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南锋前暖区暴雨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锋前暖区暴雨是华南前汛期暴雨的主要特点,但暖区暴雨常常难以模拟和预报,给气象工作者带来挑战,因此对影响其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天气系统、中尺度系统以及地形等进行深入研究,对提高暖区暴雨的预报能力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气象学者对华南暖区暴雨进行许多研究,本文主要对华南锋前暖区暴雨研究的天气系统及地形等进行简要概述,介绍了暖区暴雨发生时中高纬大气环流、副高、南亚高压和高空急流等大尺度环流背景,南海季风与华南暖区暴雨的密切联系,天气尺度系统以及中尺度系统在暖区暴雨中的重要作用,地形条件对暖区暴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暴雨的成因相当复杂。一次区域性暴雨从酝酿到发生的整个过程,实质上是大气低层水汽输送,幅合上升导致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过程。低层大气运动与一定的大气环流背景相关联,因此,大气环流的调整转换往往是暴雨发生的先兆。这些先兆可以成为暴雨中期预报的着眼点。本文试用谐谱天气分析的方法,从大气环流的谐波参数谱变化分析大气超长波及长波演变与浙江暴雨过程的关系,并进一步寻求暴雨过程中期预报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特大暴雨山洪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姚蓉  黎祖贤  叶成志  黄小玉  许霖 《气象》2007,33(8):40-4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候平均要素等资料,从前期天气背景、大气环流演变及产生强降水的动力、热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分析了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在湘东南产生的特大暴雨过程。结果发现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产生的上升运动与地形的动力抬升结合,加强了特大暴雨产生的动力作用,高温高湿有利于扰动形成和对流不稳定能量产生,为湘东南特大暴雨产生提供了极好的热力条件,南海季风爆发及西南季风槽的形成为湘东南暴雨上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大陆高压与副高对峙导致了"碧利斯"在西移过程中减缓。造成湘东南特大暴雨山洪除了气象成因外,薄弱的地质环境条件是"碧利斯"得以诱发地质灾害的内因。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冬季暴雨过程及其环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福建省66个气象观测站1960年12月至2008年2月的暴雨资料,分析了福建冬季暴雨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结果表明,冬季暴雨主要发生在闽西;福建冬季暴雨主要是南支槽东移、切变线维持和冷空气南下影响所致;冬季暴雨的产生与充沛的水汽、对流不稳定和辐合上升运动密切相关,但大气层结比汛期暴雨要稳定得多;冬季暴雨异常与500 hPa大气环流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密切,它们可能主要通过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福建冬季暴雨异常。  相似文献   

5.
低空急流对暴雨和其他一些重要天气的明显作用已为广大气象工作者所认识,关于低空急流的成因,国内外气象学者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六十年代初期韦克斯勒把恰尼等人用于洋流的惯性边界层理论应用于大气,成功地解释了一些大尺度低空急流的形成;日本的气象工作者认为,中尺度低空急流是高空动量通过对流下传的结果;近年来我国气象专家着重指出,低空急流的发展是与高空急流结合在一起的。本文试从天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具体个例研究天气尺度低空湿急流的主要物理特征和成因。  相似文献   

6.
2008年6月广东省连续性暴雨的成因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6月12-18日广东省连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及成因。结果表明:在中纬短波槽和南支槽活跃的环流形势下,低层低涡切变线和西南急流引起的强烈上升运动是这次广东省连续性暴雨的触发因子。孟加拉湾和西北太平洋的2支水汽在南海汇合,持续向华南输送暖湿空气,并由经向风场辐合形成较强的水汽辐合中心。连续性暴雨期间,华南上空异常加热源有利于其西北侧低空异常气旋性环流的维持和广东省沿海地区西南急流的稳定存在。异常偏强的水汽输送辐合和大气热源加热是这次连续性暴雨得以维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最大的暴雨多与台风有关,并常造成灾害。但是,适时适量的台风降水也常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好处。所以台风暴雨始终是我国沿海地区气象台站十分关心的重大预报课题之一。根据我国天气工作者的经验,在做台风降水预报时,要着重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环流和系统的相互作用:即(1)台风环流与四周环流的相互作用;(2)台风内部不同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1]。本文的研究表明,台风外围的偏南风急流是参与这种相互作用的重要环流系统之一。它关系到水汽供应是否被切断;环境是否对辐合上升运动产生有利作用;层结的位势不稳定是否加强等等,从而直接影响着合风暴雨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一次连续性强降水过程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从分析大气环流背景及一些物理量特征,探讨2006年5月26—28日广东省大范围的持续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的降水过程,认为这次暴雨过程主要受锋面低槽影响,是多种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及恰当配置的结果,其中低空急流的出现为暴雨的产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切变线的来回摆动使不稳定能量增强,200hPa强盛的辐散流场为上升运动的加剧起到抽吸作用,而冷空气入侵是这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9.
辜旭赞 《气象科技》2006,34(2):170-174
对T213 L31再分析模式大气,在等熵坐标系上对天气学大尺度凝结函数降水、水汽通量散度降水做了诊断计算;同时,对整层对流不稳定性降水和气块(团)湿不稳定降水做了理想设计与诊断计算.对2003年7月江淮梅雨锋暴雨的计算与分析表明:两种天气尺度波动的大尺度稳定性降水运动的降水量级较小,都不足以直接形成暴雨;而对流不稳定降水运动可以形成暴雨,却不足以形成大暴雨;只有气块不稳定降水运动,才是梅雨锋上大暴雨的自组织、正反馈的唯一降水机制.研究表明,该江淮梅雨锋暴雨虽然存在着明显的梅雨锋天气尺度降水系统,但充沛的水汽通量和异常高温高湿气团的维持,使得在梅雨锋上发生着的非等熵湿绝热运动及其对流不稳定降水和气块不稳定降水,是(大)暴雨发生的天气学成因.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2对1998年6月下旬发生在长江流域持续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尺度分离与数值模拟对比试验,着重分析了暴雨过程中天气尺度与次天气尺度各物理量场的结构特征,提出本次暴雨过程形成的物理机制:天气尺度流场与水汽场为降水提供持续的远距离水汽输送通道,次天气尺度流场形成稳定的经向强辐合,为水汽的抬升与凝结提供动力条件;在有利的高、低空急流的配置下,暴雨区落在高空急流轴以南、低空急流轴以北;次天气尺度温度场下暖上冷的热力不稳定层结促进了热力不稳定的发展,促使暴雨增幅;特大暴雨发生地区上空的次天气尺度湿度的高值中心,有利于湿空气在上升运动中释放潜热,形成暴雨的反馈机制。数值试验分离模式初始场不同尺度系统信息,揭示了不同尺度系统在暴雨发生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没有中尺度系统的配合,仅有天气尺度系统信息,或只有次天气尺度系统信息,没有大尺度系统的配合,暴雨的强度及范围都将有所消减。分析及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大暴雨是在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的共同作用下才得以产生和维持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NCEP GDAS资料和观测降水资料,应用HYSPLIT轨迹追踪模式,对2016年7月25日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背景、大气河在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暴雨前后的演变特征以及暴雨水汽来源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东北冷涡、鄂海阻高、日本以东的低压、高低空急流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过程中有两条源于西太平洋的大气河,一条经我国南海区域向北继而向东北延伸,核心水汽通量极强,另一条经东海、黄海向北输送,两条大气河的湿层均十分深厚。通过大气河的输送作用,热带地区的暖湿水汽直接输送到中纬度地区,为此次暴雨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南来的暖湿气流与东北冷涡环流的偏北干冷气流汇合,在暴雨区附近产生了强烈上升运动,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动力抬升机制。水汽轨迹追踪表明此次暴雨的水汽源地主要有西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和欧亚大陆,低层水汽主要由偏南大气河输送,中层水汽主要来自于西南大气河。  相似文献   

12.
利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及周边18个气象观测站1989~2018年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进行强降水个例筛选,在大气环流分型的基础上,应用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暴雨和大雨在不同环流形势下的水汽输送轨迹。结果表明:昌都产生强降水的大气环流形势分为高原低涡、高原槽及高原切变线3种类型,其中以高原切变线型为主,而降水强度最大的是高原槽型。不同环流形势下暴雨发生时三个等压面的水汽轨迹方向基本一致,均以偏南气流为主,水汽来源相对集中,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强降水;而大雨发生时三个等压面的水汽轨迹多以偏南气流为主,与暴雨相比,水汽来源较为分散且水汽条件较差。夏季昌都的水汽来源主要以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南海为主,最远可以追溯到大西洋。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一次暴雨过程的空中和地面大气环流形势,并从热力、水汽、动力等方面探讨了它的成因,提出了预报思路及指标.  相似文献   

14.
黄士松先生出生于1920年10月27日,系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和气象教育家、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六十余载,始终面向世界气象科学前沿,立足中国天气气候实际,围绕大气环流与灾害性天气气候问题,在大气环流成因、副热带高压变动规律、平流层与对流层环流联系、南北半球环流联系、东亚夏季风体系结构和暴雨台风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等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开创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成果。他提出了诸多新发现、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均具有重大学术与实践指导意义,为丰富天气学、气候学及提高中国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水平作出了重要学术贡献。值此黄士松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本文从大气环流、副热带高压、东亚夏季风及暴雨和台风4个方面对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进行了回顾,以此纪念和缅怀他对气象科学的重要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5.
1998年8月嫩江流域一次大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玲  李泽椿 《气象》2003,29(8):7-12
利用中尺度滤波、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对1998年8月9~11日嫩江流域的甘南和白城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中β尺度天气系统是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地形抬升、纬向次级环流和小股弱冷空气共同作用是大暴雨产生的重要因素。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凝结潜热释放对中β尺度天气系统的形成起决定作用。中尺度地形对中β尺度天气系统维持和发展也起作用,影响暴雨落区、强度,且有增幅作用。改变初始湿度场对雨区和雨量的模拟影响随积分时间增长逐渐减小,东北地区水汽不是完全由初始时刻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所决定的,而是不断地来自低纬向东北地区的水汽输送。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前期天气背景、大气环流演变及产生持续性强降水的动力、热力和水汽等条件,分析了2008年6月广西出现的一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结果发现:这次持续性强降雨过程期间500hPa环流形势稳定,高空西风小槽呈阶梯状持续下滑影响广西,不断诱发暴雨出现;200hPa广西处于南亚高压东部脊区和高空西风急流出口区右方,风速辐散明显,在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下,华南出现了正反两支垂直环流,广西上空辐合上升运动明显,为强降水的出现提供极好的动力条件;南海季风暴发和副热带高压在华南沿海的稳定维持,使得华南低空形成了印度洋和南海两支水汽通道,为暴雨区上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高温、高湿、高能的热力条件,有利于扰动的形成和对流不稳定能量产生,为广西持续性暴雨提供必要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7.
夏季的季风环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在五十年代,陶诗言和陈隆勋(1957)就已指出,印度西南季风的爆发和我国长江流域梅雨的开始有密切关系。随后,我国不少气象工作者指出,孟加拉湾是我国夏季重要的水汽源地之一,而西南季风则起了水汽输送者的作用。所以,有关季风的研究对于解决我国夏季旱涝的予报有重大的意义。从大气环流来看,季风是夏季热带和付热带大气环流中重要的一员,季风云团提供了大量的凝结潜热,季风又是夏季热带地区角动量输送  相似文献   

18.
研究水汽输送问题,无论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来说,大气中的各种环流机制可以引起水汽输送,而要维持稳定的大气环流又必然要求一定的水汽输送,以达到水份、热量和能量的平衡。此外,由于水汽一温室效应是气候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正反馈机制,因此,水汽输送的正确考虑是气候模拟一个成功的关键。从实际应用方面来说,水汽输送及其时空变化的分析对于暴雨形成、旱涝分布、水分资源、水份循环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碧利斯”造成异常暴雨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碧利斯”登陆减弱成的低压进入广西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中低层低压环流与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为降水云团不断发生和发展提供“燃料”;低层水汽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异常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国家气象卫星中心FY-2E卫星资料和九三雷达回波资料对2014年7月19日齐齐哈尔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下,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是这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西南暖湿气流为这次暴雨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强对流云团的形状、云顶亮度和移动能较好的反映强降水持续时间、落区和移动方向。本次暴雨发生在低层高能舌与高层低能舌的叠加区域,这种形势加大了大气的不稳定度;水汽通量散度对本次暴雨的强度和落区有很好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