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转基因水稻恢复系产量构成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转抗真菌蛋白基因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价值,选用6个转基因的水稻恢复系与多个不育系杂交,计算转基因水稻恢复系杂种一代的超父优势、超原种优势和单株产量竞争优势,并对其产量构成性状进行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不同转基因株系间的超父优势表现不同,整体上优势较明显的性状是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七丝软占转化后代的杂种F1普遍存在显著正向超原种优势,而E32转化后代所配杂种的超原种优势则较多表现为负值;产量竞争优势分析结果则表明转基因水稻选配优良组合几率并不比常规育种方法低,其中E10、EF38的杂种F1存在较强的产量竞争优势;对转化后代杂种F1的单株产量贡献最大的性状依次为有效穗、穗实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湛江地区水稻品种的耐盐性,品质性状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咸水禾”品种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可用1/5海水灌溉,但其耐盐性不高;灌溉水含盐量的高低,对株高和穗粒结构影响较大;3个品种的出糙率均偏低,外观品质较差,并指出出增强抗盐性、提高品质应是目前改良耐盐水稻地方品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选配早籼杂交稻强优组合的育种过程中 ,产量与品质的协调性已引起育种者高度重视。而产量与品质性状较多 ,关系复杂。有关水稻品质性状研究的报道较多 ,张业云[1] 研究了杂交稻的品质对出品率的影响 ;甄海等[2 ] 对广东籼稻品种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与通径分析 ;李成荃、程融等[3 ]也进行了杂交粳稻品种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赵镛洛等[4 ] 则通过因子分析方法 ,研究了北方早粳稻米品质。在水稻丰产性状研究方面 ,陈伟栋等[5] 对华南水稻品种叶片及产量性状进行了因子分析 ,并探讨了高产水稻品种的理想因子模型。而对水稻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综…  相似文献   

4.
为了鉴定杂交种子与父母本的亲缘关系,用20条随机引物和21条ISSR引物在供试的一组三系杂交水稻F1、父母本及对照进行扩增。20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78个条带,其中28条为多态性条带;21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2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0条。将这些多态性条带进行聚类分析,F1与父、母亲缘关系较近归为一类.随后它们才与对照归为一类。结果表明RAPD和ISSR引物的PCR扩增均能有效地鉴定三系杂交水稻的杂种F1与组合中父、母本的遗传关系。与RAPD相比ISSR引物在三系杂交水稻及其父母本的鉴定中具有稳定性更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鉴定杂交种子与父母本的亲缘关系,用20条随机引物和21条ISSR引物在供试的一组三系杂交水稻F1、父母本及对照进行扩增。20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78个条带,其中28条为多态性条带;21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2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0条。将这些多态性条带进行聚类分析,F1与父、母亲缘关系较近归为一类,随后它们才与对照归为一类。结果表明RAPD和ISSR引物的PCR扩增均能有效地鉴定三系杂交水稻的杂种F1与组合中父、母本的遗传关系。与RAPD相比ISSR引物在三系杂交水稻及其父母本的鉴定中具有稳定性更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高产水稻理想株型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6个水稻品种21个株型柱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21个株型性状的关联序依次为:剑叶厚>倒二叶厚>剑叶宽>倒二叶宽>倒二叶鞘长>剑叶鞘长>倒二叶统长>倒三叶宽>倒三叶厚。倒三叶鞘长>剑叶长>倒二叶长>倒三叶长>剑叶弦长>倒三叶弦长>倒三叶基夹角>倒三叶叶开角>剑叶叶开角>剑叶基夹角>倒二叶基夹角>倒二叶叶开角。  相似文献   

7.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分析了 6个水稻品种 2 1个株型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株产量与 2 1个株型性状的关联序依次为 :剑叶厚 >倒二叶厚 >剑叶宽 >倒二叶宽 >倒二叶鞘长 >剑叶鞘长 >倒二叶弦长 >倒三叶宽 >倒三叶厚 >倒三叶鞘长 >剑叶长 >倒二叶长 >倒三叶长 >剑叶弦长 >倒三叶弦长 >倒三叶基夹角 >倒三叶叶开角 >剑叶叶开角 >剑叶基夹角 >倒二叶基夹角 >倒二叶叶开角。  相似文献   

8.
数量性状位点的相对选择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采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遗传力条件下数量性状位点的直接选择(DSQ)和以表型为基础的选择(TBS)在10个不重叠世代中的选择反应以及DSQ相对于TBS的优势。结果表明,在10个世代中DSQ的选择进展在几乎总是大于TBS的选择进展,说明DSQ较TBS具有优越性;但DSQ的相对选择效率(RSE)会随着世代数的增加而呈现较迅速下降的趋势,单个性状情况下RSE则呈直线下降的趋势。随着选择代数的增加,DSQ将失去其优越性,TBS在遗传进展上将超过DSQ。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上采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遗传力条件下数量性状位点的直接选择(DSQ)和以表型为基础的选择(TBS)在10个不重叠世代中的选择反应以及DSQ相对于TBS的优势。结果表明,在10个世代中DSQ的选择进展在几乎总是大于TBS的选择进展,说明DSQ较TBS具有优越性;但DSQ的相对选择效率(RSE)会随着世代数的增加而呈现较迅速下降的趋势,单个性状情况下RSE则呈直线下降的趋势。随着选择代数的增加,DSQ将失去其优越性,TBS在遗传进展上将超过DSQ。  相似文献   

10.
新鲜鱼油中添加0、50、250、500mg/kg 4种不同浓度的维生素E醋酸酯,在实验的第6、14、28、36和68天测定鱼油中的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在500mg/kg添加量内,维生素E醋酸酯对鱼油中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在实验期间,EPA(C20:5)、DHA(C22:6)、亚油酸(C18:2)含量明显下降,ARA(C20:4)、亚麻酸(C18:3)先升后降,棕榈酸(C16:1)逐步上升;C14含量逐渐增加,C17则先降后升,C16和C18在实验后期有较大提高。维生素E醋酸酯对鱼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效用系数大小依次为:ARA〉EPA〉DHA〉C18:3〉0〉C16:1〉C18:2〉C18:1。对ARA抗氧化效用最大,效用系数达到10.193%,C20:5为0.490%,C22:6为0.364%;维生素E醋酸酯对饱和脂肪酸效用系数大小依次为:C14〉C17〉0〉C18〉C16。  相似文献   

11.
马氏珠母贝的术前处理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试验根据马氏珠母贝手术贝的不同生理状态,分别用控制海水流量、饵料等抑制贝的生殖腺发育,或促进生殖腺发育并诱导产卵排精的方法,对手术贝进行术前处理,结果表明:手术后休养期成活率平均为92.9%,最高的达95.3%;育珠期成活率平均为75.3%。最高的一组达85.3%;平均每个贝留核数1.06粒,最高的达1.17粒,同时珍珠质量明显提高。用术前处理方法,产量和产值可提高52.3%。  相似文献   

12.
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度尼西亚西缘,是环太平洋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铜、金、铅、锌等金属矿产资源,对其资源总量进行评价可以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在对该区进行野外调查和1:100万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小比例尺尺度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的地质特征、关键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构建了该类金(银)矿床的预测模型;认为该区NW向苏门答腊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与新生代岛弧岩浆岩具有密切的时空耦合关系,该断裂系统和新生代岩浆岩共同控制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的产出;已知金(银)矿床点和1:100万低密度地球化学异常可以作为快速圈定研究区有利找矿地段的标志;并据此圈定成矿远景区5个,其中A级成矿远景区3处,B级成矿远景区2处;然后,利用通用密度模型预测了不同概率下的各远景区未知矿床数,并运用蒙特卡罗模拟预测了苏门答腊岛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产在不同概率下的金(银)资源量。   相似文献   

13.
江苏体应变观测质量和强震响应能力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跟踪分析了江苏省“九五”期间建设的5套钻孔体应变仪观测资料的完整性、稳定性及观测精度等,利用观测资料分钟值,对2001-2004年发生在台湾地区的强震记录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5套体应变仪的观测精度波动较大,受仪器故障、降雨雷击、气压等因素的干扰,观测资料的完整性、稳定性欠佳,各台都存在着不明原因的突跳现象;2)大部分体应变分钟值能清晰地记录到台湾地区6级以上地震,其中南通体应变仪的灵敏性最好;震级越大形变波衰减时间越长,波幅也越大,波形更似尖锐脉冲;3)徐州、溧阳、南通3台以应变仪在部分台湾地震震前十几分钟至数小时,能记录到显著的震前应力异常变化,如果这种变化是震前应力改变的反映,则对于提高地震预警能力和临震预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如何在土地利用变化模拟过程中更为科学、客观地设置模型参数,对于避免复杂模型由于参数设置不当导致模拟效果不佳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耦合进化算法(Evolutionary Algorithm,EA)与FLUS模型,构建了具有参数寻优功能的EA-FLUS模型。该模型首先通过进化策略对FLUS模型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进行寻优,以提升对各土地利用类型出现概率分布的预测准确率,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理分区,利用带精英策略的遗传算法与进化策略的组合对FLUS模型中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参数进行调整,以提升模拟精度。在实证研究阶段,本文以桂林市为实验区,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区模拟来分析EA-FLUS模型的改进效果,此外还设置了自然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优先3种情景来模拟桂林市2020—203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1)进化算法对参数的寻优结果相比于基于经验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历史特征的参数设置,更加贴近实验区的政策导向,更能体现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区域间多样的发展趋势;(2) EA-FLUS模型相较于FLUS模型,在加入地理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中更具优势,其模拟结果总体精度、Kappa系数、...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不同规格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5~30℃下,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为大规格组均小于小规格组。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橄榄蛏蚌软体部干重(W)呈现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在实验温度(15~30℃)范围内,随温度的上升,橄榄蛏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先逐渐增加,后随之下降,两者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25℃和20℃。耗氧率(0)、排氨率(N)与温度(T)和橄榄蛏蚌软体部干重(N)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D=-0.6513 0.0532T 0.1073W,N=32.1626-1.0566T 1.3222W。二方程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9642和0.8921;F检验分别为极显著和显著。  相似文献   

16.
岩溶水流系统特征研究有助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评价和开发利用。借鉴水文学的研究方法,统计并量化了典型岩溶水流系统的空间特征以及其水文动态响应、温度场和电导率特征。划分了扇状、树枝状、平行状、梳状4种地下水系来综合反映岩溶水流系统的地表-地下岩溶特征,前两者主管道垂直于地层走向,构造裂隙起汇水作用,后两者主管道平行于地层走向,层面裂隙起汇水作用。黄陵穹隆西北翼、西翼和南翼以平行状和树枝状为主,东翼和北翼则以扇状水系和平行状水系为主。不同地下水系结构的形成及区域差异与含水系统和水系的空间关系和级次性密切相关,并表现出不同的动态特征。扇状和平行状岩溶水流系统对降雨响应最为敏感,而梳状水系岩溶水流系统响应和衰减过程最慢;基于岩溶地下水温度与出露高程和循环深度显著相关的关系建立了鄂西山区地下水温度线。这一基础性研究可为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研究和当地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湖北宜昌地区在寒武系水井沱组取得页岩气重大突破后,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为了查明这套富有机质页岩的成因及其与下伏硅质岩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采集了鄂西宜昌地区鄂宜地2井岩家河组和湘西桃源、张家界地区留茶坡组-牛蹄塘组的硅质岩,利用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数据分析了硅质岩成因,并探讨了不同地区、不同沉积模式及其对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意义。结果表明:①鄂宜地2井岩家河组硅质岩的Al/(Al+Fe+Mn)值介于0.30~0.68,在Al-Fe-Mn三角判别图和Fe/Ti-Al/(Al+Fe+Mn)图解上集中分布在沉积成因区;稀土元素Eu异常不明显,配分曲线为平坦模式,且(La/Yb)N介于1.01~1.81,指示岩家河组硅质岩为沉积成因。②湘西桃源和张家界地区的硅质岩明显分为两种成因。留茶坡组硅质岩Al/(Al+Fe+Mn)值介于0.03~0.19,在Al-Fe-Mn三角图上靠近Fe一端,稀土元素表现明显的Eu正异常,且配分曲线以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的左倾斜为主,指示明显的热液成因;牛蹄塘组硅质岩则表现相反,指示沉积成因。③埃迪卡拉纪末期,湘西斜坡地区靠近热液喷流中心,因此留茶坡组硅质岩以热液成因为主,而宜昌地区位于局限台地附近,富硅热液因受到阻隔而无法进入,因此硅质岩为沉积成因;至寒武纪早期,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湘西和鄂西地区海水连通,因此该时期硅质岩均为沉积成因。埃迪卡拉纪末期的热液活动为海洋生物的繁盛提供了大量的磷等无机营养元素,对下寒武统水井沱组/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沉积成因的硅质页岩相很可能是页岩气的有利相带,这或许能为页岩气勘探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以尾叶桉U6无性系为研究材料,盆栽于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100%(Ⅰ)、80%(Ⅱ,CK)、60%,(Ⅲ)和40%(Ⅳ)条件下30d,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桉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桉树幼苗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与对照组相比,60%,和40%,土壤含水量下桉树幼苗的株高、地径、叶片数、叶面积、根长和侧根数分别减少37.8%、33.6%、52.1%、68.9%、44.0%、37.5%和44.4%、40.4%、60.8%,、77.5%、51.6%、48.9%;总生物量、根、茎、叶生物量分别减少53.5%,、22.4%、57.9%、62.0%和63.9%,、26.2%,、59.7%、78.9%。100%,土壤含水量下上述各项指标值均有所增加,说明桉树幼苗仍有一定增长潜力,然其水分利用效率不高,生产上不实用。水分亏缺使桉树幼苗倾向于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根系生长,增大根/茎比,降低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前水华已成为国内外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单一的光学遥感方法难以实现精细化的水华预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水质、水温及气象数据为数据源,首先通过像素匹配法(Matching Pixel-by-Pixel,MPP)反演水质参数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阈值法提取水华信息,然后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建立涵盖面积信息和位置信息的水华短时预测模型,并探讨了预测窗口尺寸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本文方法可以实现精细化的水华短时预测,在应用中对水华面积预测精度达到96.19%,在水华空间分布的预测上对水华和非水华的总体分类精度均大于0.97,生产者精度、Kappa系数均大于0.5;(2) MPP反演的总氮、总磷和溶解氧浓度与实测数据都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其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0.89、0.85、0.89;(3)不同尺寸的预测窗口直接影响预测结果精度,相比8×8、12×12、14×14,选用10×10预测窗口得到的总体分类...  相似文献   

20.
2011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沂蒙山区组织实施了1:5万标准图幅水文地质调查4万余km2,并在严重缺水村镇开展了大量的找水打井示范工作,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地质数据,对断陷盆地地下水流系统取得了新认识。受中新生代构造影响,沂蒙山区发生断裂褶皱、伸展滑脱及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一系列"南超覆北断陷"的地堑-半地堑盆地,并最终形成现今典型的"盆-山"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及以盆地为单元的相对独立的岩溶地下水流系统。为研究沂蒙山区地下水流系统发育特征,选择莱芜盆地为典型研究区,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通过综合分析盆地南北两侧地貌单元、含水岩组立体空间分布及地下水水位、水化学及同位素结果等,探讨了沂蒙山区典型"盆-山"结构塑造的多级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莱芜盆地岩溶地下水由盆地外围向盆地中心呈"向心式"径流;受人类活动影响、地质构造控制和含水层分布制约,盆地南北两侧地下水流系统特征存在差异:盆地南部发育中间和局部两级地下水流系统;盆地北部则仅发育单一的局部地下水流系统,但占有已勘查论证的近1/2的地下水水源地。此外,研究发现在大汶河最低侵蚀基准面,区域滑脱构造及热液混合作用拆离的空隙,与岩层面、层间裂隙、顺层溶蚀空隙等共同构成立体的岩溶地下水网络,影响着岩溶水循环途径及深度。以此认识为指导,实施的探采结合井成井率达到86%,强化了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在北方基岩山区水文地质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