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贺灿飞  胡绪千 《地理学报》2019,74(10):1962-1979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在深刻的制度变革环境下,中国工业实现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地理格局也在经济转型中得到重塑。中国工业总体上经历了从内陆扩散到沿海地区集聚,再向内陆转移的过程。但不同类型产业地理格局及变化受制于不同力量,显现出一定的行业差异性。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中国工业在不同地理尺度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但集聚程度较欧盟和美国低。产业的聚集与分散驱动不同尺度下的产业迁移,导致区域产业频繁进入和退出,促使地方产业呈现多样化态势,推动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从经济转型的视角出发,改革开放可概括为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三个过程,这些过程创造市场力量,激活地方力量,引入全球力量,共同重塑了中国工业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2.
从工业行业、规模、所有制、地域分布等方面对比分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其9省市工业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多角度研究三大区域及九省市的工业结构特点,运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探索上述区域分工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浅析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旅游开发的人文内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作者近年来对德国工业旅游的考察和研究,从工业建筑的空间规训、工业技术发展的历史传承、工业技术的文化价值、工业旅游的办展方式以及后现代思潮对工业旅游活动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旅游开发中的人文内涵。作者通过对德国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及开展工业旅游活动经验的总结,对国内忽视保护工业遗产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4.
论工业区的地域结构与地域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仁彩 《地理研究》1993,12(2):19-26
本文分析了工业区地域结构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把工业区划分为5种地域类型,并阐述各类工业区的地域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5.
工业区的等级类型及其结构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梁仁彩 《地理学报》1989,44(1):57-67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工业区的函义,它的形成与发展。将工业区分为三个等级类型:(1)一级工业区(大工业地带);(2)二级工业区(基本工业区);(3)三级工业区(基层工业区),并概述了各类工业区的结构特征及上下级工业区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6.
哈大产业带产业空间构建与产业布局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马延吉  佟连军 《地理科学》2003,23(4):422-426
产业带的空间构建具有层次性,不能只限于沿线地带,应着眼于更大的区域空间。把哈大产业带地区在地域上和经济上有密切联系,其整体是东北经济区的核心地带。其面积、人口、GDP分别占东北三省的45%、73%和86%。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问题较多,如产业重复布局、产业布局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区域经济联系有待加强、老工业基地难题依然存在等。哈大产业带重点发展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汽车、机械装备工业、石化、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提出“三圈一带一轴穿,小集聚、大联合,点轴面、城乡连”的空间布局框架。哈大产业带内部各地市应积极参与联合与协作。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共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与环渤海区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7.
产业群理论与小城镇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文章对产业群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已经出现的产业群类型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产业群重要类型之一的小城镇特色产业群的重要性。认为,建设小城镇特色产业园区,是政府应用产业群理论,引导推动小城镇特色产业群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最后,针对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对中西部地区意义重大的产业转移承接问题,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探讨。指出产业转移承接过程对不同规模区域单元的影响不同,较小的单元受承接产业的影响较大,而较大的单元受到的影响较小且对承接产业的影响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在讨论产业转移内涵特征以及河南省产业转移承接条件的基础上,对河南省产业转移承接的结构优化和空间布局进行分析,提出产业转移承接要受到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约束,承接的产业应采取相对集中的空间格局,微观上集中在集聚区园区等各类产业发展平台,宏观上的重点则是主体功能上属于重点开发的中原城市群地区。  相似文献   

9.
两型社会视域下的咸宁市产业发展研究:基于集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要件,产业发展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性因子,是板块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背景下,围绕咸宁如何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目标,文章采用产业结构区位熵与偏离度指标对咸宁市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在与武汉城市圈内区域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咸宁市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问题诊断的基础上,以产业集群化思想,提出了咸宁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云南省滇中7个市、地区的工业结构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滇中分为4类地区,第一类地区为昆明市;第二类地区为曲靖市、红河州;第三类地区为玉溪市、楚雄州和大理市;第四类地区为丽江市。分析结果与云南省滇中地区工业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1.
我国省区间工业结构的异同与结构转换的调控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锋 《地理研究》1990,9(4):6-16
通过计算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省区之间工业部门结构既有趋同性,又存在趋异性;趋同性是基本合理的,而趋异性预示着各省区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方向。我国省区工业结构差异主要发现在综合专业化能力、部门深层结构、结构质量三方面。以此为依据,本文提出了我国省区工业结构转换的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该文中,产业区是指从事同一生产过程不同阶段的生产和服务活动的专业化的中小企业组成特色的地方系统.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专业化产业区和意大利式产业区的相似性已经被广泛关注.但是,我国的大量产业区因其非创新性的大批量制造而难以走出"低端道路"的困局,遭受经济危机的冲击.该文重温了意大利产业区模式.以新的视角探讨其核心价值,指出产业社区的文化根基以及持续创新的工业设计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危机影响下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将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模式引入产业区研究,并通过对比我国产业区与意大利式产业区,提出以设计为中心、加强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的产业区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郑州市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郑州市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对策.企业外迁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环境整治是产业更新的重要保证,科技创新是主导产业与城市功能再定位的出发点,强化三产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空间重塑是区域新形象的重要体现.并认为扭转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落后局面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市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的空间特征及计量检验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采用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等方法,研究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集聚和污染排放的空间特征及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的重心分布、轨迹、距离、速度差异较大。东部的工业集聚水平高于中西部,工业污染中西部更突出。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总体呈负相关关系,局域上分为低高、高低、低低3种关联类型。工业集聚在全国及东中西部均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但是对不同区域减排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作用由大到小依次是西部、中部和东部。 对于工业污染的防治,应继续走集聚化道路。东部要优化产业结构,控制合理的集聚规模;中西部应加强产业集聚,提高技术溢出的污染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选取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5个地级市2010年统计年鉴中工业分行业产值数据,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产业区域同构系数的计算方法,对关中5个地级市工业行业相似程度和地区间产业同构程度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城市群中13.9%的工业行业存在产业同构问题,36.1%的工业行业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一级核心城市西安和二级核心城市宝鸡的工业产业同构程度较大(0.678),不利于产业转移和产业链的延伸升级。咸阳和渭南、咸阳和铜川的工业同构程度也较大,不利于区域间产业分工和合作,需要进行协调整合。通过选用区位商、产业专门化率、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作为指标,对关中5个地级市工业行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得出各市综合优势工业产业,进一步确定各市工业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依照产业地理分布状况,结合各市产业专业化及关中专业化情况、产业规模和产业链条及产品分工,提出关中城市群应重点发展汽车生产制造、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机电装备、有色金属、医药制造、食品饮料烟草等七大工业密集带。产业密集带作为最有效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可为关中城市群工业发展形成规模与集聚效应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产业区位基尼系数、地理集中率、产业梯度系数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从产业整体、三次产业和字母行业3个层面分析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海南省产业空间分异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目前海南省产业整体和多数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与多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异程度高,主要分布于少数沿海非民族市县,呈明显的沿海-内陆、非民族-民族地区与北-南向类似U型的分异格局;产业整体、三次产业与10个字母行业从业人员数空间分异趋于加剧,空间分布趋于向少数市县集中,而产业整体和三次产业增加值与6个字母行业从业人员数空间分异趋于减缓,空间分布基本趋于向北部沿海地区以南分散,意味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了旅游相关产业规划所确定的重点产业的空间拓展;海南省产业空间分异格局是要素禀赋作用效应、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分工经济效应、制度诱导效应、空间近邻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叠加的结果。结果基本验证了中国产业空间分异的一些研究结论,也表明海南省需要扶持内陆和民族地区发展公共服务业和优势产业,适度引导产业向部分内陆和民族市县集中和分散,以增强产业空间布局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17.
贺灿飞  任卓然  叶雅玲 《地理研究》2021,40(8):2119-2140
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节点上,探究中国出口经济复杂度的影响因素对制定下一阶段的产业政策有深刻影响。利用中国海关数据库,在三种主流复杂度指标计算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城市产业地理集聚与出口经济复杂度发展演化,并运用计量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 全国城市产业地理集聚程度基本呈现东部高、中西部点状起伏的空间格局,且城市间产业集聚水平差异逐渐缩小。② 城市出口经济复杂度空间分布格局与产业地理集聚分布具有一致性,高复杂度地区主要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中西部中心城市,城市间发展差距随时间缩小。③ 主流经济复杂度测算方法中的经济复杂度指数并不适用于中国城市尺度,而适应性复杂度和新经济复杂度的测算效果更好。④ 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地理集聚通过知识溢出和生产要素共享产生的积极影响超过了竞争拥挤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了出口经济复杂度提升;且通过促进高复杂度产业进入与低复杂度产业退出有效推动了城市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8.
关于老工业基地淄博市工业区位变化的地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飞速进步的影响下,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老工业基地内部出现了新的工业区位并形成了新的产业集聚区。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淄博实地调研为基础,分析了这种变化产生的动因。淄博市新工业区域的形成从一个侧面说明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潜力。在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自主权扩大以及大量非公有制的企业繁衍成为淄博工业发展的内动力,引起工业地理格局的变化。自然资源对工业区位的吸引力下降,专业市场区位的重要性上升,在淄博市的工业空间动态中反映也很显著。此外,政府因素和交通区位仍然起重要作用。企业在新工业区位的繁衍和集聚是老工业基地的活力所在,需要特别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9.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及其就业变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董丽晶  张平宇 《地理科学》2008,28(2):162-168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在深入分析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两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以典型的老工业城市沈阳市为例,探讨了沈阳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产业升级、产业替代和产业融合,对城市就业结构、就业制度以及就业文化方面的影响。最后总结了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沈阳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促进就业的对策措施,以此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产业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转型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了甘肃省产业发展轨迹以及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计算了1980年以来该省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980年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经历了2次产业转型;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属于中等,1980年以来出现2次大的波动,存在降低后又反弹现象;产业转型轨迹与产业转型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轨迹在变化趋势上存在着一致性,都呈明显的 "波浪形";产业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滞后于产业转型;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转型任务相当艰巨,亟需实施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