cd从褐指藻到中国对虾的传递比例为66.6%;经过7d喂食,Cd从中国对虾到欧氏六线鱼的传递比例为29.9%。t测验发现,处理组对虾内脏灰样与肌肉灰样之间诱变性差异显著(P<0.01);处理组与对照组对虾内脏灰样之间的诱变性差异亦显著(P<0.01)。  相似文献   

20.
于1996年5月,在青岛市红岛镇后阳育苗场,采用饲养实验的方法对患肠道疾病的中国对虾仔虾的康复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虾仔虾的某些肠道疾病的康复与蜕 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肠道杆菌病对虾状幼体和糠虾幼体危害极大,患病个体死亡率为100%,而患病率的仔虾幼体较高的存活率(32%),存活者多数为病症出现时已处蜕皮前期的个体,而在蜕皮间期开始患病的个体极少能发育至蜕皮变态。肠道堵塞是仔虾期纪体的幼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