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以沙坡头景区为例,引入预警理论,运用旅游环境承载率计算公式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沙漠型景区现状和未来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1)将沙漠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警界区间划分为弱载(<0.8)、适载(0.8~1.0)、轻度超载(1.0~1.2)、中度超载(1.2~1.5)、严重超载(>1.5)等5个级别,对应的预警状态分别用黑灯、绿灯、黄灯、橙灯和红灯来警示;(2)沙坡头景区现状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旅游旺季整体上处于弱载状态,但"五一"、"十一"假期处于超载状态;(3)沙坡头景区在2016-2020年内旅游环境承载力仍会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但速度会放缓,"五一"、"十一"假期旅游高峰期间会处于超载状态。根据承载力预警结果,提出不同承载状态的预警方案。  相似文献   

2.
不同时空尺度下,生态承载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会作出不同程度的响应。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生态承载力响应模型,对洞庭湖区2001-2010 年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2001 年以来洞庭湖区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向良性转变;环境可持续度则呈波动性下降态势。② 洞庭湖区17 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可持续性呈现差异性地向弱可持续转变;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高于其他14 个县域,环境可持续度则下降最明显。③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分为强超载、超载、弱低载和低载4 类,不同时段县域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差异明显;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其生态承载力响应状态则处于强超载,在区域发展水平上反映出湖区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协调性较差。④ 环境可持续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重要基础,现行的“掠夺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阻碍因子,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干扰,使得环境可持续度对于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弱,其实质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相似文献   

3.
汪菲  杨德刚  王长建  夏文进  杨帆 《中国沙漠》2013,33(5):1605-1614
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禀赋是支撑区域人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利用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2000—2010年新疆的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和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探讨新疆15个地区(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及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以中国西部地区为参照区,新疆2000—2005年处于人口非常富余、经济超载阶段;2006—2010年是人口、经济双重非常富余阶段。(2)与西部12省(市、区)相比,能源资源是新疆的优势资源,水资源是制约新疆人口、经济发展的劣势资源。(3)以新疆为参照区,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非常富余度最大的是克拉玛依市,超载最严重的是喀什地区;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超载最严重的是吐鲁番地区,非常富余度最大的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4)依据相对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超载、富余状态将15个地区(州、市)归为4类资源承载力匹配区。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省凉山州为列,利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计算了资源承载力的差异并以此划分出轻载区,中载区,重载区和超载区四个承载类型,提出了为消除贫困和 困区内部重载区和超载区人口对资源的压力,通过调整生产力布局、农业、人口和劳动力、政府为四个主要环节合理配置资源  相似文献   

5.
以沙坡头景区为例,引入预警理论,运用旅游环境承载率计算公式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沙漠型景区现状和未来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1)将沙漠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警界区间划分为弱载(0.8)、适载(0.8~1.0)、轻度超载(1.0~1.2)、中度超载(1.2~1.5)、严重超载(1.5)5个级别,对应的预警状态分别用黑灯、绿灯、黄灯、橙灯和红灯来警示;(2)该景区现状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旅游旺季整体上处于弱载状态,但“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处于超载状态;(3)该景区在2016-2020年内旅游环境承载力仍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但速度有所放缓,“五一”、“十一”节假日旅游高峰期间处于超载状态。根据承载力预警结果,提出不同承载状态的预警方案。  相似文献   

6.
以沙坡头景区为例,引入预警理论,运用旅游环境承载率计算公式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沙漠型景区现状和未来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1)将沙漠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警界区间划分为弱载(0.8)、适载(0.8~1.0)、轻度超载(1.0~1.2)、中度超载(1.2~1.5)、严重超载(1.5)5个级别,对应的预警状态分别用黑灯、绿灯、黄灯、橙灯和红灯来警示;(2)该景区现状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旅游旺季整体上处于弱载状态,但“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处于超载状态;(3)该景区在2016-2020年内旅游环境承载力仍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但速度有所放缓,“五一”、“十一”节假日旅游高峰期间处于超载状态。根据承载力预警结果,提出不同承载状态的预警方案。  相似文献   

7.
以沙坡头景区为例,引入预警理论,运用旅游环境承载率计算公式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沙漠型景区现状和未来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1)将沙漠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警界区间划分为弱载(0.8)、适载(0.8~1.0)、轻度超载(1.0~1.2)、中度超载(1.2~1.5)、严重超载(1.5)5个级别,对应的预警状态分别用黑灯、绿灯、黄灯、橙灯和红灯来警示;(2)该景区现状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旅游旺季整体上处于弱载状态,但“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处于超载状态;(3)该景区在2016-2020年内旅游环境承载力仍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但速度有所放缓,“五一”、“十一”节假日旅游高峰期间处于超载状态。根据承载力预警结果,提出不同承载状态的预警方案。  相似文献   

8.
陆海统筹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针对陆海统筹核心区域——海岸带地区开展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对推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陆域和海域2个维度构建海岸带复合系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耦合协调度、信息熵和有序度模型对温州市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探析海岸带开发对温州市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陆域和海域子系统的发展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陆域子系统的高值区集中于温州主城区,低值区集中于温州中南部;陆域和海域子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程度逐步上升,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海岸带复合系统耦合度接近甚至达到1,趋于良性共振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也不断提升,达到良好协调状态。② 2010—2018年间海岸带复合系统信息熵逐步下降,有序度不断上升,协调发展趋势良好。③ 海岸带开发对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为提高陆海能源资源运输与利用能力、改变陆海生态环境、促进陆海产业集聚和加强子系统关联、推动陆海社会文化发展4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辽中地区矿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重工业基地,研究其生态承载力状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有利于区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基于资源保障率、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增长相统一的原则,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评价了1997-2006年研究区生态承载力状况,预测了2006-2020年研究区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7-2006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承载力总体处于超载状态,但发展趋势差别显著。鞍山生态承载力指数从1.686下降到1.301,年均下降2.56%,但仍处于超载状态;抚顺生态承载力指数从1.169下降到0.909,年均下降2.49%,生态承载力从超载变为盈余;本溪生态承载力指数从1.070上升到1.249,年均上升1.56%,超载程度不断加大。2006-2020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处于超载程度加大的趋势,鞍山、抚顺和本溪生态承载力指数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0.89%、1.56%和1.81%。作为矿业城市,鞍山、抚顺和本溪需要优先保障水资源和能源的供需平衡,改善水环境质量,从而达到生态承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已成为中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运用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测算的理论方法,对宁夏1995-2004年间以及2004年宁夏各市县的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进行时空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0年来,宁夏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一直处于轻度超载状态,其中北部引黄灌区各市县属承载力富余区;而南部山区各市县则属重超载区,存在着较大数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宁夏要建设和谐的人地关系,必须在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大力推进超载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介绍空间场景概念及其耦合三维生态足迹构建的新一代海岸带与海域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性评估框架;基于该框架,分析了199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与海域空间场景、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性变化。结果表明:(1) 1990—2019年陆地与潮间带空间场景变化主要表现为森林和水田向海水养殖、居住、商业贸易、工业生产和公铁桥梁等场景的转入,海域则主要表现为开发保留海域和一般可捕捞海域向海洋保护、海水养殖、旅游休闲、港口航道和工业城镇海域的转入。(2)总生态承载力先增后降、总体略有上升,但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绝大多数空间场景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升。(3)研究区及大多数空间场景人均足迹深度持续上升,且均超过原始值1,显示出不可持续发展趋势;人均3D足迹则呈先急增后缓增趋势。其中,旱地、陆地交通场站、工业生产等场景人均足迹深度最高,森林、工业生产和陆地交通场站人均3D足迹增长最快。(4)随着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和海洋政策调整优化,1990—2019年研究区不可持续发展趋势得到缓解。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土地利用/覆被,空间场景更能细致准确反映海岸带与海域复杂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和对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而超载成因分析既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制定超载区域限制性政策的基础。本文在搭建超载成因分析总体框架、阐述关键因素识别和成因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陆域/海域基础和专项评价结果以及综合预警超载成因分析的要点,进而在京津冀地区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导致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超载的因素涉及自然、发展和管理各个类别,但关键因素的作用程度及其组合叠加状况在基础评价结果、专项评价结果和综合预警超载成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形和气象等自然条件是导致超载的基础原因;人口和产业过度集聚以及低端产业、能源消费结构等发展类因素是超载的首要原因;内海净化能力差和海域生态退化、海岸开发强度大综合导致了海域生态环境超载;现行的资源环境管理政策尚不具备有效遏制和解决资源环境超载的能力。既有的超载成因分析框架、方法及要点可供各省、市、自治区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全球主要的人口集聚区和食物生产区,从热量、蛋白质和脂肪营养当量视角开展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可为沿线地区改善食物供给状况提供参考。基于营养素转换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从全域到国别研究了沿线国家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995—2019年期间,(1)沿线国家蔬果和蛋奶类食物增幅超过或接近1倍,3种营养素供给量增幅均超过50%,但动物性食物蛋白质供给比例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2)土地资源承载力增至50亿~60亿人区间水平,约80%国家土地资源承载力在提高,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南亚地区,而中东欧部分国家可载人口有所下降;(3)沿线国家土地资源整体上转入盈余状态,约60%国家土地资源承载指数下降,50%国家人口超载,超过50%的国家热量和蛋白质供应不足。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旅游开发规划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该文剖析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从指标体系的构建、权重的确定、数学模型的选取等方面讨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环境承载指数及其分级表。通过对旅游环境承载指数的计算,一方面可以在旅游地的开发规划中对初步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针对开发规划方案引起的旅游环境承载情况(弱载、适载、轻度超载和强度超载)进行调整,进而达到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对旅游地开发规划进行优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李瑾  文琦  杨骁 《干旱区地理》2022,45(1):287-297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限制旱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厘清资源环境承载力状态,探究典型地区乡村振兴的资源环境分布特征及问题所在,是新时期旱区科学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以宁夏为例,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PS-DR-DP(压力-支撑力;破坏力-恢复力;退化力-提升力)正六边形相互作用力模型以及3对相互作用力内部的协调发展状况研究,探究干旱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结果表明:宁夏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3对相互作用力内部协调发展度在各县域有明显的差异,北部沿黄灌区承载力高于南部山区承载力,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总体上宁夏全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展度都较低。针对每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优势和劣势,将宁夏分为高承载-集聚提升区、高承载-特色保护区、中承载-生态恢复区和低承载-生态保育区4个区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在宏观层面上谋划振兴路径,还要根据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调控以促进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科学内涵出发,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指向,探究资源、环境等构成的承载体——自然基础同承载对象——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之间形成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提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是从资源环境约束上限或人口经济合理规模等关键阈值开展的超载预警,以及从自然基础条件变化或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变化态势开展的过程预警的学术思路。在探讨承载能力预警指标体系选取原则的基础上,构建陆域和海域差异化的预警指标体系和总体技术流程。采用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利用强度、环境胁迫程度、植被盖度变化作为基础指标进行地域全覆盖评价;针对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牧业地区、生态地区,分别选择灰霾污染程度、耕地面积增减状况、草蓄平衡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态作为专项指标,确定各类专项指标的关键阈值并进行分类评价;最后进行复合,形成在鲜明主体功能定位指向下的差别化评价方法、取得具有一致性表达的评价结果,并开展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压力两方面的过程评价,以辅助反映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预警状态,为提出限制性措施建议和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周侃  李九一  王强 《地理科学》2021,41(2):280-289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是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中农业空间优化调整的前提,是科学划定农业空间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必要依据,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方法和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省为案例开展应用研究。研究表明:农业生产功能指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包括土地资源类、水资源类、环境类、自然灾害类4种属性的自然要素,依次采用耕种条件、供水条件、环境条件、气象灾害危险性等指标刻画;农业生产适宜性则在承载力分级结果基础上,纳入空间形态类、区位条件类、生产条件类指标,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高、较高、中等、较低以及低等级比重依次为29.86%、16.27%、12.04%、18.91%和22.91%,高和较高等级区分布于滨海平原、台地及低丘缓坡以及内陆地区的河谷、盆地及山间缓坡区域,全省农业生产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比重依次为36.36%、26.76%和36.88%,适宜区具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资源环境综合条件、且田块完整性和耕种便利性优良。案例应用表明,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流程可操作性强,可满足农业空间备选区试划需求,已在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中得到应用;根据承载力与适宜性的“双评价”结果,可按照保留型、整治型和退出型,分类实施农业生产空间优化与整治。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菲  张小平 《干旱区地理》2020,43(6):1486-1495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甘肃全省及 14 个市(州)2003—2017 年的水资源生态足 迹和生态承载力,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其生态盈亏和生态足迹强度,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 析。结果表明:(1)2003—2017 年甘肃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导致水资源处于生态 赤字状态,但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态势,生态赤 字的变化趋势与生态承载力基本一致,而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甘肃省水资 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供需矛盾有所缓解;(2)生产用水尤其是农业用水是最大的足迹账户,且呈 下降趋势;生态用水足迹虽然占比很低,但呈快速增长态势,用水结构趋向合理;(3)水资源生态足 迹的区域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分布趋势。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的区域差异 也较大,但呈缩小的态势;(4)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差异也十分显著,其高水平区和较高水平 区空间分布相对稳定,呈现出向低值区发展的趋势;(5)水土资源匹配不合理,土地资源少而分散 的甘南高原和陇南山地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大,而土地资源丰富的河西地区水资源生态赤字严重。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福建省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通过对2010年福建省大气环境容量和大气环境承载力的计算,得出福建省2010年SO2和NOx大气环境承载状况,结果表明:2010年福建省各县级行政区SO2和NOx大气环境承载力总体较低,大部分县和县级市的承载力为高承载,但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对超载和严重超载的区域分析其超载的原因;从政府、工厂负责人、居民等角度提出提高大气环境承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我国西南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基于已有的分析框架,对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扩展。在自然资源子系统中,纳入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能资源3个指标;在社会资源子系统中,将人口质量因素纳入分析范畴。基于改进后的模型分析雅安市的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1)在传统模型下雅安市人口处于超载状态,而改进的模型则显示相对资源承载能力仍存在一定的富余;(2)自然资源对资源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处于绝对优势,其他资源的贡献率显著偏低;(3)就雅安各区县而言,名山、汉源和芦山等县为超载状态,荥经为临界状态,其他各区县为富余状态。雅安市应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地关系和谐的前提下,增强经济、社会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