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中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四类突发性地质灾害。采用地质灾害危险性与承灾体易损性分项测算,定性综合评估的方式实现我国县域单元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将承灾体易损性分为人口安全易损性与资产易损性,用因灾死亡人口比与因灾直接经济损失比表征。基于以历史数据分析指导未来预测的思想,以国土资源部2001—2015年地质灾害灾情数据为样本,提出了人口安全易损性与资产易损性的分级标准。对我国2869个县域单元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共有216个地质灾害高风险单元、643个中风险单元和2010个低风险单元。地质灾害高风险区集中分布于乌蒙山区、四川盆地周边山区以及云南西部和西藏东南部。  相似文献   

2.
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四川省丹巴县城为重点研究案例,对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针对西南山区城镇的特点,提出了地质灾害承灾体的调查方法,构建了地质灾害易损性大比例尺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介绍了利用ILWIS软件进行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的技术方法。易损性评价结果表明,丹巴县城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较高的地区主要为学校、居民小区等人口集中、物质经济价值大的地段。研究区内具有极低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0.25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96.48%,具有低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25~0.50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3.21%,具有中等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50~0.75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0.29%,而具有高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75~1之间)的承灾体面积仅占0.02%。  相似文献   

3.
许强  张一凡  陈伟 《地质通报》2010,29(5):729-738
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四川省丹巴县城为重点研究案例,对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针对西南山区城镇的特点,提出了地质灾害承灾体的调查方法,构建了地质灾害易损性大比例尺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介绍了利用ILWIS软件进行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的技术方法。易损性评价结果表明,丹巴县城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较高的地区主要为学校、居民小区等人口集中、物质经济价值大的地段。研究区内具有极低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0.25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96.48%,具有低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25~0.50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3.21%,具有中等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50~0.75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0.29%,而具有高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75~1之间)的承灾体面积仅占0.02% 。  相似文献   

4.
地质灾害土地资源易损性评价定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对土地资源易损性考虑较少,作为自然资源的主要承灾体,土地资源应和人口和物质财富一样进行定量化研究。在地质灾害评价理论和土地资源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土地资源易损性评估的技术方法。易损性的影响因素是灾害强度和土地资源承灾能力,承灾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等,基于此,建立了数学模型进行易损性计算,核算了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进行了综合易损性计算和土地资源易损性区划,并在西乡县进行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5.
针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后,涉水新型城镇建设面临的地质灾害及其风险定量评价难问题,在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基础上,以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集镇区为例,通过分析计算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稳定性和危害性,构建了基于斜坡单元的危险性评价和基于危险源分析的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的城镇尺度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框架。定量计算不同重现期降雨极值情景下的斜坡稳定性和不同灾害强度下承灾体易损性,实现了库区集镇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地质灾害风险现状分析,提出了大周镇集镇区国土空间规划建议。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对制定地方发展规划具有指导意义,评价方法对同类沿江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绥德县城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 沟壑纵横, 地形切割强烈, 地质灾害多发。为了评估绥德县城区地质灾害风险, 将城区周边斜坡地带共划分为1050个斜坡单元, 计算每个斜坡单元在不同含水量工况下的稳定性, 并结合土体含水量监测数据评估斜坡单元危险性。在此基础上, 利用1︰1万遥感数据识别斜坡单元内的承灾体, 并进行易损性分析和危害性评估。根据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估结果, 完成绥德县城区及周边地区基于斜坡单元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表明, 绥德县城区及周边地区很高风险区面积2.27 km2, 包含斜坡段106个; 高风险区面积3.03 km2, 包含斜坡段114个; 中风险区面积10.40 km2, 包含斜坡段362个; 低风险区面积12.81 km2, 包含斜坡段468个。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的方法,文章在综合分析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及风险容许标准制定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遥感影像、社会调查等数据,以陕西省凤县为例利用ArcGIS软件和经验方法,分灾种分别对人口及财产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针对区域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减缓措施,为研究区防灾减灾提出了建议,并为秦岭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因此,考虑地质灾害风险的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基于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选取坡度、坡向、地质灾害发育密度等评价指标,采用信息量模型以斜坡单元进行危险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叠加承灾体易损性进行定量风险评价,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分区。利用ArcGIS将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现状功能区叠加,将高西沟重构为4个国土空间分区:地质灾害中风险–生活居住区、地质灾害低风险–生态功能区、地质灾害低风险–农业生产区和沟谷区,并提出国土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浅谈我国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着重讨论了对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解,提出了中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为灾害体易发性、承灾体的易损性、这两者耦合关系评估的结构组成及结构公式,并根据其研究对象、内容、目的等方面情况提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完整概念。  相似文献   

10.
以滑坡灾害突出的三峡库区秭归县为研究区。在深入分析滑坡孕灾环境、诱发因素、滑坡编录和承灾体信息的基础上,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了滑坡危险性评价。通过滑坡灾害致灾强度与承灾体抗灾能力分析了人口、建筑物、生命线工程和土地资源的易损性。采用成本价值核算法对各类承灾体进行了价值核算,最后通过风险模型预测了研究区内未来10年滑坡灾害的生命与经济风险。生命和经济高风险区分别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1.11%和2.71%,主要分布在集镇和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人口密集区以及交通建设用地等经济价值大的地区;中风险区分别占13.21%和20.66%,主要分布于农村居民生活居住和耕地活动区;低风险区分别占85.68%和76.63%,则分布在经过地质灾害治理和人类活动较为稀少的未利用地及林地等区域。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与对比验证,发现预测结果与实际灾情较吻合。研究表明,集镇和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人口集中区和交通建设用地区是今后减灾防灾部署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旱灾农业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旱灾是世界上影响面最广、造成农业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类型,世界近一半的国家干旱严重。中国旱灾频繁,每年旱灾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15%以上,随着人口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承灾体脆弱性对灾情的放大也在增加。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和耕地承灾体的区域组合角度,在旱灾频发高值区,选择雨养农业、灌溉农业和水田农业为主要承灾体类型,构建了农业旱灾脆弱性生产压力和生活压力,灾前—灾中易损性和灾中—灾后适应性等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指标体系。提出脆弱性评价的区域模型,即:雨养农业的易损—适应模型(兴和)、灌溉农业的生产—生活压力模型(邢台)和水田农业的需水—灌水模型(鼎城)。基于农业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提出制定适应降水变化的波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区域政策、建立农业生态—生产范式、建立“水银行”管理机制、建立用水效益和开源节流的评估体系以及加强“截水—抽水—控水”为一体的灌溉系统工程建设,提高灌溉应急能力等对策,以期为农业旱灾的防御和区域粮食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西藏昌都县地质灾害详查的基础上,利用ETM+,IKONOS遥感数据建立该区的地质灾害解译标志并解译,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了各类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并最终完成了危险性评价区划图。评价结果表明,高危险区面积占0.42%;中危险区面积占3.43%;低危险区面积占18.56%;无危险区面积占77.59%。昌都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3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205个,其中有33个大型地质灾害点,严重影响和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former conceptual models of vulnerability,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quantitative model for regional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by analyzing in-depth the relation between vulnerability, exposure, coping capacity, and resilience. Taking the mountain settlement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China, as a case study, the method of Contributing Weight Superposition (CWS) is applied in establishing both a model and a system for th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elements at risk. The CWS approach consists of 13 index factors including population, economic and road densities, building and farmland coverage, hazard-affected areas, urbanization rate, and GDP per capita. Accordingly, a debris flow hazard vulnerability zoning map was obtained and the assess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and comparatively high vulnerability zones, where economic activities are considerably high, has a close correlation to the topography of the catchment and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thus may serve as a pertinent guidance for settlement relocati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readjustment, and management to prevent and reduce hazard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and beyond.  相似文献   

14.
四川雅江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遥感解译与工程地质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雅江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调查以及单体地质灾害稳定性和发展趋势预测,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研究表明:雅江县城共发育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83户城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G318国道、雅江中学的安全运行;地质灾害体稳定性均处于差和较差级别,滑坡和危岩崩塌为雅江县城最主要危险源;雅江县城地质灾害防治应遵循“工程治理为主,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原则,系统开展应急排危工程、综合治理工程和专业监测工程,最大限度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为雅江县城建设和发展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在划分气象风险等级时,传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方法忽略了承灾体脆弱性因素,且气象风险预报等级整体偏高,导致高等级风险区空报率较高。基于此,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滑坡、崩塌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方法。利用信息量法,分析气象因素影响程度。选取坐标点、降雨量、易发生等级,将其作为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节点,判断是否发生崩塌、滑坡灾害;针对地质灾害区域,根据影响程度计算气象引发因子指数,结合滑坡、崩塌灾害潜势度G和承灾体脆弱性M,确定气象风险预警指数R,划分预警级别,完成滑坡、崩塌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实验结果表明,设计方法有效降低了三级预报和四级预警空报率,提升了预警精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武强  陈佩佩 《地质学报》2005,79(6):774-783
地质灾害定量评价是实施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依据。本文在采用室内相似材料物理仿真模拟试验和非线性分形几何特征分析基础上,论述了榆次地裂缝的形成机理和基本发育特征与规律。并且,应用现代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非线性人工神经网络(ANN)耦合评价理论和方法,定量研究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属性,对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分区(第一图);然后,根据承灾体分布特征和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和城市建设发展状况,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与层次分析法(AHP)耦合理论与方法,定量研究地质灾害发生的社会属性,对承灾体易损性进行评价分区(第二图);综合地质灾害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根据多源地学信息复合原理,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与易损性分区图实施复合叠加,确定出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价分区图(第三图)。文章最后总结提出了地质灾害定量评价的“三图法”基本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泰莱盆地岩溶地面塌陷始发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仍不断发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本文将泰莱盆地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在对工作区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包括岩溶塌陷影响因子及能反应社会影响的易损因子(包括灾损敏感因子和抗损强度因子)在内的共计12项指标作为岩溶塌陷评价要素,建立了研究区风险性评价体系;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评价要素的权重,结合已有资料绘制各指标分级图并分别赋值;最后,利用MAPGIS软件叠加计算风险性指标,依据风险性分级标准进行研究区岩溶塌陷风险性评价分级区划。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泰安市城区火车站、訾家灌庄、东羊娄—旧县一带;莱芜市大王庄镇孤山—后枯河及铁矿区孟公清、泉河一带,这些区域多位于水源地周边或矿山企业排水区,高强度的抽排地下水是岩溶塌陷发生的最主要的致塌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灾损评估的青海省牧草干旱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表现出温度升高、 降水变率加大的区域响应, 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气象灾害加剧. 基于青海省1961-2010年47个气象站和20个农气站的气象资料、 牧草的实际产量以及牧草的理论产量等资料, 采用相关分析、 线性回归等方法, 在分析致灾因子危险性、 牧草相对产量的基础上, 确定了青海省牧区牧草干旱风险评估的实际阈值.通过海拔、 经度、 纬度、 牧草旱灾发生频次的拟合方程, 结合GIS平台对青海省牧草干旱进行风险区划.结果表明: 青南牧区西部、 环青海湖地区、 柴达木盆地东部边缘地区、 祁连山地区为易受旱灾影响的特高风险或高风险区域;青南牧区西南部为中风险区域;低风险区域主要在青南牧区东南部, 区划结果基本上于历史旱灾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区划结果旨在为青海省牧区牧业良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威宁县地质灾害隐患最新调查数据,介绍威宁县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县地质灾害灾情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为该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