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来地震震级概率预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采用地震震级一频度关系和贝努利独立试验模型提出了地震震级的概率预测方法,以燕山地震带为例,利用1527—1989年的历史地震资料研究该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该带在2005年前发生6.5—6.9级地震的概率为0.83±0.04。对该方法进行了回溯性检验。利用1527—1975年的地震资料预测在1976年唐山地震前,燕山地震带发生7.5—7.9级地震的概率达到0.77±0.14。表明该方法可能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震活动性分区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时振梁  王健 《地震学报》1995,17(1):20-24
本文以强震为目标,考虑到各地区历史地震记载和仪器记录的完整性,以M6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强震震级频度分布和历史时期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作为衡量各地区地震活动性强弱的指标,统计了全国27个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分布状况,按其地震活动性强弱分为五类区.其中,最强为台东地震带,其M6年平均发生率M6>1;Ⅱ类区包括从帕米尔、天山、川滇以及台西等9个地震带,M6=0.12-0.34;Ⅲ类区包括华北、青藏东北缘、戈壁阿尔泰、东南沿海外带等10个地震带,其M6=0.032-0.08;Ⅲ类区除个别地震带历史上只记到7.3-7.5级地震外,其余各带都记录了M8的地震;Ⅳ类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等6个地震带,其M6=0.01-0.03,这些带有史记载以来记录的最大地震均小于7;Ⅴ类区为我国地震活动性最低的过渡地震带,Mmax仅为5.75.强震活动的差异和周围板块构造运动和板内各块体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近期地震活动性与中长期地震概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青  傅征祥 《地震》1997,17(3):232-240
通过地震震级概率预测方法得到的中国大陆各地震带1990 ̄2005年地震危险性预测结果与近几年实际地震活动情况的对比研究。对这一方法及其实际预测效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各地震带1996年7月至2005年发生不同震级的地震概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中国大陆继续处于1988年底以来的新一轮地震活跃阶段,中国东部地震发生概率继续增加,华北地块的北部边缘地震带和右江地震带有可能发生6  相似文献   

4.
傅征祥  丁香  王晓青 《地震》2006,26(1):35-39
应用多重贝努利独立试验模型, 研究2006~2020年间大陆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频次及其概率, 以及最大震级的预测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 2006~2020年间大陆发生7.0~7.9级和7.5~7.9级大地震1次以上的概率为1.00, 发生8级大地震1次以上的概率为0.67, 或者说其间肯定会发生7级大地震, 而发生10次7.0~7.9级和1次7.5~7.9级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若按超过概率水平0.10而论, 发生7.0~7.9级地震最少发生 8次, 最多发生 12次; 发生7.5~7.9级地震为1~4次, 发生1~2次8.0~8.9级大地震可能性最大。 2020年前中国大陆发生最大地震的震级可能为7.5~7.9级。 不排除发生 8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陈学忠  李艳娥  王恒信 《地震》2014,34(1):34-40
根据欧亚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释放能量与全球7级以上地震释放总能量之比,利用χ2检验方法对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当出现欧亚带年地震释放能量比高于50%且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时,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将有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或8级地震的可能性,这个关系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6.
地震区划中b值统计时空范围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黄玮琼  李文香 《地震学报》1998,20(5):449-453
由于特大地震(MS8.5)的孕震区一般大于通常所划分的地震带范围,故以地震带为统计单元,对包含MS8.5地震的带作b值估计时,往往会产生较大的方差.本文引进两级统计单元的概念.地震区为适合包含特大地震(MS8.5)作b值估计的统计单元,即第1级单元;地震区内又可分成若干地震带.它们可作为最大震级不超过8级地震的统计单元,即第2级单元.由于地震在时间上的非平稳性,在选取b值估计的时间段时,须考虑到各地区地震资料的不平衡性与地震时间分布特征的差异性,因地制宜、酌情处理,以求所选时段能合理反映未来百年该统计单元内地震的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周边地区强震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的关系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周边地区活跃时段期间和其后3年是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主要活动时期,周边地区强震活动增强后,中国大陆内部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强震活动可能会逐步进入高潮,南北地震带中段未来数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杨智娴  张培震 《地震学报》1998,20(5):454-460
利用中国大陆、台湾和中国周边3个地理区域内实测的IASPEI面波震级MS、古登堡体波震级mb和地方震震级ML,建立了MS与mb、MS与ML之间的经验关系,那就是MS=0.9884mb-0.0420和MS=0.9919ML-0.1773.MS与mb的关系由292次(964~1996年)大陆地震、291次(1964~1995年)台湾地震和170次中国周边地震,共计753次事件的震级数据求得,其标准偏差为0.445.MS与ML的关系由36次大陆地震、293次台湾地震和212次周边地震,总计541次事件的震级数据求得,其标准偏差为0.4673. 利用余累积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方法,对不同震级区间拟合的面波震级值评价其不确定性.MS-mb关系中,取震级的不确定范围为0.25级,在mb位于4.0~4.9级时,MS取值小于(MS-0.25)和大于(MS+0.25)的概率分别为17%和27%;位于5.0~5.9级时,相应概率为34%和20%;而位于6.0~6.9级时,相应的概率为11%~47%.MS-ML关系中,如仍取不确定性范围为0.25,则MS取值小于(MS-0.25)和大于(MS+0.25)的概率,在ML位于4.0~4.9级时为22%和38%;ML位于5.0~5.9级时,相应的概率为20%和15%;ML位于6.0~6.9级时,相应概率为15%和29%. 本研究建立的经验关系可以方便地用于不同标度震级间的归算,而文中的不确定性评价则更客观地反映了原始数据中本来存在的离散性差别,并可以一定概率水平评价这些归算的不确定性,这比通常的剩余标准差给出的不确定性范围更精细,给出的相应概率水准也更便于与地震危险性总体评定的不确定性校正接轨.   相似文献   

9.
苏鸾声 《地震研究》2001,24(3):219-224
根据图形对比、频度比及相关分析法,对1900年以来东南亚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大陆7级地震活动是相关的。东南亚地区7级地震活动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影响可迟后1,2年;根据2000年全球7级大震在东南亚地区出现相对集中的情况,可以预测中国大陆在2001或2002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0.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趋势分析意见的回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杰  郭铁栓  杨立明  苏有锦  李刚 《地震》2009,29(1):40-52
该文在系统整理自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到汶川8.0级地震前年度地震趋势预测中提出的地震活动异常和分析意见的基础上, 研究汶川地震未能做出中长期预测的原因。 结果表明: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后, 判定中国大陆处于强震连发阶段, 仍有发生8级大震危险, 但此后的2002—2007年中国大陆周边接连发生大震, 而内部连续6年的7级地震平静, 以及中国大陆5、 6级地震相继出现的显著平静, 是导致2006年以后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预测明显偏低的原因。 南北地震带中段一直是作为近几年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地区, 但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后, 对西南地区强震危险的紧迫性估计不足。 而汶川地震所在的龙门山地震带历史上没有7级以上地震记录, 也是该地震带未作为近几年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地震序列的后续显著地震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我国大陆37次6级以上地震序列的后续显著地震的时间分布特点及其跟踪预测方法.结果表明:跟踪地震序列应变释放随时间的变化是预测后续显著地震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对于超晚期强余震的预测,则需要从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着手.   相似文献   

12.
海峡两岸地震目录中台湾地震震级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智娴 《地震学报》1999,21(6):608-615
台湾地处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接触带上,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数百次,本世纪以来已发生7级以上地震40多次,是重要的地震活动场所. 由于资料来源不同、采用的震级标度不同,以及海峡两岸分隔等对资料交换的影响,致使两地目录中同一次台湾地震的震级往往不一致.采用一致标度量度地震大小,是震级标度的近代发展方向.笔者在为新的中国抗震设防区划图编制的强地震(M43/4)目录中,将新的台湾均一震级目录与大陆地震目录合并形成完整的中国强地震目录.对5M<6的台湾地震,我们采用台湾中央气象厅均一地方震震级;对M6的地震,仍采用IASPEI面波震级.因此,对6级以下和6级以上地震分别统计的两地震级偏离,前者反映了台湾均一地方震震级ML(S)与大陆的北京面波震级间的偏离,而后者则反映了两地面波震级间的偏离.对7级以上地震,我们还给出了不同来源的具体震级数据,以方便参照使用. 统计结果表明,对于998次5~5.9级地震,平均来说,台湾震级略高于大陆震级,偏离幅度为0.13震级单位,其标准偏差为0.32;同样,对298次6级以上地震的统计结果,仍是台湾震级平均略微偏高,幅度为0.09,其标准偏差为0.23;我们还注意到6级以上事件震级差在1972年前后有明显改变.1971年以前,大多数事件的台湾震级高;1972年以后,大多数事件的北京震级高.这可能与资料来源有关. 文中给出3个不同来源的本世纪以来7级以上地震目录.王(锦华)目(录)给出7级以上事件44次;郑(世楠)目(录)给出7级以上事件39次;中国地震目录1911年前由闵子群等编,1912~1990年由汪素云等编,1991年~1997年11月由杨智娴编给出7级以上事件41次.我们讨论了此3个目录中7级以上地震的异同点. 文中统计的两地震级差别和经验关系为以目录化地震资料作研究的地震学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它们不能用作不同标度震级之间的相互转换,因为其中一些数据已不是直接测定的震级值.本文给出的7级以上强地震目录,可相互参照使用,以确保研究人员得到完整的地震活动图象.   相似文献   

13.
石绍先  曹刻 《高原地震》2002,14(1):32-40
分析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巨震对欧亚地震带、中国大陆及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指出巨震后10-20年欧亚带可能处于巨震活跃时段,其间可能发生多次巨震;同期中国大陆相应处于地震活跃期,大陆西部有发生多次7.0级以上大震的可能;受欧亚带大震活动过程及巨震调整影响,未来1-3年云南省可能进入新的活跃期,6-7级强震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最大熵原理,得到地震时间间隔和地震震级的概率分布函数。根据时间间隔分布,得到地震发震概率,当概率上升达到警界值时,可对云南5级以上中强地震做出预测。6个月以内中短期预测对应率为91%;3个月以内,短临期预测对应率为73%。根据震级分布,得到用最大熵原理求出的地震理论发生次数,理论发震次数与实际较为接近。用最大熵原理求出了云南不同地区不同震级档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复发周期。分析认为,云南7级以上大震危险性在逐步逼近,西部危险性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15.
许俊奇 《内陆地震》1994,8(4):339-343
应用极值理论、马尔科夫过程、震级-频度关系等6种方法,分别对汾渭地震带地震发生的规律性进行了讨论,各种方法取得了比较一致的预测效果。经计算得到:汾渭地震带今后5年内,有可能发生Ms=5.0级左右的地震,发生Ms>5.5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Ms=5.0、5.5级地震的复发周期分别为6年和25年左右;自1300年以来.其5.0级以上的地震活动存在着230±10年的卓越周期。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震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华北地震区历史和近代地震活动特征,得到该区1800年以来5.5级以上地震活动,在删除余震后接近泊松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估计了该区未来地震活动趋势;结果表明,2005年前该区发生6级和7级地震的概率分别为0.92和0.69;2010年前该区发生6级和7级地震的概率分别为0.99和0.75。  相似文献   

17.
苏门答腊岛8.7级地震对我国南北地震带地震形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苏门答腊8.7级地震对我国南北地震带尤其是川滇地震活动和前兆观测的巨大影响,以及历史上从印度安达曼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区域的巨大地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尤其是南北地震带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这次苏门答腊8.7级地震对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和前兆观测的影响巨大;历史上安达曼—苏门答腊区域的巨大地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尤其是南北地震带强震存在较短时间尺度的呼应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用线性合成概率方法研究川滇地震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永久 《高原地震》2004,16(3):16-22
利用基于地震周期谱分析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分析了川滇地区未来几年的地震趋势,并探讨了该方法的预测效能。研究表明:2006年底前四川及邻区发生7级地震的概率较小,云南发生7级地震的概率较大,优势时间为2005年;川滇菱形块体西部发生6 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比东部大。  相似文献   

19.
笔者曾利用统计显著性检验方法给出了中国大陆地区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与7级以上地震发生关系的判定指标,他们是:①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5<10时,其后第6年我国大陆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②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5>31时,其后第6年我国大陆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2007年,中国大陆地区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为6次,预示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再次使前一个判定指标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20.
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巨震后中国大陆、云南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石绍先  曹刻 《地震研究》2002,25(3):220-226
分析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8.1级巨震对中国大陆云南未来几年地震趋势的影响,指出巨震后6年大陆可能仍然处于地震活跃期,其间大陆西部发生7.0级以上大震可能性较大;受2000-2001年欧亚带东南段大震活动过程及巨震调整影响,未来1-3年云南省可能进入新的活跃期,6.5级以上强震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