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β尺度系统造成的大暴雨过程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T106资料和MM5V3.5中尺度非静力模式对2002年6月8—9日发生在陕西和四川东北部的一次突发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中α尺度切变激发的中β尺度系统是本次暴雨的直接引导系统。进一步诊断分析揭示了中β尺度系统的动力场和热力场之间具有一种强耦舍机制:中β尺度系统是在低空急流带上发展起来的,垂直上升运动与近饱和湿空气柱及涡散柱互耦,低空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发展触发了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能很好地模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整个发展过程和降水雨带,细网格模拟的降水量与实况比较接近,分析结果可为中尺度暴雨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陆云  郭子悦  汤剑平 《气象科学》2021,41(6):818-827
与以往的区域气候模式相比,对流允许区域气候模式不再依赖于对流参数化方案,其精细的分辨率可以显式表示深对流过程,在夏季对流降水的日变化和极端降水事件模拟等方面具有明显增值能力,是区域气候模拟的发展方向。对现有的对流允许尺度区域气候模拟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回顾和介绍,简述了对流允许尺度区域气候模式中比较重要的物理过程及外部驱动条件的影响,总结了以往对流允许尺度区域气候模拟的研究成果以及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和对未来的展望,以期对中国及东亚区域对流允许区域气候模拟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诸多研究表明,对流允许区域气候模拟作为一种有前景的气候模式,可提供更加可靠的区域尺度的气候信息。  相似文献   

3.
张怀德  吴晓荃 《山西气象》1995,(4):47-52,61
本文依Barnes滤波原理,利用低通波场的连续性特征进行尺度分离,分析了暴雨过程中天气尺度系统和中尺度系统的作用,并用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该暴雨过程中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4.
国外作物模型区域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文章针对目前作物模拟模型从单点和田间尺度应用于更大区域尺度的问题,介绍了诸如模型数据标准化,模块化建模,作物模型和天气发生器结合,作物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作物模型与遥感技术结合,区域升尺度连接,基于Web的建模等作物模型区域化应用中技术问题及当前作物模型区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BOMEX(巴巴多斯海洋与气象学试验)的探空资料和LEM(大涡模式),通过改变LEM水平分辨率的敏感性数值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尺度的湍涡对信风积云边界层中混合层和云层的结构、演变以及对流形式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分辨率较高时模拟的湍涡尺度较小、混合层顶的夹卷作用较强,模拟的混合层较暖、较干,而且模拟的对流泡尺度较小、强度较大,能够模拟出较精细的边界层结构;而水平分辨率较低时则相反。模拟的湍涡尺度对海洋信风区边界层积云中液态水混合比的模拟结果影响较大:LEM模拟的湍涡尺度较小时模拟的信风积云形成的时间较早、云顶高度较高,单个云块的体积较小但数目较多,液态水含量较高;而模拟的湍涡尺度较大时则相反。虽然水平分辨率为50 m和125 m的试验都能模拟出较精细的信风边界层中混合层、云层的结构和演变特征,但是,考虑到提高分辨率在模拟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信号对结果的影响以及计算时间等问题,LEM采用125 m的水平网格距是对海洋信风边界层积云对流模拟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李娟  曾晓东  陈红  蔡其发 《大气科学》2016,40(6):1117-1126
本文首次将Casati等提出的强度尺度分解方法应用到气候地表温度场的检验中,探讨此方法用于评估气候模拟场误差的详细空间信息的适用性。以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月平均地表温度为例,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较为常用的是空间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EOF分析等)不能完全反映模拟场误差的空间信息;强度尺度分解方法可计算不同阈值和空间尺度上的均方误差和模拟技巧,评估对应的模拟能力,定量给出模拟场主要误差的空间信息(误差范围即温度阈值及对应的空间尺度),例如,亚洲东部地区1月单年及多年平均的模拟场在230 K阈值1600 km模拟技巧非常低。本研究表明强度尺度分解方法适用于气候温度场的检验评估,能定量给出误差的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7.
华东地区月平均气温统计降尺度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红霞  汤剑平 《气象科学》2015,35(6):760-768
用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别使用基于多元线性回归(MLR)和3种主成分分析(PCA)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对1959-2008年的华东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分两个时段进行统计降尺度分析并加以检验,比较了不同降尺度方法的结果。结果表明:对于华东地区气温的统计降尺度预报,基于MLR的统计降尺度方法相对于3种PCA方法而言,对单站年际变化模拟方面有一定优势。PCA方法应用于统计降尺度时,预报因子的区域选择是影响统计降尺度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温度进行统计降尺度分析时,预报因子中包含温度因子是非常必要的;所试验的4种降尺度方法,对各站点多年平均情况的模拟要好于对区域平均的年际变化的模拟。  相似文献   

8.
热带气旋生成过程的中尺度涡旋活动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舒婕  吴立广  梁佳 《气象科学》2016,36(6):779-788
热带气旋生成过程中包含不同尺度环流及其相互作用。为此,本文将热带气旋生成数值模拟的起点提前到模拟中尺度涡旋(MCV)的生成,从而利用高分辨率数值试验结果,对热带气旋过程中的不同尺度涡旋活动进行分析。模式首先模拟了季风涡旋的东南侧增强的西南气流中出现低形变旋转性扰动,随着扰动的旋转性增强,中层出现水平尺度为200 km左右的MCV。在扰动区内的不同高度上还发现10~20 km尺度不等的中γ气旋性涡旋扰动,其中部分涡旋扰动具有热塔的特征,中γ气旋性涡旋扰动在MCV的旋转环境内不断组织化,低层气旋性涡旋扰动的分布比中层更加集中。模拟表明这些较小尺度的气旋性中尺度涡旋扰动对热带气旋的生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WRF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动力降尺度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NCEP的FNL再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式,对中国10 a(2000—2009年)夏季降水进行双重动力降尺度(双重嵌套)模拟,将子、母区域模拟结果和观测进行对比,以检验双重动力降尺度对中国夏季降水模拟的"增值"能力。结果表明:单重动力降尺度(单重嵌套)方法能较好模拟出中国10 a夏季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对季风雨带"北跳"特征模拟较好,但模拟降水具有系统性正偏差。在母区域的强迫下,双重动力降尺度模拟的降水分布与单重动力降尺度相比,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由于子区域的分辨率要高于母区域,双重动力降尺度比单重动力降尺度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降水细节。双重动力降尺度的这种"增值"能力存在地域依赖性,在华南地区和江淮地区,双重动力降尺度模拟出的降水分布、量值和逐日演变都要好于单重动力降尺度。但在华北地区,双重动力降尺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值"。  相似文献   

10.
中尺度数值模拟中的边界层多尺度湍流参数化方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多尺度湍流理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将边界层湍流风谱与平均量的梯度相联系, 建立了边界层多尺度湍流参数化子模式, 之后放入MM5模式中进行了个例模拟研究, 并与MM5模式附带的M RF边界层参数化、Blackadar高分辨率边界层参数化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 多尺度湍流理论能够反映出实际大气边界层中热量垂直输送的规律, 将其用于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边界层物理过程参数化是可行的; 多尺度湍流参数化在地表层和边界层内各个层次上都着重考虑含能量最大的涡的作用以及水平热力不均匀性的影响, 因此在地形和下垫面比较复杂的区域, 对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模拟有进一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We examine the sensitivities of heterogeneous sulfate chemistry in a mid-latitude and tropical storm using a cloud resolving model. Both thermodynamic environments show unstable conditions favorable for development of intensive convection, with more CAPE in tropical compared to mid-latitude storm.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ed severe storms, modeled results show a relatively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adar and surface chemical observations. Microphysical evalu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accretion and autoconversion appear to be most important processes in such considered clouds. This sensitivity simulation is an upper bound for conversion of S (IV) to sulfate. The tropical convective storm produces for about 2.5 times more sulfate compared to mid-latitude storm and converts more SO2 to sulfate, increasing wet deposition of sulfur. The results for a midlatitude run indicate that aerosol nucleation and impact scavenging account for between 18.9% and 28.9% of the in-cloud sulfate ultimately deposited. As a result of greater rainfall efficiency, tropical storm shows about two times higher sub-cloud scavenging rate than mid-latitude storm. The oxidation of S (IV) to SO4 ?2 in cloud droplets and in precipitation is found to be dominant in both convective storms accounting almost with the same percentage contribution of 45.4% and 46.3% to sulfur deposition, respectively. In-cloud oxidation contribute a larger fraction of the total amount of sulfur deposited in tropical case (29.2%) when compared to the mid-latitude case (11.8), respectively. Neglecting aqueous-phase chemistry in ice-phase hydrometeors in both convective clouds led to overpredict deposition of about 40% to 33% relative to the base runs.  相似文献   

12.
两种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的应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书君  王凤娇  刘昭武  冯桂利 《气象》2006,32(10):34-40
结合雷达体扫工作模式以及风暴单体垂直结构分布,利用CINRAD气象产品软件包提供的基于单体和格点的VIL产品,对滨州SC雷达监测到的几例强对流风暴单体个例进行分析发现,两种VIL产品的变化趋势基本与风暴变化同步,对灾害性天气发生的预警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一般情况下,基于单体的VIL数值大于基于格点的VIL数值,尤其是发展成熟、孤立的强风暴单体表现更加明显,可以作为判断风暴单体强度的定性指标;对于多单体风暴,由于风暴质心识别等因素会造成VIL数值误差增大,而雷达体扫模式的限制可能造成VIL数值失真。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两类持续型沙尘暴的天气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观测资料对内蒙古地区两种不同类型的持续型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气系统的稳定少动是这两类沙尘暴在同一地区长时间持续的共同原因。在这2次过程沙尘暴的持续期,大气层结的日变化受到不同程度削弱。主要原因是沙尘气溶胶的辐射反馈效应。在冷锋型沙尘暴过程的持续期,地面风速出现的明显日变化加强了沙尘暴强度的日变化。而在高压底部型沙尘暴过程中,暖平流和中尺度低压辐合抬升产生的对流进一步削弱了层结日变化。这一因素以及期间地面风速的相对稳定使沙尘暴强度未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一次沙尘暴过程锋生函数和地表热通量的数值诊断   总被引:7,自引:12,他引:7  
孙军  姚秀萍 《高原气象》2002,21(5):488-494
沙尘暴是我国西北地区春季常发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本文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改进的PSU/NCAR的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1995年5月16日我国西北地区发生的一次沙尘暴天气个例进行了锋生函数和地表热通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过程是冷锋在移至我国西北地区时产生的一种强烈锋生过程;地表感热通量明显大于地表潜热通量;有无地面热通量对比试验表明,热力因子在沙尘暴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An effectiveness of the storm wave attenuation by protective piers in the Sevastopol Bay of the Black Sea i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using the SWAN spectral model. Analyzed are the parameters of waves generated by winds of four main directions as well as by the southern cyclone during the storm on November 11, 2007. It is obtained that waves from the northwest part of the Black Sea penetrate most intensively into the Sevastopol Bay in case of western wind and, to a lesser degree, in case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winds. A protective effect of the piers is observed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bay only and the wave attenuation near the southern coast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near the northern one. The area of the southern coast directly behind the southern pier is completely protected from the storm waves and, as moving away from the pier, the danger of intensive wave effect on the coast is kept.  相似文献   

16.
环境与强对流(雹)云相互作用的个例模拟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秀明  钟青 《高原气象》2009,28(2):366-373
基于北京2005年5月31日雹云个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水平风垂直切变(下称shear)等环境因素演变对对流活动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强对流云与局地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长生命史的超级单体风暴需要shear和CAPE之间相互配合,一般用理查逊数(Ri=CAPE/shear)表示.本文给出了个例中这种配合的具体表现:当对流有效位能达到1000 J·kg-1时,小的垂直风切变产生一般单体对流,对应Ri数>10,较强切变产生超级单体强对流,对应Ri数在1~5之间.环境影响对流形态,同时对流对局地环境也有明显影响:一般单体对流组成的飑线使其移动方向的局地环境shear增大,超级单体强对流随着其发展对环境shear的消耗明显,使得其周边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环境shear明显减小.强对流活动区域局地环境shear的减小和CAPE的降低相配合,使R2数维持在1~5之间,有利于超级单体流型的维持.  相似文献   

17.
Radar observations of the strong Typhoon Bilis (2000) are unique for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Taiwan high orography on the mesoscale structures of storm system in the vicinity of southeastern Taiwan. Typhoon Bilis was the first tropical storm, which possessed the double eyewall feature observed by Doppler radar over the Taiwan area. The inner eyewall exhibited an approximately circular shape with a diameter of 20?km. Convec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storm were cyclonically and radially outward propagated, with the linear aspect in the right flank of the system and counterclockwise and spiral migration in the left flank, mainta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uter eyewall. The low-level maximum Doppler winds in the left and right flanks relative to the typhoon movement were comparable, owing to a prominent confluence in the left flank. The prominent confluent zone was constructed by two wind fields, the northwesterly from the inner circulation of the typhoon and the outer circulation in the streamline analysis. The replacement of maximum wind between the inner and outer eyewalls, extending from low levels to middle levels in the left flank of the storm, was a clear model for the examin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orographic effect on a severe typhoon. A conceptual model for a case of super typho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aiwan high terrain was constructed.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二维变分风场反演方法对浙江台州2003年4月12日一次超级单体风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进行低层风场反演研究。二维变分方法以均匀风场反演结果作为初猜场,在目标泛函中加入散度和涡度约束作为正则项来降低不适定性的影响。反演得到的低层水平风场比较好的符合超级单体风暴的组织化的气流结构和强的风切变,通过对散度场垂直积分获得垂直速度,上升气流主要集中在强回波区域,下沉气流一个位于风暴前进的左侧的弱回波区,一个位于钩状回波的内侧。  相似文献   

19.
沈志宝  文军 《高原气象》1994,13(3):330-338
  相似文献   

20.
基于美国台风预报系统(Hurrican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HWRF),研究了气团订正方法对GOES-13/15静止卫星成像仪资料同化效果的改进作用,选取了2012年6月23日生成于大西洋地区的台风Debby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组对照试验比较了气团订正前后台风路径和初始场相关物理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气团订正能显著减小GOES-13/15静止卫星成像仪资料的系统偏差,明显提高台风路径的预报效果,气团订正使得预报的台风路径与观测路径的平均偏差和标准差降低了30%左右,提前6 h实现了台风路径的正确转向。物理机制分析表明,经过气团订正后的静止卫星资料增强了位于台风东南侧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同时增加了台风东部的温度和比湿,在引导气流和大气温、湿场的共同作用下,台风预报路径实现了正确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