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东天山晚古生代内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规律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东天山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金铜矿产富集区之一,通过初步研究,按照成矿系列的学术思想将区内金属矿床划分为6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并对每个成矿亚系列形成的构造环境和主要地质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进而探讨了该地区区域成矿规律与构造演化的关系,总结了该地区构造活动的时-空演化导致该地区独具特色的内生金属矿床侧向分带现象。  相似文献   

2.
以泥盆系占优势的南秦岭成矿带中存在有重要的Pb-Zn-Ag,Au,Hg-Sb及Cu矿床。它们形成中晚古生带扬子地块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盆地演化与造山期中,成矿系列显示出时间与空间的演化特征,构在了一个热水沉积成矿系列,成矿发生于一个热旋回中,各种矿化有相似的物源,每一种地质事件都有特定的金属富集及富集在型和大型矿床是该地区构造-岩浆变质变形作用的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3.
综合研究表明,W-Sb-Au型金矿床的赋矿层位形成于地壳强烈活动期(地槽期、地洼期)。富含钙泥质,凝灰质的砂板岩系是该类金矿床的有利控矿围岩。层间断层在其成矿过程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断层作用过程中发生的构造地球化学反应导致金的聚集成矿,伴随地壳演化而发生的构造成矿演化促使金等矿化元素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4.
文登南部陆—陆碰撞与流体成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对胶南-文荣碰撞带东段,即文登南部陆-陆碰撞带地质特征研究,探讨了Ag→Au,Ag→Au→Au,Pb,Zn→Au,Cu这一明显的矿化分带性与碰撞机制的关系,详细研究了碰撞带中石英包裹体特征,尤其是深入研究了石英包裹体中H2O和CO2含量变化特征与碰撞带中挤压构造及伸展构造耦合关系,提出了碰撞驱动流体与成矿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火山次火山岩—斑岩金银矿成矿系列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研究了中国火山次火山岩-斑岩金银矿成矿系列的划分、成矿构造环境、矿床类型、成矿形式。该系列金银矿划分为6个亚系列:大陆边缘与高钾钙生英安-流纹岩有关的Ag-Au成矿亚系列;古生代岛弧区与富钠高碱玄武岩拉斑玄武岩有关的Au(Cu、Ni、Cr)成矿亚系列;陆内裂谷、裂陷区富碱高钠中基-中酸性夺有关的Au-Cu-Fe成矿亚系列;地槽褶皱带钙碱性安山-流纹质火山岩有关的Ag-Sn-Cu-Pb-Zn-(Au  相似文献   

6.
广西大瑶山一西大明山金银成矿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彬  黄方方 《地球科学》2000,25(4):352-361
大瑶山-西大明山是广西主要的金奶产地和重要的成矿远景区,区内金银矿床主要产于寒武系中,矿床形成与加里东和燕山期构造活动和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形成与同熔型花风岩类有关的Au-Ag-Cu成矿系列,并建立了挤压构造条件下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块北缘金,多金属成矿地质背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昌勇 《辽宁地质》1998,(4):241-250
华北地块北缘是我国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根据区域地质建造特点、构造性质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成矿地质背景。不同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有不同的成矿特点:变质基底区,主要形成沉积变质改造型Cu-Fe-Au-Pb-Zn成矿系列;盖层区,主要在中晚元古代沉降区形成Pb-Zn(Ag)沉积成矿系列、Pb-Zn(AgAu)沉积改造成矿系列;地槽区,主要形成中酸性岩浆热液多金属成矿系列,火山-次火山热液金、多金属成矿系  相似文献   

8.
朱霭林  易国贵 《贵州地质》1999,16(3):221-232
讨论了贵州雷公山地区的成矿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机理和成矿规律,特别详 了不同级次构造对锑矿带,矿田,矿床,矿体的控制作用。指出在江南造山带古隆起区,高密度幔源液体分异的热液活动,可能形成石英脉型Sb-Au矿或Sb-多金属矿,即与过渡性韧性剪切带有关的蚀变糜棱岩型Au矿或An-多金属矿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9.
青海鄂拉山地区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青海鄂拉山地区为海南三叠纪沉积盆地西缘的北北西向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带,其交切柴达木地台边缘东昆仑近东西向构造。其中铜多金属矿床形成于盆地裂陷和陆内俯冲一滑脱造山期。盆地裂陷后期(T2)海相基性火山岩喷发前,热水活动形成了铜峪沟铜矿床,同时也形成了区域性含Cu等成矿元素高的“矿源层”;在造山期(T2未-T3),通过区域动热变质和岩浆气液交代,形成日龙沟沉积-变质锡多金属矿床、赛什塘沉积-变质-岩浆热液叠加铜矿床、索拉沟多金属矿床及尕科合岩浆热液交代-充填式含铜银砷矿床和什多龙铅锌矿床.文中扼要地阐述了矿床受地层、岩浆岩、构造及交代岩控制的特点,强调鄂拉山地区的南段,既是北北西断裂与东西向基底断裂交汇部位,有利于海底热水成矿,同时这里还是陆壳俯冲-滑脱构造强烈地段,对变质和岩浆热液有集、迁移和储存也较有利。  相似文献   

10.
青海鄂拉山地区铜金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海鄂拉山地区为海南二叠纪沉积盆地西缘的北北西向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带,其交切柴达木地台边缘东昆仑近东西向构造。其中铜多金属矿床形成于盆地裂陷和陆内俯冲-滑脱造山期。盆地裂隐陷后期(T2)海相基性火山岩喷发前,热水活动形成了铜峪沟铜矿床,同时也形成了区域性含Cu等成矿元素高的“矿源层”;在造山期,通过区域动热变质和岩浆气液交代,形成日龙沟沉积-变质锡多金属矿床、赛什塘沉积-变质、岩浆热浆液叠加铜矿  相似文献   

11.
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及其成矿效应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概念。从大喜马拉雅构造域及其成矿效应出发,通过构造域对矿集区的控制作用、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深部过程与成矿效应的分析,从而较全面地评价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资源潜力和需要进一步工作的重要成矿带或矿集区。通过分析认变喜马拉雅-城矿域内强烈的壳幔物质交换,下地壳翻天覆地的物质和流体交换,导致了在同一构造地质单元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超大型矿术的存在。并对多个重要矿床类型提出了更切合实际的观点,如西藏甲马铜钼银铅锌金多金属矿床属于矽卡岩-斑岩复合型,云南羊拉铜钼金及金属矿床也属于矽卡岩-斑岩复合型砂床等,在喜马拉雅构造域内形成的燕山晚期或喜马拉雅期矿床大多和大陆地壳深部复杂的动力学过程有关,矿多矿床中银、钴已经作为主要成矿元素。最后明确提出了青藏高原主体及东缘重要矿集区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2.
南秦岭及邻区大陆动力成矿系统及成矿系列特征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以南秦岭及邻区为例,从大陆岩石圈地幔尺度上探讨了早古生代以来4种大陆动力学成矿系统及其14种不同的成矿系列,并指出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主要成矿系列及今后的找矿方向。在早古生代大陆岩石圈地幔垂向构造扩展动力成矿系统中,陆缘主动裂谷盆地中,陆缘主动裂谷盆地中Ni-V-Mo-Au-U-Se等是主要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3.
新疆西天山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形成演化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隗合明  吴文奎 《地质学报》1999,73(3):219-230
笔者根据对西天山北部大量矿床和矿点研究,在对西天山成矿类型及成矿控制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将该区金属矿床主要划分为3个成矿系列类型,即:①与中酸性、酸性花岗岩类有关的Cu-Fe-Au-MoO-W-Sn-Pb-Zn成矿系列类型;②与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建造有关的Cu-Fe-Au成矿系列类型;③与沉积岩、热水沉积岩有关的层控Cu-Pb-Zn成矿系列类型。每个成矿系列类型具有不同的成矿特征和成矿背景。成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温仗子金故研究结果表明,辽西地区的贵金属成矿作用与侵入体接触带、同熔型岩浆岩(包括与花岗岩类、斑岩、碱性岩和岩墙群)、深源岩浆、复合岩体有关并明显受到长期的多期次的岩浆活动中心控制。多期次的岩浆活动点存在着深洞构造,深洞构造-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的统一,可概括为深洞成矿,深洞成矿是贵金属成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共同—疙瘩沟地区金-多金属矿床(点)多产于燕山早期花岗岩中,矿体石英中流体包裹体较发育,以气液包裹体为主。通过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认为:成矿流体属于Na+-Ca2+-Cl-[SO4]2-型,中—低盐度(5.7%~8.5%),成矿温度为中(偏低)温(225~275℃),压力为75.1~115.8MPa,pH为5.23~6.05,Eh为-0.57~-0.62V,推断Au最可能的搬运形式为[AuCl2]-。可见该地区金-多金属矿床(点)为中(偏低)温岩浆期后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6.
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动力学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邓军  翟裕生 《地学前缘》1999,6(2):315-323
成矿系统的形成、演化与区域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行为有关,成矿系统动力学是确定成矿系统演化和最终结果的关键,其研究是对传统成矿的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东地区长期处于大陆边缘,构造成岩成矿作用过程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1)太古宙-元古宙绿岩地体产生、形成-金的矿源系统雏形;(2)古生代构造环境稳定--金成矿作用间歇;(3)中生代绿岩带强烈活化-改造-构造成岩成矿;(4)新生代构造继承性活动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该文中着重表达了3方面研究成果:在陈述清水沟-白柳沟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基础上,描述了已知工业矿床的基本特征,并将其类比为两类矿床,其一为Zn-Pb-Cu型小铁山式矿床,以展布于郭密寺北火山穹隆北东和南西两侧的下柳沟、弯阳河、下沟及郭密寺矿床为代表;其二为Cu(-Zn)型白银厂式矿床,以出露在黑河古火山穹隆北翼近核部的香子沟矿床为实例。成矿前期、成矿时期,以及成矿后期地质条件的分析与概括表明,该地区与白银厂地区在海相火山岩的成岩环境─—裂谷岛弧、火山岩组合──双峰式、古火山机构类型──古火山穹隆,以及成矿机制──海底热液对流循环成矿等诸多方面都具相似性,是寻找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良好地段。提出了该区此类矿床的综合成矿模式,相信它在本地区扩大寻找小铁山式矿床和突破性寻找白银厂式矿床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际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8.
蔡发田 《矿产与地质》2001,15(5):305-310
运用“矿源层-构造-岩浆岩三位一体”的找矿理论。叙述了喜峰口-凌源成矿带金成矿条件。划分了金矿类型,总结了成矿规律,提出了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9.
吉南地区斑岩—热液脉型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四个典型矿床(二密,西岔-金厂沟,正岔,荒沟山)的地质,地球化学等综合信息对比,发现它们在形成时间-空间-成因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斑岩-热液成矿系统。该系统包括“三大”成矿体系,即:幔源岩浆体系,深穿透断裂构造体系,含矿气液流体体系。其中,二密铜矿产于中生代塌陷式火山机构内的斑岩体内外接触带,为斑岩型矿床,西岔-金厂沟金矿产于深穿透性构造控制的斑岩体边部,属斑岩-热液脉型金矿,正岔铅锌矿产于中生代斑岩体与早元古宙地层的外接触带,属热液矽卡岩型多金属矿,而荒沟山金矿则受控于北东向鸭绿江断裂体系与中生代斑岩共存的构造带中,属热液脉型金矿,在区域成矿上构成斑岩型,斑岩-浅成热液脉型和浅成热液脉型多金属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云南岔河铜矿成矿时代与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学  邵树勋 《地球化学》1995,24(2):180-187
早元古界岔河变质岩中铜矿石黄铜矿的Pb-Pb等时线年龄为951±36Ma,属于晋宁运动早期的成矿作用。矿石稀土分配模式与围岩相似,二者均以富轻稀土为特征,Eu轻微亏损,矿床成因与含铜变质岩系有关。黄铜矿的δ34S值分布范围为-12.47‰--5.32‰,平均值为-8.93‰。含矿岩系形成于近海开放体系中。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区域地层Cu、Mo、S的丰度较高,比泰勒的地壳丰度值高3-10倍。Cu在矿化过程中,变质作用和构造控制有重要意义,地层中的成矿元素在有利的构造部位沉淀,形成浸染状矿化和石英硫化物脉。该矿床属于火山-沉积变质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