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地震前兆的“应力-应变原理”,以及“岩石变形破坏的实质是其孔隙度发生变化”的结论,进一步应用地下水动力学中的达西定律推导得出,饱和含水层井孔在恒定流量下的动水位与该井孔静水位之差或二种不同恒定流量下的动水位之差ΔH,可以相对量度饱和含水层岩体孔隙度的变化,进而得出相对量度岩体受力变形的动态变化过程,这可作为一项新的地震前兆指标。据此设计了一种以“井孔ΔH指标”为观测对象的新型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理论分析得出,ΔH指标仅对地下深部岩体应力-应变的变化信息敏感,对非应力-应变因素和地表干扰不敏感。已有实验初步验证了其具有抗干扰、高灵敏度和高信噪比等特性。距离实验点400km的2002年3月31日台湾花莲海外7.5级地震为ΔH指标的可行性实验提供了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2.
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发生变化,动水位观测井断流;地面沉降造成井管上窜,观测管路系统被损坏等,这些现象对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地震前兆异常的正确判断带来很大困难。应用水文地质理论与方法,分析含水层的水均衡状态、应力-应变状态及其与水位动态的关系,初步探讨了超采区井水位异常性质的理论与方法。结果表明,根据井孔所在区水位下降漏斗的扩散特征,结合以上所提到的理论和方法,依据资料多年变化特征,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异常的性质。研究结果有助于区分单一集中抽水与长期地下水超采对水位观测的影响,有助于正确识别超采区水位前兆异常,有助于地震分析预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分析研究了承压含水层应力应变与井水位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出了井水位变化与含水层应力应变之间的定量关系公式,给出了利用承压井水位变化反演含水层应力变化的两种新方法。利用大同地震前后井水位变化资料,反演了该地震前后大区域应力场的动态调整变化,并形成了时间与空间的演化图像。利用这些图像分析了大同地震前后大区域应力场的动态调整变化特征与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张昭栋  王吉易 《内陆地震》1999,13(2):135-142
分析研究了承压含水层应力应变与井水位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出了井水位变化与含水层应力应变之间的定量关系公式,给出了利用承压井水位变化反演含水层应力变化的两种新方法。利用大同地震前后井水位变化资料,反演了该地震前后大区域应力场的动态调整变化,并形成了时间与空间的演化图像。利用这些图像分析了大同地震前后大区域应力场的动态调整变化特征与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网动水位观测中,一般同时观测水位与泄流量2个测项,产生2类动态,分别进行处理与分析。对含水层应力状态变化的信息,有时得到2种相反的结果。针对这种不合理的现状,以流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探索了动水位观测井中水位与流量的关系,提出了等效静水位的概念,把水位与流量2个观测量合成为1个统一的物理量,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并用东水3井与聊古1井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6.
山西静乐观测井具有含水层系统对地壳应力—应变响应灵敏的优势,其水位变化对应地震,可间接反映地壳应力—应变特征。2015年7月以来,静乐井水位快速上升,对观测环境、仪器及人为干扰进行分析,并进行同层地下水开采及抽水试验,分析该井水位异常原因,结果发现,降雨量、抽水试验对静乐井水位变化影响不大,而生产用同层地下水开采量减小是该井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安徽台网记录的2010年以来全球29次Ms≧7.7级地震,从"一震多井"和"一井多震"2个方面,结合井孔地质水文条件,分析安徽台网水位水温观测对全球不同大震的远场效应。研究得出:①同震响应产生的水位阶变,主要由于压应力或拉应力作用于含水岩体时,造成含水层的孔隙压力发生变化所致;②井孔各含水层水压受地震应力变化波动水位出现震荡,由于井孔内混合水含量比震荡打破其内在平衡,故水温随水位震荡出现阶变,水温变化滞后于水位震荡变化;③远场效应的各项特性主要与该井地下结构所受应力变化强弱有关,地震能量释放波及其地下结构变化,导致井中水位、水温观测产生远场效应。这些研究结果,为安徽流体观测异常变化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物理基础,也为安徽及邻近地区的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水库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简称金沙江水网),是中国第2个专门用于水库区地震前兆监测与研究为目的的企业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文中简要介绍了该网的布设、观测网的技术构成、观测井与观测含水层的基本特征及试运行的基本结果,从观测井-含水层特征及观测到的水位与水温多月、月、日动态特征,评估了其地震前兆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自流井水温固体潮效应及其应变响应能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井水温度观测是一项重要的地震前兆观测手段,旨在捕捉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应力-应变信息。水温固体潮效应作为地壳应力-应变信息的真实反映和地震前兆观测的干扰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首先依据对自流井中热状态的分析,认为自流井水温固体潮效应可能主要存在两种机制,即热传导机制和热对流机制;据此,推导出热传导机制中水温与固体潮体应变变化的定量关系;最后以流量相对较大的本溪自流井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溪井水温固体潮效应是热传导机制和热对流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热传导机制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选取河北衡水水温78℃自流井为实验井,经过对比多种观测方法及条件,选择电磁式流量观测方法开发流量观测系统。该系统软件为自行开发,可以实现数据校验、采集、转换、存储及接入中国地震前兆数据管理系统,仪器远程访问等功能。衡水井流量观测系统安装调试经过多次管路优化,实现了井管内流体气液分离,解决了空管报警问题,流量观测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观测井-含水层的应力变化。  相似文献   

11.
井水位对地壳应力-应变响应灵敏度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从丰镇井水位的潮汐效应、地表水体荷载效应与列车荷载效应分别计算出井水位对各类应力 应变的响应灵敏度,其结果分别是6.6×10-9体应变/mm、9.6×10-7体应变/mm与1.0×10-2体应变/mm;在此基础上,推算出该井水位在张北地震前60mm的缓升型异常相应的含水层应变与应力前兆的量级为5.76×10-5体应变与2.3kPa。  相似文献   

12.
2013年7月4日永安地震台观测井进行数字化改造,安装了福建省首台SWY-II型数字式水位仪,并且同步安装了SZW-1AV2004数字式温度计和WYY-1型气温、气压、降水量综合测量仪。以2014、2015、2016三年数字化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对水位资料的年、月、日动态特征及主要干扰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数字化观测水位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效能情况。结果表明:水位数字化观测资料连续可靠,对大地震有明显的同震效应,地壳应力-应变响应灵敏度高。观测资料年变规律明显,有望在破坏性地震的中期或中短期前兆监测中发挥一定的效能。  相似文献   

13.
定点形变观测是监测地壳形变和捕捉地震前兆的重要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定点形变的日常观测中,经常碰到各种"载荷干扰",然而,在定量分析此类干扰的影响时,不少研究没有考虑具体场地岩体的完整(破碎)程度,简单地采用了通用的"岩石弹性模量"而非"岩体弹性模量",从而影响到最终结果的解释及异常或干扰的识别与排除.文中以天津蓟县小辛庄的洞体应变为例,阐明应当考虑具体场地岩体的完整性,才能更准确地评估外界载荷干扰的影响.野外调查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小辛庄周围岩体的体积节理数普遍>32条/m3,达到比较破碎的程度;2)研究区岩体的弹性模量仅为完整岩石弹性模量的0.10~0.19倍,即在相同的应力条件下,外界载荷干扰的影响将被放大5~10倍;3)2019年9—11月于桥水库蓄水期间,水库水位的上升对小辛庄应变SN向所产生的压缩应变理论值为(93.76~200.91)×10-8,约占实际观测值的10%~21%;4)2019年9月小辛庄洞体应变出现的破年变变化并非是地震前兆异常,而有可能是受于桥水库的库容变化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孔隙弹性理论,探讨了引潮力作用下饱和地质岩体的力学响应.首先通过引潮力作用下饱和岩体的自由能表达式,得到岩体孔压与应力、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然后从引潮力作用下饱和岩体的平衡微分方程出发,结合流-固耦合理论,分析了饱水岩体应变与引潮位之间的关系;最后推导出饱和岩体的两大力学物理量--孔压和潮汐应力(平均应力)与引潮位之间的物理关系.模型表明:饱和岩体孔压与引潮位成反比,平均潮汐应力与引潮位成正比;比例系数不仅与岩体骨架的Lame系数有关,而且与Biot模量有关.将模型应用于会理川-18井水位变化分析,估计出水位响应系数D,并以此为基础,求得岩体孔压、潮汐应力与引潮位的相关系数(A和C)及Skempton系数B.最后对比分析了耦合条件下与不考虑耦合时得到的各参数之间的差异,分析表明:对饱和地质岩体而言,应力、孔压对引潮力的响应是流-固耦合作用的产物;研究其力学响应时必须充分考虑耦合效应.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引潮力作用下井-承压含水层系统力学、水动力学、与地震有关的断层力学以及引潮力触发机制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气压非周期性波动、高频脉动干扰,水位升降变化引起的体应变观测分钟值数据曲线畸变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钻孔区域的岩体应力-应变变化幅度与气压变化幅度大小有关,地下水位的升降与应力-应变状态有一定关系,即水库泄洪量在16.0 m3/s左右时,体应变呈压性速率明显增强的阶变形态,泄洪结束后河水流量恢复正常的过程中,造成体应变明显张性畸变。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井水位的数字化观测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海南省在运行中的7口数字化观测井井水位的年、月、日正常动态特征,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得出异常动态特征,以及各井对大震远震的响应特征,并根据以往的震例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研究了数字化观测井水位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效能情况。结果表明:海南省部分井水位在地震中期和短期前兆异常监测中可发挥效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后的观测中应加强管理台站周边环境、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扰等,保证各井水位的观测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效能发挥。  相似文献   

17.
张军  陈宇卫  陶月潮  李军辉 《地震》2009,29(2):98-103
地下水位异常在地震前兆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观测资料所受干扰较多, 异常成因较为复杂, 探寻水位异常来源对准确判断震情有重要作用。 该文在对安徽霍山皖33井水位1998年以来的资料进行系统清理总结以及环境干扰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观测系统准确性的对比试验, 得出以下结论: 水位基本不受环境因素干扰, 但观测系统是影响水位突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排除干扰异常, 提高水位观测质量, 以获取更为可靠的地震前兆信息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三峡井网的布设与观测井建设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我国第 1个以监测水库诱发地震的地下水前兆为目标的三峡井网布设与观测井建设的科学思路及其实施结果。由于水库蓄水引发一定震级的诱发地震时 ,会引起含水层应力应变状态及与其相关的孔隙压力变化 ,并导致观测井水位的异常变化 ,为此利用震级 (MS)、孕震断层长度(L)与应力应变场变化范围 (R)的关系确定了井数与井间距 ;井位的选择 ,主要依据了地下水动态为映震灵敏条件的科学认识 ,选择了断裂带及其应力易集中的端点、拐点与交点等特殊构造部位 ;井深与井孔结构的确定 ,遵循了在有限投资的前提下 ,尽可能揭露封闭性好的承压含水层 (带 )和尽可能减少地表水文气象因素干扰的原则。按照上述思想与原理 ,在坝区和库首区各布设了 4口井 ,井深为10 0~ 2 0 0m ,均揭露出封闭性较好的承压含水层 (带 )。初步观测结果表明 ,三峡井网的布设与观测井的建设较为成功 ,为诱发地震前兆监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全国地下流体前兆台网数据库的统计,本文了整理中国大陆井水位观测网中对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水位同震响应的台站特征.分析结果是:(1)岷县漳县6.6级地震烈度Ⅵ度区的1.5倍的范围内主要由静态应变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仅有一个台站,水位同震阶升幅度仅1.5 cm,静态应变触发地震的可能性不大;(2)震中距大于1 000 km的远震响应均为水位阶升,但是其同震变化幅度小于0.3 cm,为含水层被压缩引起;(3)该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的观测井较少,分布范围大,整体上以水位同震阶升占据主体,其分布主要在静态应力变化引起的范围之外,并且与构造带的对应关系无规律可循,此次地震静态应变范围内的应力应该已经得到释放.  相似文献   

20.
鲁32井水位原始曲线难以判定地震前该井含水层系统的应力状态是否发生变化,采用类似Nakai拟合模型,计算水位观测数据体应变固体潮响应振幅因子比,结果表明,胶东半岛及海域发生的ML≥3.9地震前均出现高值异常。与地震活动参数对比分析,发现鲁32井200 km范围内ML≥3.9地震前,水温观测数据动态变化幅度及频度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