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永祺  王蔚 《海洋与湖沼》2020,51(6):1267-1274
深海及其底部生物圈的探测和研究,是当前海洋大科学研究的焦点,是未来的海洋科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深海及其底深部生态学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简要回顾了深海生态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以及中国在该学科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大力发展深海探测和钻探设备、技术,建设深海生态站和大洋钻探船;以生态系统为中心开展深海生态研究;将深海生态研究纳入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研究计划、支持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深海在黑暗、高静水压、低温(黑烟囱等热液系统除外)和寡营养的极端环境下形成了特殊的生境。对深海生物/微生物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各种深海生物的生理代谢特性和动态变化规律,而且有助于深海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深海微生物碳循环机制的相关研究可为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新的路线图。研究深海生物的首要条件是获得大量保持原位特性的样本,然而传统深海采样手段的局限可能导致深海相关研究结果无法反映深海环境下真实的生命过程,亟需发展满足深海生物原位研究的采样方法和生态监测技术。本文对深海生物研究现状,相关科学问题和原位组学研究进展,以及原位生态监测装备研发和应用进行综述,并对深海原位生物实验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国际深海采矿的现状和中国现有国际海底区域矿区的情况,分析中国国际海底区域矿区采矿存在缺少法律依据、尚未完成矿区资源评价和"区域"放弃、深海采矿技术发展相对滞后、海洋环境影响评估尚有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发展建议,即开展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的深度合作,在制定"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规章中有所作为;加快对中国国际海底区域的勘探工作,尽快完成矿区资源评价和"区域"放弃;跟踪国际深海采矿行业进展,加快推进中国深海采矿系统的建造并尽快试开采;继续加大深海采矿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尽快形成深海采矿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技术指南。  相似文献   

4.
深海系泊系统动力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泊系统设计是深海平台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深海环境载荷和系泊材料物理特性及系缆构型影响,系泊系统分析涉及流固耦合非线性、非线性流体动力及整个系泊系统的运动稳定性。总结深海系泊系统关键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包括系泊系统系缆建模、系泊系统耦合动力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等,重点分析系泊系统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研究进展,并且提出了深海系泊系统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南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有陆架、陆坡、岛礁、深海平原、海山、冷泉等多种生境,近10年来南海逐渐成为世界深海研究的热点。南海是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与作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印太珊瑚大三角区具有一定的环境与生物连通性,对南海的深海生物探测研究可丰富对西太平洋及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的认知。目前有关南海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北部陆架浅海及岛礁,对于深海生物多样性认知明显不足。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深海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国际战略布局,并对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SCIE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态势,对未来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提出了研究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深海被认为是地球上尚未被认识和开发的“最后疆域”,深海环境不仅可满足人类对未来资源的部分需求,还孕育出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特殊的生命过程。地球上绝大部分生态系统是利用光合作用来维持生命循环,而深海中存在着以化能合成为基础的生态系统。本文重点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中大型生物多样性及其起源演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印太交汇区深海极端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深海沉积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深海环境变化记录载体,是海洋学尤其是深海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资料.因此如何获得超长、连续、无扰动的沉积物柱状样品是深入开展深海科学研究的关键技术环节,也是我国在深海研究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通过综述国内外深海超长沉积物取样系统的研究进展,发现当今通用的沉积物取样系统存在诸多技术问题,从而不可避免地对沉积物产生扰动、压缩、断层等破坏.基于深海取样系统研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提出了一种新的结合普通重力取样器对浅表沉积物样品无扰动取样和重力活塞取样器获取超长沉积物的混合型超长沉积物取样系统的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8.
北极地区深海微生物研究进展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北极地区深海微生物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分析,并提出强化我国北极深海微生物研究的对策,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综述表明北极深海微生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是数量巨大的遗传基因资源承载者,群落结构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在北极深海食物链中可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展望分析提出聚焦北极深海这一特殊的极端环境,开展微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特征研究、新颖遗传生化功能挖掘以及多尺度生态系统下微生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建议我国顶层布局、构建北极深海微生物协同研究体系,提升专用配套仪器装备保障能力,全面推进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大洋钻探与中国的海洋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大洋钻探开始于20年前南海的ODP184航次。20年来,中国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中的作用大幅度提升,最近5年里在南海实现了三个半IODP航次以探索其裂谷与扩张过程。积极参加国际大洋钻探合作为中国的海洋地质学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不但将研究区域从近岸扩大到深海,而且壮大了中国深海科学研究队伍。边缘海构造和气候变化低纬驱动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就是成功的例子。现在中国为了增强在大洋钻探国际合作的作用,制定了三步走的方针。作为第二步,中国将提供执行钻探航次的钻井平台,从而进入大洋钻探的核心层。与此同时,中国提出在2020年主办国际学术大会,准备制定2023年以后的国际大洋钻探科学计划。对于中国深海科学界来说,这些新任务都将是空前的挑战,是否能够成功将取决于我们在科学上的准备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军事强国纷纷制定深海军事技术发展规划,加大深海的战略投入, 争夺海洋规则制定的主导权,深海战场将成为未来智能化作战的重要战场和军事争夺的制高点。为深入了解美军深海战场建设的未来趋势和制定合理的发展对策,对美军深海战场建设的发展开展研究。介绍了美军深海战场工程设施、深海战场武器装备、深海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总结了美军深海战场建设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深海战场建设发展提出了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西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2003年9月~2004年9月在胶州湾西北部养殖区内外隔月取样,共获得7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用PRIMER软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区内站位的丰度值、生物量及群落结构与外面站位差别较大,经相关检验站位之间差异显著,说明养殖区内因为养殖活动已经引起大型底栖生物的剧烈扰动;还发现胶州湾养西北部海域群落种类组成季节变化明显,与历史资料相比,棘皮动物数量明显减少,软体动物特别是菲律宾蛤仔是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主要贡献种。根据LUSTER聚类和MDS标序的结果,把底栖生物群落划分为四大生物组。比较发现,胶州湾西北部及附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底栖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分析认为,造成变动的原因可能是渔业活动的加剧和湾内水体污染的压力。  相似文献   

12.
孟翔  袁秀堂  张安国  齐玥  吴楠  袁蕾  康婧  宋钢 《海洋科学》2023,47(7):111-121
2020年对辽河口潮间带7条断面46个站位开展了春、秋两季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并进行摄食功能群划分,研究了其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的组成及特征。共发现46种大型底栖动物,以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肉食者功能群种类数最多,且主要为环节动物类群;浮游生物食者功能群则在丰度及生物量方面占优势地位,且主要为软体动物类群。大型底栖动物各摄食功能群丰度及生物量(除肉食者外)均表现出春季高于秋季,且在断面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浮游生物食者在靠近辽河入海口的断面(B和C断面)占据绝对优势。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摄食功能群的种类数、丰度和生物量在季节变化上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辽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的变化规律,并为生物资源保护和修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An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project (semi-closed reclamation project) was implemented to control the invasion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and optimize the habitat of the Chongming Dongtan wetland,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After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 macrobenthic ecological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a natural tidal flat and a semi-closed reclamation restoration area within the Chongming Dongtan wetland from 2019 to 2020. 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data before reclamation,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groups, numbers,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the macrobentho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project resulted in good ecological benefits. In addition, compared to the natural tidal flat, the number of collected macrobenthic phyla, and the macrobenthic density and biomas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restoration area. Furthermore, the biodiversity index and functional redundancy of natural tidal flats were generally higher, indicating that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natural tidal flats were relatively more stable. Even though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differed between a number of restoration areas and natural tidal fla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functional diversity, indicating that the effect of restoring ecological functions in restoration areas was optimal. Among them, the biodiversity and functional redundancy of Site S2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e ecosystem function was extremely unstable. Habitat heterogeneity, vegetation community and decreasing salinity we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macrobenthos. The ecological quality was also evaluated; the Transects N3 and N4 showed good quality. The overall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restoration area was generally high, but that of Site S2 was poor and that of Site S2E was merely good, which was mainly due to modifications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macrobenthos. It is suggested that reeds mowing and freshwater species release should be adopted in restoration areas to improve the community fun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 resistance of the macrobenthos.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华南沿海海草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地区差异及其与海草群落间的关系,2020年在华南沿海12个海草床区域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布设33个调查断面99个站位,在主要群落参数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nMDS排序、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等群落生态学统计方法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海草群落的关系。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9大门类199种,其中,软体动物种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9.7%。各区域底栖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55.7 ind/m2,青葛—龙湾(琼海)的平均栖息密度最低,珍珠湾(防城港)的平均栖息密度最高;平均生物量为118.36 g/m2,最低值出现在义丰溪(汕头),最高值出现在珍珠湾。各区域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以潮间带泥沙滩常见腹足类、双壳类和多毛类为主;底栖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1.12,最低值出现在唐家湾(珠海),最高值出现在铁山港(北海);各调查区域底栖动物主要群落参数大致呈现“北部湾>海南沿岸>珠江口及粤东”的规律。华南沿海海草床分布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地理位置相近的海草床底...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2020年7月的调查数据,研究山口红树林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记录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7门9纲52种,以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为主,优势种包括隆背张口蟹(Chasmagnathus convexus)、扁平拟闭口蟹(Paracleistostoma depressum)、红树蚬(Gelonia coaxans)等10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密度分别为81.17 g/m2和54 ind/m2,其中节肢动物占比分别为43.70%和80.09%,节肢动物对群落密度作出的贡献最大;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为0.86~2.52,系统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可将群落划分为3个类型;与我国其他红树林区相比,山口红树林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6.
为了摸清中国沿海汇螺科Potamididae物种数量和分布情况,本文采用国际上最新的分类系统,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积累的汇螺科标本进行系统性的形态分类学研究,共整理鉴定出汇螺科动物5属18种,将分别进行研究报道.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沿海汇螺科、塔蟹守螺属Pirenella共9个种类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地理分...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4个季度月(夏、秋、冬、春季),对位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所设的13个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并研究了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全年总种数、年平均栖息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11种、699.415个/m2和98.927 g/m2。各季度的种数(S)、平均密度D (个/m2)和平均生物量B (g/m2)的季节变化分别为: S春季(121)>S秋季(118)>S冬季(89)>S夏季(87),D春季(794.58)>D秋季(766.92)>D夏季(674.62)>D冬季(561.54),B春季(180.271)>B夏季(107.121)>B秋季(70.824)>B冬季(37.493)。全年物种多样性指数H’值、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值分别为2.976、4.135和0.707,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夏季、秋季和春节平均密度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冬季明显较少。而平均生物量和种数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春季较高,冬季较低。该海域的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5.335g(AFDW)/(m2.a),相对较高。P/B值的平均值为1.239。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根据2017年8月和2018年8月在东海北部杭州湾和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拖网采集资料,对这两个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杭州湾的10个站位和三门湾的6个站位共获得61种大型底栖动物,其中甲壳动物最多(22种),其次是鱼类(20种)、软体动物(14种)、棘皮动物(2种)、刺胞动物(2种),多毛类最少(1种)。杭州湾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出现3种,三门湾出现8种,脊尾白虾Palaemoncarinicauda是两个海域唯一的共同优势种。相比2017年,杭州湾和三门湾在2018年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明显的增长。根据大型底栖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杭州湾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差异较大,而三门湾则较为平均。对杭州湾和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聚类分析和nMDS排序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不同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相似度低,Q8、Q9、Q10站位群落结构与三门湾的站位更为接近,三门湾的底栖群落在2017年和2018年存在较大差异。杭州湾和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可能与环境因子、人类活动、厄尔尼诺事件等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9.
玻璃虾总科隶属于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真虾下目,生物多样性高,形态和栖息环境变化大,世界性海洋分布,从潮下带到千米深海,从极地到赤道海域均有发现,动物地理学特征显著。该总科物种是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是研究真虾类起源与进化的重要阶元;部分物种更是传统渔业捕捞对象。然而该总科也是真虾下目中缺乏系统研究的类群,其生物多样性和分类学研究不完善,所含很多阶元的单系性受到质疑,同物异名等问题突出,更有许多非正式种组有待修订。我国海域玻璃虾总科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更是匮乏,其种属组成,海域分布,区系特点等鲜为人知。未来可在收集和掌握大量文献与标本的基础上,以形态分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其在中国海的种属组成,资源分布和区系特点,进而系统研究其动物地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射阳河口互花米草入侵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滩涂分别于潮间带、潮上带和潮沟中设置互花米草区与非米草区2类对照样地(共6类生境),按月份取样来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差异,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2种,隶属3门4纲17科,其中软体动物13种,节肢动物6种,环节动物3种。米草区和非米草区的物种组成不同,各生境在不同月份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在不断波动,在潮间带上述指标均为In>Ig,潮上带除密度外均为Sn>Sg,潮沟边滩除个别月份外均为Cg>Cn;3类互花米草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各项指标月间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仅个别月份例外),均表现为Cg>Sg>Ig,互花米草生境存在共同的优势种,但数量有一定的差异。分别对潮间带、潮上带和潮沟中互花米草区与非米草区2类对照样地的物种数、密度、生物量以及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进行生境-月份间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潮间带2类对照样地各项指标在生境间差异均极显著,月份间差异均不显著;潮上带2类对照样地各项指标生境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除密度外),月份间差异显著(除多样性外);潮沟2类对照样地生境间差异显著(除生物量外),月份间差异均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的互花米草对底栖动物的影响不甚相同:潮间带互花米草的入侵降低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潮沟米草的入侵提高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密度和多样性;而潮上带米草入侵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各指标影响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