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EST2007珠峰北坡风廓线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捍  李鹏  朱金焕  马舒坡  李爱国 《高原气象》2007,26(6):1199-1207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区局地大气环流系统,继2006年HEST2006大气科学实验之后,2007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实施HEST2007综合观测.本文使用该观测实验中LAP-3000风廓线仪获得的绒布河谷内三维风场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面辐射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观测期间局地大气环流的日变化和逐日变化过程.研究表明,该地区局地环流系统,特别是沿河谷的轴向风,与其上空西风环流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似乎与不同天气条件下喜马拉雅山区的大气辐射状况有关,即高层西风环流较强的阶段,地面辐射较强,激发出的局地环流也较强,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区干湿年夏季环流异常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使用NCEP/NCAR1968~1997年6~8月平均再分析全球网格点资料以及同期青藏高原东北侧17站夏季总降水量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侧典型干湿年夏季平均的大尺度环流场和物理量场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干湿年形成的原因和机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侧区域干湿年夏季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场和有关物理量场差异明显,最后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干湿年的物理图像,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珠峰绒布河谷温度垂直分布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鹏  李爱国  贾京京  邹捍 《高原气象》2007,26(6):1254-1262
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影响着东亚地区乃至全球的天气、气候和环境变化过程.高原山区陡峭的地形和多样的地表状态带来了复杂的局地环流系统和边界层特征.为研究青藏高原大型山地局地环流系统,2007年5~6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共同在珠峰北坡绒布河谷组织实施了喜马拉雅山北坡地区地面大气与对流层大气交换研究(HEST2007)强化观测实验,对该地区的局地环流以及辐射和热力状况进行观测.本文采用该实验观测资料,对LAP-3000风温廓线仪获得的声学虚温资料进行反演,并对该地区温度垂直分布和日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声学虚温与真实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反演计算可以有效地减小两者间的差异,绒布河谷清晨和下午大气垂直分布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
朱福康  樊云 《气象学报》1987,45(2):219-228
本文根据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期间的资料,计算了1979年5—8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的非绝热加热和动能收支。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上空的能量收支有其明显的独特性,夏季青藏高原地区的大气是北半球重要的热源和能源区。并指出,青藏高原地区上空夏季型环流结构的建立要超前于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ENSO事件与青藏高原积雪和东亚大气环流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利用1951 ~1998 年的北太平洋高温和北半球大气环流及1961 ~1993 年的青藏高原积雪等资料,分析了ENSO事件与青藏高原冬季积雪、亚洲季风、夏季东亚阻塞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可能联系,分析表明ENSO事件与青藏高原积雪和东亚大气环流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夏季降水与青藏高原春季NDVI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2年1月-2001年12月NDVI资料、台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 初步分析了我国夏季降水与青藏高原春季植被的关系及可能机理。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春季NDVI与我国夏季降水相关系数从南到北呈西北-东南向“ + - +”带状分布。合成分析也表明:青藏高原春季NDVI大、小值年降水年内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降水的上述差异, 可能是由于青藏高原春季NDVI变化导致热源效应改变, 引起大气环流变化造成的。对环流分析也发现:大气环流的变化特征与降水变化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臭氧的ENSO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通过对臭氧卫星观测资料及大气环流资料的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年际变化中的ENSO信号,并与同纬度无山区及赤道地区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在ElNino年(南方涛动指数为负),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偏大,在LaNina年(南方涛动指数为正),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偏小.同时讨论了与ENSO事件有关的大气环流物质输送.  相似文献   

8.
有关青藏高原天气和环流研究工作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罗四维 《高原气象》1989,8(2):212-126
1.1959年以前的研究情况关于高原天气与环流的研究,我国早在50年代初期就已经有人作了不少的工作,叶笃正依据极少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并提出了很好的看法,认为它的动力作用使东亚环流的季节变化在全球中具有特点。以后,随着资料的增多,气象学家们开始研究青藏高原的热力影响和高原及其周围的天气状况。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臭氧的准两年振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臭氧卫星观测资料及大气环流资料的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通过分析青藏高原地区臭氧准两年振荡(QBO),并与同纬度无山区及赤道地区臭氧QBO进行比较,指出:青藏高原臭氧QBO的平均周期为29个月,平均振幅为8DU.青藏高原臭氧QBO变化位相与热带平流层纬向风场QBO相反,即热带平流层纬向西风时,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偏小,东风时臭氧总量偏大.还讨论了与青藏高原臭氧QBO相关的大气环流物质输送理论.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臭氧的ENSO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臭氧卫星观测资料及大气环流资料的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年际变化中的 ENSO信号,并与同纬度无山区及赤道地区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在 E1 Nino年(SOI指数为负)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增加,在 La Nina年(SOI指数为正)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减小。本文同时讨论了与ENSO事件有关的大气环流物质输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1991年春季青藏高原西北侧8个站日平均气温和KWBC客观分析资料,对青藏高原西北侧大气20天振荡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季青藏高原西北侧大气存在显著的20天振荡,这种振荡在垂直结构上表现为正压特征,并且指出在20天振荡的峰值和谷值时期,即分别对应着青藏高原西北侧高温少雨和低温时期,北半球大气环流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0月26~28日青藏高原东部出现了一次历史罕见的强区域暴雪过程.本文利用MICAPS资料、T213资料和NCEP资料对此次区域暴雪过程形成的气候背景、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物理特征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冬半年区域暴雪过程500 hPa环流形势场可分为北涡南槽...  相似文献   

13.
春季高原南侧低层前季风经圈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Ⅱ提供的风场资料,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大气低层前季风经圈环流的气候特征、年际变化和存在的原因及其与季风环流、夏季500 hPa环流形势之间的联系和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前季风经圈环流是青藏高原与低纬地区之间从冬季Hadley环流型到夏季季风环流型转换的一种过渡形势;它的建立、结束时间及强度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这种变化与其后季风环流出现的时间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季风经圈环流结束偏早时,往往预示着季风环流会提早建立;前季风经圈环流的异常与随后夏季环流形势也有一定的关系:当前季风经圈环流建立偏晚时,夏季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且西伸更为明显;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实际上反映了前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对两者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位于长江流域上游,高原上空天气系统的变化,一般必然影响其下游的天气系统。 我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1972及1978年6、7月发生了干旱现象,1969及1980年6、7月出现了洪涝。本文分析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灾害性天气和青藏高原地区环流的联系;还讨论了高原下垫面的感热输送对高原上空环流的影响。我们应用的资料取自世界气象组织出版的世界气候月平均资料和中央气象局出版的北半球高空气候资料。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1982-1996年每天两次的NCEP丙分析资料,研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是引起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日变化的主要因子,青藏高原地区,阿拉伯海,盂加拉湾和菲律宾附近地区是四个主要的日变化显著区,青藏高原地区是垂直运动的负值日变化中心,其它三个区域的日变化与青藏高原地区的日变化有反相关系,这种特征一年四季都存在,但各显著区域范围的大小,中心位置及环流日变化的强度随季节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青藏高原加热场日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环流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夏季。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大气环流的气候资料,指出东亚地区纬向型环流较多。利用原始方程数值模拟和简单的理论分析讨论了形成区类环流特征的动力机制;并指出东亚纬向型环流比北美多,可能是与青藏高原和洛矶山高原的地形强迫性动力作用的特点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7.
围绕夏季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与其上、下游大气环流在年际尺度变化上的联系,对最新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介绍。通过观测资料分析与数值试验,指出在年际尺度上夏季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与同期亚洲-太平洋涛动(APO)具有显著且稳定的联系,前者可能通过调节亚洲和中东太平洋热带外大尺度垂直环流异常影响后者。另外,夏季青藏高原热力异常对高原上空及更大范围上对流层温度的年际变化也有一定贡献,进而通过对上游大尺度环流的调节作用影响到同期西非萨赫勒地区的降水。夏季青藏高原热力异常只是导致其上、下游大气环流年际变化的一个原因,其他影响效应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应用NCEP地面热通量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地面感热、潜热的气候状况及其与初夏东亚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发现高原地面热通量的异常将影响高原地区上空的垂直运动与辐散辐合运动, 从而引起东亚地区高度场及风场的异常。同时, 青藏高原地区地面热通量与后期东亚地区的环流变化也有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可为预测东亚地区初夏环流异常提供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来,关于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天气和气候影响的研究,在数值模拟实验,模型模拟实验,数值预报实验等方面取得进展,并将进行大规模综合观测实验。一、青藏高原对气候形成影响的数值模拟实验六十年代以来,不少人开展了大地形对气候形成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降雪的气候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邹进上  曹彩珠 《大气科学》1989,13(4):400-409
青藏高原上的自然天气季节和大气环流与我国东部平原极不相同,因此,高原上的降雪,无论是时空分布,或者是降雪天气系统都有很多特殊性。 本文根据1966—1975年青藏高原气象资料,阐述了高原上自然降雪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形成的物理条件;归纳出有利于降雪的六种天气型式;分析了大气环流季节变化与高原降雪之间的联系。高原降雪主要集中发生在冬夏环流的转换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