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健  宁越敏  汪明峰 《地理学报》2008,63(4):437-448
全球化与生产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引导了社会生产组织的变革, 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深入 到产品内层次, 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等开始被纳入诸多学科研究体系, 并更好地解释 了当今全球生产组织的新变化。文章首先从全球生产网络概念及研究综述入手, 探讨了计算 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的一般组织框架; 其次, 以价值链- 微笑曲线为对象对计算机产业全球 生产网络的价值分配及空间竞争性进行实证研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计算机产业全球生 产网络中的企业组织及其权力分配关系; 再次, 分析了目前中国计算机产业生产网络价值分 配结构及空间竞争性, 探讨中国大陆计算机产业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何金廖  黄贤金  司月芳 《地理研究》2018,37(7):1447-1459
以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再现了上海创意产业集群在地方—区域—全球三个不同地理维度的产业链接网络结构和联系强度,运用三角坐标法分别考察上海创意产业在劳动力市场、外部供给、消费市场、合作关系四个产业链环节的地方嵌入性和全球链接性,探讨学习和创新网络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首先,上海创意产业集群在各个产业链环节都表现出很强的地方黏性,尤其是在地方劳动力市场方面,上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地方嵌入性最为显著。其次,上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外部链接存在异质性,其中技术类创意部门与文化类创意部门在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和合作关系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大差异,本文从知识分化视角出发对以上异质性进行了解释。最后,总结了上海创意产业集群全球生产网络的基本特征及其地方—全球互动关系,为揭示中国大都市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地方嵌入和全球网络形成机理提供了详实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旭  陈彤  戴俊骋 《地理科学》2022,42(2):264-273
利用2012年和2017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单》中娱乐明星行动轨迹数据探索中国娱乐传媒产业全球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模式。研究发现:① 中国娱乐传媒产业的全球化经历了“产品引进”“产品输出”“对外投资并购与跨国生产”几个阶段,具有明显的内需驱动式全球化特点;② 中国娱乐传媒产业生产网络形成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相较于典型制造业生产网络表现出更加快速的动态演化特征;③ 娱乐传媒产业各类价值活动的地理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反映出不同价值环节的需求与各区域平台、资源或市场条件的战略耦合关系;④ 中国娱乐传媒产业的国外活动呈现出向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邻近国家集聚的趋势,体现出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娱乐传媒市场结构以及“地理-文化邻近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成  王茂军  柴箐 《地理学报》2015,70(12):1953-1972
网络中心性和网络权力是城市节点的两个重要网络结构特征,现有研究往往缺乏对二者联系和差别的足够重视。从拓扑结构角度,解析城市网络中心性和网络权力的基本内涵,基于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分别表征城市网络中心性和网络权力存在的不足,引入递推中心性和递推权力的概念,利用200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供需链接配套关系数据构建城市关联网络,讨论网络节点分布、链接关系等拓扑结构特征,识别各项中心性和权力指标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① 汽车零部件供需链接的城市网络具备低密度、多中心、“富人俱乐部”的特征;② 上海、长春、北京、重庆、十堰为最高等级的网络中心城市,分别锁定中国6大汽车产业带的对应地区;③ 长三角、京津地区、山东、广西、湖北三省及川渝地区为6大网络权力城市集中区,长三角地区网络权力最为突出;④ 递推中心性、递推权力在测度城市网络中心性和网络权力方面,具有更高的区分性和精准度;⑤ 城市网络存在由“高中心性—高权力”的核心城市到“低中心性—低权力”的裙带城市的一维分布特征,这与空间距离阻尼对城市链接有无的影响程度的衰减有关;同时也存在二者关系非匹配的“高中心性—低权力”的中心集束城市和“低中心性—高权力”的权力门户城市。  相似文献   

5.
能源地缘政治与能源权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宇  何则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3):524-540
围绕油气资源的权力博弈仍然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能源权力争夺,但不同时代的能源权力的属性有所不同,能源安全与能源战略内涵也有所不同。论文在系统梳理能源地缘政治基础上,提出了能源权力的概念,并从地缘政治格局、能源安全观、能源网络和全球能源治理4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研究认为:① 以能源分布、产销空间变化及其规律性总结是传统能源地缘政治研究的核心,油气资源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是能源权力产生的最直接因素。② 从石油危机时代到未来新能源时代,能源安全观的不同是影响国际能源地缘政治权力变化的重要因素。③ 能源的商品属性和地缘属性决定了能源贸易不仅是经济行为,其空间的流动与国际政治关系密切。生产与消费的分离使得油气二次分配过程中的贸易控制和通道控制对能源权力重构产生重要影响。④ 全球能源权力巨变和复杂错综的能源权力网络将引发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新秩序。权力的主体从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转变为全球能源网络中利益共同体,能源治理的主题从一国之利益走向了全球能源权力的再分配过程。展望未来,如何在理论上建构新时代的能源权力的理论体系,深化气候变化和新能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世界能源权力的演变、地理空间与权力的相互依赖关系、权力秩序的重构及其效应、全球能源治理机制及其治理模式等研究,对科学认知和研判世界能源形势与能源战略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能源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性命题。  相似文献   

6.
杨友仁  夏铸九 《地理研究》2005,24(2):253-264
以最近8年内在苏州地区投资设厂的信息电子业台商为例,分析其本地集聚的供应链的企业间交易关系的本质和组织网络的治理模式,以探讨全球生产网络的地域性集聚的经济地理意义,以及企业组织间的治理结构对地方发展的影响。指出这一轮信息电子业台商的跨界投资基本上强化台湾代工厂商与品牌大厂之间的策略性合作,然而台商生产网络的跨界扩展也交织着企业组织间的权力运作,导致生产网络的治理模式发生改变并形成了空间集聚的动力。研究显示,从全球生产网络的厂商间交易治理结构出发的分析视角有助于理解区域发展的机会与限制,而就发展中国家由全球生产网络之跨界转移所形成的新工业空间而言,经济地理学所强调的厂商间具有地理邻近特征的"互赖性"并不能脱离全球商品链所内含的不对称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7.
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去地方化的形式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济活动的去地方化既是生产活动的空间转移过程,也是企业供应链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分离与再组合的功能整合过程,并且对地方产业的前后向联系、社会资本和就业等方面产生影响。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去地方化的动力主要是网络权力的拉力和社会资本的粘性。在两种力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网络权力的依赖关系,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去地方化形式。企业去地方化可能会导致地方生产网络断裂,并且由于去地方化形式的不同,对企业经济绩效和地方集聚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最后,对中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的去地方化情况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8.
西方情感地缘政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鹏  姚路超  林郁倩  封丹 《热带地理》2021,41(6):1166-1174
通过对情感地缘政治早期的经典和国际学术期刊论文的梳理,对情感地缘政治的起源、主要议题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情感地缘政治打破了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中情感与理性的二元对立,将情感引入地缘政治分析的中心位置。借用非表征理论,情感地缘政治将地缘政治分析中的个人情感从以往边缘化的角色变成了核心的研究议题。目前西方情感地缘政治的议题主要围绕“日常生活-情感-全球政治”的权力几何关系展开,一方面从宏观上构建不同情感与政治行动的结构关系,另一方面从微观尺度解析不同文化背景中情感如何被地方化的生产并与全球地缘政治事件互动。研究的议题主要包括对于全球恐惧情感的批判地缘政治研究,日常生活与地缘政治的关系,以及情感对于外交政策的影响3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潘峰华  方成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0):1473-1481
全球化带来的新国际劳动分工使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GPN)成为研究全球经济与区域发展的重要框架。与此同时,金融在现代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经济金融化在全球不同尺度下深刻影响着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网络。因此,金融已经成为GPN研究不能忽略的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金融化带来的逻辑也日益深刻地影响到GPN的演化和运行。尽管GPN研究日益重视金融的作用,并开始研究金融业的全球生产网络,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获得国际股权投资或者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等方式融入全球资本市场,主要从生产角度理解地方经济融入全球过程的GPN难以对该现象深入分析。全球金融网络(Global Financial Network, GFN)为刻画和分析这个过程提供了新的框架。在这个分析框架中,地方经济体通过高级商业服务业(Advanced Business Service, ABS)企业与世界城市(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管辖区产生联系,从而融入GFN。论文介绍了GFN的基本结构,探讨了地方经济融入GFN的主要方式及其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GFN未来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可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贸易网络研究起源于复杂网络科学,其研究问题属于经济地理学全球化关注范畴。然而,关系经济地理作为经济地理全球化研究的中坚力量,同样借鉴社会网络和网络科学的思想,几乎没有参与到贸易网络的研究和对话中。论文针对这一现象,从介绍关系经济地理的网络范式入手,阐述关系经济的网络范式来源、过程与研究成果,并梳理现有贸易网络研究的进展,分析现阶段关系经济地理的网络思潮与贸易网络的区别,重新思考经济地理在关系视角下,应该以何种方式参与到贸易网络的讨论中。主要结论如下:① 关系经济地理的网络范式仅仅借用社会网络研究小部分概念,重视在整体网络空间中行动者的嵌入性,几乎不关注网络的整体结构及其对集体行为的影响;② 贸易网络研究主要探讨国家间贸易网络的结构与性质,而关系经济地理普遍从企业出发研究贸易流动背后的生产网络,其理论基础难以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③ 关系经济地理的贸易网络研究应该重视全球集群网络理论的运用,重新思考网络概念的经济地理学基础和多维网络相互耦合关系研究等问题。论文有助于推动关系经济地理学学者如何借助学科理论基础参与到贸易网络国际化研究中,对探讨现阶段经济地理理论应用和新方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球价值链绿色化的概念性认知及其研究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静  曹媛媛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0):1462-1472
随着全球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框架也成为西方学界研究环境问题中跨区域性、全球-地方联系和环境权力博弈的重要工具。论文将绿色化问题引入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框架中,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凝练全球价值链绿色化的内涵;并对全球价值链绿色化的驱动机制、全球价值链经济主体的升级带动的绿色化、全球价值链不同治理模式中管理绿色化等基本问题域进行讨论,初步构建全球价值链绿色化的研究框架;并辨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全球价值链绿色化研究的主题和特点;进而提出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环境权力关系的界定、绿色化治理的模式以及全球尺度的绿色化网络等方面,旨在为全球价值链下环境问题的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人地关系论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人地关系论一脉相承,是人地关系论的继承、变革和新发展。该文基于《重新发现地理学》的内容,借助中国地理学者对人地关系论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成果,以人地关系论来看待有人地关系研究深刻历史基础的美国当代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地理学第一定律之争及其对地理学理论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地理学理论尤其是定律的争论, 实质上反映着不同时代背景下地理学认识的发展, TFL(Tobler''s First Law of Geography)之争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这场争论中, 地理学理论的建设超出了传统的以科学哲学为基础的理论思考, 出现了科学社会学对地理学理论的反思这一新的视角。以TFL的合理性为基础, 地理学家论证了TFL在匀质空间和非匀质空间中的合理性, 并强化了地理学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论证过程中, 早期的例外论之争、计量革命和理论革命都被提及, 而其关联的基础之一是GIS和GISscience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空间的表述和解读。而且, TFL之争以“邻近”为核心, 在理论上与研究维度、尺度及其转换和时间地理学结合起来, 构建了以“邻近”为核心的“维度-尺度-地域”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和地理学对区位论发展轨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区位论的发展轨迹,区位论与经济学和地理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异同,以及相互之间的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然的社会建构:西方人文地理学对自然的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朱竑  尹铎 《地理科学》2017,37(11):1609-1616
自然的社会建构作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界对自然的再思考,渐成为理解自然与社会互动的重要理论框架,并逐步成为推动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范式。通过梳理自然的社会建构研究理论源起并对西方涉及自然的社会建构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发现,自然的社会建构并非单纯指基于建构主义视角考察自然的知识生产或价值与意义,还应该关注自然被生产与形构的商品化过程。现有议题主要聚焦于政治与自然、商品化与自然、社会情感与自然以及日常生活与自然四大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国内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心地理论与经济地域系统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契合与互馈,经济地域系统理论作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对理解和认识中心地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分工与联系是经济地域系统理论和中心地理论的重要理论契合点,中心地系统无论是概念内涵还是运行机制都是属于经济地域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经济地域的一般属性,同时具有动态性特征、等级性和尺度差异特征、圈层异质性与多向性特征、重叠与嵌套特征、再集聚特征等。中心地系统作为具有复杂性的地域经济系统,在条件变化下,会呈现出扩散域的重叠、嵌套、轮空、扩大、再集聚等多种空间层次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郭文 《地理科学》2023,43(1):50-60
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探索程度,关涉文化地理学学科建设的深度,也是文化地理学科学研究是否成熟的标志。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时至今日,学科内外依然对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存在争论和疑虑。以文化研究的“弱范式”和“强范式”为切入点,对弱、强范式内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并对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进行解析,认为传统文化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在本质上契合文化研究的“弱范式”和“强范式”,在实践中虽然每个范式都引发了争论,但也存在内部张力和延展可能,不应看作是范式的“断代”,将其理解为基于“范式选择”和“阐释效能”内涵更符合实际。在当前流动性和文化混杂性背景下,传统分割式单一范式思维不能较好地回应文化地理发展的新内涵,文化地理学范式探索应该是一个动态且需要不断确立学术话语权的过程,探索“时空综合视角”下的“混杂融合”范式更加符合新的时代诉求。未来中国文化地理学界需要超越“范式分割”和“阶段性求安式”的惯性思维,重新定位和精准把握文化地理学的时代使命和学术承诺,提升文化地理学范式解释能力,赋予文化地理学与时代匹配的范式内涵。  相似文献   

18.
面对变化中的全球环境以及变化中的学科热点,以“变化背景下自然地理学新发展与新挑战”为主题的第一届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于2017年11月20-22日在南京召开。聚焦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自然地理要素与过程集成、空间数据挖掘与系统决策等当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内容,通过学科前沿理论的凝练,引导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的继续深化;依托理论与方法创新;在典型流域、区域实现了自然地理过程的初步集成,切实服务于人地耦合视角下的可持续社会决策。深化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的过程研究、推进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提升陆地表层系统观测和模拟水平,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地位,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的学科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