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地震非均匀度在华北地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炜  宋先月  谢端  王峥峥 《中国地震》2001,17(3):263-270
使用华北地区地震资料进行地震非均匀度GL值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1-3年,未来震中周围通常开始出现明显的GL值中期异常区,此方法具有很好的中期预报效果。文中还就GL值进行中期预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使用1972—1992年期间华北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地震空间集中度C值、地震危险度D值的空间扫描,研究它们在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的短期异常变化。结果表明大体于震前半年左右的短期阶段,C值与D值中期异常区存在三类不同形态的变化,其中大部分震例的C值或D值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显的缩小乃至消失,本文将这一特征作为短期异常的标志;第二类表现为它们的中期异常区未出现明显的变化;第三类表现为其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显扩大。文中还讨论了C值、D值用于短期地震预报的方法和预报效果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综合考虑了地震活动时空强3 个方面的震兆特征,定义了地震活动因子 A值.使用1972 ~1996 年华北地区地震资料进行空间扫描,研究中强以上地震前 A 值的中短期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中短期阶段大多数地震前出现的 A 值中期异常区面积明显缩小或消失,也有一些地震前1 ~3 个月 A 值异常区面积再次增大.还就用 A 值进行地震中短期预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新疆地震年度趋势预报效能的统计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朱令人  王琼 《内陆地震》2004,18(4):289-299
介绍了统计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地震预报效能的统计评分方法,并据此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年度趋势会商预报的效能进行了统计评价。结果表明,从总体上说地震中期(年度)预报能通过检验,预报评分值约为0.25-0.3,显示出新疆地震局年度会商会的预测结果对地震中期预报有一定能力。由于各年的评分涨落很大,不宜依据一、二年的评分值来说明预报能力或水平的提高或下降。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了首都圈地区(38.5°~41°N,113°~120°E)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本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的普遍性特征,应用孕震模型对地震活动异常进行综合分析,给出了应用地震活动异常进行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文中还提出了应用中期地震活动异常进行预报的综合判别指标,当其达到给定阈值时,再考虑地质构造、中强以上地震发生的自然概率、大震后的减震作用、中期地震活动异常的分布及其预报效能等因素,给出二维的综合概率分布图,把概率值较高的地区作为未来一、二年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区。此外还进行了震级、时间预测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炜  章纯 《华南地震》1999,19(2):7-12
将地震强度因子Mf值用于华南和东北地区地震的中期预报,以检验Mf值在上述地区对Ms≥5.0级以上地震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震前2 ̄3a开始震中周围区域一般都出现明显的Mf值中期异常区,表明Mf值对华南和东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7.
地震调制比及其在华北地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炜  宋先月  谢端  王琤琤 《地震》2001,21(2):7-12
通过对调制比预报地震方法进行改进,并使用改进后的地震调制比Rm10对华北地区进行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1~3年,未来震中周围通常出现Rm10中期异常区,具有较好的中期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8.
引用地震拟合优度r值,对华北地区18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拟合优度r值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了中强地震前地震拟合优度r值的异常特征,并把该方法应用到了河南及其邻区的中等地震预报中,制定了预报规则,进行了预测内符检验和预报评分。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中期地震预报方法,尤其对弱震区中等地震的预报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地震活动因子A值及其在华北地震中期预报中的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炜 《中国地震》1999,15(1):35-45
在综合考虑了地震活动时,空,强3方面的震兆特征的基础上,定义了地震活动因子A值。使用1972-1996年期间华北地区地震资料进行了A值的空间扫描。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中强以上地震前2-3年,在未来震中周围出现较大范围的A值中期异常区域,有很好的预报效果。另外还就A值进行中期预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王炜  戴维乐 《地震研究》1999,22(1):51-56
本使用1972-1992年期间华北地区地震资料进行地震空是集中度C值的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大部分中强以上地震前2-3年,在未来震中周围出现较大范围的C值中期异常区域。中就C值用于中期预报的方法,预报效能,C值与实际地震活动的关系,计算结果的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基于波动方程三维表面多次波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与传统的二维表面多次波预测算法相比,基于波动方程的全三维表面多次波预测方法无需对地下介质做简单近似,其更符合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真实状况,是地震资料处理中解决多次波预测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本文从三维多次波预测的基本理论出发,给出了全三维多次波预测算法的预测矩阵表示、计算方法以及实现条件,采用GPU(图形处理器)加速全三维表面多次波预测,较传统的CPU串行计算,GPU并行预测表面多次波的计算效率约提高165倍.文中分别利用二维和三维表面多次波预测算法对理论模拟的含表面多次波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多次波预测计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二维算法,文中所述的基于波动方程的全三维表面多次波预测效果明显改善,其计算精度更高,辅以合理有效的自适应相减算法,可获得高精度的地震勘探资料表面多次波压制数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相干体属性在预测断层时存在断层假象以及易受噪声影响等缺点,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断层预测的方法。首先构建适合实际工区断层特征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然后利用部分分频地震数据和人工解释出的断层标签进行网络模型训练,最后把训练好的模型应用到整个三维地震数据中进行断层预测。实际地震数据预测结果表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断层预测结果与地震数据吻合较好,并且在断层细节刻画上要优于传统地震相干体属性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多重分形理论研究了1989年大同6.1级地震前山西地震带(简称山西带,下同)小震活动时间分布结构的变化特征,发现震前各D_q值均有降维异常出现,且D_(+q)(q>0,下同)的异常尤为突出,取不同层次的地震样本进行计算其异常形态基本一致,表明震前小震活动时间分布从无序向有序转变所显示的内在结构异常变化是真实可靠的,这对我们今后地震分析预报的研究或许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门源6.4级强震前地震活动时间的分维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分维概念与方法,引入度量地震活动时间不均匀结构的物理量D对门源地区(37—38°N,101°30′—103°E)1970—1985年地震活动的时间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门源6.4级强震前D值随时间系统减小,表明愈接近强震发生时间,该地区地震活动的时间结构愈不均匀,即对称性破缺或有序性增强,其有序性具有多层次嵌套的自相似特征。  相似文献   

15.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多层砖房震害预测方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针对传统的基于地震烈度的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的不足,本文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作为建筑物震害预测的地震动指标,结合几次大地震中多层砖房的震害实例,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模型的输入为反映结构抗震性能的各类物理参数,输出为给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下建筑物破坏状态的概率。研究表明:基于BP网络模型的多层砖房的震害预测结果与震害实例的实际情况比较吻合,本文的思路和方法可推广于其他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的震害预测。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1995年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多项地震学参数(地震空间分布,b值,C值、D值,Mf值,GL值,YH值,AC值等)的异常变化,期望从中能够找出对中强地震短临预报有意义的地震学参数和特征图像,以增加对中强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防震减灾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结构分析动态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全国大中城市示范区防震减灾计算机管理系统动态化的有关问题,主要是针对未来新建房屋的特点,研究了未来新建砖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实用震害预测方法,给出了计算分析的简化方法和类比分析方法。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实现防震减灾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分析动态化,而且具有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The method of prediction of earthquake by using seismisity (MPES) is to make use of the message of earthquakes (including large, middle, small) in pre-period to predict large earthquake in post-period. Some better method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hich are selected among many means used in our country recent years. These methods are classified into six sets: 1. Method of spatial pattern; 2. Method of time process; 3. Method of seismic sequence; 4. Method of earthquake correlation; 5. Method of parameters of seismic source and medium; 6. Comprehensive method. Prediction effects of each method are evaluated with unique score. The value of each method, scoreR, are generally in a range between 0.3 and 0.6. This value only represents internal consistency, however, the ability of actual prediction belongs to the extensional effect, which is generally lower than the value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If the ability of actual prediction could be evaluated withR = 0.3, the ability of prediction of earthquake by seismicity will be stated as following: If most of earthquakes must be predicted, the warning time needs to take seventy percent of whole time period of prediction; If half earthquakes must be predicted, the warning time needs to take twenty percent of whole time period of predictio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5, 239–252, 1993.  相似文献   

19.
对2009年7月9日姚安6.0级强震前地震活动、前兆和相关宏观异常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异常对该地区6.0级以上强震的预报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