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伽师-巴楚强震群序列趋势的早期判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欣  龙海英 《内陆地震》2005,19(1):53-64
使用喀什地震台记录的伽师—巴楚震群序列目录,采用Em/∑E、△M方法对序列早期震型进行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采用h、b、u、F值等参数对震后序列趋势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伽师一巴楚强震群序列特征复杂,在震群活动的不同阶段,它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震群活动的各个阶段,不同强度的地震序列特征在震后早期便可显现;(2)首发强震后,区域历史强震类型将有助于定性判断震后趋势,震区余震地震波形可能是早期判断地震类型的关键环节;(3)使用Em/∑E、△M方法并结合主震后第1天内的小震频次能够对震型作出较为准确的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再使用h、b、u、F值参数对各级序列进行逐级分层的趋势分析;(3)使用6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震震级进行估算,采用5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不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余震震级进行推算;(5)跟踪子序列的震型、预测震级及参数异常的动态变化,判断后续序列中是否会发生强(余)震,但分析时必须注意各级序列之间的隶属关系和活动背景;(6)在强震成组活动后,若h值出现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则预示着震群活动可能进入后期。震群中最高震级地震发生后的h值大于1也是序列发展进入晚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罗灼礼  王伟君 《地震》2005,25(4):1-14
根据G-R公式和非线性动力学观点, 在分析不同类型地震序列震级分布细结构基础上, 提出用震级变异系数δm、 b值和震级熵H(m)、 马尔柯夫链理论值h和信息量维数D1等统计量, 来综合描述和界定不同类型、 性质的地震序列; 同时对截止震级问题、 b值、 平均震级m、 h和D1等统计物理含义进行了探讨。 认为δm、 b值和H(m)及其与理论指数分布的震级熵H(∞)的差值ΔH(m)相结合将有助于区分前震序列、 前兆性震群和各种不同类型(主-余震型、 震群型、 孤立型)地震序列, 并且可以对这些类型进行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3.
青海及邻区中强地震序列类型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了1970-1999年发生在青海及邻近地区的65次Ms≥5.0地震序列。这些地震序列可分为孤立型、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和多震型4种,以孤立型为主。其中有18次Ms≥6.0地震序列以主震-余震型为主。这些地震序列分布于6个地震构造带内。每个地震带内地震的频度、强度及序列类型不同。计算分析了地震序列早期特征参数的变化特征,认为b值和u值的变化对该区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疆地震序列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地震发生后,判断地震类型对预测后面有没有地震,有多大地震非常重要。对新疆29次5级地震序列系统分析后得出,b值、h值、P值、△M、k值和能量比均不能准确无误的判断震型;当序列完整程度较好时,k值对判断地震类型有一定意义,能量比有确定性意义;利用能量比对主余型和孤立型地震进行快速判定准确程度较高,而对多震型地震存在错判可能。分析地震序列前期的时频度衰减曲线有可能区分出多震型地震,但快速区分间歇双震型和震群型地震较为困难。发生在盆地边缘及其附近地区是新疆震群型地震在空间分布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5.8级地震序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虹  黄浩  李丽  赵小艳 《地震研究》2011,34(4):414-419
对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5.8级地震序列作跟踪分析,提出了适合该地震序列趋势判断的部分方法.在该序列M≥4.8地震的几个子序列中,前震h值均小于1,较准确地判定了地震趋势;在前震和余震序列中b值没有出现前震序列低余震序列高的现象,因而用b值对该序列的判断是失败的;大盈江断裂上距离不远在类型相同的地震第1天的衰减方...  相似文献   

6.
对1980年以来青海及邻区(31°~40°N, 88°~104°E)中强震序列类型判定标准及序列参数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根据青海及邻区中强地震序列的特征,将地震序列划分为孤立型、主震—余震型和多震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ρ值基本上对中强以上地震序列类型判别无贡献;b值和h值的共同特点是:孤立型主震—余震型多震型;孤立型地震序列的U值、F值和k值结果为0或者趋近于0,且这3个参数的均值都具孤立型主震—余震型多震型的特征;k值对地震类型判别有较好的区分度,孤立型地震序列k值近似于零,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k值≤0.2,而多震型地震序列k值0.2。这些可作为划分地震序列类型的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7.
魏若平 《内陆地震》1990,4(1):79-86
地震发生后,首先是尽早地判断震型,以判断未来大震发生的可能性及地震活动的发展趋势。本文对1970—1987年新疆大部分中强地震的序列进行了震型判断和震型的早期判断,以求找出新疆地震序列类型的判断指标,为快速判定震型,预报震后序列发展趋势提供依据,并通过震型判断的分析研究找出新疆地震序列类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1970—2012年西北地区东部的51次5级以上地震序列进行E_2/E_0、(M_0-M_3)lgN_3、h值、K值和b值等参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在震后地震类型初期判别上可优先考虑E_2/E_0计算和K值计算。E_2/E_0对主余型地震和孤立型地震均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且不受早期阶段余震数量的限制,当E_2/E_0参数判断结果为主余型地震或孤立型地震时,基本上可以确定该结果是准确的;K值计算对样本量的限制也较为宽松,通过震例计算发现,一般中强震后2~3天内,余震数量基本都可满足K值计算,且K值具有较高的判别能力,其计算结果也有很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参数(M_0-M_3)lgN_3对主余型地震类型判断具有较好的判别能力,但计算条件较为严格,在实际工作中可作为依据参考。h值对多震型地震有较高的判断能力,能很好地为震后震情趋势的判断提供参考依据,但该计算参数对样本量要求较高,且其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较弱,因而建议该参数在实际工作中仅可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云南地区1965~1999年的地震序列中选取28个序列,根据古登堡-里克特的地震频度与相应震级之间的公式、刘正荣的h 值判别法,得到这些地震序列中一些主要地震后的b值、h值,并对由b值误差Δb导致的最大后续地震震级Mm的误差ΔMm进行定量分析.Mm的误差的平均值大于0.3,这可能是h >1时地震活动趋势预测多次误判的原因,在应用时应充分考虑到b值的误差Δb对Mm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 3 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构造和地震序列特征,并与2008 年于田MS7. 3 地震序列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4 年于田MS7. 3 地震有MS5. 4 直接前震,序列强余震频次低、余震衰减较快,目前最大余震震级为MS5. 7; 通过分析历史地震序列类型、计算于田单台序列的h 值、b 值、主震释放的能量与序列能量的比值等参数,初步判断于田MS7. 3 地震序列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相似文献   

11.
余震序列性质判定单参数判据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收集整理了1970~2004年中国大陆地区293次记录相对完备的M0≥5.0地震序列, 其中孤立型地震68次、 主余型地震174次、 多震型地震52次。 选择h值、 b值、 能量熵、 震级差等9个表征序列特征的参数, 分震后不同时段进行计算。 在0.05的置信水平下, 对每一参数及规定的主震后时段, 分孤立型地震、 主余型地震及多震型地震三类统计其总体均值及置信区间, 以此作为序列类型划分的判据。 在此基础上对序列参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序列分类能力进行讨论。 总的来看, 所选参数大多具有一定的序列分类能力, 其中部分参数数值分布范围与主震震级有关, 主震不同则序列分类标准有差异, 如能量熵、 时间熵、 序列主震与最大或次大余震的震级差等参数; 部分参数数值分布范围随时间变化, 震后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序列分类判据, 如归一化频次、 h值等参数; 参数的有效时段存在差异, 并且部分参数始终无序列分类能力, 如b值、 归一化能量、 平均震级等。 对有一定序列分类能力的参数, 给出具体的适用条件及与时间或序列主震震级相关的判别指标。 平均来看, 能量熵、 主震与统计时段内最大地震的震级差等参数具有相对较高的识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余震序列类型的综合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中国大陆294次5级以上地震序列主震后不同时段、11个单项序列参数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不同时段、以不同序列参数为自变量的Fisher判别函数,用于序列类型的综合判定。在Fisher判别函数建立过程中,除以常规序列参数作为函数自变量输入外,还引入主震滑动角参数,以使判别函数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主震破裂形式的信息。统计结果表明,序列类型识别正确率随资料长度(震后时段)增加而提高。不同类型序列的识别正确率不同,孤立型序列的识别正确率大于0.93,主余型序列的识别正确率为0.73~0.93,多震型序列的正确识别率为0.57~0.86,均明显高于随机投票0.33的自然对应率,因而其序列分类能力应得到正的评分。  相似文献   

13.
应力降在营海岫地区地震序列判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营海岫地区1999年以来发生的4次比较显著震群的应力降,探讨了应力降随时间和空间演化的特征,为营海岫地区地震序列的判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The long-time practice of observational research on earthquake prediction has shown that the information on short-term and imminent earthquake precursors can hardly be detected, but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earthquake prediction. The result of analysis and study in this paper has shown that the anomaly of quasi-static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may be a kind of reliable information on short-term and imminent earthquake precursors. On such a basis, the 20 years’ continuous and reliable data of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observed at the Baijiatuan seismic station are used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omalies in seismic activity and relative quiet periods bear on the occurrence of near earthquakes within 200 km range around Beijing after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The observational results recently reported before hand in written form and earthquakes that actually occurred in near field in corresponding time period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efficacy of these written prediction opinions about near earthquakes in the recent 10 years is tested. From the test results, the brilliant prospect that the anomaly of quasi-static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may really become a reliable mark for making short-term and imminent earthquake predictions is discussed. Besides, as a preliminary step, some judgment indexes for predicting earthquakes by use of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before earthquake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last par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t would be possible to obtain more believable judgment indexes for determining the three elements of near earthquakes before greater earthquakes (M S≥5) only if a relatively reasonable station network (2–4 stations every 10 000 km2) is deployed and further investigation is made. Contribution No. 97A0040,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China. This subject is sponsored by Program No. 95-04-05-01-04,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China.  相似文献   

15.
广东新丰江地区地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水库水位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地震序列统计、地震活动性等方面探讨了广东新丰江地区的地震特征。地震与水库蓄水变化的研究表明,1965年至今该区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库水位的上升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并且ML≥4.0级地震65%发生在库水位下降或由下降转为平稳波动的过程中,因此,更应关注水库卸荷阶段的地震活动。对于1970年以来该区记录完整的71次ML3.5级以上地震资料研究显示,主余型、多震型和孤立型地震序列所占比例分别为60%、25%和15%;绝大多数序列最大余震均发生在震后30天内。78%的序列三个月内最大余震发生在震后2天内。94%发生在震后10天内:就主余型序列而言,当主震震级较高时最大余震与主震间时间间隔相对较长,主震震级较低时最大余震与主震间时间间隔相对较短:ML4.O级以上地震活动成丛分布明显。  相似文献   

16.
When insufficient data are available for measuring operational risk faced by a financial institute, most of the models depending on the probability theory are failure. Differing from that we use a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to depict random uncertainty, in this paper we use a number to represent the naive uncertainty in a phase serving for operational risk identification. The simplest form of the naive uncertainty model for measuring operational risk with multiple phases is the weighted mean with the uncertainties. It is also valid when we have a rough judgment for the uncertainties with intervals or fuzzy values. In this paper, we give a calculation case in lending operational risk to demonstrate the model validity.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云南地区各类型地震序列的早期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地震波垂直分量P波初动和P、S波最大振幅比,结果表明:前震序列振幅比为过原点的直线,比值稳定,P波初动一致;双震型地震序列在第一主震后P波初动出现一组时,仍有一类波形(“大头波”或“小头波”)的振幅比保持为过原点的直线,第一主震后P波初动出现两组时,仍有初动相同的一组地震振幅比保持为过原点的直线,或者两组初动的地震振幅比分别、共同成过原点的直线;主余震地震序列在非大震孕育期间,地震振幅比离散,与大震孕育有关的主余震地震序列振幅比仍可为过原点的直线。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在上述三类地震序列的早期判断能力分别为75%、55%—73%、90%。  相似文献   

18.
陈学忠 《地震》2007,27(2):41-45
提出了一种以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为基础的地震趋势判别指标提取的方法, 以中国大陆1930年以来的年地震频次为例, 给出了判定中国大陆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判别指标。 研究结果表明, 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a5≥31时, 可判定其后第6年不发生7级以上地震, 为无震判别条件; 当Na5≤10时, 可判定其后第6年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 为有震判别条件; 当11≤Na5≤30时, 不能判定其后是否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 当Na5≥24时, 可判定其后第6年无7级以上地震发生, 为无震判别条件, 犯错误的可能性为5%。 2002年的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a5=7, 满足有震判别条件, 因此可以作出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判定。 2003年的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a5=28, 满足无震判别条件Na5≥24, 可判定2009年不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 犯错误的可能性为5%。 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判别指标的提取。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a drought phenomenon are the longest duration and the largest severity for a desired return period. These elements form a basis for designing water storage systems to cope with droughts. At times, a third element, drought intensity, is also used and i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severity to duration. The commonly available statistics for the causative drought variables such as annual rainfall or runoff sequences are the mean,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the lag one ser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occasionally some indication of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pdf) of the sequences. The extremal values of the duration and severity are modelled in the present paper using information on the aforesaid parameters at the truncation level equal to the mean of the drought sequence, which is generally taken as the truncation level in the analysis of droughts. The drought severity has been modelled as the product of the duration and intensity with the assumption of independence between them. An estimate of drought intensity has been realized from the concept of the truncated normal distribu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form of the drought sequences in the normalized domain. A formula in terms of the extremal severity and the T-year return period has been suggested similar to the flood frequency formulae, commonly cited in hydrological texts.  相似文献   

20.
2005年2月15日新疆乌什县6.3级地震后震情和灾情快速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6,20(1):18-24
2005年2月15日乌什6.3级地震发生后,根据历史地震类型、空间分布图像和发震构造的对比分析在4个小时内做出快速判定:6.3级地震较大可能为主余型地震,短期内震区有可能发生5级左右强余震,并根据历史地震震害、地震空间位置与震害关系以及地震断错主动盘与震害关系的对比分析,快速估计6.3级地震区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轻。评估意见及时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作了汇报,为自治区和震区的领导和群众顺利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发挥了良好作用。经过1个多月的实际检验,证明上述意见是正确的。最后对快速判定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