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五条断裂断层泥力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红河断裂、沂沭断裂、海原断裂、富蕴断裂和鲜水河—小江断裂等五条断裂断层泥的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在五条断裂现场采集了75种断层泥样品并进行了粘土含量、含水量、密度、体积模量、杨氏模量、粘滞系数、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和弹性波速度等九种断层泥性质参数的测量,取得了693个数据,使我们对我国断层泥的力学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断层泥的物理特性和力学性质,并对粘土断层泥的矿物成份、围压条件、含水量等与断层粘滑的关系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断层泥是断层错动的产物,成份往往比较混杂。含伊利石的断层泥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目前对常发生地震的5—15公里深处的断层泥特性了解甚少。本文通过含断层泥标本的高温高压实验结果,企图揭示一些断层泥在深部的特性。实验表明,在一定围压下伊利石断层泥在200℃和600℃时表现为无震稳滑,强度低。在350℃—480℃间表现为有震粘滑,强度高。对实验后的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分析和显微镜观察证明伊利石力学性质的变化与标本中含水情况的变化以及高温下的白云母化过程有关。进而讨论了蛇纹石、伊利石和其它粘土矿物在力学性状和矿物成份上的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可可托海一二台断层第四纪以来沿断层发生大规模右旋走滑和倾滑运动在地表留下的各种痕迹,并对其现代运动的力学特性——粘滑机制提出了地质证据。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断层泥对断层滑动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断层的滑动方式又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紧密联系。研究断层泥与断层滑动方式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一、非粘土断层泥的研究 Shimamoto和Logan(1981)[1]在缩短率为2×10~(-4)cm/s,围压可高至300Mpa,室温干燥条件下的三轴装置中,研究了不同种类非粘土断层泥对砂岩模拟断层滑动方式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比了可可托海—二台断层与北安纳托里亚断层和圣安德列斯断层,指出了它们在断层运动性质、大地震活动、断层的组合特征以及走滑断层的典型构造地貌等方面都很相似。但是,由于它们所在大地构造部位不同,像二台断层等大陆内部走滑断层的规模一般都小,运动速率较低,大地震复现周期较长;板块边界走滑断层普遍表现为规模大、运动速率高、大震复现周期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断层泥力学性质与含水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断层泥是影响断层运动的重要地质因素。研究它的力学性质和影响其力学性质的各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最近完成的我国五大断裂断层泥基本力学性质的实验结果,分析了含水量对断层泥力学性质的影响。发现断层泥的粘滞系数、杨氏模量、抗压强度和残余体应变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明显地减小。断层泥的韧度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断层泥的体积模量、弹性波速和抗剪强度与含水量的关系不明显。天然断层泥是粘土、断层碎屑和水的混合物,水在其中的作用比水对岩屑或粘土本身的作用更复杂。强调了对天然断层泥进行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研究沿新疆可可托海—二台断层1931年发生地震时所形成的断层陡坎和以前古地震形成的基岩断层坡角的陡坡变化,探讨了位于山坡上的地震断层陡坎与形成年代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断层上大震重复发生的时间间隔。 断层陡坎按其构成物质可分为松散碎屑的和基岩的两类。松散碎屑陡坎的平均剥蚀速率为0.19°/年;基岩陡坎的平均剥蚀速率为0.036°/年。对于松散碎屑陡坎来说,逆向陡坎(其倾向与山坡倾向相反)比顺向陡坎(其倾向同山坡倾向)较易保存,前者为 200多年,后者为60—70年。 根据基岩陡坎脊部受剥蚀的两种坡度,求得1931年以前两次古地震的年代分别为公元1264年和公元681年。最后求得该断层大震重复发生的平均时间间隔为625年。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断层岩石在断层带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其摩擦强度和摩擦滑动稳定性对于断层活动性的影响,我们采集了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发生区段出露的自然断层泥样品和后山断裂带韧性剪切带中的富含层状硅酸盐矿物的糜棱岩样品进行了水热条件下的摩擦滑动实验研究。我们根据自然断层泥样品的XRD分析结果选取了5种具有不同矿物组合及含量的自然断层泥样品并在50MPa的初始围压和25℃~15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了摩擦滑动实验。  相似文献   

10.
《地震地质》1993,15(2):156
《西藏中部活动断层》是对西藏中部地区的活动断层、地震地表破裂研究的全面总结。书中详细论述了西藏中部主要活动断层及沿其分布的地震地表破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讨论了强震的发震构造;总结了西藏中部主要构造盆地类型及其特征,并探讨了拉分盆地和地堑系的发展演化;最后,根据不同方向活动断层、地震地表破裂的力学性质和运动特征,结合粘土实验、数学模拟结果,讨论了西藏中部的现今受  相似文献   

11.
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现代位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吾.   《中国地震》1991,7(1):65-72
布设在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上的三处三角测量观测场地和布设在额尔齐斯断裂带上的一处三角测量观测场地现已积累了四期资料。在对这些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该断裂带的位移特征及构造应力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断层除继承性活动外,在地震活跃时还表现为反向运动,就其断层平均位移量的绝对值而言,可可托海—二台断裂为7mm/年,在平行于断层方向的位错为4mm/年;额尔齐斯断裂的位移量为8mm/年,在平行于断层方向上的位错为5mm/年。应力分析结果表明,1984年以来剪应变主要集中于断层两端。北端近期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应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而南端的地震活动已沉寂八年之久,况且应力自1986年以来一直在集中。这一地区的发展动向,应引起同行注意。另外,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北端在向北发展,而南端却始终未能向南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5年来,我国广泛地开展了天然断层泥力学性质的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在实验中,对天然断层泥的多种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在现场进行了某些力学量的测量,取得了系统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对活动断裂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天然断层泥力学性质研究的特点及其进展情况,并提出了今后进行断层泥研究应考虑的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红河断裂带断层泥基本力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红河断裂带断层泥的某些基本力学性质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红河断层泥的体积压缩模量为104巴的量级,杨氏模量为102—103巴的量级,泊松比为0.3—0.4,单轴抗压强度由数巴至数十巴,单轴抗剪强度为数巴,粘滞系数为1010—1011泊的量级,弹性波速为1.5—2.2公里/秒。对比红河断裂带南北两段断层泥的力学性质,看出南段断层泥的体积压缩模量,杨氏模量、抗压强度、粘滞系数和弹性波速比北段断层泥高。此外,南段断层泥弹性波速基本上各向同性而北段断层泥弹性波速显示出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4.
在强烈地震活动带,一般都伴随着规模宏大的活动断裂。活动断裂带内又广泛地发育着断层泥。因而研究断层泥的力学性质对研究断裂的发育、地震的活动、乃至工程的稳定性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岩石破裂实验中,所谓不稳定性是指伴有突然应力降的力学行为,既包括完整岩石  相似文献   

15.
温度压力孔隙压力对断层泥强度及滑动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不同的压力、温度和孔隙压力下进行了含四种不同断层泥标本的强度试验。碎屑型断层泥对压力很敏感,对温度无反应,对孔隙压力的反应符合有效应力律。粘土类断层泥则对温度和孔隙压力有明显响应。这些力学性质的差别反映了具体变形机制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自1977~2006年,新疆伽师地区相继发生了多次强地震.本文运用哈佛大学公布的该区域的CMT解,通过对不同地震的分布及断层性质的定量化分析,将地震分为三个时段,并由P,T轴拟合了该区域分时段的应力场方向,分析震源性质及区域应力场发现,1997年3月1日至2003年1月4日该区域的地震断层性质及应力场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而2003年2月24日起,其地震断层性质和应力场方向又恢复到了第一时段的状态,结合该区域地层速度模型和区域受力状况、构造背景、以及地震断层性质和分布规律等,作者提出了该区域地震断层性质及应力场变化原因是由于障碍体的存在结论.  相似文献   

17.
可可托海一二台活断层(简称二台断层)是1931年富蕴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在这条断层上地震历史的文字记载资料很少,19S1年综合研究富蕴地震断裂带时曾在地表发现过不少古地震遗迹。现代活断层研究,开挖已成为重要手段之一,藉以查明古地震事件、大地震复现期和断层活动速率。最近,我们在二台断层北起海子口、南至干沟等几个地段进行了大规模开挖,揭露出许多被掩埋的古地震遗迹,对解决二台断层的大震复现期和活动速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区断层围陷波探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汶川地震区开展震后科考和断层围陷波探测,本文主要介绍平通镇断层围陷波探测及初步结果。平通镇处在汶川8.0级地震断层带正上方,地表破坏十分严重。该断层围陷波测线横跨断层,以地震探槽为大致中点,沿NW—SE方向两端延伸,测线长约400m。这次观测结果表明,在汶川8.0级地震的新破裂带中可以观测到断层围陷波,反映了断层带内外的介质在物理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该测线记录的断层围陷波优势频率大约为3—4Hz。探槽附近的台站断层围陷波较强,初步推测,该地段地壳内断层的宽度大约有200m。  相似文献   

19.
用双剪法研究了可可托海——二台断裂断层泥夹在岩石块间的摩擦滑动特征,得到的摩擦系数是:海子口——0.153,水磨沟——0.250,老山口——0.566,托斯巴斯套——0.521,干沟——0.624,乌伦古河南——O.620。  相似文献   

20.
富蕴地震断裂带位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它继承性地发展了可可托海——二台断裂,于1931年8月发生富蕴8.0级地震。断裂带内古地震及断层活动遗迹保存良好,对地震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因此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目前,人们试图利用地层年代配合野外证据,研究和推断断层活动及古地震重复周期。本文将利用所获得的~(14)C 年代数据,确定该地区全新世地层的年代,并对全新世以来,断层的活动年代进行一些粗略的探讨,为研究断裂的重复周期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