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观测台网,是全国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手段由于美国板块边界观测(PBO)项目的影畸,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邱泽华等,2002;邱泽华等,2004a;邱泽华等,2004)。钻孔应力-应变观测对象包括:体应变、分量应变、分量应力和差应变。目前登记在册并正常运行的钻孔应力一应变地震前兆监测台站共计45个,分布于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的台站有多种观测项目,例如昌平台,作为钻孔应力-应变综合观测台,曾经有5~6种钻孔应力-应变观测项目,目前有体应变、压容分量应变和差应变三种观测。目前正常运行的观测项目共有49个。  相似文献   

2.
我和我们团队的李秉元、师洁珊、贾维九、高银秀、张宗润等同志,在地震战线几乎用了毕生的精力以地壳应力状态及其动态变化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钻孔应变测量的途径寻找其变化特征与地震过程的关系,尤其是地震发生的前兆异常特征。我们一直力求将测量系统的研制与地震监测预报实践相结合。不管是在地震台站几十至近200米深的钻孔中进行的地壳应力-应变活动的监测与预报实践探索,还是在大庆油田近1000米深的油井中开展套管综合监测以探寻套管成片损坏机理及防护措施的研究,我们全身心地从事着艰苦的、极具开拓性的工作。也许是地球的神秘现象…  相似文献   

3.
一、跨断层形变测量的理论基础长期研究表明,地震的发生与断层活动密切相关.构造地震是地球动力学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活动断层互为因果关系.因而对活动断层进行监测,无疑可获取地震前兆信息.实验和观测表明,断层两侧三度空间的相对运动幅度远大于连续岩体应变信息的幅度.因此跨断层测量的效果优于不跨断层测量,其信息量和信噪比均有很大幅度提高,是  相似文献   

4.
钻孔应力-应变观测是地震前兆监测的一个重要手段。经过三十多年的曲折历程。目前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发挥这种观测的作用,提高这种观测资料的利用率,是研究人员和台间观测人员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台站提交地震观测报告是提高观测资料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应该成为台站的一项重要任务,昆仑山8.1级大地震的发生,为钻孔应力-应变台网将这项任务纳入台站工作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大灰厂断层位移测点所在的八宝山断裂大灰厂段的断裂特征及地质时期的新活动特征进行了剖析。认识到在新生代以来断裂活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40年来断层位移测量资料(基线和水准测量)所得到的断层现今活动特征与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既能够提供地震活动期和平静期的信息,也能够反映出不同地震活动时段的受力方式和应力状态。当观测周期适当加密时可以提供地震的前兆异常信息(包括趋势异常和短临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首都北京的地质安全,在探索首都圈地区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在地震地质研究中应用思路方法的基础上,制定首都圈地区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总体规划,通过不同关键构造部位深孔地应力测量、实时监测以及测量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揭示首都圈地区地壳浅表层现今地应力环境,捕捉中强地震发生的地应力前兆异常。平谷地应力实时监测台站全程记录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及其前后地应力大小和地下水位相对变化,尤其是大地震发生的前兆应力变化,为地震地质研究积累了宝贵的数据。通过首都圈地区不同关键构造部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及2012年和2013年唐山及其周围地区地震发震背景的综合研究,发现唐山—滦县—昌黎一带,尤其是昌黎地区,现今构造活动异常,需要重点关注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近年来福建沿海以及福州市地震地质勘探调研的最新成果 ,分析了长乐市地质构造背景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为跨断层土壤氡气 ,二氧化碳观测等手段的监测资料分析 ,以及地震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空间对地观测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地震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由于新的观测技术和理论的快速发展,使得高光谱在断层逸出气方面的应用在强震前兆信息分析中有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简单介绍了断层气体地面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方面的应用现状,概述了高光谱遥感的原理、反演方案和方法等。笔者建议运用地面监测和高光谱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监测强震前后活动断层逸出气的光谱变化,根据数学算法反演痕量气体组分浓度,最后,结合震例,探讨强震前后断层逸出气体异常变化量与强震的关系,提取断层气体各组分强震前兆信息。利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来研究断层逸出气,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对强震前兆异常信息的空间分析和可靠性判定能力,对全面发展地震监测预报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966年邢台地震后,李四光教授接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1],在地质部组建地震地质大队,从全国17个单位调集了地质、物探、测量及地应力仪器研制和观测人员,从事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至今已四十年。我作为一名从事地质找矿的地质人员,在这四十年中经历了认识――实践――研究――再认识的艰辛历程,参加过活动性断裂的调查、研究,也参加过一些经验性的地震预测和预报工作,但是深切地感到明确地、有科学依据地作出地震的预测和预报难度大、责任重、任重而道远。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还应当坚定信心、攀登高峰,为防震减灾而…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述地震前兆观测场的要求 ,福建数字地震前兆台网在依据观测场的要求是如何合理分布各观测点。并着重阐述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仪器观测技术系统的组成 ,前兆台网仪器安装过程及仪器安装过程需注意的事项。对福建数字地震前兆台网的安装做了小结。对此次仪器安装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合理摆放仪器、规范综合布线、传感器密封、避雷地线等做了几点建议。笔者结合多年的维修实际操作经验 ,对地震前兆仪器的设计如何提高仪器标准化、集成化、为维修的方便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也门71区地震资料采集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裴全理 《物探与化探》2009,33(2):181-185
也门71区地表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给地震采集带来施工和技术上的难题。通过分析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地质任务、以往资料质量等因素,对 71区地震资料采集方法进行研究,以2006年二维地震采集项目为例,说明采用混合震源采集、弯直线施工、观测系统、激发因素等措施,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不断加强对构造活动性的仪器观测和历史记录。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根据地质,地貌的记录鉴别和研究古地震上,重要的是识别断层地貌特片,例如,断层陡坎,它可能是某一区域构造活动类型及其活动时间的明显标志。  相似文献   

13.
吕进英  高远 《地质科学》2014,(2):576-587
新构造的发育情况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遥感及物探(地震勘探)资料对两淮地区的新构造断层进行了解译。对比分析了两者的特点,初步总结了两淮新构造发育的特征,搜集了两淮地区历史上的地震记录,通过对新构造断层与地震记录的空间位置对比,初步分析了新构造活动易致地震的地段及地质原因。本文对于综合采用遥感及地震技术探测新构造具有参考价值,细化后可以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巷道布置、城乡规划、地震灾害防治等提供直接的、详实可靠的有关新构造断层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自1967年在首都圈(N38°~41°、E113°~120°)建立跨断层测量点(台)监测断层的现今活动以来,对本区所发生的唐山7.8级地震和大同阳高6.1级地震以及部分 M_s>4.5级地震均显示出较好的地震前兆异常活动,显然,在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内在的、机制上的联系.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来研究断层活动与强震的关系,可以认为强震只是断层活动的瞬  相似文献   

15.
地震勘探三维预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庆珍 《中国煤田地质》1998,10(2):54-55,63
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田系统大规模开发之后,适合煤田地震勘探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便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工区确定之后,如何根据现有设备,完成地质任务,预测系统类型和参数的设计关系到整个数据采集的质量以及野外施工效率。因此,在设计时应根据地质任务要求,综合考虑地城地质条件以及设备能力等各种因素,选择最佳参数来合理设计观测系统,才能做到经济技术合理。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笔者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精密水准网和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资料和近10a来高精度GPS观测结果,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研究和探讨了该区现今构造变动和强震活动的一些特征和初步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现今构造变动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和随时间演化的非平稳性,其总体趋势呈现为新构造时期以来的继承性;②构造变动过程中的快速隆升异常区和与之相伴生的高梯度变形带、以及显著地断层活动异常,是较强地震孕育的标志,地震往往发生在具有较高应变积累的区域附近;③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强烈挤压是该区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的主动力环境;构造变动和地震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流体地球化学异常与地震活动、土壤气监测断裂构造活动与火山喷发以及深部流体地球化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多项研究表明,地下气体的映震能力较高,研究断层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可进一步研究地震动力学特征,从而为震情判定提供依据。因此加强断层土壤气测量来监测断裂活动,是探索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测的重要途径,是今后地震地下流体的研究方向。深部流体是地球各大圈层相互作用中最活跃因素,对地球深部构造活动起重要作用,可为地震预报提供有力依据。因此对其地球化学特征及运移机制的研究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地壳应力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来我所知道的一些情况,以及地壳应力测量在我所的发展历程。一、地壳应力研究所(原地震地质大队)是李四光同志亲自组建起来的1962年新丰江水库地震后,李四光同志十分重视地震地质的研究。1962年在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设置了地震地质的研究课题,并由广东省地质局组建了新丰江(河源)地质队,进行地震地质调查及地震监测研究。1964年四川西昌到渡口(攀枝花)一带要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而这一带又是有名的地震带。如何在地震活动区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是当时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李四光同志认为,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空间技术,空间对地预测技术和天测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在陆域强震及火山灾害的监测预测领域发挥作用。近几年,有关部门进行了陆域强震及火山活动前兆异常的卫星热红外遥感(TI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天文时纬残差异常、引潮力触震机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地震与火山短临期监测预测的实验与预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方面都有了相当的研究基础,实验和研究认为,这些空天观测技术是响应高频地壳运动的有效手段,如果将这些分散的科研力量和研究成果通过集成比较完整的空天监测预测体系,争取在我国主要强震火山省区建成强震火山灾害的空间、天测、地面、深部地质与宏观异常(简称空天地深宏)相结合的立体监测系统,将使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水平进入高技术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阿尔泰—萨彦山系和新构造结构的形成被认为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来的远程陆内变形的结果。在本次构造模型中,我们对地质、地震活动数据和地形资料进行了联合分析,认为中亚山带北部地形和地震活动的最大变化仅限于晚古生代区域断层的交叉地带。断层的交叉和接合处应被视为增加基底破碎程度、影响局部应力场变化和预先定位M≥5级的地震震源的最重要的构造因素之一。由此,结合Charysh Terekta和Kurai区域断层交叉带出现的氦和钙华,本次研究获得了发震前兆的一些判断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