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成都盆地位于长江上游二级阶梯向一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特殊,并且广布第四纪红土沉积。为研究成都盆地中黏土矿物的特征及其成因意义,采用X射线衍射(XRD)测试技术,对胜利剖面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成都盆地胜利剖面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有伊利石、高岭石、蛭石、蒙脱石以及少量伊利石-蒙脱石混层黏土矿物和高岭石-蒙脱石混层黏土矿物。根据黏土矿物组合含量的变化特征,可以将成都盆地第四纪早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先后经历了湿热-温凉-温湿-干冷2个周期性的气候旋回,黏土矿物含量变化的总趋势与土壤沉积物的CIA指数共同揭示了研究区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有逐渐干冷的趋势,这与全球性的第四纪气候尤其是中国区域内的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古气候变化对大同盆地第四纪含水层中砷(As)富集的影响,对盆地中部的第四系沉积物钻孔样品 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大同盆地第四系沉积物中的铁矿物、黏土矿物以及有机质均为 As的重要赋存 载体.根据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可将沉积物由深到浅依次划分为4层,分别对应中更新世暖湿期、中更新世干 冷期、末次间冰期暖湿期及末次冰期的干冷期.暖湿期沉积物中的 As及铁矿物、黏土矿物、有机质含量均明显高 于干冷期,说明暖湿气候更有利于铁矿物、黏土矿物和有机质在沉积物中埋藏堆积,促进了沉积物中 As的富集.   相似文献   

3.
通过遥感解译、现场地质地貌调查,获得了房县盆地内及控盆边界断裂活动、河流阶地、夷平面等基础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综合分析认为,盆地内断裂早第四纪有一定的活动,晚第四纪以来未见明显活动迹象;控盆断裂第四纪以来有过活动,晚第四纪活动稍强,活动性质以正断为主,表现为隆起背景下的伸展构造环境;盆地新构造活动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南北差异隆升,新生代地层整体往南倾斜。  相似文献   

4.
对长江三峡地区的远安断裂、钟祥断裂和黄腊石——链子崖外围断裂的气汞含量测试结果表明:断裂所在部位(包括第四纪沉积物复盖区)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气汞异常,高出背景值2—19倍。观测结果可用来确定第四纪沉积物复盖区断裂的位置和可见断裂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光释光测年, 分析了两郧断裂郧阳盆地段的几何结构和第四纪活动性。研究表明,两郧断裂几何结构在盆地边缘和盆地内部存在很大不同,在盆地边缘主要呈左旋逆倾滑特征,发育宽大的破碎带,而在盆地内部呈正倾滑特征,断层错断了中更新统,断距最大为20 cm,甚至影响了上更新统;断层上断点沉积物光释光年龄为134.99±15.52 ka和160.95±16.88 ka,显示其在晚更新世早期有过明显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根据广州市的地质构造、基岩特征、第四纪地质和地震活动资料,论述了广州地区主要地质环境特征。认为城市的基础是第四纪沉积物,而第四纪沉积物的基础是基岩,岩土体的地质条件与其上的建筑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阐明广州市的工程建筑的安全不应仅局限于城市所在地及周边第四纪沉积物上,还必须对本地区的地质条件特征有深刻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两郧断裂构造解析与第四纪滑动速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现场调查、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第四纪年代学测定,利用构造解析法分析总结了两郧断裂的基本构造样式、构造变形序次和离散走滑(拉分)型盆地、汇聚挤压型剪切弯曲等相关构造特征;定量估算出两郧断裂中西段第四纪的滑动速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地球物理探测手段,研究两郧断裂郧县盆地段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参照两郧断裂带多个位置采集断层物质的SEM、TL测试成果,并结合本次对断层上断点沉积物OSL测年数据,对两郧断裂该段第四纪活动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郧断裂在郧县盆地段埋深相对较深;断裂特征主要为逆断层,部分分支断裂显示为正断性质;断裂带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9.
刘新颖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3,37(3):24-31,58,125,126
以西非主要深水油气产区——下刚果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为样本,分析西非地区典型深水扇的沉积特征、发育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受物源供给类型、盆地结构、构造活动及地形、海平面升降等因素影响,两个盆地深水扇体系表现不同特征和演化模式,其中下刚果盆地深水扇体系表现为点物源河流直接供给的大型单扇模式,深水水道及溢岸沉积构成该类型深水扇的主要沉积单元;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扇为线物源三角洲供给的中型群扇模式,深水沉积单元类型多样.由于沉积物流速和沉积物结构改变,控制重力流流体性质,导致深水扇体沉积特征及储层分布在平面和垂向上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关中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为研究区域构造、沉积环境演变与古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记录,但目前对新生界地层划分和第四纪下限问题仍存在争论。基于钻孔和剖面资料,结合古地磁和生物地层,对关中盆地新生界地层进行了梳理和修订,就第四纪下限和新生界地层划分与对比问题进行了探讨。岩性地层、磁性地层、生物地层证据以及气候变化特征等都支持将第四纪下限定在传统三门组的黄三门与绿三门的交界处或风成黄土与红黏土的界线之处,即松山负极性向高斯正极性转换处(M/G),古地磁年龄为2.6 Ma。基于关中盆地钻孔和剖面的古地磁数据及前人资料,划分了新生界地层,重新厘定了各沉积地层的沉积年代,将新近纪和第四纪沉积分为风成相和河湖相两套同期异相沉积地层序列,风成红黏土的年代延伸到中中新世,建议将中新世的风成堆积命名为段家坡组。这对关中盆地沉积环境形成演化与古气候变化研究、盆地资源开发以及地质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is located at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t contains very thick Cenozoic terrestrial clastic sediments, which records the formation of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due to compressional deformation during the Indo-Asian collision. In this paper, we used detrital apatite fission-track thermochronology, including 4 sandstones and 2 conglomerates samples from the Lulehe section, to reveal the 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Fission-track dating indicated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Lulehe section has experienced important cooling and uplifting in the Late Cretaceous (at ~85.1 Ma and ~65 Ma) and the Eocene (~52 Ma), respectively. The AFT age distribution on the section suggested that the provenance of Lulehe section sediment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south Qilian Shan (Qilian Mountains) and Altun Shan (Altun Mountains), and two significantly provenance changes may occur at 43.4-46.1 Ma and ~37.8 Ma,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may have strong constrains on the Cenozoic deforma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and Qinghai-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对山东第四系的全面总结。它系统地介绍了山东第四纪地层系统和剖面,并对山东第四纪黄土、玄武岩、古生物、古气候、海侵、黄河改进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本文内容包括绪言、第一章地层综述、第二章第四系划分依据、第三章沉积环境和矿产、第四章专题讨论等章节。本文可供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及有关科研,教学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ESR dating of aragonitic and calcitic corals , eolianite , calcrete , and corallineae from coral reef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as applied to study of Quaternary reef geology . The ESR ages of calcitic corals correlated with the biostratigraphy , lithostratigraphy and geochemistry of Well Xi-Chen-1 and the oxygen-isotope stratigraphy of deep sea sediments, were reliable and up to 1.26 Ma. The selection of signals for dating and other related problems are discussed .  相似文献   

14.
应用X射线衍射对青藏髙原东北缘尖扎盆地加让剖面11.8~5.8 Ma的地层沉积物进行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加让剖面沉积物矿物组分主要包括碎屑矿物、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其中,以碎屑矿物居多,主要是石英、斜长石、云母类矿物(白云母、黑云母),及少量尖晶石、辉石类矿物(普通辉石、锰钙辉石及顽火辉石等)、金红石、刚玉、磁铁矿、钛磁铁矿、榍石、霞石,偶见锆石、石榴子石、锐钛矿;碳酸盐矿物以方解石居为主,白云石占比较少;黏土矿物中,绿泥石占比最高,还有少量赤铁矿、蛭石和沸石。以全岩矿物指标研究为主,结合加让剖面沉积相演化特点,并以磁化率变化为参考,进行系统的矿物学研究,获得了尖扎盆地在11.8~5.8 Ma蕴含的古气候环境演化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1.8~10.0 Ma,气候干冷期;10.0~8.6 Ma,气候暖湿波动期;8.6~6.2 Ma,气候温暖湿润期;6.2~5.8 Ma,气候干冷期。在约10.0、8.6、7.2 Ma附近,主要矿物占比及组合特征有明显改变,当时的古环境状况发生急剧变化,可能揭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在10~8 Ma期间广泛发生了一系列较强烈的构造运动,来源于周边山脉的剥蚀使得研究区沉积的近源物质增多,约7.2 Ma之后的古环境演化过程主要受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以及全球气候变冷协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沂水县北躲庄矿区处于汞丹山凸起之上,其西侧为马站-苏村凹陷,东侧为莒县凹陷。区域地层分布较齐全,构造复杂,岩浆岩发育。该矿区地层简单,只出露新太古代泰山岩群柳杭组地层包体和新生代第四纪松散堆积物;构造有韧性剪切带和脆性断裂构造2种;岩浆岩发育,主要分布有古元古代条花峪单元、松山单元、三官寨单元。铁矿体赋存于泰山岩群柳杭组的顶部,共圈定了7个矿体,矿体呈层状产出,倾向110°~120°,倾角47°~82°。TFe品位29%~37%。其矿体成因为沉积变质型铁矿。  相似文献   

16.
第四系科学钻探及地层对比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部分环境、资源问题的基础——第四纪地质变得日益重要,第四系钻探作为第四系覆盖区填图的重要工作手段,钻探质量及编录资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第四系区域填图成果的表达。该文结合1∶5万辛安庄等五幅区调项目实践经验,对第四系科学钻探的工作流程进行了总结,并对第四纪钻孔多重地层划分与区域对比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第四纪洞庭盆地安乡凹陷及西缘构造-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地表观察和钻孔资料,对洞庭盆地安乡凹陷及其西缘第四纪构造沉积特征和环境演化进行了研究,为江汉—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研究补充了新的资料。凹陷总体呈南北向,周边为正断裂。凹陷内第四系厚一般为100~220 m,最厚达300 m,自下而上依次为早更新世华田组、汨罗组,中更新世洞庭湖组,晚更新世坡头组和全新世湖冲积。第四系以砾石层、砂层为主,次为(含)粉砂质黏土、黏土,岩性、岩相横向变化大。安乡凹陷西缘(即太阳山隆起东缘),呈自西向东缓倾的丘岗地貌。区内主要发育中更新世白沙井组,其中南部下部以砂、砾石层为主,上部为黏土;北部以粉砂质黏土沉积为主,下部可发育砂层。根据地貌、沉积及控凹断裂特征,重塑安乡凹陷及其西缘第四纪构造活动与环境演化过程: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凹陷西边的北北东向周家店断裂伸展活动,安乡凹陷不均匀沉降,总体具河流和过流性湖泊环境并接受沅水沉积;同期凹陷西缘构造抬升,处于剥蚀的山地环境。中更新世中期断陷活动向西扩展,凹陷区为过流性湖泊环境;凹陷西缘地区转为河流(南部)和湖泊(北部)环境并接受沉积。中更新世晚期安乡凹陷及其西缘整体抬升并遭受剥蚀,凹陷西缘同时具有自西向东的掀斜。晚更新世安乡凹陷拗陷沉降,具河流和湖泊环境;同期凹陷西缘遭受剥蚀。晚更新世末受区域海平面下降影响,安乡凹陷遭受剥蚀。全新世安乡凹陷拗陷沉降,具泛滥平原之河流、湖泊环境。  相似文献   

18.
1INTRODUCTIONOrdosDesertisageneral appellationof Qubqi Desert onthe north, Hedong Sandy Landonthesouthwest and MuUs Desert on the southeast (Fig. 1). It is situated on atransitional zone from arid desert steppe to semi-aridsteppe between ariddesertinNorth…  相似文献   

19.
鲁西太古代徂徕山杂岩体主要由片麻状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构成,此外尚发育少量小规模的中粗粒、细粒闪长岩。本文着重讨论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徂徕山杂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片麻状花岗岩为深源(下地壳)花岗质岩浆侵位结晶的产物;钾长花岗岩是片麻状花岗岩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部分熔融形成的,两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