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赤峰市地下水位评估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从赤峰市2005—2010年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及同一时期降水、气温等气象资料,评估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分析了降水量、气温等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地下水位下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地下水位下降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渍水麦田土壤水分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建立了一个反映土壤渍水、可与小麦生长模型耦合的土壤水分动态模型,尤其考虑了因地下水位较浅而引起的毛管上升水量和土壤导水率的变化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采用盆栽小麦水分试验资料验证了日蒸散量的模拟值,利用湖北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和江苏金坛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土壤水分历史资料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综合测试和验证,结果表明:蒸散量、地下水位和0~50 cm土壤含水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模型能可靠地预测多雨和渍水地区麦田土壤水分的变化动态  相似文献   

3.
华杰  吕淑琳  王静 《山东气象》2007,27(3):33-35
利用济南市1999—2004年的降水和地下水资料,分析了济南降水与地下水位变化的对应关系,认为降水是地下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中西部浅层地下水位时空变化特征及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资源是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之一,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2007~2013年降水和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吉林省中西部浅层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7~2013年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平均地下水位总体呈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年内及年际变化中、西部区域差异较大。其中,西部地区地下水位年内波动幅度较小,且各测站的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而中部地区的年内波动变幅较大,且除长春站年变化幅度不大外,其余测站均呈上升趋势;(2)中部地区各测站年均、月均地下水位与年、月降水量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源自降水量的入渗,而西部地区各测站地下水位与降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地下水位埋深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3)降水对地下水位的影响表现在:年均浅层地下水位与年降水量整体保持一致的变化趋势,降水量影响着浅层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汛期前后地下水位的变化及变幅与汛期降水量有密切关系,且丰水年与枯水年汛期降水对春季地下水开采量的缓解作用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扼要分析了济南市水文地质概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南部山区降水量、地下水位、市区地下水位及趵突泉泉涌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部山区地下水位与市区地下水位月相关置信度超过0.05,汛期超过0.01的显著水平;南部山区2-9月份降水量及汛期降水量与市区地下水位年最高月份相关置信度超过0.05的显著水平;在南部山区人工增雨开发空中水资源,是开源保泉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水资源演变趋势及空中水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通过分析近30的山东省水资源的年际变化,历史倾向性和阶段性,研究了水资源总量及径流量和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我省水资源量年际变化大且呈快速下降态势,其中,地表径流量下降尤为明显;水资源变化存在丰水,平水和枯水三个历史阶段。其次,建立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对未来水资源总量进行预测显示,1998-2000年山东水资源仍处于偏少状态,且呈逐年减少趋势。最后,根据国内外人工增雨科研和作业与试验结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新乡近40年气候资料分析发现.80年代新乡的气候变化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特点,冬季明显变暖.夏季变凉;年降雨量明显减少,特别是夏旱严重。由此引起的直接后果是小麦病虫害面积增大.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加深。80年代气候的变化主要还是由于气候自然振动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东南亚高压极涡活动对齐齐哈尔市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南亚高压和极祸是决定当地夏季降水的两大重要环流系统;北半球100hPa冬季极涡异常变化对当地夏季降水具有很好的预报意义;冬季高原高度距平对7月500hPaM高变化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蓖麻发育期的观测,结合当地气象条件,分析了阿克苏种植蓖麻的适应性及栽培中应采取的趋利避害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商洛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点和干旱对农业生产危害的基础上,结合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分析,提出干燥度K=0.82作为当地易干旱区分区指标。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提出了趋利避害的若干雨养农业适用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当地水资源分配出现了显著变化。因此,厘清黄河流域城镇化作用下水循环的改变对制定黄河流域城镇化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的黄河流域下垫面数据、世界人口数据集的人口密度和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Grace)的Center for Space Research (CSR)陆地总水储量格点数据,开展了黄河流域城镇化过程中地下水的变化特征分析工作。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镇化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下游存在明显的城镇化加剧现象;全域人口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下游的人口增长趋势最大;黄河流域的地下水呈下降趋势,以下游的地下水下降最为显著。通过对比黄河流域新增城镇、不变城镇和消失城镇的地下水变化差异,发现地下水下降幅度最小出现在消失城镇,新增城镇的地下水下降幅度小于不变城镇的区域。因此,黄河流域城镇化对地下水的减少具有显著的作用,新增城镇地下水并没有出现显著下降的结果也说明近年来城镇化后的地下水保护政策取得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华北受水区植被与降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地区年际归一化植被指数(NDⅥ)的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当强的正相关,降水量增加会显著的改善植被覆盖.华北的NDⅥ变化显示了很强的季节变化特征,6月是华北农作物种植和生长的关键时期,但该月的需水量并不大,农作物生长旺季在7~8月.北京、邢台和潍坊的7月份农作物增长最快,月平均相对NDⅥ增长速度为0.4,8月的为0.2,因此,在7~8月农作物生长需水量最大,相当降水量接近180 mm,因此,在调配农业用水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子.    相似文献   

13.
用统计方法和水量平衡法推导出江淮地区潜水蒸发经验计算模型。利用农田水分平衡原理分别在江淮地区建立了引入潜水蒸发量和没有引入潜水蒸发量的冬小麦和大豆土壤水分动态预报模型,并对这两种模型在地下水浅埋条件下的预报准确度进行比较。1980年的比较结果是:当预报时效为10天时,两种作物7个时段的土壤水分平均绝对误差前者为8.2 mm,后者为20.1 mm,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8%和6.8%。引入潜水蒸发量后,冬小麦和大豆土壤水分动态预报模型的预报准确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廉丽姝  李志富  李梅  李庆  李长军 《气象科技》2012,40(6):1030-1038
根据山东省1961-2008年的气象资料,利用逐级订正法计算了山东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并进一步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探讨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冬小麦及夏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存在有明显的年际波动和空间差异,其中冬小麦优、劣年景气候生产潜力相差3~9倍,夏玉米相对较小,为2~3倍;全省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高值区位于水热条件匹配较好的鲁南地区,低值区在半岛东部沿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与实际单产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山东省粮食产量,特别是夏玉米产量的年际波动受作物生长期间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全省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区域互补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利用河南1978-2005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资料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产量资料,分析了河南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8a来河南农作物受灾面积呈上升趋势,其阶段性变化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较少,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明显增多,最近几年又明显减少。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50年代最有利,80年代次之,70年代较差,60年代最差。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南部电网夏季电力负荷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北省南部电力公司提供的2007-2009年南电网区域逐日最大用电负荷资料,分析了南电网区域夏季日最大负荷变化规律,与其他月份相比,夏季5-8月的日最大电力负荷的波动性明显大于其他月份.采用标准化和相关分析法,逐月分析了气象因子与日最大电力负荷的相关性,并找出了日最大电力负荷的周变化特点,以及节假日对日最大电力负荷的影响.结合农作物生长特点,分析了南部电网日最大电力负荷变化特征,为以后日最大电力负荷预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河南1978-2005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资料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产量资料,分析了河南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8 a来河南农作物受灾面积呈上升趋势,其阶段性变化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较少,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明显增多,最近几年又明显减少。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50年代最有利,80年代次之,70年代较差,60年代最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生长分析法与农田小气候方法相结合的途径,研究了小麦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能量转换效率随生育期的变化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用光能利用效率定量分析栽培措施产量效应机理的实例。文中对现在通用的只使用理想数值计算小麦光能利用率的方法提出了改进意见。试验表明:小麦群体的光能利用率随生育期变化的曲线呈双峰型,抽穗期出现极小值;同样的经济产量所相应的光能利用率,南方的大于北方的;施肥措施的产量效益是群体的能量转换效率、反射率和农田植被覆盖度三个因子在施肥措施的作用下对光能利用率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Access to food, water, and good air quality is indispensable for human life, as reflected in various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however, pursuing food security may pose threats to water security and/or air quality. An important case is northwest India including the Punjab and Haryana states, which is the ‘breadbasket’ of India with a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paddy rice area. The rapid expansion of rice farming has stressed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impacted air quality. Satellite observations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data for better decisions on food security, water storage, and air pollution, which would be vital for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observations from multiple satellites from 2001 to 2018, we found that paddy rice expansion (+22%) increased groundwater depletion (−1.50 cm/yr), residue burning (+500%), and air pollution (+29%, PM2.5) in the breadbasket of India. Moreov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 showed changes in these interactions after the enactment of a groundwater protection policy in 2009, which decelerated groundwater depletion (−1.20 cm/yr) due to delayed rice planting and harvest dates (∼15d); the latter elevated air pollution in November (+29%, PM2.5). Our finding stresses the need to reconcile the trade-offs and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s among SDGs 2 (food), 3 (good health), 6 (clean water), and 11 (air quality in cities), in policy-mak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 efficient crop residue ul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bottom-up groundwater use regulations, and cropping system shift towards less water-consuming crops are critically required to resolve the trade-offs of the food-water–air quality nexus in the northern India. Our study also showcases remote sensing approaches and methods to support and ai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SDGs and track their progreses to support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气候因子与云南粮食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剑 《应用气象学报》2000,11(2):213-220
该文分析了云南近50年气候生产力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对气温、降水与小麦、水稻产量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12月至翌年2月的降水是小麦增减产的关键因子, ≥10 ℃的积温比降水更有利于水稻生产.同时针对制约农业增产的重要气象灾害发生时期进行诊断, 发现小春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是1~2月的冬旱和2~4月的倒春寒, 大春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是5月干旱和7~8月的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