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台湾集集地震近场地震动的上盘效应   总被引:32,自引:12,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俞言祥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01,24(6):615-621
1999年9月21日(当地时间)台湾集集7.6级地震是一个逆断层型地震.用回归分析法对台湾集集地震的加速度峰值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这次地震的水平与垂直向的加速度峰值衰减关系.从残差分布上看,位于断层上盘和下盘上的加速度峰值与从衰减关系所得到的结果相比存在不同的系统偏差,断层上盘地表的加速度峰值较高,而下盘地表的加速度峰值较低.从这次地震的加速度峰值分布等值线图上也可以看出,加速度峰值的分布相对于断层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上盘衰减较慢而下盘衰减较快.在近断层强地面运动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设定地震研究与震害预测等工作中,应考虑可能地震的震源机制特点,以便使所用的衰减模型更能反映不同地震环境地区的地震动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二滩水电站坝区场地地面运动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二滩地区为例,介绍如何结合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采用理论模拟方法估计工作地区近场强地面运动情况,为工程抗震设计提供必需的地面运动动力学参数。 文中采用理论方法计算剪切位错点源的格林函数;根据断裂动力学模型、近场地面峰值加速度衰减曲线和场地附近的加速度谱来标定震源模型;计算了若在坝区附近发生Ms=6.2级地震时场地的综合地震图、加速度傅氏谱和反应谱等。由理论模拟计算的峰值加速度衰减曲线和观测结果符合较好。在震中距为20km处的加速度谱的截止频率fmax与观测值相吻合(约为8 Hz左右),相应的峰值加速度为211cm/s2,振动持续时间为3.4秒。  相似文献   

3.
周红  李亚南  常莹 《地球物理学报》2021,64(12):4526-4537
北京时间 2021 年05月21日 21 时48分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北纬 25.67°,东经 99.87°)发生了 6.4 级地震.本文利用震源破裂过程控制的 NNSIM随机有限断层方法,模拟对比了近场 6 个强震台的加速度、速度、反应谱记录,据此确定了开展近场地震动模拟所需要的参数的大小,进而建立了近断层 200 km范围内的地面运动.分析了漾濞地震近场地面运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地面运动的峰值速度PGV、峰值加速度PGA以及反应谱分布均表现为圆形分布,无明显的上下盘特征和走向特征,震中极震区峰值加速度超过了 400 cm·s-2 ,对应国家标准烈度Ⅸ度.  相似文献   

4.
曹加良 《华南地震》2009,29(2):88-94
在标准化结构反应谱时,需要准确地确定地面地震动峰值。而在地震期间,测量地面运动时采集到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数据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基线漂移问题,导致所测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地面运动.由此难以确定真实地面运动峰值。通过对地震动加速度数据拟合,根据拟合后的数据计算地震速度及位移.并将计算结果分别与利用已有基线修正方法求得的速度及位移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最佳拟合次数,消除基线漂移造成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12次拟合修正地震动加速度求得的地震动位移峰值可用于相对位移反应谱标准化。  相似文献   

5.
澜沧-耿马强震地面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澜沧-耿马地震中记录到的强震加速度数据,对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进行了统计分析。文中研究了震级、震中距、地震方位和场地条件等各种因素对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形状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本地区的地震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值的哀减公式并和过去的一些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文中证明了地面运动加速度矢量峰值的衰减与烈度等震线或主发震断层走向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施甸地震强震观测记录及其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2001年4月12日发生的施甸5.9级地震中,依据地震预报意见布设在滇西的短临跟踪临时强震台网获取了该次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记录,最大加速度峰值达515gal(未校正),获取大于500gal主震记录,这在我国还是首次,对记录的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由峰值速度估算地震应力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Brune(1970)提出的震源位错模式,用发生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鹤庆MS=5.3中强地震的地震数字化监测资料,计算了S波谱,测定了鹤庆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r.v)对地震应力降Δσ的依赖性.由地震标定关系给出(r.v)∝Δσ2/3,导出了用峰值速度参数求地震应力降的3个关系:lg(r.v)=d1+(1/3)lgM0+(2/3)lgΔσ;lg(r.v)=d2+(1/3)ML+(2/3)lgΔσ;lgΔσ=-1.0+1.5lg(r.v).假定对大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取3.0MPa,由鹤庆地震序列的观测资料定出常数d1=-3.88和d2=-0.38.序列震源参数测定结果给出,地震矩为1011~1015N·m,破裂半径a=200~600m.根据峰值速度测定的应力降Δσ=0.1~10MPa,平均为3.7MPa.用这些标度关系求出的应力降结果与Brune模式求应力降的结果比较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对地震应力降的依赖性比对地震矩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8.
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高角度铲形逆冲断层,伴随这种类型地震的远近场强地面运动在中国是第1次被记录到。综合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破裂过程和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的资料,探讨高角度铲形逆冲断裂作用与强地面运动的关系。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内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明显大于断裂带外的台站,前者可达后者的2倍多。同时,该地震强地面运动具有很大的垂直分量,近断层垂直分量大于水平分量。结合远场资料,发现龙门山断裂带上盘峰值加速度垂直分量总体上大于下盘,上盘垂直分量的衰减比下盘慢。不考虑远场的高值异常,水平分量似乎也存在上盘效应,但目前无证据表明这些异常应该被剔除。另外,远场地面运动特征显示,相对于反方向,沿同震断层扩展方向(NNE)的峰值加速度水平分量衰减较慢,垂直分量的这种方向效应不明显。考虑到汶川地震破裂浅、断面陡和以垂直形变为主这3个显著的同震构造特性,近场和远场地面运动记录反映出位错类型和台站的实际断层距的控制作用。正因为汶川地震高角度铲形逆冲断裂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其地面运动与普通逆断型地震强地面运动的同震效应在某些分量上相同,其他分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主要根据加州地震的强地面运动数据给出了浅壳地震的峰值和加速度和反应谱加速度衰减关系。计算了走滑以逆断层地震在岩石及坚实厚土壤沉积中矩震级M4 ̄8+、距离达100km的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10.
根据强震动观测、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山脊地形对地震动具有显著影响.文章基于汶川地震主震及余震的三个地形效应观测台阵记录的三分量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经基线校正后计算得到各观测点的地面峰值加速度、峰值加速度比和反应谱比,分析山脊地形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脊地形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显著,其地形地震效应随山脊地形的不同而变化,且地形效应具有方向性;水平向地形效应显著于垂直向;谱比是周期相关的,在所分析的周期范围内谱比不总是大于1.0.  相似文献   

11.
八达岭及周缘地区壳幔结构与潜在震源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eis83程序包,对盐山大兴延庆剖面的大兴延庆段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获得了八达岭及周缘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结果显示,该区浅部断裂发育,沉积层厚度差别大;其深部构造在横向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均匀性,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明显,局部存在低速块体.莫霍面由剖面东段的大兴向延庆方向倾斜,大兴附近莫霍面的深度为34.5km,居庸关附近为38.5km.在延庆附近莫霍面存在一断裂  相似文献   

12.
武清—北京—赤城二维地壳结构和构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武清—北京—赤城剖面段的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利用常规地震测深方法进行处理与计算,目的是查明该地区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征、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深浅部地质构造环境等.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地壳呈层状结构,地壳厚度由武清的31.0 km向北西至延庆逐渐加厚为40.0 km.在北京下方壳内界面起伏较大,莫霍面在北京的北西方向有一急剧加深,在约20 km范围内M面起伏变化达5.0 km. 根据地震波动力学与运动学特征,以及二维地壳速度等值线和地震界面起伏变化等特征,沿剖面推测了5条地壳浅部断裂.  相似文献   

13.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observation condit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from Anqing city to Maanshan city, we designed the 3D acquisition geometry, and applied the multi-scale checkerboard semblance analysis to assess the preliminary resolution of the designed observation. The checkerboard semblance tests use the refraction and reflection travel-time simultaneous inversion algorithm to quantitatively provide both resolution assessment of velocity structure and Moho topography. The multi-scale checkerboard semblance recovery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the checkerboard semblance threshold value is 0.5, the preliminary resolution of the designed acquisition geometry is better than 10 km in the upper crust (the depth is less than 10 km), around 15 km in the mid-crust (the depth is 10?25 km), and better than 20 km in the lower crust (the depth is 25?33 km). The preliminary tomographic resolution for the Moho topography is about 20 km in the ray-path coverage area beneath the acquisition geometry. While the checkerboard semblance threshold value is 0.75, the preliminary resolution is 20 km in the upper crust, around 20?25 km in the mid-crust and 25 km in the lower crust. And the preliminary tomographic resolution for the Moho topography is better than 30 km in the ray-path coverage area beneath the acquisition geometry. These non-linear checkerboard tests reveal that the designed acquisition geometry is suitable to image th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in the Anhui province.  相似文献   

14.
在安徽大别山(东大别)进行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获得6条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剖面. 结果显示,东大别造山带地壳为一高速穹隆构造,在其核部中、下地壳变质岩出露于地表,波速高达5.0km/s;在其翼部,上、中地壳发育速度约6.1km/s的壳内低速层(体). 莫霍面的起伏变化较大,中心部位深达41km左右,周边地区则抬升到32~34km. 在晓天—磨子潭断裂一线下方莫霍面垂向错断,断距约4km. 东大别造山带具有大陆深俯冲-碰撞造山带地壳结构的典型式样. 莫霍面错断与扬子陆块深俯冲有关,错断处表征扬子与华北陆块碰撞缝合的深部位置. 高速穹隆构造可能是两陆块碰撞挤压的产物,穹隆翼部上、中地壳发育的低速滑脱带(面)可能在碰撞期之后的地壳伸展、超高压变质岩从中地壳抬升出露于地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台湾海峡大容量气枪震源海陆联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在我国台湾海峡采用大容量气枪震源开展海陆联测获得的广角地震测线HX9, 采用二维射线追踪法反演得到了HX9剖面的地壳二维速度结构和地壳界面形态, 初步探明了福建—台湾海峡海陆过渡带的深部构造. 结果表明: HX9剖面的地壳内存在两个速度间断面, 即C界面和莫霍面, 其中: C界面为上、 下地壳的分界面, 是一个小的速度不连续面, 速度变化值达0.08—0.16 km/s; 而地壳底部的莫霍面则有较大的速度反差, 变化值达1.02—1.29 km/s, 莫霍面上、 下的速度分别为6.75—6.97 km/s和8.00—8.07 km/s. 沿剖面的地壳界面形态总体起伏不大, 陆域上、 下地壳的厚度和界面变化趋势均相似, 从陆域到海域呈微倾斜变化趋势, 表现为减薄陆壳的特征. 莫霍面陆域埋深约为31.6 km, 向福建东南沿海逐渐减薄至27.4 km左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1986年古雷—石城剖面及嵩口—宜城剖面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初步研究结果。 对古雷—石城的纵剖面资料,分析了震相特征,共识别出五个波组:P_2、P_3~0、P_4~0、P_5~0及P_n(P_n~0)。通过对波的走时反演,正演拟合和理论地震图方法等计算,得到了该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模型。 古雷—石城地区地壳具有多层结构,并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层。古雷炮点给出的厚度分别为1.0km、15.7km、12.8km,地壳平均速度为6.29km/s,深度为29.5km,上地幔顶面P_n波速度为7.83km/s。石城炮点给出厚度分别为1.8km、18.3km、12.4km。地壳平均速度为6.29km/3,深度为32.4km,土地幔顶面P_n速度为8.00km/s。 在中地壳下部存在一低速层,其厚度为2.8km,速度为5.85km/s。根据其它研究结果,初步判断低速层介质是半熔融物质组成。 测区内横向变化比较强烈。从东向西有长乐—诏安、政和—海丰和邵武—河源三个大断裂穿过该区,并且都深切至莫霍面;在漳州盆地之下莫霍面隆起约3km,戴云山区下莫霍面凹陷近2km;永安—梅州莫霍面隆起接近3km。莫霍面分布显示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加深。 宜城—连城—嵩口非纵剖面显示了莫霍面在两处有明显断错,错距约2km邵。表明昭武—河源断裂是切割莫霍面的深大断裂。  相似文献   

17.
在沙城以东的延庆盆地及其邻近区域内布设了由GDS-1000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地震台阵,利用台阵记录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和非线性接收函数反演方法获得了延怀盆地内0-80km深度范围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利用计算机三维彩色剖分显示技术研究了台阵下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横向非均匀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的地壳厚度为40km左右,壳幔界面有4km左右的上下起伏.地表沉积盖层在延庆盆地中心附近厚度约1km,而在向盆地外围延伸的方向上相对变薄.研究区域内上地壳S波速度结构较复杂,而下地壳与上地幔则相对比较均匀.其上地壳最突出的特点是在10km深度附近有明显的S波低速层.在延庆盆地下方,它延伸到6-20km的深度范围.在延庆盆地南侧,该低速层有从西往东逐渐减弱的趋势.研究区域内的地震基本上都发生在延庆盆地下方上地壳低速体外围.据此推断,延庆盆地及其临近区域内的地震活动与该区域地壳内的热状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镜泊湖火山区地壳结构接收函数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71个远震的波形资料,用接收函数方法提取了布设在长白山—镜泊湖火山区的34个宽频带流动数字地震台站的接收函数,通过对接收函数反演,获得了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沈阳—敦化一线莫霍面深度32~33km,向西地壳厚度加厚,到长春附近地壳厚度约为36km.在天池火山口莫霍面深度为达38km,而镜泊湖火山口森林的莫霍面深度约为39km.总体看研究区的地壳厚度是南浅北深.长白山天池火山口附近地下10km左右有一明显的低速层存在;镜泊湖火山口森林附近30km也可能有低速体存在;研究发现莫霍面上S波速度梯度在火山口附近和远离火山口有明显区别.在火山口附近其莫霍面的S波速度梯度比非火山口地区的S波速度梯度明显小,说明火山口下与一般的地壳莫霍面结构有差别.研究发现沈阳—敦化一线两侧的莫霍面深度有较大变化,其位置与地表的敦化—密山断裂基本一致,说明敦化—密山断裂是研究区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地质构造带.  相似文献   

19.
~~Joint exploration of crustal structure in Fuzhou basin and its vicinities by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and high-resolution refraction as well as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1.Ma,X.Y.,The Atlas of Lithospheric Dynamics of China(in Chinese),Beijing:Atlas Publishing Company,1989,1-68. 2.Liao,Q.L.,Wang,Z.M.,Wang,P.L.et al.,Explosion-generated earthquake study on crustal deep structure in Fuzhou-Quanzhou-Shantou region,Acta Geophysica Sinica(in Chinese),1988,31(3):270-280. 3.L…  相似文献   

20.
四川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由四川地震台网的P波数据所进行的层析成像研究得到了该区地壳及上地幔速度图像的新信息(结果表明:1.20-km深度处的速度图像与地表构造特征密切有关,反映了地壳的岩性分布,呈现为断块结构;龙门山、鲜水河主要断裂及南北构造带和四川盆地清晰地成像在图上.一直被认为是隐伏存在的华蓥山断裂则鲜明地展现在20-85km深度的速度图像上.2.50±km深度处的速度图像则反映了该区的莫霍面深度明显起伏;四川盆地、徽(县)成(县)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地壳厚度小于50km,上地幔顶部速度约8.1km/s.龙门山以104°E为界,北段地壳厚度与四川盆地一样,中南段与川西相近.康滇地轴为四川地区地壳由东向西增厚的过渡地带.3.岩石层厚度显著变化,扬子准地台为比较活动的褶皱区,具有较厚的岩石层.4.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存在一定的联系,该区1930年以来M≥6.0的强震震中在20-km深度(上地壳)上的投影大都分布在速度梯度带上,成条带分布.考虑到强震的余震区大都偏高速体一侧,似乎表明,高速体有高于周围介质的剪切强度,它可能起沿断裂带凹凸体的作用.强震震中在50+km深度(上地幔顶部)上的投影几乎都分布在低速区及其边缘,那里壳幔间速度呈过渡关系,是软流层顶部较浅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