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1研究背景为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和能力,地震部门不断探索研究新时代、新阶段中国特色专群结合地震短临预报模式,在优化专业站网布局、强化地震台分析预报业务的同时,不断提升市县地震群测群防能力,以构建现代化地震监测预报业务体系。笔者就云南地区地震宏观观测现状以及如何创新地震群策群防工作,谈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用四川地区不化学建台以来11个水氡点的水氡观测资料和5个水化观测点19个水化测项的观测资料,绘制了水化日测值,五日均值和月均值图。以月均值曲线图为基础,用形态法分析提取水化中短期趋势异常。以2个以上水化台项出现形态异常,作为预报未来1年内异常点周围200千米范围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300千米范围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水化前兆指标。以多水点水氡日测值资料为基础,用层次跟踪方法提取水化异常,提出多点水氡  相似文献   

3.
郑熙铭  陈建民 《地震》1993,(2):10-14
通过1969年以来,华北地区15次5级以上地震的震例总结,探讨了京津唐水化台网中水氡前兆观测手段的地震监测能力,为今后的日常震情监视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防震减灾工作对地震监测预报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氡因其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灵敏的前兆响应能力,应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水氡观测环境日益恶化,而目前持续的土壤氡定点观测又相对较少,为此,本文通过选取已知断层,使用AlphaGUARD P2000测氡仪,分别从测量位置、测量周期、集气装置3个方面总结了一种用于野外流动测量土壤氡的定点观测方法,为土壤氡观测在活动断层监测、异常核实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应用断层气氡进行地震监测预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许秋龙  王瑞平 《内陆地震》1997,11(2):160-167
概述了断层气氡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地质环境和观测条件,用最优周期谱持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曲线具有“冬高夏低”的年动态变化和固体潮变化特征。其中固体潮变化是断层气氡进行地震监测预报的力不基础。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四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40年发展历程。四川地震监测预报积累了地震学和前兆观测资料,推进了测震台网、前兆监测台网、流动监测网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地震预测探索之路奠定了基础;地震预报科研经历了多次科研攻关研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炼和筛选了一些预报指标和方法;地震监测数字化的发展,给地震监测预报提出新的课题;今后仍将依赖于科学和创新机制,依赖于高新技术应用,依赖于地震监测网能力和质量提升,始终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地震预测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7.
洪云良 《地震研究》1990,13(2):189-195
下关塘子铺温泉自1970年开展水氡观测以来,水氡的前兆异常特征较为明显,对应过多次强烈地震,也成功的预报过一些地震。通过18年的观测实践,证明下关塘子铺温泉是地震观测工作中的一个灵敏点。 为探讨其灵敏原因,近年来围绕温泉、沿西洱河断层普查了一批水点,其中有4个温泉、2个冷泉、地表水两处。测定了水氡、水温、常规水质及溶解气体。企图从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入手,初步探讨温泉水氡的机理,并进而探讨水氡前兆灵敏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测氡仪的标定及K值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是水文地球化学方法监测预报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探索地震孕育、发生的重要窗口。乌鲁木齐流体综合台采用FD-125型测氡仪观测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进行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已进行了20多年。在水氡观测中,为保证观测资料的准确可靠,每年都要对测氡仪进行标定。标定得出的K值是测氡仪闪烁室的标准系数,对水氡测值起着纠正偏差的作用。从多年的标定工作和观测资料来看,  相似文献   

9.
氡的突变型变化是地震短临预报的主要依据。通过对甘肃省17个氡测点的突变型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引起氡突变的成因有干扰因素(温度、降雨、流量、观测仪器以及人为因素等)和地震。除5个测点干扰因素引起的氡突变比例比较高(≥50%)外,其它测点的成因大部分不明确。除连城水氡点外其它单个测点对应地震事件不明显。分区多井成组突变分析结果显示甘东南地区突变点成组项次达到5项并逐月增加可能会发生地震,而祁连山地区并没有此特征。  相似文献   

10.
空间对地观测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地震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由于新的观测技术和理论的快速发展,地壳逸出氡和电离层异常耦合关系在地震前兆信息分析中有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在强震地壳逸出氡和电离层异常耦合关系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氡和电离层异常耦合关系的基本理论、观测依据和物理解释等,同时也介绍了在地震前兆研究中氡和电离层异常耦合关系的基本特点。研究认为,由于地面氡观测和卫星电离层观测均存在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利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来研究地壳逸出氡和电离层异常的耦合关系,可以全面提高对强震前兆异常信息的空间分析和可靠性判定能力,对全面发展地震监测预报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要介绍了全国地震综合分析预报清理研究的主要结果。地震综合预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实践和理论基础,但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已初步建设起一个多手段多层次的观测台网,在京津唐、辽宁、川滇等部分地区监测到了一批7级以上地震的异常信息,並取得了5、6级中强地震的一些观测资料。但总的来说预报水平很低,尤其短临预报极其困难。50多个震例资料说明,大陆地震是有前兆的,而且是多样的、复杂的,文章总结了在时空分布和发展上的某些主要特征,並从实验和理论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物理解释。地震综合预报基本上还处于经验性的阶段,今后应在加强观测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课题的攻关性研究,探索和发展以一定物理为基础的概率性预报方法,提高其科学水平和监测效益。  相似文献   

12.
采用非均匀度方法,分别提取滇西北、滇中北、滇西南、滇东南和滇东北地区水氡观测资料的地震前兆群体异常。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满足水氡观测点所在地区成组中强地震的中、短临预报要求;且该方法能自动识别异常,排除人为主观影响,便于在其他震区进行预报效能检验。  相似文献   

13.
以盘锦台盘一井氡观测的三种仪器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其观测原理、观测方法、影响因素、数据质量与分析,结合实际观测情况分析其观测的差异性,并对其映震效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盘一井溶解氡比气氡能更好地反映地下应力应变的变化。FD-105K测氡仪的观测资料映震性较好,FD-125型氡钍分析器和SD-3A型自动测氡仪更适应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需要,但其观测成果还要时间的验证。  相似文献   

14.
杜广仁 《地震》1989,(1):57-62
本文根据鹤壁地震台多年来深井水氡观测资料成果,分析了水氡效应特征及其机因,进而探讨了该井反应地壳应力状况敏感程度和预报地震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蓟县台地形变观测资料映震效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翠枝  陈嵩  田山  李恩建 《地震》2009,29(3):99-108
该文对蓟县地震台固体潮观测各测项数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提取了华北地区中等以上地震的短、临前兆信息。 结果表明,该台固体潮观测对华北中等以上地震有一定的监测能力,其中: ① 水管倾斜仪和垂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对华北地区中强及中强以上地震有中、短期预报能力; ② 重力和伸缩应变资料对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及首都圈地区中等以上地震有短期甚至短临预报价值; ③ 伸缩应变资料对地震方位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地震局电磁学科技术管理组制定的《地电台站观测效能评估方案》,对宝鸡台地电阻率观测效能进行全面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宝鸡地震台地电阻率的台址结构条件、电磁环境、台站观测系统等均符合地电阻率台站建设规范要求;地电阻率观测精度不低于3‰测值,保证了准确测量不低于1%地电阻率异常的指标需求。宝鸡地震台地电阻率对本区及附近地区中等以上地震有一定监测能力,其观测数据在本区及附近地区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及相关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北祁连河西地区流动重力监测预报工作介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监测的基本任务是为地震科研预报提供连续、及时、准确、可靠的观测资料,其观测成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地震科研预报水平的提高和以地震监测预报为基础的防震减灾事业的生存与发展。科研预报是建立在可靠的观测资料基础上的,人们常说,地震科学是观测科学,没有可靠的观测资料,规律是难以揭示的。流动重力监测的是区域重力场非潮汐变化信息。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变迁和构造变形,必然在地表发生相应的重力变化。我国用重力测量方法研究地震预报的工作在边监测边研究边预报的道路上已经走了30年的历程,重力测量所取…  相似文献   

18.
观测动物习性异常预报地震是我国群测群防地震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观测与研究动物习性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工作,是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之后发展起来的。邢台地震强余震之前,震区及其外围地区广大群众观测到了动物习性异常,这一结果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了监测和预报地震,先在地震重点监视区的华北,后在全国相继开展了动物习性异常的观测与研究工作。邢台地震之后,我国进入了地震活动高潮期,大地震不断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人们强烈要求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由于动物习性异常观测方法简单,种类多,所以很快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一些效果。如1969年7  相似文献   

19.
福建地区流体对2007年4次4级地震映震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丽霞  王玫玲  陈莹  陈昌泳  关玉梅 《地震》2009,29(2):123-132
通过对2007年福建地区4次4级地震的震例分析, 认为福建地区流体对内陆中等地震具有如下映震特征: ① 地震前兆表现为不同测项在时间上呈有规律的层次发展且均以短临、 临震和短期异常为主; ② 模拟观测井孔的映震效能好于数字化观测井孔, 其中水氡、 水质是福建地区的特征灵敏组分; ③ 温泉井孔的映震效能好于普通井孔; ④ 异常台项数取决于震级和震中周围的观测点数目。 同时指出今后要根据区域特征, 有重点地加大映震灵敏井孔和灵敏组分的观测、 科学布网、 合理建点, 使各种前兆观测成场成网; 建立一批符合地震监测预报要求的高质量水观测点, 更有效地为地震分析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20.
形变观测是地球物理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能够清楚地观测地球固体潮汐为发展目标,对地震监测预报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山西省地震监测及预测预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1985年以来山西省形变观测资料的变化,探讨形变台网观测资料在监测预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系统梳理山西地区形变观测资料变化,对山西省历史及目前运行的形变学科仪器、数量等进行全面摸排,为该区形变观测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山西形变观测已有一定规模,并具有以下特征:(1)观测仪器设备种类多,监测手段全,但仪器标准化程度不高;(2)观测资料具有一定的映震能力;(3)观测环境较复杂,应进一步做好观测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